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鸡的故事

吴东江

1943年。

春风吹绿了南泥湾,层层叠叠的山峦,覆盖着薄薄的青纱幔。参差茂密的白桦,添上了嫩绿的新尖。几处桃花点点,格外妩媚娇艳。在这里垦荒的359旅719团通信连的战士们,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他们栉风沐雨,戴月披星,一双手肿得象馒头似的,从掌上血泡和裂纹中渗出的血液,染红了撅把。为了多鼓一把劲,还将痛得像折断似的腰,用绑带扎了又扎,缠了又缠。他们要用双手把荒山变成米粮川,用劳动的汗珠,浇得陕北变江南。真是:荒山坡前,斜阳照银锄飞舞;层林深处,歌声伴紫燕翱翔。这一派郁郁葱葱的春色,显得生趣盎然。

部队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只能吃上一稀两干。不是小米掺山药的“双宝饭”,就是野菜拌小米的“黄花餐”,稀稀的野菜粥,连人影都能照见。干部们瞧着战士的身体,经常为伙食问题愁得失眠。偶尔幸运地在几十里外的集镇上秤回一点肉,大家就高兴地叫做“过生日”,因为实在罕见。记得是清明节,老乡们都打牙祭,连里为了让战士们过好节,很早就托罗老二在五十里外的曲家湾搞了点肉。过节那天,炊事班个个忙碌得满头大汗,特别是老炊事员宋山,从头晚就没合上眼,他绞尽脑汁,一心要把寥寥的几样菜,煎炒得更加可口。这顿丰盛的会餐,吃得战士们个个红云上脸。我们连部正端上碗,准备吃饭,副连长李月卿用筷子指着热气腾腾的菜说:“宋山真不简单!一样山药,搞出了不同样的五大碗。”哪知说曹操曹操就到,话刚落音,炊事员宋山来到了连部。只见他满头汗珠,眼睛里含着泪花,手里端着满满一大盆肉,嘴唇里动着,似有满腹委屈,激动得不知先说啥好。我上前接过了菜盆,用手巾给他擦了擦额上的汗说:“老宋,有什么事坐下来慢慢谈嘛!”宋山执拗地站在一边,嘶哑的话音刚起,一颗泪珠已滴下来:“指导员,怪俺的工作没做好,请组织批评我,俺心甘情愿,可是六班不肯吃这盆菜,你叫俺咋办!”我安慰了他一阵,随即就到六班。一路上,阵阵思潮在我脑子里涌现:六班是连的老骨干,还是团结模范班,决不会闹什么意见……再说宋山同志,是个好党员,打从1929年起,他就参加了红军,爬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走过一望无际的草地。经年累月的操劳,弯了腰,额上一道道的皱纹,比斑白的两鬓还来的早。他默默无闻地做炊事工作整整十四年了。对他来说,最大的欢乐是看到战士们能笑眯眯地吃上他亲手做的菜饭。今年他51岁啦,可从早到晚,还是絮絮叨叨地手脚不闲。谁的鞋子破了,衣服脏了,他也要管,常常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补的结结实实的鞋袜,悄悄地放在你的炕边。谁要有点病疼,就像疼在他身上一样,恨不得马上给你治好。他一会问寒,一会问暖,一会送来热气腾腾的姜汤,一会抱来被子……他待人是这样的亲切和蔼,就是最调皮的战士见了他,也乖乖地像孩子躺在母亲的胸怀。但是,他也有气得鼻孔冒烟的时候,谁要是打坏了碗,撒了饭,他就会瞪起红丝丝的双眼,左手拿着旱烟袋,不住地点着你的鼻子说:“同志哥呀,你没吃黄连哪知苦啊!”当你低搭着头,懊悔万分的时候,他又会笑眯眯地给你装好一锅烟,拍拍你的肩膀:“同志哥呀,别怪俺脾气大,革命就是俺们的家,节约有如针挑土,浪费恰似水推沙!……”一直说得你乐了才罢。

