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的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簿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的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一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显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在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当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惟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丁玲(1904-198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县人。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参加“左联”,编辑《北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散文《丁玲散文集》《丁玲散文近作选》,辑有《丁玲选集》《丁玲文集》等行世。
丁玲于1936年11月,从南京被营救出狱后,辗转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并随即赴前方总政治部工作。她深入前线,实地采访,写出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彭德怀速写》即为其中之一。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全文仅七百余字,作者用新颖的角度、精心的结构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把人物音容笑貌和内在品格表现出来,可谓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引述了一位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下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由此开篇,不落窠臼。这段评述不仅写出了将军的“威”和“望”,战士们对将军的信赖以及又“爱”又“怕”的感情,而且给所要描述的人物涂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同时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兴趣,青年政治委员兴奋评说的这个人是谁?为何有如此的魅力?寥寥数语,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第二段,作家接着告诉读者,青年政治委员述说的就是前敌副总指挥彭德怀将军。
第三段,作家用自己的直接观察和感想,用较大的篇幅勾勒了彭德怀的正面形象,描写了他与下级的关系。战士们爱他,是因为他平凡而朴素,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他穿的“最普通的红军装束”,“灰色的布”,表面上“薄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虽然“很旧”“不大合身”,“在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战士们敬重他,是因为他乐观和顽强。作家写他转动的“活泼的眼珠”,看见将军脸上现出“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感受到革命者的乐观和顽强。战士们信赖他,是因为他有非凡的经历。脸上布满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就是他出生入死的写照。战士们喜欢他,是因为他随和,与人握手时的“自然诚恳”,有时还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战士们怕他,主要是工作上的严厉到让人害怕;沉思起来谁也不敢惊扰。
第四段,作家写将军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将军拥着“老百姓的背”“听老百姓讲家里的事”,老百姓“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去送到他的嘴边”。“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由此可以看出,作家没有把彭德怀将军写成神,而是还英雄将领作为人的本来面目,使读者体会将军的才智、威望,将军的质朴、善良,将军的真诚、坦率,这一切,都来自于群众。
之所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立体感,这和作者的艺术功力有关。
这篇散文在布局上很有讲究。四段文字虽有详有略,但是层层深入,描写的范围步步扩大。如果说第一段只是青年政委“一个”战士对将军的印象,那么第三段则通过作家亲自观察和感受,写出了“一群”战士对将军的感情,第四段再进一步,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将军的感情。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作者用三分之二的文字,通过描写彭德怀与下级的关系和与老百姓的关系,来刻画人物。这些关系的描写放在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而中间部分的三分之一文字,作者直接写对于人物的观察和感想,这种结构很不同于一般的写法。
这篇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也匠心独运。在外貌描写上,抓住人物的特征,形神兼备。这篇作品与其称为速写,不如称为漫画,它巧妙地抓住彭德怀身上最鲜明的特点予以放大,形神兼备。对他衣着、肖像、举动的勾勒,无不是为了突出他的精神风貌。在行文中多处运用对照,不仅使文章用笔简洁凝练,而且使文章内蕴更加丰富。如在表现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写他与老百姓的关系时,都是从两方面对照着写的。写将军与下级的关系:一方面写彭德怀同他的下级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另一方面写听他说话的人从心的沉静到更奋起。一方面写他对工作是严格的,使人怕他;另一方面写即使受到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这样对照着写来,突出了他的品格与作风,以及与下级的融洽关系。写将军与群众的关系:一方面写他亲切地与老百姓拉家常;另一方面写老百姓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这样写法,也是要突出他的品格、作风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
语言简洁明快,表现力强。尽管整篇文章正如作家在文章中所说的,是对彭德怀“粗粗画几笔”,但在具体的描写中也不乏有粗中细写的传神笔触。如写德怀与群众的关系:“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用“拥着”“揉着”“家里事”这些平常的字眼,就深情地表达出了一位红军高级将领与普通老百姓之间亲密、随和、信任、和谐的情意,显示了他们彼此的鱼水之情。
(吕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