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白二龙

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南泥湾元宵节,也有着我孩子般美好的回忆呢……

挑“演员”

1943年,我们359旅获得了生产大丰收。

腊月的一天,我们接到团里通知,正月十五日要在团部所在地临镇,举行规模空前的军民联欢活动——闹元宵。闹元宵,是我国民间流传的节日和传统习俗,深得人们的喜爱。大家一听,高兴得像“二踢脚”,连响带蹦地嬉戏打闹成一团:“丰收了,是该热闹庆祝一番哪!”

“是啊,闹足了劲头,争取今年好收成,给毛主席、党中央报喜啊!”

“对,不愁吃,不愁穿,气得国民党干瞪眼!”

“兵练强,马养壮,打发东洋鬼子上西天!”

“哈……”

“哎,大家别光顾笑,”我着急地说:“闹元宵,可不是胡闹,没有演员是不行的!”

“是啊,咱们不能输给老百姓。可是演员……”大家的脸上都蒙上了一层乌云。

当时,团营连要求把有特长的同志都组织起来。团里成立业余京剧团、晋剧团、秦腔剧团。营连成立文艺小组。还规定,团里每月给部队演一次戏,营连每周有晚会。可是,演员从哪里来?真伤脑筋!大家都是拿镢头、扛枪杆的一介武夫啊!

怎么办,只得矮子里面拔“将军”。干部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南腔北调,人尽其才嘛!连长赵东生是江苏人,唱得一口婉转动听的苏州小调;一排长刘青山是天津附近人,他说的天津大鼓耐人寻味;三排长高德富,三班长张国荣是河北人,他们会唱河北梆子和京戏;战士索万双、刘二娃、“黑老虎”是山西人,唱起晋剧,余音缭绕,雅俗共赏;老战士王青山是陕西人,他的秦腔高吭铿锵,富有特色……

“明星演员”挑出来了,所有“落榜”的也不得闲。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把个安宁静谧的石村,闹得开了锅。

拜师学艺

夜幕降临了。操场上燃起了一堆堆熊熊的篝火。红一连的秧歌队仍在排练。

“锵七锵,锵锵七……”锣鼓声震动着夜空,传得很远很远。一遍又一遍,还是练不好。有的人踏不到鼓点,有的人笨拙地扭动着身子,像只熊跳舞;有的干脆就胡蹦哒。100多号人,队没队,形没形,简直搅成了一锅粥。寒冷的天,北风呜呜地刮着,可大家的脸上却流着热汗,泛着光彩,你看我,我瞧你,直乐!连长赵东生喊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看得出,大家是使出了全部力气的。扭秧歌,看起来容易,可让我们的战士们一扭起来,那真是成了千姿百态了!叫人气也不是,恼也不是,笑也不是。

“锵七锵,锵锵七……”篝火噼噼啪啪地爆出火星,飞舞着,像在鼓倒掌,在嘲笑。

大家有些泄气了。

第二天晚上,战士们刚刚来到操场上,只见几个年轻英俊的陕北后生,挑着一担担柴火,把操场围了一个大圆圈。大家正纳闷着,忽然,听得一声洪钟般的嗓声高喊:“点火!”“轰!”柴火点着了。烈焰须臾升腾起来,照得操场宛若白昼一般明亮。惊疑间,但见赵连长带着一位身板硬朗、步履稳健的陕北老汉走到操场正中。那老汉,头系羊肚子手巾英雄结,腰扎一条红布长飘带,红光满面,银须垂胸,双眼看人格外有神,约近花甲的年纪,眉宇间却透着一股年轻人的虎气。连长介绍说:“这位就是扭秧歌30多年的‘秧歌专家’李明忠大爷。他今年58岁,不仅会扭秧歌,而且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也十分精通。今天,我们特地邀请他来,拜他为师,给我们传授艺术,我们表示欢迎!”

热烈的掌声平息后,只见李老汉把手一挥,急促的鼓声如雨点骤起。几位年轻的后生,立即跑到各队前面站定。原来,这燃烧的柴火,和年轻英俊的陕北后生,都是李老汉有意安排好的。火圈里,每个人一举一动看得真真切切,稍有差错,便逃不过李老汉的锐眼。而那些陕北后生虽为各队之首,实为李老汉的“龙套”,全凭老人的指挥而动。

“莲花出水!”李老汉高喊了一声,竟自扭了起来。他动作谙熟,飘逸,一踢一转,干脆洒脱,十分优美,大家随着舞动。

“百鸟朝凤!”李老汉节奏加快,如波似澜,大起大伏,使秧歌达到高潮。

大家随着舞动,歌唱,歌是陕北《信天游》,词儿是战士们自己编的:

三五九旅不一般,

战士个个是英雄汉;

拿起枪杆能打仗,

扛起锄头能生产。

学习工作样样强啊,

唱歌跳舞拜新年……

激越的歌声在浩瀚的夜空回荡;熊熊的篝火,越来越红,越来越红……

化妆和道具

大家又发愁了。

秧歌队是必须化妆的,而且还需要许多道具。譬如,扮演工农兵学商,这些化妆比较容易,向驻地老百姓借些衣服,便有了模样。可是《西游记》、《八仙过海》的人物化妆就难了,起码脸谱、服饰得像那么回事啊!唯独田守忠没皱眉头,仍然整天咧着嘴乐呵呵的。他是我们的“土美术家”。他也许有办法。

“田守忠同志,你能不能想办法,为我们化化妆啊?”大家把他团团围住,恳求地说。

“行,没问题!”田守忠笑着点头,随即从身上掏出几样东西来:“瞧,这是眉笔、胭脂、口红,保你们满意!”

大家顿时高兴得跳起来。不一会妆都化好了。大家你看我,我瞧你,仿佛不认识似的,脸儿红红的,眉毛黑黑的,个个蛮俊的呢!“田守忠同志,你这化妆品真不赖,是从剧社搞来的吧?”“不,是我自己做的。”

“自己做的?”

“对,是用红土、木炭、粉笔头,压碎、磨细、调水,还有……”田守忠得意地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啊?大家一听是“土方子”,急得赶紧用纸擦脸卸装,可是,“化妆品”里由于没有含油脂,脸擦疼了还擦不掉,用水洗也不行。结果,只得红着脸,惹得众人捧着肚子,把眼泪笑出来了。然而,我们还是没有花一分钱就把问题解决了。像唐僧的帽子,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耙子;“八仙过海”韩湘子的花篮,张果老的毛驴,李铁拐的大铁拐,都是我们用山上的柳树条、麻莲草、包米棒子杆等做成的。老百姓看了都说:“八路军手真巧,做啥像啥,简直能以假乱真哩!”

闹了一个通宵

终于,正月十五盼到了。

匆匆的吃罢晚饭,我们营的秧歌队、高跷队、龙灯队、旱船队就向临镇方向出发了。锣鼓一响,村里的老人、娃娃都放下饭碗涌出来了;年轻的女子、后生们,成群结队的推搡着、笑闹着,紧紧跟在队伍的后面。

“咚咚咚……”

“锵锵锵……”

“嘟嘟嘟……”

“哒哒哒……”

锣鼓声、军号声、歌唱声、笑闹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当我们进入临镇大街时,只见前来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把道路堵塞得水泄不通。营部通讯班在前面开路,我们摆开阵势,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尽情地舞起来。

突然,两边群众猛地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在连珠炮似的锣鼓声和悠扬的唢呐声中,杀出一支队伍。为首的正是58岁的“秧歌专家”李明忠大爷。他身后的女子、后生个个俊俏、水灵,装扮成宫中的童男、童女、老翁、老妪等,仿佛天上的神仙也下凡来,欢庆我们的丰收,祝愿我们取得新的胜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团部、二营、三营的文艺队伍也从东西两个方向冲了出来。区政府的慰问团敲打起腰鼓,震动得人心好像要从嗓子里跳出来。各路英雄大显身手,惹得群众不时喝彩叫好。

人流最后汇集在一个大操场里。火把、彩灯把一张张兴奋的脸映得红通通的。这时,团里首长和区政府领导以及各界知名人士、代表走上了主席台。团政治处主任廖明同志宣布:“军民联欢晚会开始!”

第一个节目,秧歌队、高跷队、龙灯队、旱船队开始表演。

“啪、啪、啪……”鞭炮齐鸣,纸屑飞扬。

“哗、哗、哗……”掌声四起,如江似潮。

“哈、哈、哈……”放声欢笑,处处爆发。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秧歌扭到高潮时,观看的群众也情不自禁地参加了进来。有老汉、婆姨、女子,还有娃娃……大家跳呀,唱呀,扭呀,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是啊,短短三年时间,359旅就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我们一定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廖明主任高喊道:“第二个节目,请看团里业余京剧团、晋剧团、秦腔剧团和区政府组织的陕北民歌演出!”