进了六班的窑洞,我劈头一句就说:“同志们过节好!”我招呼着大家,可没一人吭气。一会儿,小郝的嘴才动了动,欲言又忍地勉强答一句:“唔,顶好,就是小吴……”话未说完,坐在炕角的吴茂生立刻插言暗示小郝说:“副班长,你……”我瞧着这种情景,脑子里一转,心里也明白了八九分,不禁暗地责备自己,沉重地走到小吴身边,说:“吴茂生同志,是我错了,怪我事先忘了告诉炊事班。你放心,我马上设法给你补上一份!”原来吴茂生是个回族战士,今天会餐,他心里也乐滋滋的,可是,临到会餐时,炊事班端来一样又一样的菜,他都不能吃,他悄悄地离开了桌子。正在以水当酒,猜拳行令的大伙,转过身来看到小吴一个人坐在窑洞外的石凳上,都惊住了。班长知道一定是炊事班忘了给小吴做菜,于是走出洞来,把小吴劝回桌上。同志们因为小吴没菜吃,也就没心思吃肉,陪着小吴吃了点素菜。那喷香扑鼻的一大盆猪肉,却原封未动。

回到了连部,副连长李月卿和我,正为小吴的事发愁,我搓着手自言自语地说:“要能买到几个鸡蛋就好了,可这方圆几十里,很少有村落,最近的集市牛武镇,也得走上一天。”李月卿坐在炕上想了想,侧着头问我:“指导员,我看叫上士李俊林到牛武镇去跑一趟。”话未讲完,这时进来一个彪形大汉,黑黑的脸膛红中透亮,半截头发梳了个大辫搭在身后,左手牵了条狼狗,右肩挎了支猎枪,操着一口关东口音说:“指导员过节好!”我和副连长迎了上去。这是我们部队聘请的农技师罗老二,他刚从八顷园回来路过这里。进得洞来,大家寒暄了一阵,罗老二突然问我:“指导员,刚才我进来时,听副连长说要到牛武镇?”我瞅了瞅副连长没吭气,接着他眉毛一竖,抱怨说:“你们工作这么忙,有事就交我办,何必客客气气!”我只好原原本本地把六班会餐的事说了一遍。刚说完,他站起身来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指导员,这事好办!”把我拉到他家,放下了肩上的猎枪,一步窜到炕角,左手提起个正孵蛋的母鸡,右手抓出三个蛋:“给!指导员。”我连忙推辞说:“老罗,这不成呀!你好容易搞了这三个蛋孵小鸡,我拿走了蛋,你还孵什么?”罗老二放下了母鸡,一边硬往我兜里塞蛋,边说:“指导员,你不知道我老罗是个直杆杆,孵鸡往后再说,先让战士过好节,过了这个村,哪有现成的店!“我坚持不要,这下他可急了眼:“几个蛋算什么!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来,我罗老二能有今天?别说几个蛋,就是要我为你们两肋插刀,滚油锅上刀山,决不含糊半点!”说完双手按住我的手,一股温暖的热流,传遍我全身。我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无可奈何地带回了鸡蛋。

下午,宋山端着热气腾腾的一大盆肉,我端着一盘黄澄澄的炒蛋,一同送到六班,亲眼瞅着他们满脸堆笑地会完这顿餐。回族战士吴茂生一边看着蛋,一边腼腆地瞅着我,他那双黑黝黝的大眼,仿佛告诉我,他的心里是多么激动。

