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战斗散记

谭克

为了粉碎敌人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1939年秋,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正在晋察冀抗日前线的359旅返回陕甘宁边区,增强自卫能力,巩固黄河河防,保卫西北。

守备河防

359旅抵达边区后,经稍事整休,即奉命于11月接替了警一、警三两团分别驻守的吴堡至佳县一段河防。其部署是:王展旅长率旅直驻绥德县城及其附近,并兼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和领导机关,717团团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率团直和2营3营驻义合镇、张家堰,1营驻吴堡县宋家川、康家塔、枣坪、清涧县河防一线:718团团长陈宗、、政委左齐率该团分驻佳县、螅蜊峪、吉镇店、丁家畔、冯家岔一线。

接防后,加紧增修河防工事。主要以石板、木料、泥土构筑厚达1米左右的掩体。与此同时,进行了河川战斗演练及山地河防之军事教育,以提高战斗技能,反击敌人随时进攻。此外,并由717、718团各派侦察部队东渡黄河,深入柳林等地区进行游击侦察活动,搜集敌情,组织群众,牵制敌人,策应主力巩固河防。359旅在守备河防的三年中(1939-1942年),计与日军和顽军进行大小河防战斗达48次之多,而其中敌对河防的大规模进攻有两次。

1939年11月初,据侦察了解:日军调集万余兵力于山西汾阳、离石等各据点,并在各据点附近强拉民夫、牲畜,筹划渡河器材,准备向西北进攻。

11月20日,日军分四路附炮30余门,由大武、离石、柳林、穆村开始行动,向碛口和我河防阵地进攻。据守碛口的国民党阎锡山的33军一部,无任何抵抗便混乱溃退。20日日军占碛口、孟门两镇,并以之为依托,向我718团驻守的河西、丁家畔等地进行猛烈的炮击,并以2000余人集结于碛口河滩,正准备放橡皮船嘈渡。我718团守点部队乘敌即将下水混乱之际,发起猛烈的火力还击,敌受重大杀伤不及应战,退回碛口,除留200余驻守外,其主力撤至东北十里之冯家岔宿营。傍晚,718团即派一支精干部队(两个连)东渡,进占碛口有利地形,在24日傍晚时以坚决勇敢之动作强袭碛口,敌遗尸十余具溃逃。驻冯家岔之敌亦闻风向离石逃窜。

1940年6月间,日军企图摧毁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威胁陕甘宁边区河防,集结重兵16000余人,于静乐、偏关、五寨、文水、开栅、离石等地;其主力于6月中旬开始对我晋西北地区发动以临县、方山为中心目标的大规模扫荡,另一部向我债口、孟门、军渡、康家塔等河防进攻。

据以上情况,我为打击敌人对河防的进攻和策应晋西北120师主力粉碎敌人扫荡,359旅部队除加强河防守备外,于17日令718团第一营东渡黄河,在我侦察部队的协助下,查明柳林、离石、汾阳之敌后,向碛口、三交、临县进攻之敌侧翼进行侧击,以消耗疲惫敌人,截断敌前后方交通联络,迟滞其前进。19日,敌2000余携带橡胶船等器材,由柳林分途西犯,当日下午侵占碛口、孟门、军渡、康家塔后,即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我西岸宋家川、孟门、康家塔河防工事,继之准备以船潜渡。我一营即以密集火力猛烈还击;时我河东活动之部队亦积极向敌侧背袭扰,使敌腹背受击,被迫龟缩于村落和山岭,继以炮击与我对战。20日晚,我东渡之717团第一营派部队由张家坞经红沙坪迂回至啧口以东之樊家沟、侯家坑,乘黑夜强袭碛口,激战两小时,毙伤敌40余名后,即主动撤出战斗,向北转移。21日,碛口之敌500余经红沙坪北犯,一营派部队于张家山与敌遭遇,激战三小时,又毙敌40余名。敌连遭打击后,遂改变进攻方向,经清凉寺、雷家碛、兔板镇进占克寨,炮击我佳县河防,遭我还击后迅速南返。25日,718团第一营于杜家屹塔设伏,因行动失密,敌得知绕道而过,伏击落空。27日,敌进行到螅蜊对岸,炮击我河防阵地,15时仍退窜碛口。29日,碛口之敌向军渡南进,会合主力。我第一营派部队经侦察得敌之动向,于郭家山地区设伏,即打响,激战9小时,柳林之敌出援,我寡敌众,迅速转移。在我军接连的打击下,敌从此亦无暇向我河防进犯。

