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延安时期树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一、为群众谋福利的典范任玉成
任玉成,陕西省淳化县中咀村人,生于1915年。1933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公安部队司令员、国务院石油工业部机械制造局局长、石油部党委成员等职。1998年4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1940年2月至1944年12月任玉成任中共赤水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赤水县即现在的陕西省淳化县)。赤水县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也是抵御国民党军队侵略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的神圣使命。任玉成在任期间,带领淳化县人民,奋勇争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组织领导大型战役100多次,重创来犯之敌,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同时,勤劳的赤水县人民在任玉成的领导下,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成为“兵多、粮多、支前多”的“三多县”,被陕甘宁边区评为模范县。在任玉成的带领下,在赤水县大生产运动中,至1943年,全县累计开荒2万亩,修水地155亩。大生产运动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任玉成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修埝地(水平田)运动。各村成立了修埝田委员会管理本村修埝事宜。1943年,全县修埝地5000亩,当年粮食增产30%。赤水县还十分重视工商业发展。1940年至1941年,全县民用纺织车由242架增至304架,到1943年年底增至3000余架。还陆续建起了马家山织布厂、南坪煤矿,开办了赤水县总消费合作社、马家山贸易公司、铁王贸易公司以及酒坊、油坊等30余处。组建了各级政府运盐委员会,解决了人民生活所需,又换回了棉花、布匹、医药、生产资料及武器弹药等。抗战期间,任玉成领导赤水县人民支援前线抗战。动员人工1.32万人,蓄力1.16万个,草7.19万斤,料311石,担架45副,麦面3133斤,烧柴12965斤,物品98件,捐洋2502元,动员车辆85辆,木料839根。同时还扩兵680人,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任玉成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改变赤水县经济十分困难的面貌,解决了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1943年《解放日报》以《赤水县全县贫农半数已升为中农,此为经济发展之显著表现》为题,报道了赤水县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显著成效。
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为赤水县委书记任玉成的题词是:“为群众谋福利”。1945年任玉成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出席了党的七大。
二、面向群众的典范李培福
李培福,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人,生于1912年,193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省第五届人大副主任等职务,中共八大、十大代表。1983年4月在兰州病逝。
1937年11月李培福任陕甘宁边区华池县县长。大生产运动中,李培福组织华池县开荒14万亩,实现了“耕三余一”至“耕一余一”。李培福还组织华池县办起了许多自给性的工业和手工业。同时,李培福以身作则,规定从县长到一般办事员每人一把头,农忙季节上午劳动,下午办公,要求县上的干部每人每年生产粮食两石,区干部一石,乡干部6斗。1940年至1942年,全县机关干部收入细粮296.6石,做到了机关经费和伙食全部自给。1941年边区政府下达华池县政府征兵300名,征粮任务1000石,李培福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两项任务。1941年组织群众运盐2万驮,运公盐4400驮,超额运盐超过300驮。
1940年秋季的一天,县政府通讯员的马受惊踩坏了一位农民的西瓜,李培福得知后与这位通讯员一同来到农民家向他赔礼道歉,并用自己的津贴赔了瓜钱,这位农民连呼他是“清官”,并将此事报告给毛泽东主席,“县长赔瓜”的故事迅速在边区传为佳话。
由于李培福对工作认真,所以那些年华池县的各项工作如举办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扫除文盲、大搞卫生以及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样样赶在前面,李培福被陕甘宁边区评为模范县长。1943年《解放日报》撰文对华池县以《干部积极肯干,每次工作最先完成》为题进行了报道,文章说:“华池自县长以下的干部许多都是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地方干部工农分子和各阶级进步人士,他们具备许多宝贵的优点,如:一、对革命事业忠诚;二、埋头苦干的精神;三、切实朴素的作风;四、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凡上级给的任务都不打折扣地执行。”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为李培福题词:“面向群众”。
三、合作社的典范刘建章
刘建章,陕西省佳县乌龙镇刘家渠人,1897年3月生,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刘建章任甘肃省供销合作社主任。1958年10月因病逝世。
1936年12月,中国合作社事业的先驱――延安南区合作社在当时的延安县沟门村的两孔窑洞里正式成立,刘建章任会计。1937年3月初,刘建章被选为南区合作社主任。在其倡导下,1938年2月成立信用社,得到广大社员的赞成和拥护。1939年10月被选为南区合作总社主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重兵包围和经济封锁,刘建章采取了实物入股和与私商合伙办社两项重大改革。实物入股解决了一大批想入股但手头没有现金货币的普通农民的实际困难,使入股人数迅猛增加;与私商合伙办社吸收了私商的资本,使股金扩大,先后在三十里铺、沟门、南庄河、罗家崖等村镇办起了合作分社和运输队、油坊、粉坊。日本的侵华战争使西北各省赖以食用的海盐、淮盐无法西运,陕、甘、宁、青和新疆到处闹盐荒。边区境内定边县的花马池,蕴藏着大量食盐资源,却因交通落后无法大量外运。边区政府决定开展全民运盐,给每个农户都分摊了公盐运输任务。鉴于户户运盐不利于节约人力畜力,加上不少农户缺少长途运输的经验,刘建章提出各农户以公盐代金方式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包运包缴的办法,得到农民响应,很快交齐了入股代金。1941年3月起,南区合作社的10个运输队一齐出动,到年底超额完成了全区公、民盐的运输任务,还为农户分了红利。1941年5月南区合作社建立新合纺织工厂,对于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具有重要意义。他还领导南区合作社代为银行发放贷款,帮助移民难民和少数贫苦农民发展生产,协助农民组织扎工、变工队;同时还筹划创办了信用合作社,配合政府创办农场,等等。南区合作社在刘建章领导下不断发展。到1945年夏,资产总值已达4.2亿元边币,工作人员增加到2200人,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供销扩大到生产、服务、运输、信用、文教和卫生领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1942年,毛泽东在《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报告中指出: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
1944年7月,在边区合作社联席会议上,刘建章被评为特等合作社英雄。毛泽东亲笔为刘建章题词:“合作社的模范”。南区合作社也受到表彰,毛泽东为之题词:“模范的合作社”。1946年,刘建章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