会餐以后,宋山就暗暗四处托人买鸡蛋,他一心想要孵几只小鸡,喂大小鸡就会生更多的蛋,那时给小吴炒盘嫩蛋,给同志们作碗滋味鲜美的蛋花“甩袖汤”,一定美得大伙睁不开眼。可是,时间过去了一个来月,宋山还是未弄到鸡蛋。一次他到山上送完午饭回来,在路旁的草窝里发现有五个圆圆的小蛋,他惊喜交集,小心翼翼地把蛋带回了炊事班,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在炕脚上置了个窝,从身上单薄的棉衣里,扯出棉花轻轻地盖在蛋上。他想,这一定是野鸡蛋,只要能孵出小鸡来,野鸡我也能喂得它听我使唤。从此,宋山像着了迷似的,一天总要去看它几遍,不是贴着耳朵去听听,就是用手摸来摸去,天冷了他就用棉被捂上,大晴天就搬出来晒晒,白天怕别人摆弄,总舍不得离开,晚上怕冻坏了蛋,就把小窝放在脚边的炕上,他急切地盼望着,从蛋壳中爬出五个小绒球似的鸡雏。可是出人意料的就在一个夜晚,约莫三更天,宋山迷迷糊糊地感觉到脚边有什么玩艺,冷冰冰地蠕动。是不是小鸡雏孵出来啦!他叫醒了班长王开弟,掌上灯一看,哎呀!是小蛇正在被子里乱窜。班长楞了眼,宋山皱了皱眉头,恍然明白了一大半,赶忙扒开脚边的小窝,“班长,是我的野鸡蛋!……”王开弟走近一看,果不其然小窝内的五个蛋壳全破了,一条小蛇还刚爬出一半。宋山孵蛇的事吵醒了大伙,我闻讯赶来,笑得直捂着肚子扶在副连长肩上,通讯员小王,笑得直拍大腿。副连长也笑得眯着两眼!满屋的人乐得像一锅煮沸的稀饭。淘气的六班副郝庆连边笑边冲着老宋做鬼脸,随后又补充一段快板:“老宋今年五十一,硬把小蛇当野鸡。长虫若能下鸡蛋,气死天下老母鸡!”逗得宋山抓起旱烟袋就要赶。我忍住笑,拉着老宋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嘛,你孵鸡也不先告诉我,省得今夜的麻烦。夜深了你先休息,过两天我包你有个生蛋的大母鸡。”宋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副连长在旁边可瞧出了问题,走过来摸着宋山身上只剩两片布的棉衣说:“老宋,你为全连的同志们操心,也犯不着自己挨冻,万一冻病了,你叫我们多么心疼!”

不久,上士李俊林从牛武镇买回来一只生蛋的母鸡,罗老二特地到三十里外的八顷园,换回了六个公鸡压过的鸡蛋。老宋像母亲侍弄孩子一样,精心的喂大了孵出的六只小鸡雏。这六只鸡种,到了冬天,又发展到十几只生蛋的母鸡和七八只开叫的公鸡了。从此,宋山喜笑颜开地整天围着鸡群转。连队的伙食也改善了,小吴过节吃上了鲜嫩的炒蛋,同志们也常常有蛋汤喝。只有那个调皮的六班副郝庆连,每当宋山端来蛋汤时,总要惬意地冲他耍个鬼脸。

特殊时期的精神丰碑

吴东江的《孵鸡的故事》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通过当年359旅719团通信连解决“伙食”问题的一则故事,集中体现了官兵们的同志情、战友爱,表现了“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胜利。

文章开头,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这样就把读者引入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疯狂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围困和封锁,加上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水旱灾荒,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延安军民热烈响应,欢欣鼓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王震率领359旅官兵,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披荆斩棘,浩浩荡荡地开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始军垦屯田。

接着作者描述了当年垦荒过程中,连队围绕改善战士们的“伙食”问题发生的饶有情趣的事情,矛盾冲突展现得波澜曲折。当年的南泥湾荆棘遍地、狼豹出没、荒无人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垦荒劳动又繁重艰辛,这个困难不解决,势必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为此干部们“经常为伙食问题愁得失眠”。清明节好不容易“搞了点肉”,炊事班的战友们“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要搞顿“丰盛的会餐”。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六班全体战士面对罕见的肉菜竟“罢吃”。连队干部急忙到六班了解情况,原来六班有个回族战士小吴,因为民族信仰和饮食禁忌,无法参与会餐。六班的战友见此情形,也无心吃肉。这场“罢吃”风波固然是因连干部的一时疏忽造成的,后来想尽办法给那位回族战士小吴炒了一盘黄澄澄的鸡蛋纠正了“失误”,却体现了战友们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情谊。

