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照人歌且舞

序明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文艺运动,在红色的土地上蓬蓬勃勃地兴起,一簇簇文艺鲜花,开遍解放区的山野平原,不论是舞台、街头、广场甚至在住家户的院子里,到处都有秧歌锣鼓的声音,此起彼伏……

1943年春节,新秧歌运动,越闹越红火。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各族各界组织了一个成员广泛的春节慰问团来到南泥湾,有边区政府机关的业余文艺队,也有抗大“鲁艺”学院的专业文艺队,还有留守兵团“烽火剧社”和联防军的演出队,一下来了几百人,南泥湾热闹空前。

当时,我在359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为了热情的招待客人,我们早做好了准备,吃的不成问题,杀猪宰羊,淘米和面,都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就是住有点困难,我们司政机关大都把住房调整了出来。要知道,久住延安机关的人,是多么想出来看看陕北的好江南啊!他们带着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问候,送来了精神食粮,更是激动了359旅全体干部战士的心。

那天,天空格外晴朗,起伏的山峦、苏醒的梢林,温暖的阳光消融了残雪,到处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在金盆湾的旅部门口,欢迎客人的锣鼓、口号,震得寻食的鸟儿“扑楞楞”飞向天空……我赶紧把窑洞收拾干净利索,往火盆里添些新炭。正在这时,只见总务科长常修内同志兴匆匆向窑洞走来,后面还跟着三个人。

“副主任,来贵客了。”常修内同志远远就笑呵呵地喊起来。我抬头一看,顿时高兴起来,忙迎上前去,握住他们的手:“欢迎,欢迎哪!”原来这三位客人是哲学家艾思奇同志,音乐家贺绿汀同志和农业专家陈洪彤同志。

“副主任,给你添麻烦来了。”贺绿汀同志说。

“哪里话,你们这些贵客请都请不来啊!”我高兴地说,“不过,窑洞小,当心把你们挤坏了哟。”

艾思奇同志幽默地笑着答道:“挤不坏的,挤在一起心更近嘛!”

说罢,大家都笑了。

当时,我们旅教导营副营长刘长喜同志也跑来了。他是老红军,没什么文化,可酷爱看唱戏。他一眼看见了贺绿汀同志放在铺上的小提琴,便好奇地拿起来,翻来复去仔细地瞅着,问道:“这是什么玩艺儿?”

贺绿汀笑笑说:“这是西洋乐器。”

“是洋葫芦琴吧?”老刘试探地问。

大家都乐了。贺绿汀忙解释道:“是像个葫芦,不过它叫小提琴,是夹在脖子下面拉的,你拉一下吧!”

“不不不,我是外行!“老刘慌忙回答。

贺绿汀拉着他的手真诚地说:“老刘,你们是内行,你们最懂得艺术。”

吃罢晚饭,广场戏开始了。从阳湾、金盆湾,到马坊、九龙泉,操场上,院坝里,到处燃烧起一堆堆熊熊的篝火(那时候,没有汽灯,更没有电灯),到处回荡着激动人心的锣鼓声、乐器声、歌唱声和欢笑声,南泥湾的节日之夜,被温暖和热烈的气氛笼罩着……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然而我们的战士们已经乐而忘寒了。

