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学生》是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我在开封市创办的杂志。该杂志旨在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是以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刊登文艺稿件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这个杂志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呢?这还得从创办《争存》杂志谈起。
在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富有革命传统的开封青年学生热血沸腾,千方百计为抗日救亡做贡献。当时我在省立开封高中读书,在两河中学读书的冯友新(现名冯若泉)、穆青、昝范五(现名张远)等同学约我合办一个以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刊物。在筹办这个刊物的过程中,徐述之先生(北仓女中教师)对我们说,河南旅沪流亡同学会也在筹办这样的刊物,你们一起合办好不好?他还热心介绍我们认识了旅沪同学会的曾佩兰(现名曾克)、张克刚(现名柯岗)、胡霄翔(后改名胡迦陵)等同学。旅沪同学会准备创办的杂志叫《争存》,是争取民族生存的意思。曾佩兰等同志热情表示愿意合作。这样,就以《争存》为刊名,把原定由旅沪同学会名义编辑出版改为由《争存》杂志社编辑出版,半月出版一期。出版刊物需要钱,旅沪同学会的流亡学生一般都是大学生,比较有钱,办《争存》的钱就是由他们出的。
旅沪同学会参加编辑工作的有好几个人,参加组稿工作的人就更多了。后来冯友新等同学忙于其他救亡活动,没有参加编辑工作,他们在秋末冬初先后去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由曾佩兰、张克刚和我等人负责看稿、发稿,跑印刷厂、看清样等等。当时人多嘴杂,谁组织来的稿件谁都想发,有些稿件曾佩兰我们几个人不想发,但又不行。后来,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消极了。这样,《争存》只出版三期就停刊了。第一、二期各印1000份,第三期印了1200份。《争存》是16开本,每期定价5分钱,我记得《争存》大约是在1937年10月创刊的。
《争存》所发表的稿件中,大学教授写得相当多。有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胡石青、王毅斋、林孟平、余家菊等人写的,也有上海的大学教授写的。在抗日救亡的漫漫长夜里,《争存》杂志在开封的上空闪耀过瞬间的光芒。
《争存》停刊不久,抗战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被群众称为“飞将军”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从河北保定退到了河南北部,如黄河决堤似的一下子溃退了800里。人们担心再一退,开封、郑州就要沦陷了。在开封,人心惶惶,学校考虑往内地搬迁。人们各自寻求自己的出路,我一心想奔向延安!
在编辑《争存》的时候,我认识了不少的开封文教界革命前辈和知名人士,包括王阑西同志。听说他是中共地下党负责开封市的宣传工作的,我便去找他,请他介绍我去延安。他肯定我去延安是良好的愿望,但目前形势紧张,开封的抗日工作更需要人做。他说,你留下来再编个刊物不好么?你能编刊物,是个很好的条件。那时候,《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响彻华北大地,进步学生一批又一批地背起行囊奔赴延安。我的好朋友都先后走了,编刊物找不到人合作。王阑西又说,你自己编不行吗?印刷问题能解决吗?我说印刷问题可以解决。他说,那就好办了,我们支持你,你想找谁写稿,我给你介绍。我想稿件的来源有了,困难就不大了,刊物可以办起来。王阑西说,我们很需要办一个给青年学生阅读的刊物。我虽然一心想去延安,但觉得王阑西说得对。那时我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早已向往共产党,我觉得王阑西好像是代表党组织交给我任务,便欣然同意留下来办杂志。我们立即研究了第一期请谁写稿,又商定了刊名叫《战时学生》,为了学生阅读和携带方便,又决定刊物印成32开本,出旬刊。
我把编辑《战时学生》的打算和曾佩兰、张克刚、胡霄翔说了,他们都很赞成。张刚毅立即用毛笔写了刊头准备制版用,又去定做了《战时学生》的搪瓷招牌。他们积极为杂志组稿,发表在《战时学生》上的高塞(图楚南的笔名)的长诗,碧野的报告文学等稿件,就是由他们组来的。
《战时学生》就这样办起来了。它得到了革命前辈和进步作家的关心、支持。当时对《战时学生》帮助最大的是嵇文甫和范文澜两位先生。嵇先生在河南大学任教,正与王阑西、姚雪垠合编《风雨》杂志。我去请他写稿,他总是有求必应。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取稿,准能拿到。有时去组稿还有意外的收获,即能拿到现成的。范先生是河南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老党员,他不但给《战时学生》写稿,甚至还给刊物以一切可能的帮助。当时他主编的《经世》杂志,在南阳地区发行不少,我也想往南阳发行一些《战时学生》,便去请教他。他说,你要发行多少,就邮寄多少,寄给河南省高级法院南阳分院的范伯昂。后来我才知道,范伯昂先生是范先生的哥哥,任南阳法院院长。我每次寄去杂志,都很快收到回信,是由法院的一位文书写的。信中云:杂志由他代卖,卖完就把款寄来。从写稿到发行都得到了范先生的多方支持。
