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延安时期树立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典范

第五节 延安时期树立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典范

第五节 延安时期树立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典范

一、“埋头苦干”的典范陈振夏

陈振夏,上海崇明县港东乡人,生于1904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保定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8月因病去世。

陈振夏青年时代当过工人、司机、船员,1937年来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延长石油厂厂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油战线上的第一任厂长。当时的延长石油厂只有50多人,日产原油只有几百斤。打仗要油、生活要油、延安的党政机关要油,怎么办?只有打新井一条出路。打井的设备只有红军解放延长石油厂时缴获的两部标准顿钻和两套打井动力。于是,陈振夏发动群众把设备器材运回矿区开始打井。在钻井过程中一口井出现水层干扰,影响产油,石油厂职工大胆探索,革新生产技术,没有封堵套管,就用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山炮筒。一口井可以这么做,更多的井呢?厂领导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又研究创造“空中套井法”,用铅头堵水,增强了堵水效果。这种创新方法不用水泥,又能顺利拔出套管,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炼油过程中,为解决燃料问题,工人们创造出燃料替代方法。他们上山砍柴,用锅巴、油土掺上炭末制造出混合燃料,一锅这样的燃料抵得上400多斤石炭。为解决锅炉问题,工人们把过去留在井里的20多根套管取出破开展平,制作了4口炼油锅和1台蒸汽锅炉,解决了原油加工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打井的动力设备。原油运输上,在没有运油工具的情况下,工人用柳条编制篓子,用厚纸裱糊里层,涂上桐油猪血,制成驮油篓子,把灯油和石蜡运往边区各地。陈振夏和同志们就这样,一起排除万难,艰苦创业,先后开发10口新油井,修复2口旧油井,提炼汽油、灯油、柴油、润滑油等大量产品,保证了军用油的需要。据统计,延安时期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吨、蜡烛5760箱、蜡片3.98吨。从毛泽东在深夜运筹帷幄所需的灯油和蜡烛,到前线将士钢枪所用的擦枪油、治愈冻裂伤口的凡士林,再到印刷宣传革命的书报杂志所需的油墨,无不体现着延长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下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于是延长油矿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功臣油矿”。1944年5月1日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上,陈振夏被评为特等劳模,毛泽东为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陈振夏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位获得劳动模范荣誉之人。“埋头苦干”也成为中国石油工人的精神支柱,一直传承至今。

二、“热心创造”的典范钱志道

钱志道,浙江绍兴人,生于1910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新中国成立后,钱志道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顾问等职务,致力于组织兵工特别是导弹研制,并指导我国火箭发射药的研制,完成了100余项军工项目的涉外谈判。1989年在北京去世。

抗战开始后,钱志道在报上看到八路军招聘防毒技术人员的启事,就直接给毛泽东写了封信,表达了愿为人民的自由解放尽绵薄之力的愿望。不久,他收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给他的回信,热情欢迎他早日光临延安,共赴国难。钱志道到延安后,受命在离延安70里的茶坊组织兵工生产,任工程师。钱志道形容那里的情景是“一切从零开始”。造军火没有铁,他们骑着毛驴,凭借一个罗盘、一架天平和一根皮尺,硬是在边区的方寸之地找到铁矿。炼铁没有耐火材料,他们就用各种黏土像孩子“过家家”一样试验。兵工厂车间建在当地老乡的窑洞,他用老乡家的香炉烛台用来化铅。兵工厂的工作条件是炼狱式的,酸缸碱缸全靠人抬手提,酸碱常常溅到身上、手上,衣服烧得大窟窿小眼,一件衣服没几天就只剩下后片,钱志道干这种活儿总是走在其他职工的前头。制造炸药用的硝化甘油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但钱志道和职工都毫不畏惧,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条件下,整天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兵工厂技术工人少,培训技术工人钱志道亲自教授数理化课,并发动文化高的教文化低的,就在这种条件下,钱志道和工人们一起生产出大量化工品和枪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等,使当时边区兵工厂造出来的手榴弹,比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威力还大。1944年“五一”节,钱志道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热心创造”。钱志道也成为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和中国现代国防工业的开拓者之一。1945年3月,钱志道再次荣获特等劳动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