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延安时期树立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典范
一、“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典范习仲勋
习仲勋,陕西省富平县人,生于1913年10月,2002年5月在北京逝世。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33年3月起,同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参与领导苏区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不断排除内部“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中,壮大了红军武装,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春,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合并成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同志被选为中共西北工委领导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他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受尽折磨,险些被活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平反释放。
1936年9月至1942年7月,习仲勋担任中共关中地委(分区)书记、专员、军分区、关中警备区第一旅政委兼新正县县长等职务。在关中地委(分区)任职期间,他领导军民阻止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关中分区的蚕食、维护了回汉民族的团结、建立了关中地委(分区)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巩固了关中分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特别是1941年边区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以后,习仲勋认清了边区当前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不保守、不空谈,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习仲勋深入群众展开广泛调查研究,针对关中分区实情,实行了以“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经济建设政策,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新正县政府在西牛庄垦荒开办农场,每年产粮80余石,基本达到了粮食自给。新正县在原有纺织厂和消费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消费生产合作社,下设纺织厂、运输队、商业部等单位,有股金21万元,当年纺纱454斤,织布915丈,解决了全区三分之一人口的穿衣问题。完成救国公粮3896石,超额26石;完成公草265494斤,超额3737斤。除此外,群众自主卖给政府余粮8000石,群众购买支援边区建设公债券7.72万元,超额0.12万元。在习仲勋组织领导下,关中分区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守护住了边区的南大门。
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5日,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的任务之一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整风精神总结边区的历史和检查边区的工作。会议在总结边区党的历史经验中,特别是对待1935年错误肃反的问题上,作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和受迫害者,习仲勋能从党的利益高度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同中央意见保持一致,维护了党内的团结和稳定。习仲勋对待边区历史问题高风亮节的品格和领导关中分区经济建设取得的卓越成效,赢得了与会者一致称赞。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奖状奖词,予以表彰。
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的典范黄静波
黄静波原名黄深元,陕西省绥德县人,生于1919年7月,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等职务。
1937年9月,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国民政府被迫承认了边区,辖23个县。但只有保安、定边、安塞、盐池等几个县完全由中共领导,清涧、米脂、绥德、吴堡、佳县五县还由国民党管辖。其他十几个县出现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县政府并存的局面。1938年春,日寇企图西渡黄河进攻大西北。国民党为了加强河防建立了绥德警备区,调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驻防。中共中央清楚认识到蒋介石灭共之心没有死,于是在选派绥德警备区部队时,选择政治立场坚定、敢于斗争的共产党员以警备区部队民运科长的身份,组成清涧、米脂、绥德、吴堡、佳县五县中共县委领导班子,领导抗日民主运动。在此期间,黄静波被先后委任为中共绥德、米脂、清涧县委书记。当时国民党绥德行署专员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何绍南,他对蒋介石溶共、限共、反共政策心领意会,变本加厉执行,企图实现独霸绥德地区的野心,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黄静波正确执行了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根据实际情况,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迅速恢复各级党组织活动,扩大党员队伍;二是坚持群众路线,每到一处都发动工农群众,团结上层开明人士,孤立打击顽固派何绍南及其反动势力;三是组织群众和上层开明人士共同商讨,揭露何绍南及其反动组织的罪行,给他们定罪状;四是反霸除恶、敲山镇虎,配合八路军镇压了多个反动土匪头子和恶霸地主;五是勇敢站出来同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进行面对面的公开斗争;六是组织群众同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反动军警展开了有力的斗争。在黄静波的领导下,中共绥德县委和米脂县委打开了工作局面,直接瓦解了清涧县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配合八路军赶走了国民党绥德地区行署反动专员何绍南,为绥德地区回到中共怀抱建立了功勋。
1940年3月,国民党清涧县政权被瓦解后,黄静波被群众选为清涧县民主县长,他主持组建了清涧县“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这是中共在绥德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机构。黄静波上任清涧县县长之时,正是中共中央号召在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之际,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清涧县经济。一是从农业入手,组织变工队、扎工队、互助组等劳动互助小组,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推广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每亩年可增收16斤粮食。二是县政府派干部下乡帮助农民调剂耕牛、农具、种子,实现快速有效生产。仅这一项措施,每年可扩大耕地面积1664垧(1垧等于3亩)。三是发展畜牧业。原来都是个体养殖,1940年后政府号召大家合伙养殖,到1941年,全县新增羊子9328只,驴1029头,牛1080头。四是发展纺织业。清涧自古有养蚕种棉花的优良传统,原有养蚕户2670户,在政府号召下,到1941年养蚕户发展为3473户,年出丝布达到420匹,年增收达21万元。有的能工巧妇将丝绵织成毛衣、手套、袜子出售。县政府还制定了扶持植棉业政策,1942年植棉户2733家,植棉2550垧,到1943年植棉户达6078家,植棉6552垧,全年产棉156024斤。边区政府把清涧县评为植棉示范县。五是建立合作社。1940年前清涧县没有合作社,到1941年成立了9个合作社,入社社员达14470人,参股172692股,股金总数达172600万元,全年盈利100437元。这样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1943年1月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清涧县被边区政府评为模范县,黄静波被评为模范县长。毛泽东为清涧县县长黄静波题词:“坚决执行党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