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以后,随着红军主力部队的东移,曾被西征红军解放了的豫旺、豫海、固北等县又相继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旧政权复辟。宁夏唯一保留与巩固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就是盐池县。因此,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才有了“陕甘宁边区”这样一个伟大的名称。可以说红色的盐池县是宁夏的骄傲。从1927年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了自己的军队开始,到1949年全国解放,共有22年多的时间,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陕甘宁根据地留驻的时间就长达14个年头(从1935年10月19日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离开陕北,共14个年头)。陕甘宁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年内战时期建立的众多根据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根据地,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八路军抗日的总后方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总指挥部。毛泽东主席曾在题为《“七大”工作方针》的讲话里说道:“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试验,在这里开‘七大’,在这里解决历史问题。”
盐池老区在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特殊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
陕甘宁边区共辖有23个县,盐池位于边区的西北边缘。西与国民党马鸿逵管区宁夏交界,北与国民党控制的绥远省毗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被称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蒋介石虽然将大部分兵力调往正面战场,但仍将嫡系胡宗南3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留在西北,与马步芳部队从南面虎视眈眈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边区的西面,就是马鸿逵、马鸿宾10万大军的包围圈。马鸿逵将重兵全部陈列在边区的分界线上,形成长达200多里的封锁线。边区的北面有邓宝珊、高双成的部队,还有伊蒙章文轩的蒙古兵。东面隔黄河就是山西前线。顽固派如果从边区的西北部进犯,盐池县必然首当其冲。因此,盐池县的“门户”和“前哨”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10月近一年的时间内,国民党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制造的摩擦事件就达221次。其中,在边区西北边境制造的摩擦,主要发生在盐池县,也有数十次之多。回族英雄马文良,就是1941年1月率中央派遣的三边回民工作巡视团在盐池县回六庄开展工作的时候,被国民党盐池县警察抓捕的。马文良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与崔景岳、孟长有一起被马鸿逵活埋了。
在反摩擦斗争中,盐池军民遵照毛泽东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与国民党顽固派多次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粉碎了顽固派进攻边区、破坏抗战的阴谋,终于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确保了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真正起到了边区西北大门和前哨阵地的作用。
二、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
这个“中心”不是盐池人自封的,在宁夏社科院2005年编辑出版的《全民抗战与宁夏》一书中,有一篇在1941年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定稿的文件,标题是《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文中说:“定、盐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定、盐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这里说的“定”是指与盐池为同一专区的定边县,但这个“定盐中心”的中心还是在盐池。盐池自古有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盐池“三宝”在抗战时期,也起到重大作用。当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把边区军民逼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和菜吃,没有纸用,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的严重局面的时候,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同时,首先想到了“到盐池驮盐去”。电视剧《八路军》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德向毛泽东请求,他要亲自去当运盐大队的队长。毛泽东说,那我就当你这个运盐大队的政委吧!中共中央和边区党委除了大力发展当地干部群众打盐外,还派王震第三五九旅第四支队到盐池打盐,至今,他们打盐时住过的100多孔窑洞,还遗留在古长城的土壁上。三边专员罗成德亲自带领干部下湖打盐,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表扬他“不怕困难”。据统计,1939年三边产盐19万驮(每驮平均200斤左右),1940年23万驮,1941年29.9万驮,1942年无考,1943年38.8万驮,边区军民将这些盐运往西峰、关中、西安等地,换回急需的粮食、棉花、布匹等等,为缓解经济困难,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盐池县地广人稀,半农半牧,以牧为主,因此羊皮、羊毛的产量极为丰富。在边区布、棉、麻一起断绝的情况下,皮毛成为不可少的原材料。大家都知道,在大生产的时候,边区从中央领导到一般群众,人人都动手纺线。用什么纺,当然是用羊毛。纺线干什么?织呢子,织毛布,做衣服、毛袜和手套,以解边区军民的燃眉之急。就在边区经济处在极端困难的1942年2月,盐池人民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用羊毛为边区干部和前方将士制作出衣胎、被胎、绒帽(毡帽)、毛毡、军用毛毯等,共计四五十万件,还有大量毛袜、手套、军鞋等等。陕北的冬天地高天寒,当时的干部、战士又多在室外工作战斗,没有这些东西就无法过冬。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头上戴的是元华工厂做的毡帽,身上穿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衣胎或皮袄,晚上盖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被胎。1943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元华工厂创始人靳体元先生,对他办工厂的行动大加赞扬。
