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在1975年全国整顿的实践中已经开始孕育,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产生,由此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改革的起步中,这个理论的轮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标志,这个理论进一步完善成熟,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978年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和1992年的视察南方谈话,是两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这两次讲话的精神鼓舞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是坚持了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广大群众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中国共产党有勇气、有能力拔乱反正,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部曲”,制定了新时期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坚持了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例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我们走出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无谓争论,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才使我们今天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突破“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误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以上这些,都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结果,这就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示了勃勃生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显示出新的活力。事实一再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曾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进行过长时期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首要问题第一次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概括和回答。邓小平同志首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澄清了一系列错误观点并且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最后,邓小平同志作了一个总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回答,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片面的传统观念,这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去我们对发展阶段不了解,在发展目标上急于求成,在发展阶段上急于过渡,在所有制上急于求成,这些我们都付出过沉重的代价。邓小平同志还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确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决定了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时刻不忘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三)邓小平理论对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高瞻远瞩,冷静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我国外交政策陆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作出了和平力量在增长,战争有可能避免的科学判断。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进一步上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希望战乱或任何其他因素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相依存程度不断加深,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各国都希望相互借鉴,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只有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我们在两种制度的长期共存与和平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同志还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从东欧演变、前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中感到,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论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中国的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出了全面阐述,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12个重要理论观点,初步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在归纳的9条内容中,理论上有许多新的重大突破,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构想,并第一次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阶多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次系统地、完善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些都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的方面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这一切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各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观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脉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出发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为条件,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重要观点,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充满着勃勃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