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生结过三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锡瑗,比邓小平小4岁。青年时期参加过学生运动,后来被党组织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是同所学校。1928年初,两人结为伉俪。不幸的是,1930年1月,张锡瑗竟因难产得病去世。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叫金维映,人们叫她阿金。她和邓小平同岁,是1931年在上海相识的。同年7月中旬,他们同时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一路上,两个人相互照顾,产生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来结为夫妻。1933年,在邓小平遭到错误批判,被审查时,金维映与他离婚了。后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金维映身体有病,1938年,中央送她去苏联治病。后来,她在莫斯科郊区一家医院中治病时,不幸牺牲于战火之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率领129师驰骋在抗日战场,由于战事频繁,邓小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1939年,邓小平要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扩大会议,这才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到了延安以后,邓小平和老战友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那个时候,邓小平已经34岁了,邓发见邓小平依旧孤身一人,便决心要给邓小平找一个妻子。于是,邓发带着邓小平到处转。那时,卓琳恰好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的一个训练班学习,邓小平在一帮学生里相中了她。
邓小平和卓琳
卓琳,原名叫浦琼英,是云南省宣威市榕城镇普家山村人。1937年到达延安后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
有一次,卓琳去曾希圣家,曾希圣说有人想跟她结婚,问她愿意不愿意。卓琳没有问对方是谁,直截了当地说:“我还年轻,不想那么早结婚。”
卓琳的拒绝没有让邓小平感到灰心。他后来直接找到卓琳,对她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在前方作战很辛苦,我想和你结婚,可是曾希圣和你谈了,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我的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
邓小平第二次找卓琳谈话时,没有追问卓琳是否愿意嫁给他,而是谈起了他的希望。卓琳听了,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是个知识分子。另外,她那时候已经23岁,心想反正要结婚,就同意了和邓小平的婚事。
邓小平准备离开延安返回抗日前线的前几天,也就是1939年8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聚餐会。在这个聚餐会上,两对新人举行了婚礼,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另一对是孔原和许明。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和他的爱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和他的爱人蔡畅等一同来为他们祝福。大家在一起吃饭、喝酒,显得非常热闹。
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同志平时难得为前方抗日将士举行婚礼,所以,简朴的仪式和简单的酒菜简化不了热闹的气氛。据刘英同志说:“敬酒敬得一塌糊涂,孔原同志也是高兴了,喝酒喝得很多,最后就醉了,许明就埋怨他,看人家小平同志一点没醉。我就奇怪,小平同志平时不喝酒的,他怎么能够不醉呀?那么多酒,一杯杯的,他还很豪饮,来者不拒。大家给他敬呀,他喝那么多酒,怎么不醉呀?闻天就说,他说有假,我说什么有假?他说小平喝的是白开水。”原来是邓发和李富春弄了一瓶白水充作酒水,才使得他们的老友邓小平免于一醉。那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几天后,他们就一道启程奔赴前线。这两对新婚夫妇留下了四个人在窑洞前的幸福合影。那是由于当时的延安胶卷缺乏,为了留下幸福的瞬间,两对夫妇便站在一起,同拍了一张结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