有人在台下答道:“我们还没有扭过瘾呢!”人们“哄”地笑了。又有人喊叫:“我的鞋子!”大概是扭秧歌把鞋子跳掉了。其实,不知有多少人把鞋子跳掉了,谁还顾这么多呢!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惊奇地发现了我们的“生产顾问”王大爷老俩口。他们是骑着毛驴从我们的生产基地——距此二十五华里的姚家坡赶来的。一打听,原来二三十里路的人都跑来看“火红”[1]来了。我们笑着说:“大爷、大娘,这么远赶来了,别伤了身子骨啊!”

“一满莫事!托毛主席的福,我们的身板硬着哩!你们八路军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哪!”两位老人高兴地说着,一边不住的抹着脸上的热泪。

我们的心热乎乎的,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让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突然,一声高亢有力的鸡啼,划破长空,像军号把人们从欢乐中唤醒。——啊,天亮了!天边露出了曙光,那燃烧着的美丽的红霞,像一面巨大的红旗,在我们希望的目光中,渐渐升起、升起……

一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闹元宵,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由于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正值春节期间,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北也不例外。如果放在平常年月闹元宵,也没有什么稀奇,但如果放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就别有一番意义了。白二龙写的散文《闹元宵》记叙的就是1943年“八路”军359旅战士与老百姓在南泥湾闹元宵联欢的情景。

1941年开始,陕甘宁边区进入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日寇残酷的“扫荡”、国民党经济封锁造成的严重物质匮乏,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359旅的广大干部和战士,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斗姿态,于1941年开进了荆棘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战天斗地,不到两年就获得了生产大丰收。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丰收,作者所在的团部决定举行规模空前的闹元宵联欢活动。

可面对只会拿镢头扛枪杆的“八路”军战士,没有演员可不行。怎么办?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于是,只要有一点演艺才能的战士都选出来,剩下的战士也闲不着,也都参加到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的群众演员中去。在陕北,闹元宵的主要形式是扭秧歌。对于没有一点演技基础的战士来说,他们拜师学艺,请来了陕北老汉“秧歌专家”李明忠大爷。通过他手把手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战士们终于学会了扭秧歌。在正月十五那天,“八路”军的秧歌队与老百姓的秧歌队汇合在一起,把个临镇大街“塞得水泄不通”,“惹得群众不时喝彩叫好”。

这种深厚而浓郁的军民之情,用看秧歌的王大爷老俩口的话说:“你们八路军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哪!”是啊,如果没有这种如鱼水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军民情谊,李明忠大爷不会给战士当老师传授扭秧歌技艺,王大爷老俩口也不会成为战士们的“生产顾问”,这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人的情景,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产生,所以,《闹元宵》这篇散文从主题思想上,可以看作是一曲军民鱼水情的伟大赞歌。

巧设小标题,选择新颖点,是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作为叙事散文,为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要用许多笔墨去叙述说明,这样文章就显得冗长拖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作者巧妙地设立四个小标题,即“挑‘演员’”、“拜师学艺”、“化妆和道具”和“闹了一个通宵”,这既是四篇相对独立的小文章,又是整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推动着事件向前发展,从而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波澜起伏,读者读起来感到高潮不断。

形象生动的描述,简洁明快的对话,是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闹元宵闹元宵,突出一个“闹”字。那么,这篇散文又是如何体现这个“闹”呢?在陕北闹元宵,既有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这些体现在视觉上千姿百态的“闹”,如李明忠老汉扭的“莲花出水”的飘逸洒脱、“百鸟朝凤”的如波似澜,大起大落,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又有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军号、鼓掌和欢笑等听觉上的“闹”,如“锵七锵,锵锵七……”的锣鼓声,“啪、啪、啪……”的鞭炮声,“哒哒哒,哒哒哒……”的军号声,“哗、哗、哗……”的鼓掌声和“哈、哈、哈……”的欢笑声等形象生动的拟声词,“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文章开头写到接到团里通知,正月十五在临镇举行军民联欢“闹元宵”活动,作者通过战士之间的明快对话,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闹元宵的政治意义。

“是啊,闹足了劲头,争取今年好收成,给毛主席、党中央报喜啊!”

“对,不愁吃,不愁穿,气得国民党干瞪眼!”

“兵练强,马养壮,打发东洋鬼子上西天!”

还有战士与百姓的对话,虽三言两语,却起到了升华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

我们笑着说:“大爷、大娘,这么远赶来了,别伤了身子骨啊!”“一满莫事!托毛主席的福,我们的身板硬着哩!你们八路军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哪!”两位老人高兴地说着,一边不住的抹着脸上的热泪。

我们的心热乎乎的,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让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柳春生)

注释


[1]“火红”——陕北土语。陕北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秧歌、高跷、跑旱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