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五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之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宗旨,必然要求党的各项工作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扬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艰难困苦和复杂曲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成长和发展。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提出: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为了进一步改善军民、军政关系,加强军民、军政团结,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倡导下,从1942年年底开始,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1942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在1943年春节期间,留守兵团各部队和边区政府同时开展拥军拥政运动月活动。1943年1月15日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决定1943年1月25日至2月25日为全边区拥军运动月,并规定每年春节前后,要隆重慰问驻军。与此同时,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于1943年1月25日发布《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关于拥政爱民运动月的指示》。决定1943年2月5日至3月5日为全边区部队拥政爱民运动月,规定每年春节前后,要向地方政府和人民贺年,增进军民感情。从此,每年春节,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即双拥运动。从此,“双拥运动”成为延安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成了延安的一项革命传统。至延安整风运动结束,全党真正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一切革命的政党,其生命力的根本源泉,都在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1937年3月,当谈到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时,前苏共领导人斯大林曾经说:“布尔什维克也同安泰一样,其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即同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联系。只要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同人民保持联系,他们就有一切把握,始终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历史却残酷无情,不堪回首。1991年,布尔什维克,这个曾经拥有1000多万党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党、老党,在其成立93年执政74年之际,竟然一夜之间倒坍,四分五裂!一个神话破灭了。其垮台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党背离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成为凌驾于社会和人民群众之上的体系。这样,党内不仅极易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而且由于这种机制本身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缺乏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能力,日积月累,就变成了一套完整而僵化的体制,失去了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赢得民心,巩固党执政地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联系群众做得好坏的根本标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因为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落实决策,发挥群众作用,把政策、决策、方针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取得最终成效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选择政党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民对政党的选择,不仅看这个党以前为人民做了什么,而且看这个党现在为人民做了什么,更看这个党将来能为人民做些什么。党只有时时刻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时刻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群众才会永远与党保持一致,共度安危。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持久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党的最强大的执政能力和第一执政能力。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

密切联系群众是每个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就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看中国共产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直观判断就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得出的。党员干部的威信说到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实践证明,党员干部花架子越少,作风越扎实,人民群众就会离你越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就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保持党员和干部本色,各种不正之风就无隙可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战斗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之所以坚强有力,之所以不可战胜,关键就在于党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来检验真理、修正真理、发展真理,以此来推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

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近代现代史无不表明,人民群众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便会“群龙无首”,人民的利益诉求就不可能实现。正如刘少奇所说:“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迫切需要有远见的坚强的引导者和向导,因为这样的引导与向导是人民群众争取胜利的必要条件。”(《刘少奇选集》上集,第325页)而党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党的宗旨和一切活动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党与人民两者之间,党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承担者和主体,是党主动去联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