6月底,359旅为加强策应120师主力之反扫荡,令718团第一营东渡,归建雁北支队接替第二营防务。7月4日河东第一营派部队于大武镇西北寺沟与敌遭遇,战斗数小时,将敌歼灭和打退,缴轻机枪一挺,手枪二支,马一匹,毙伤敌八名。7日,侧击再袭孟门之敌,予敌以重大伤亡。

此时,敌寇对晋西北的大规模扫荡已被我120师基本粉碎。但敌仍不甘心失败,乃由大武向三交修筑汽车路,企图再犯。我120师决定乘机袭击敌人,并令359旅派兵一部进至三交附近,开展游击战争协助破坏敌之计划。旅遵令由雁北支队派一个营于7月13日东渡,执行此任务。718团东渡部队则于月终西返,继续守备河防。359旅在历次河防和运动游击战斗中之所以取得了胜利,就是由于以主动、积极灵活、突然的战术动作,歼灭和击退敌人。在每次战斗中都是力求选择隐蔽而易于发扬火力的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工事,运用了半渡而击的战术,充分发挥了各种火器的效能,避免了呆板的单纯正面防御,以侦察部队长期于河东游击活动,准确地掌握了敌情动向,同时在各村建立了民兵游击武装小分队,协助主力部队展开对敌斗争,当敌进攻时,我河东部队和民兵以积极动作迂回敌人侧后,配合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敌人,从而巩固了河防。实践经验证明这是河防歼灭敌人的积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赶走何绍南

原属苏维埃边区之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自1936年遭国民党围攻摧残后,即渗入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及至抗战开始统一战线形成后,将这几县划为警备区,隶属陕甘宁边区。但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仍继续进行破坏,对其渗入之反动政权组织既不撤销,又不改组,反而不断加强其反动统治,广泛设立特务机构,从事特务活动,电台即达七部之多。并委派反共分子何绍南为绥德专区专员兼县长,大肆进行反共活动,秘密组织石头队、暗杀队,经常逮捕、扣留、暗杀我外出办事人员,唆使联保主任、保长制造摩擦纠纷,怂恿土匪抢劫群众财物后嫁祸于我,胁迫群众不许与我接近。我359旅驻防此地区后,何绍南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更为加紧,污蔑我为“溃军”,拒绝为我代购粮草,欺骗、煽惑群众对我不满,妄图以此达到打倒共产党、驱除八路军而保持其该地区统治的目的。

根据以上情况,359旅按照毛主席指示,本着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精神,在政治上对顽固分子运用了攻势防御,积极改变过去彼主我客的情况。以一部分部队分散在各城镇,配合地方政权及我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揭露何绍南卑鄙无耻的勾当。如1939年10月12日,我河防部队于吴堡、宋家川地区查获了国民党运输代办所运输队长高步元等,携带何绍南假造护照称我八路军115师空白通行证,运大批烟土往隰县日占区贩卖,我实事求是予以公开揭露。并宣传我党团结一致抗日及实行民主政治等各项主张,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人工资,改善人民生活,改造下层政权,从而团结了进步力量,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分子,形成了群众性反摩擦斗争。于是,绥德地区人民纷纷向我军控告何绍南贪污白洋、侵吞巨款、纵兵为匪、贩卖毒品等罪行。

何绍南鉴于绥德地区之人心已去,孤立无援,乃亲赴西安请示对策,1940年2月15日又潜回绥德,集中13个保安中队首领秘密开会,进行部署,企图包围袭击我军。我除在军事上做了必要准备以防突袭外,接受人民要求,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何绍南罪状。何顽视我已有准备,无法施其伎俩,而罪行又被揭发,乃即煽惑枣林坪、清涧、安塞、瓦窑堡等保安队哗变为匪,袭击我717团部队,我即予以还击后,匪部于逃跑途中被我彻底歼灭。何绍南则于2月29日由七里铺率7个保安中队纵火焚毁二郎山之械弹库后,向西北逃窜。3月1日,我717团2营、教导营和718团二个连组成临时兵团,沿小里河向西川追击,另以718团3营至周家硷一带截击,我追击部队于苗家坪地区全歼保安第7中队。

