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造就了一批技术力量。它所建立的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业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沟通了个体农民与近代工矿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所有这一切,对与此同时和稍后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与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他们不许改动落后的社会制度,而新生产力是难以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充分发展的。洋务派创办这些企业,实行垄断性经营,这有碍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洋务派所牟取的暴利,大都用于买地、捐官,使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资本和经济基础不断膨胀,并成为压制、阻挠民族工业发展的一种势力。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西方列强正依据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种种特权,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所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他们希望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最后,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予以维护和促进。李鸿章等洋务派却想在根本不变更封建生产关系,根本不改革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仅采用某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举办一些近代化的企业来达到富封建之国,强封建之兵的目的。也就是说,他想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这两者南辕北辙,格格不入,这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决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