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为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思想锋芒、战斗激情和创新魅力,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喊。1917年,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并领导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在苏俄从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著述颇丰,马列主义博大精深,在1930年代的中国,怎样才能使广大人民掌握马列主义精髓,并能直接感受到马列主义所倡导的伟大实践呢。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高度凝练概括为普通人民群众易解易记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明确的行动指南。
在革命斗争中,什么样的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这需要典型和榜样说话,人民才可感可知。正在毛泽东寻求这样的对象时,张思德的事迹出现了。于是毛泽东借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之机发表演讲,借悼念张思德,树立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典型和榜样。
此外,若追溯历史,我们还发现毛泽东如此重视张思德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张思德牺牲于连阴雨天炭窑突然坍塌,按现在说法属于普通生产事故。毛泽东同志为他开追悼会不是因为他死于生产事故,也不是因为他舍己救人,而是为党面临四件大事而来:一是抗战即将胜利,但胜利后国共两党是继续合作还是分道扬镳,老百姓跟谁走成了最紧迫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二是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党要对自己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做出回答。三是延安整风正在进行,结论还没有出来。四是六届七中全会正在进行当中。这四件大事后三件事都要总结出老百姓听得懂,感受得到的观点、理论、经验。总结什么?如何总结?是个大事,也是个难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复证明,无论左与右、对与错、胜与败,离开了为老百姓服务都没有意义。老百姓不懂左倾、右倾、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这些词语,但是你对他好不好他懂,你给他分了田减了租子减了利息他懂,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另一个原因,老百姓很认可,毛泽东也很重视原生态服务。所谓原生态服务,主要指那些诸如扶老携幼、端茶倒水、上车让座、帮助收庄稼等这些最人性化的服务。张思德、雷锋为人民服务就是原生态服务。这种原生态服务不分国籍,不分历史年代,人人需要,人人能做。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亲自树立的典型不多,张思德、雷锋属于“小人物”,但是得到了毛泽东重视并被树立为典型。他们两位所处时代不同,却都是把短暂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好榜样。就张思德而言,他的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象点说就是“三个不忽悠”:不忽悠工作,不忽悠他人,不忽悠自己。毛泽东同志夸他:最大优点是只做事不吭声,嘴巴都长到别人身上去了。他从军11年入党7年,3次过草地,4次翻雪山,3次负伤。不光在前线打仗是出了名的“小老虎”,在后方开荒种地喂猪养鸡纺线烧炭,也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毛泽东同志慧眼独具看中了“小人物”的大意义。他用“小人物”说大事情,用小事论大理,用人人知道的人和事来说共产党事业的大道理、大趋势:共产党创业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每个共产党人都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张思德事迹单独拿出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不显眼的小事、琐碎事,谁想做都能做得来。但是“一滴水见太阳”,老百姓通过张思德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是啥、要干啥;为了谁、帮助谁。干部战士通过张思德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样的典型和榜样就在老百姓身边,他们的品质最易感动老百姓,老百姓最能理解和接受,也最易学习和效仿。
《为人民服务》是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但考查其内容,言及张思德的仅有两三句,更多的内容是在阐释和宣扬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服务”应当具有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两个“上帝”。一个是他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支撑他躬行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的精神力量。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全彻底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生前曾多次谈到自己的死,要去见“上帝”。这个“上帝”,就是马克思。从此“去见马克思”,成了共产党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象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另一个“上帝”,当然是人民,这是激发他立志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现实力量。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用愚公移山精神感动上帝的寓言,把人民称为“上帝”。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这两个“上帝”,并不是二元并立的。1939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第一是人民大众,第二是马克思。马克思是从人民中来的,人民群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名英雄。这就科学地阐述了两个“上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的一生是那样地信仰“上帝”,忠于“上帝”;依靠“上帝”,服务“上帝”。由此可见,两个“上帝”,两种力量融汇在一起,经过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上,形成和发展了以为人民服务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这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真谛,让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冉冉升起。
正如北大教授孔庆东所言:“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革命的道德观、一种人民至上的人类新伦理,核心在于公与私的辨证关系,涉及如何对待困难、死亡、人精、传统等问题,是对儒、法、道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精神的扬弃、融合与超越,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对我们今天评价知识分子,衡量政策得失和复兴中华文化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王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