再说甘草。盐池县是全国著名的甘草之乡,自古以来有“天下甘草数定、盐”之说,新中国建立前甘草产量极为丰富,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挖甘草也是军民生产的一项主要任务。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和警备第七团在盐池驻防的8年间,战士们一人一天就能挖100来斤甘草,警备第二团战士还挖了一棵“甘草王”,有老碗口粗,一丈多长,当地甘草商给价14万法币,没有卖,后来把它送到延安的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
以上事实说明,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这个美誉并不夸张。
三、盐池人民全力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盐池人民无私奉献,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援。他们先后将上千名子弟送上了前线,不少人在与敌寇的斗争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有些还成了无名英雄,虽然牺牲了,但在今天的烈士名单上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在盐池县档案馆,有一份1940年2月13日的《盐池县扩征工作报告》。“扩征”就是在正式征集之后又增加的数额。这次三边分区给盐池县分配的扩征任务是粮食600石(每石500斤),扩军40名,募集抗日救国公债券1万元。结果在半个月之内完成了粮食761石2斗2升,公债券超额570元。虽然当时老百姓都很困难,但大家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都很踊跃。《报告》中说,征粮都是在大会上一石、两石、七斗、八斗自己报名交纳的。有些贫困户不应出粮,但他们也报名要求出粮,如四区五乡回六庄的回民,原本不计划征他们的粮,但他们自愿交出10石;三区三乡的赵国珍自报交4石,众人觉得他负担太多,一致提出减少,结果拿了6斗;一区贫困户李三成、姚学林、田举等,也在大会上报名一定要出粮,结果每家4斗。还有实在无粮可交的人,自己报名帮助纳粮多的人把粮送到粮站。扩军、捐款工作也是一样,还互相竞争比赛。如二区的陈七对李万清说:“你家能出一人我家一定出两人。”结果两家的3个青年都当了新战士。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强拉硬捆“抓壮丁”的情景,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在抗战期间,盐池县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成为边区的铜墙铁壁。全县青壮年除了参军参战而外,在家的2000多名自卫军(民兵)都组织了起来,少年儿童也组织了少先队。自卫军平时除了站岗放哨、锄奸防特、传递情报外,还要随时准备协助部队参加战斗。当时的鸡毛信传递,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跑,信传到谁手里,不管他是正在吃饭或睡觉,要扔掉饭碗马上就走,绝不能等到饭吃完或者睡到天亮了再走。
当时的盐池人民,除了要搞好生产,种好田,养好畜之外,还要负担大量的战地公勤任务。比如运盐,每年打下的几十万驮食盐,全靠毛驴和少量的骆驼,运到五六百里外去销售。所以,农民每年都有运送公盐的任务,只要家里有一头毛驴,就要接受一头驴的运量。除了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要帮助抗战军属代耕代种,代交公粮,保证抗属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使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妇女们每人每年给抗日将士做几双军鞋。在当时既无布料又缺棉线、大麻的情况下,做一双军鞋实在不容易。但她们谁也不推辞,不甘落后,总要把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纳进做鞋子的千针万线之中。
有这样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字:1938年,盐池商会甘草庄在7天之内就募集军鞋500余双;全县还募集羊皮,为前方缝制皮衣142件。1940年,募集救国公债券10570元。1941年完成救国公债券16000元,还超额完成了救国公粮。每年秋收后,群众都争着早交粮,交好粮,一边打碾(米谷都要碾成黄米、小米),一边赶上毛驴跋山涉水,把粮草送往粮站和前方。
以上这叫什么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是活灵活现的延安精神。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北进军。为了支援解放宁夏,盐池县成立了以副县长聂秉和为主任的支前委员会,发动群众筹集军粮、马料2480多石(约124万斤),往前线送马料6万多斤,共投入劳力、畜力10790个;组织担架队2218人,出担架100多副;支援解放军渡河做筏子的羊皮浑筒600多张。同时在全县掀起劳军热潮。解放军每到一地,群众都热情接待,洗衣送饭,大力支持。老区人民的热情,有力地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解放宁夏的士气。
盐池人民对于革命战争的支援和贡献,还表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经验、有能力、久经锻炼的革命干部,成为日后解放宁夏、建设宁夏、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解放以后,从盐池县走出去的老干部,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培育了一支宁夏人民自己的武装力量——回汉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转战三边,进军宁夏,成为解放宁夏以至建设宁夏的一支重要力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毛驴驮出来的。彭德怀副总司令曾经感慨地说:“没有边区人民这样的支援,要取得今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开创与建设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盐池革命老区的回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支持下,建立革命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发挥资源优势,努力生产,支援前线,踊跃参军参战,用热血和汗水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26日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所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5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主席的复电,也是对盐池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作的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奖励,鼓励盐池人民永远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盐池人民的革命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每一级政府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当继续发扬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用老区人民当年的革命精神来建设当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把我们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牢牢靠靠,以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党中央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