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容
群众:具有多层含义。一是字面上解释为聚合在一起的人的总称;二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三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团员”与“群众”的区别;四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表示“干部”与“群众”的区别;五是现实中对广大社会民众的统称。本文泛指对广大社会民众的统称。
路线:本指经过的道路,引申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也指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
思想方法: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是关于主观反映客观即认识世界的方法。思想方法与世界观、认识论是一致的。因世界观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法:指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思想的出发点(属于思想方法的范畴),也讲的是群众路线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进一步口语化阐述,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总要求,就是如何去“为了群众”、采取什么方式去“为了群众”的问题。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观点: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三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还必须有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具备乐于向群众做调查的精神。领导地位并不能使领导者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创造力,有许许多多的“诸葛亮”。领导者应该而且必须深入到群众之中,恭恭敬敬地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他们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综合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其中有正确的、部分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错误的。所谓集中起来,当然不是说把群众的这些意见简单地收拢起来、堆积起来,而是要经过领导者的分析和综合,做一番认真的科学的提炼升华,才能剔除那些不合理的乃至错误的成分,把那些合理的正确的意见归纳起来,化为系统的集中的领导意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既要听取正面的意见,又要听取反面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搜集到丰富和真实的意见,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形成正确和科学的决策。
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再返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或基本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将这些意见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千百万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动力。同时,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是否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否使群众得到了实际利益。通过检验和总结,使那些受到最大多数人拥护、给最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更加坚定地贯彻下去,将那些不完全正确的意见加以修正,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臻完善、成熟,更能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过程。客观世界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即使是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的领导意见,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地加以调整,加以发展,用适合新形势、新情况的新认识、新意见去替代那些已经过时的旧认识、旧意见,提出新任务、新方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群众路线既反对精英主义,又反对大众主义(或称民粹主义、平民主义,要求无条件代表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反对任何精英特权和官僚等级),它寻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即群众路线既有精英主义的成分,又有大众主义的成分。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1990年3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这个历史性的经验总结说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离开这个党的生命线,党就会一事无成。
群众路线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始终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他成立的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基础。
作为“思想方法”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源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一个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到底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得出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答案。这个答案同时也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即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感情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标准等问题。群众观要求共产党人凡事都要站在人民群众一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向人民负责,要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反之,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
作为“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工作方法就是要求在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在制定政策活动中,还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都必须以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具体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密切联系他们,听取了解他们的真实合理诉求,然后将他们的诉求集中起来,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使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成为政策的灵魂,赋予政策以充足的底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就成了这种政策真正的执行者和实实在在的受惠者。为人民群众制定政策,让人民群众受惠于政策,人民群众的诉求就得以实现。一个正确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决策,需要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调查研究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这种方法与作风,既是决策民主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民务实”工作作风的迫切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既是一种根本工作方法,也是党的工作作风。这种方法和作风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克星。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更是党的一条“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党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离不开“水”。“水”决定党的生命与活力,决定党的生死存亡,从而也就决定了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胜利,从根本上说,靠的都是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良好的鱼水关系,坚持了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了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群众路线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会顺利推进;反之,如果党群关系疏远甚至脱离,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的历史充分证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这些,就是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来完成的。如果没有紧紧依靠人民,没有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则会一事无成。可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获取政权和执掌政权最强大的力量和最牢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