何绍南部哗变逃跑之时,我717、718、719团派部队分别将绥德、米脂、佳县、安塞、吴堡、清涧6县伪县政府保安团予以消灭。我党迅速恢复了城市秩序,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共商地方施政事宜,根据三三制民主原则,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并选举警备区司令王震同志任专员,至此,绥德警备区面貌焕然一新。

3月7日,我侦悉哗变之匪在洞峪岔、庄可坪地区有敌600余人修筑工事,在马家岔地区有80余人扰乱治安。乃决以717团3营去涧峪岔、庄可坪清剿,以718团3营去马家岔清剿。经过几次战斗,歼其一部,残匪即震惊逃窜。

粉碎胡宗南进攻阴谋

1940年春夏之交,胡宗南90军由韩城东渡黄河,企图绕道晋西南经永和、大宁、石楼等城,偷袭我河防。359旅守备河防线延伸至河口一线,严密控制各渡口要隘。顽军见我预有准备,不敢轻举妄动,偷袭河防之阴谋自生自灭。1940年8月,当我八路军发起对日军总破袭的“百团大战”时。国民党乘机加紧包围陕甘宁边区,兵力达20万人,沿边区周围构成五道防线,重重封锁。11月间,胡宗南调集4个师再次进攻关中,并以其驻宜川线之3个师准备北犯我临镇地区。我719团由冀中返回边区,参与河防守备,717团调赴南线,接替调往关中之警四旅临镇地区防务,以备迎击顽军由宜川线之进攻。1941年,第二次反共高潮之际,胡宗南颁令所部,屯积粮食,研究《剿匪手册》,熟悉对“匪”作战法,积极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又令北线邓宝珊部对我边区加紧蚕食。4月间,胡宗南调动大量顽军集结关中,以7个军的兵力由边区南线进攻,并增加封锁边区西北方向的兵力。为对付顽军大举进攻,旅令4支队开赴三边,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务,以719团向北线出击,于打火店、通秦寨地区歼灭蚕食边区之顽军300余人,缴获战马300余匹。

4月间,以718团全部及719团1营开赴南线,守备金盆湾之线。1941年10月间,驻东胜地区之顽军何文鼎部企图以奔袭手段侵占三边(定边、安边、靖边)。我得悉后,旅令717团即放下秋收任务,立即出发,以七昼夜兼程急进,部队冒着塞外奇寒,跋涉广阔的沙漠地带,夺取先机之利,控制了有利地区守条梁,配合兄弟部队一举攻克黑梁头,歼该地之反动武装。顽军何文鼎部在我威震下,被迫放弃进攻三边之妄图。1942年夏,胡宗南再度企图由南线发动大规模进攻。旅令719团开赴南线九龙泉之线,加强南线防务,准备回击来犯之顽军。此外,顽军对我边防地带之小股武装侵扰,亦从未间断,但均被我英勇击溃。1943年,国民党积极准备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5月间,国民党将其驻守沿河防军队全部调赴包围陕甘宁边区,企图分兵五路闪击延安。6月1日,何应钦、白崇禧等赶到西安,先后偕胡宗南同赴耀县、洛川召开作战会议,胡宗南亲赴洛川以北旧县一带进行视察,节节进退。声言要八路军交出边区。359旅早于1942年底全部集结南线,守卫边防。针对当前严重局势,在中央军委统一计划下,重新调整部署,以718团于富县地区,以717团全部及719团主力仍驻守原防,以719团1营于交道镇、牛武镇地区。部署竣后,各部进行了积极的备战工作。此时,国民党见我边区党政军民准备充分,兼之全国人民声援和陇南人民为反对国民党暴政,民变发起,掣肘胡宗南部兵力,故国民党大举进攻我边区之狂妄企图被迫放弃。陕甘宁边区更加巩固、坚强,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那年那月峥嵘岁月稠

这是一篇有关边区战斗的文章。以粗线条的方式,将边区保卫战写得清楚明白,读之就如人在跟前,战火硝烟历历在目。

谭克,1913年11月出生于湖南浏阳澄潭镇桥湾村,原名王贤珍。他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西征,36年随红二方面军突围长征,胜利到达延安。1939年回师陕甘宁,保卫党中央,在反摩擦斗争中,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历任三五九旅管理科长、营长等职,并参加了蟠龙、沙家店、青化砭、宜川、瓦子街、壶梯山、宝鸡等战役和战斗。这篇文章就是对1939到1940年有关保卫边区、抗日及对付何绍南、胡宗南等国民党军队的战争事迹。

