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之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困惑与探索》主要是从学习西方的历史角度担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帮助他们做到“两个了解”和正确认识“三个选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信念。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部分中指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段话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宗旨和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编写《西学之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困惑与探索》的主旨。
《西学之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困惑与探索》是指自鸦片战争到目前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在这期间,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再到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西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要求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缩小中西之间的差距,逐步赶上西方。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指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方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强,不能者必遭致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向西方人学习的道理,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就已认识到,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西学之路,首先付诸实践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次是清朝统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随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中华民国;最后是中国共产党深层次的西学举措: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三大改造”的成功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
我们对西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不间断地出现,中西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到世界各地。世界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和引用西方文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我们一定要向西方学习,否则就只有灭亡。拒绝向西方学习,我们的中华民族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民族文化,甚至连种族都存不下来。我们要想一个办法,把我们的种族留下来,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精华的东西留下来,使它们得到丰富发展,而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把我们文化中的一些残简断片作为文物,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留下来,要想这样,那就一定要向西方学习。
第二,树立正确的西学态度,纠正“盲从西学”的现象。众所周知,近现代的中国是在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特别是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的基本经验之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照抄照搬外国。即使是真理,如果脱离其具体情况、条件,生搬硬套,也会转向谬误,既误国又误民。正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所说:“脱离了中国本土,一些华人或饱受种族歧视,或极欲融入当地社会,或要靠西方理论在学界出人头地,……借助西方理论概念的权威来无限扩大,振振有词地解构中国本身以及‘中国性’,否认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和民族国家的历史存在,实在是一种过度的自恋或自大……”
葛兆光:告诉你一个清醒的中国,南方人物周刊,2011.08.22。[)][W)]
第三,学习其内涵,反对只习其“皮毛”。我们不能肤浅的学习西方,一些人是崇洋媚洋而不学洋。有些人认为他们的所谓学洋,就是穿上西服,说话时不时夹带点洋人的动作习惯,吃几次洋餐,把头发染黄,这是崇洋媚洋,算不上学洋。向西方学习,首先要弄清楚西方文明中最主要的是什么,要学习其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丰富、完善中华民族的文化,并能使其发扬光大。[P]
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由浅到深。20世纪初,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民主和科学,那么本世纪我们向西方学习一定要同本国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更稳步地前进。
编者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