“罢饭”风波后,触发了老炊事员宋山孵鸡的念头。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这部分也描述得更加生动精彩。要孵鸡得先有鸡蛋,可一个多月都未弄到鸡蛋。在送饭途中的草丛里发现五个小蛋,拿回来后精心侍弄,谁知孵出来却是五条小蛇。宋山孵鸡心切,竟把蛇蛋当野鸡蛋。最后终于买到了一只生蛋的母鸡和六个鸡蛋,孵出了六只小鸡。由六只鸡发展到十几只母鸡和七八只公鸡,宋山用辛勤的劳动改善了连队的伙食。宋山孵鸡的曲折经历,让我们体会到战士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篇回忆录也是一曲献给平凡的劳动英雄的赞歌。他们特别能吃苦,面对繁重的垦荒劳动,他们不叫苦不埋怨,手掌磨出了血,不停歇。腰累得酸痛难忍,用绑带扎缠后继续争先恐后地干。他们乐观,一日复一日不变的饭菜,战士们却给起了些美好的名字“双宝饭”、“黄花餐”,饭菜里有点肉星就是“过生日”。他们友爱,连干部们为改善伙食愁得失眠,因忽略回族战士的民族习惯而自责内疚,为回族战士能过好清明节东奔西跑到处找鸡蛋。

在这群平凡的英雄群像中,老炊事员宋山是着墨最多的,他的言行举止,最集中地体现了革命战士的精神风貌。宋山是1929年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可他不摆老资格,而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地做炊事工作十四年。他勤劳朴实,五十多岁的人,从早到晚,手脚不闲。他厨艺高超,普通的土豆(山药)能变花样搞出不同的五大碗。他待人亲切和蔼,对战士关怀备至。不但要操心战士们的一日三餐,就连战士们的生活起居、思想品质他要管,甚至头疼脑热都要问寒问暖,战士们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和长辈。只要战士们吃得可口,就是他最大的快乐。“罢饭”风波发生后,原因还没有搞清,可读者看到的是宋山的满腹委屈和深深的自责,以为是自己失职而流下了痛苦的泪水。他总想着别人,而从不关心自己。为了改善连队生活,他一门心思要孵鸡养鸡。尽管闹出了把蛇蛋当野鸡蛋孵的“笑话”,但在孵“鸡”过程中惊喜交集的神情、小心翼翼的神态、专致着迷细心呵护的举动,尤其是为了给蛋增温,他竟不顾自己受冻,把棉衣里棉花抽出来盖在蛋上。这是一位多么令人可敬、可爱的战士啊!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值得称道。

故事情节结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品的题目是《孵鸡的故事》,但前面一半篇幅似乎与孵鸡无关,似乎有些脱题。战士们生活清苦,难得吃肉。清明节有肉会餐,理应兴高采烈,六班却“罢餐”,未动肉菜,这就是个“悬念”。待到找到了“罢餐”风波的原因,如何平息风波,又是一个“悬念”。连干部用炒鸡蛋化解了风波,激发了宋山孵鸡的念头。没有前面的层层铺垫,不足以显示宋山孵鸡举动的可贵。正是有了前面情节层层深入,才有了后面宋山孵鸡时克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终成功的结局。

在人物刻画上,既有速写式的刻画,如作者用几笔就把回族战士小吴的纯朴腼腆、六班副郝庆连的调皮幽默表现出来。也有全方位的立体展示,如对老炊事员宋山的刻画就用了多种手法,有肖像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甚至还有战友们对宋山的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宋山的性格和情怀。

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记叙往事,描述场面,抒发感受,读起来感到分外亲切。文中运用的成语,引用的诗句,无不贴切生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光彩。

(吕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