金盆湾,延安“鲁艺”学院的秧歌队正在演出《羊肉饺子香又香》,丁玲、李伯钊她们都上了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名望的女作家之一,抗战开始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主任,没想到她也亲临南泥湾,登台表演了。战士们热烈鼓掌欢迎她。部队议论纷纷,认为节目形式好,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有教育意义。《王二嫂回娘家》这戏接连演了三场,有的战士还不作罢。演出的还有歌曲《好日子》、《七月的边区》、《歌唱南泥湾》等等。此外,其他演出队演出的还有《一朵红花》、《纺线线》、《劳动英雄》等秧歌剧。这些节目,布景、道具简单,用不着怎么化妆就可以上场;台词多是口语,演出幽默风趣,常常是场上一句词儿,场下乐一片。这些短小精干的节目,及时反映了边区军民的生产、学习和斗争生活,歌颂了党和人民的领袖,抒发了蕴藏在人民心中的情感。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深受战士们的欢迎和赞扬。除了看演出,最使人兴奋的是看电影。那时候,一年很少能看到几次,看来看去都是苏联革命初期的影片《十八勇士》(也叫《沙漠苦战记》),还是无声的,老掉了牙。听说放映新片《夏伯阳》,还是有声的,战士们乐得像豆子一样蹦了起来。开始放映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耳朵专注地听着,枪炮一响,许多战士“腾”地站起来,就要往前冲,忘记了是在看电影。放映完了,还有人到银幕后面去看看有没有人呢!“刚才那么多人到哪里去了?”一个战士问放映员。放映员笑着诙谐地答道:“都装进我这个铁盒子里去了。”大家“哄”地笑开了。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短短几天的相处,文艺工作者和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相互勉励,送了一程又一程。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革命文艺的养分,化成了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穷的力量,全旅上下立刻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热潮,到1944年,我们359旅除完成作战、训练、执勤任务外,共开荒地35万余亩,不仅实现了“耕二余一”,而且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石,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彰,成为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的榜样。

你们最懂得艺术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认真改造世界观,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在战斗中充分发挥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野火照人歌且舞》这篇散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影响下,哲学家艾思奇同志、音乐家贺绿汀同志和农业专家陈洪彤同志在1943年的春节,随送文艺下基层的演出队来到南泥湾。当作为接待准备工作的“我”(时任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对艾思奇他们说:“窑洞小,当心把你们挤坏了哟。”艾思奇幽默地笑答道:“挤不坏的,挤在一起心更近嘛!”艾思奇的回答可谓一语双关,既是作为客人的客套,更是表达了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思想感情。当没有什么文化的老红军战士刘长喜,面对音乐家贺绿汀的小提琴,好奇地拿起来,翻来覆去仔细地瞅着。贺绿汀让他试着拉一下,刘长喜慌忙说:“不不不,我是外行!”贺绿汀拉着他的手真诚地说:“老刘,你们是内行,你们最懂得艺术。”酷爱看戏却没什么文化的老刘怎么是文艺内行?又怎么最懂艺术?作者实际上借音乐家贺绿汀之口,表达了文艺工作者全心全意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思想感情。

这种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行为,在广大359旅战士身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用作者的话说:

“革命文艺的养分,化成了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穷的力量,全旅上下立刻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热潮,到1944年,我们359旅除完成作战、训练、执勤任务外,共开荒地35万余亩,不仅实现了‘耕二余一’,而且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石,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彰,成为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的榜样。”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是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成功之处。如果说作者详写哲学家艾思奇和音乐家贺绿汀是“点”的话,那么,略写丁玲登台演出和其他演出队表演的各类文艺节目就是“面”,这样,既能具体表现艾思奇和贺绿汀等对《讲话》的思想认识,以及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满腔热情,又能概括反映所有文艺工作者冒着严寒,不畏条件艰苦(如演出没有汽灯、电灯,只能燃烧起一堆堆熊熊的篝火),快乐地为战士们表演各种节目,最后与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使我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看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真正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其中“看电影”,又可以看作“面”中之“点”,略写中之详写。如战士们第一次看有声电影,当听到“枪炮一响,许多战士‘腾’地站起来,就要往前冲,忘记了是在看电影”,既表现了很多工农出身的战士对电影知识的欠缺,又反映了广大战士提高警惕,随时上战场的强烈意识。还有一个战士在电影放映完了,跑到银幕后面看有没有人,并问放映员:“刚才那么多人到哪里去了?”放映员笑着诙谐地答道:“都装进我这个铁盒子里去了。”大家“哄”地笑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工农出身的战士文化程度不高,而放映员诙谐地回答又增添了喜剧色彩,充满了生活趣味,同时也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工农大众对“精神食粮”是多么地需求和渴望啊!

(柳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