散记,散文形式的一种,属零散片断的记录,是散文式的新闻。这种被称为新闻中的“散文”,用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笔法,同样要求“形散神不散”。选材、写法都较自由,通常更注意选择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事实,而后讲究意境的表现。

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经线,以战斗地点的变换为纬线,经纬交织,将事件交待得非常清楚。同时,文章还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加以叙述。把保卫延安的各种斗争当成一个面,然后由一次次小的战斗当成一个个的点,由点成面,点面辉映。

本文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守备河防”“赶走何绍南”“粉碎胡宗南进攻阴谋”,脉络清楚,故事完整。“守备河防”359旅驻守的吴堡至佳县一段河防,与日军展开激战的情况。以主动、积极灵活、突然的战术动作,歼灭和击退敌人,与日军和顽军进行大小河防战斗达48次之多。在每次战斗中都是力求选择隐蔽而易于发挥火力的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工事,运用了半渡而击的战术,充分发挥了各种火器的效能,避免了呆板的单纯正面防御,以侦察部队长期于河东游击活动,准确地掌握了敌情动向,同时在各村建立了民兵游击武装小分队,协助主力部队展开对敌斗争,当敌进攻时,我河东部队和民兵以积极动作迂回敌人侧后,配合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敌人,从而巩固了河防。实践经验证明,这是河防歼灭敌人的积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赶走何绍南”一段,则详细地介绍了与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斗争。根据党史文献资料及刘益涛的记述:“何绍南是国民党派任的绥德专员兼保安司令,是顽固的反共分子。在他任职的两年中,制造了大量的摩擦事件。1939年5月,他授意安定县县长田杰生指挥保安队袭击我杨家园子,打死打伤我官兵数十人。9月,他面喻吴堡县县长黄若霖,组织暗杀队,杀害我718团三营副营长尹才生。10月,他指令清涧县县长艾善甫组织哥老会码头和黑军“政府”,串通土匪,到处抢劫等,无恶不作。”

但当时正处在国共合作的时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他的。最后,我方请求并电致蒋介石,要求法办何绍南,并委派259旅将此残余肃清。文章写的就是这一段时间的情况。

“粉碎胡宗南进攻阴谋”,并不是家喻户晓的“转战陕北”之事。因为这一节写得很泛,没有细致叙述,是粗线条的介绍,所以我们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了。

我们知道,胡宗南大举进攻陕北的时间是1947年3月13日。他动用34个旅23万人大举进攻延安。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部队奋起保卫延安,打响了延安保卫战。只有2.3万人的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内外线配合,实行暂时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方针,在达到预期目的后于3月19日主动放弃延安,使敌先头部队进入延安空城。以后,中央在转战的过程中共布置了蟠龙之战、青化砭之战、羊马河之战等重大战役,完成了掩护中共中央机关转移的任务,并把国民党军队困死在这片土地上。

如果要了解得很详细的话,须得看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有关转战陕北的有关著作。

作者在这里介绍的只是1940年至1943年间的事。这时的胡宗南还未全面入侵陕北,而只是不断地玩着花招,时不时地使几个动作,但因为359旅的防卫得当,都使其无功而返并匆匆撤退的情况。我们知道,长征之前,红军就被国民党数次围剿,最后迫使其走上了长征之路。来到陕北后,虽然因为抗日的需要而采取了国共合作路线,但当时的国民党灭共之心是不死的,所以一次次掀起了反共高潮。在胡宗南还没有大举进攻之前,小范围的摩擦是不断的。但这样的摩擦,想以此达到进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目的,是注定没有办法实现的。

本文的时间交待非常清楚,地点的变换也一目了然,时空交织,经纬一体,构成了本文很大的历史空间。文章的语言也朴实流畅,字字珠玑,毫不拖泥带水,叙述麻利,读起来给人以轻松、流利的感觉。这是一种清新的文风,从1939到1943年,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经历的战争如此之多,却被作者娓娓道来,轻松交待,读之如饮清露,如坐春风。

这正是历史文献的独特写法,没有细节的营造,没有人物的编织,就一条时间的线,就几个地点的空间,将历史全部纳入其中来写。让我们以最快的阅读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战争情况一下子就有了全面的了解。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段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