给《战时学生》写稿的,还有王阑西、周震中(笔名雨辰)、张丽云(现名张文刁)等。张丽云的小说以日军轰炸我和平居民为题材。周震中写论文、短评。短评几百字一篇,主要谈当时的抗战形势,排在刊物的最前边。开封高中有位教员叫马子任,有人向我介绍说他以前也是共产党员,开高的老师杜孟模(杜宏远)介绍他写短评。《战时学生》也发表少数学生的作品,如发过开封女师学生杜绣箴(笔名杜昕)写的报道学生救亡运动的稿子。王震之同志是当时最多产的抗战戏剧作家,他随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二队来开封后,答应把他的剧本整理好,给我在《战时学生》上发表。
《战时学生》每期还发一篇有关青年运动的文件。第一、二期发的是延安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文件,是王阑西介绍给我的。到第三期,我想停发一期延安的文件,转载一篇党在法国编辑出版的《救国时报》上的文件。我把这个意见请教过王阑西。因为国民党特务曾去时代派报社查抄过《战时学生》,并且我发现有时晚上外出回家,好像有人盯梢,我想工作应该做得慎重些,免得刊物被查封。
《战时学生》的封面,是我高中的数学老师杜孟模先生请一位叫尚然的木刻家刻的版画,画面是两个男女青年学生义愤填膺投笔从戎的形象,用红色,有时也用别的颜色印刷。
要办好一个刊物是不容易的,在当时的开封更困难。《战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出版登记。当时办刊物,要先登记才合法,不登记不合法就麻烦了。汪六滨(现名吴强)在河南大学读书,参加《风雨》杂志社的工作,我便去请教他怎么办理登记手续,他告诉我,要到国民党省党部办理登记手续,先填一张出版刊物的申请登记表,表上填写刊物名称、办刊宗旨、刊物的性质和形式、编辑人员、资金等等。别的项目好填,可资金一项怎么填呢?我哪里有资金?我是准备用自己攒的一点钱印第一期,等卖出去收回来钱,然后再用这笔钱印第二期。汪六滨教我说,你就填个千元的数字,谁会调查?编辑人员一项,我把曾佩兰、张克刚、胡霄翔都填上了。社址呢,我只好填我的家庭地址:开封市砖桥街三号。这是一条小巷的一个院子,还是特务紧盯着的地方。但我有什么办法!干革命就得担风险。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国民党特务就是在我住的院子里逮走了邓子健同志(他是当时著名的理论家,笔名邓云特,后改名邓拓)。那时,我家住的房子是邓子健的嫂子郑中硕的。郑中硕是医生,我父亲也是医生,他们同在冯玉祥时代的开封平民医院共事。我们两家同住一个院,她家住后院,我家住前院。1937年秋邓子健“取保释放”出狱后,他嫂子回原籍福州去了,他就住在我家,一直到离开开封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汪六滨还指点我去找嵇先生帮助办理登记手续。嵇先生是名教授,有地位,与省党部也有些关系,《风雨》杂志的登记手续就是他去办的。我拿着填好的登记表去找嵇先生,他热情地微笑着说:“我给你办。”我告诉他杂志很快就要出来了,可还没经过批准怎么办?他教我在出版处印上几个字,说已申请登记了,表示责任在省党部,这就行了。但杂志从发行一直到停刊,还没有见到批准登记的答复。真可笑!
《战时学生》第一、第二期各印1200份,第三期印1500份。每期赠送100份。印刷成本每本3分多钱,售价每本5分钱。因为不付作者稿费,刊物又每期售完,所以赔钱不多。那时开封出版的刊物,都不付稿费,只在“稿约”上写一句:“稿费,刊物赚钱后再付。”当时还是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有志之士都向前看,不“向钱看”,付不付稿费没有人计较。《战时学生》只给开封市的北新书局和时代派报社两家发行。北新书局原来只卖书,为了广泛宣传抗日,加上抗战以后书籍的来源也少,它便卖一些杂志。它还主动提出往西安发行一些《战时学生》,发行的邮费由它负责。这样,《战时学生》便远涉西安!为了方便读者购买,扩大宣传阵地,我曾请几位进步同学在开封和河南省几个较大的城市发行,如请郭惠贞(现名郭一宁)在北仓女中发行,王定生、王桂芳在开封女师发行,徐耀庭在商丘中学发行。
在《战时学生》将要出版第三期的时候,开封的形势更加紧张。日本侵略军加紧进攻豫北,学校提前放假,准备搬往河南西南部的山区。形势迫使杂志不可能再办下去了。可我不愿意跟学校走,我要去延安,是时候了!
一天下午,张效房同学来我家里找我,一进门就气冲冲地说:“你知道吗?学校出了布告,勒令你休学。”这事我还不知道,便问他学校为什么勒令我休学?他说:“布告上写你请假超过了三分之一学时。”这是哪里来的规定!他说:“还不是因为你做救亡工作,编杂志,把你变相开除。”真是岂有此理!
这时,河南省的地方党组织要在河南大学创办一个类似延安干部学校那样的机构,叫“河南大学抗敌救亡工作训练班”,讲授哲学、社会发展史、游击战术等课程。负责办这个班的是范文澜先生。我决定把《战时学生》第三期发行完毕后便去这个班学习。但在1938年6月,我考进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7月,我终于到了延安!
当年开封文化界对《战时学生》是重视的,《风雨》《经世》《大时代》这几个大杂志举办时事座谈会时,总把《战时学生》拉去,名为“四大杂志联合举办时事座谈会”。在战时,人们关心时事,注视形势,座谈会常常是座无虚席。在开封所点燃的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之中,《战时学生》是小小的星火。这小小的星火,曾给开封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以鼓舞和力量。而关心和支持《战时学生》的前辈、战友们,更值得我回忆、怀念。
1985年8月15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