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章回体的长篇通俗小说。在它未出单行本,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时,就得到农村、部队、工厂、机关学校中的广大读者群众的欢迎,这些群众不仅仅是对文艺和旧小说的爱好者,也不限于报纸热心的读者,许多不识字的人知道有这样一部小说,都要求识字的人读给自己听,有很多人写信给作者,表示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并且向作者提供对作品的意见。
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如此的热爱,首先是因为它所写的晋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保家的事情,都是当地老百姓熟悉的事情。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晋绥部队仓皇撤退,吕梁山脉桦林山康家寨沦入敌手。无辜人民遭敌烧杀、抢劫。一直到八路军一二师东进,组织民兵,反掉“维持”,实行“劳武结合”战胜敌人的“扫荡”和破坏,而创立了牢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晋绥人民都是亲身参加、亲身体验过的,他们不仅从书里看到自己通过怎样艰苦、崎岖、危险的道路,经过了如何惊心动魄的残酷而复杂的斗争,而且从书里更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也教育了自己。
对于作品的主题,作者不是以空洞的说理来阐明,也不是以作者个人热情的感叹和抽象的歌颂来表现的,它是具体地描写人民如何觉醒、如何成长、如何翻身,情节生动,故事紧张。在这方面,我们从“老马组识暗民兵,石柱定计打洋狗”“卖货买货宣传抗日,将计就计合法斗争”“热烈招待子弟兵,群情愤怒反维持”“偷梁换柱骗敌伪,调虎离山夺耕牛”“保卫春耕闹爆炸,诱敌进阱踏地雷”“定巧计刑场救难友,破猜疑监牢谈越狱”等这样的小题目单也可以想象得到的。
本书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形式,文字通俗,易为群众接受。语言是晋绥人民的口头语,这便使得群众情感的表达,战争生活的反映,都能够显得更加有特色,更加真实和自然。
《吕梁英雄传》的作者马烽同志和西若同志,他们都是抗战中在解放区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青年作者。他们参加实际工作,接近群众,热心为群众服务,他们的创作不是想“一鸣惊人”,而是为了“工作需要”,为了适合群众的需要,所以他们能写出这样为群众所欢迎的作品。
但是,因为这还只是章回小说的初步尝试,因而在内容上、在技巧上,也还不能说是完美无瑕的,现在只是举出内容方面的缺点,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参考。
第一,是关于英雄的描写。作品中的英雄,虽然都是群众的一员,都具有土生土长的老百姓的朴实性格,没有荒唐无稽的虚构和捏造。但是这些英雄们,往往是个人突出、行动神秘、作风原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梁山的英雄好汉来的。有时书中的英雄也把自己比作梁山泊的人物。比如武工队员孟二愣单人独己带伤冲上火线,打死敌人,缴获两支步枪的时候,武工队的负责人拍着他的肩头说:“真是梁山泊黑旋风。”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我们今天的农民英雄是最先进的共产党领导的,有着政治远见和严密的组织。这一点《吕梁英雄传》里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却是本书和一切描写农民英雄的作品所亟须鲜明地刻画的。这也许与作者没有完全摆脱章回小说传统的传奇手法的束缚有关。
第二,关于宽大政策,在康家寨反掉“维持”,群情激奋,一致起来控诉敌伪罪恶,向伪组织清算贪污时,武工队负责人老武,却笑着对众人说:“康顺风这一伙人,罪恶很大,今天只承认了一部分错误,恐怕这会再开下去也不能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咱们抗日民主政府,讲的是宽大政策,只要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个好人,政府是可以减轻罪的……”当群众正在清算斗争没有彻底坦白的“罪恶很大”的汉奸特务的时候,这个武工队负责人这样说话无疑是压抑群众火热斗争情绪的。事实上这些“罪恶很大”的汉奸特务,不经过群众的无情的强力斗争,是不会坦白悔悟的;康家寨伪组织的幕后牵线人没有搞出来,康顺风的假坦白以及当地抗日斗争在后来遭到汉奸特务更严重的破坏,都说明这次反奸斗争是失败了的。此外,村武工队长雷石柱对他的汉奸老丈人吴为才的处置也同样是有偏向的。
纵然如此,也绝不妨碍《吕梁英雄传》是一部反映人民抗日战争的不多见的好作品。
《吕梁英雄传》现在还只出版了上部,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把下面的写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成熟。
原载1946年6月15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