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发展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衰落必然伴随精神的衰落,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以精神的振奋为先导。
在新世纪里回首上个世纪的百年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圣地延安而令世界瞩目。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开始,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长达半个世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块热土上努力奋斗,锐意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并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延安精神作为动力和灵魂,动员和组织千百万民众,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仍然依靠延安精神,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成就,谱写着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造的一种灿烂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葆青春的精神动力,自诞生以来,就在世界文明史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登上政治舞台后,早在井冈山时期,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就深入苏区开始著书,报道红军的情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海内外瞩目的抗日民主圣地和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战争堡垒。以“三S”(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为代表的一大批外国记者,联合访问延安和根据地。他们的报道和考察著作曾被全世界数千家报纸转载、引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他们可以说是第一批、第一流研究延安精神的专家,也是研究延安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性范围内形成了“延安学”研究热,特别是美国人对延安学的研究非常重视和喜爱。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延安学”的学术机构有200多家,研究人员达5000人之众。从事延安学的研究人员分布广泛,日本大约有1000多人,前苏联所属各国有1000多人,西欧300多人,印度有400多人,美国最多达2000多人,截至目前,国外专项用于研究延安学的经费达到1亿多美元。国外对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研究先于国内,研究成果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普及。
在国内,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一直把延安视为“圣地”,一批又一批前来“朝拜”。钻研延安时期这一部丰厚的历史巨著,细读这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吸收“延安精神”食粮,陶冶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
改革开放以后,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来的工作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为什么有着强大政治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经验的共产党出现这样的失误?一批经过战火考验、为共和国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经过深入思考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政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一批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强晓初、杨植霖、王甫、郁文、黄钢等老同志动议,成立一个学术性群众团体,专事延安精神的研究工作。此动议得到彭真、马文瑞等同志的支持,经民政部批准,1990年5月18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正式成立,由中共中央党校主管,马文瑞同志当选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首任会长,彭真同志被聘为名誉会长,现任会长是李铁映同志。编辑出版有《中华魂》杂志。
延安精神研究会汇集了大批从党政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子女和热心弘扬延安精神的中青年同志,研究宣传延安精神。此后,全国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为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于1989年12月12日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决定从1990年开始,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全省延安精神纪念日(此日即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