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建党之初,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主要通过先进的思想理念、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不懈的社会工作来影响青年、引导青年,指导帮助青年组织开展活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效地开展各项青年工作,成功地领导了全国的青年运动,中国青年运动也由此开启了最辉煌、最生动、最丰富的篇章。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延安时期青年运动的历程是辉煌的,实践是成功的,经验是丰富的,对现实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

一、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

(一)党中央始终坚持对青年工作的直接领导

延安时期,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理论与政策的运用更加娴熟,党的领导层对于青年运动的规律、方向及其在全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1935年12月20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共青团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公开宣告共青团愿与一切抗日救国组织合作。1936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中央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青年工作,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对共青团进行根本改造,原共青团员全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全国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西北青年救国会成立,实现了先进青年的共产主义组织向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青年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的转变。

1940年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通过《关于目前国民党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决定》《关于国民党区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决定在各解放区建立青救会。1943年3月,中共中央又改组成立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对机构进行调整。提出国统区学运以“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为根本方针,注意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1946年12月,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央城市工作部的力量,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兼任部长,领导、管理党在国统区包括工农青妇在内的一切工作。各中央局、分局均设立城工部,大大加强了党对国统区工作的统一领导。

1945年4月6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成立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的指示》。1946年10月,党中央发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提议。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陕甘宁边区试建成功后,党中央又适时提出在全国各解放区普遍建团。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在全国范围开始广泛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建国后青年工作的领导组织。

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进行的。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青年运动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青年运动在理论上做了深刻阐述,给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

为了推动青年运动的健康顺利发展,毛泽东对青年运动做了大量深入的理论思考。先后发表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等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代表了党对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成果,为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三篇文章,首先,肯定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青年运动必须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其次,肯定了五四运动以来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伟大作用,指出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必须和工农相结合。第三,文章特别指出,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只有和共产党相结合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对青年运动的性质、地位、作用、方向、道路做出了全面的理论阐释,为青年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延安青年运动的发展。

(三)党的领导人经常参加青年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并同青年人一起活动和工作,用他们的人格魅力、道德精神风范教育、影响和感染青年

1937年4月,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同志和朱德总司令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在会上,毛泽东号召西北青年和全国青年与各界群众联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会后,毛泽东和朱德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青年代表的联欢活动,与他们一起唱歌跳舞。毛泽东的重要指示和精神风范给了与会代表极大的鼓舞。1938年10月,西北青年救国会在延安举行第二次会议,朱德总司令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出席了会议。在会上,朱德总司令号召全国青年“把抗战建国事业担当起来”。1939年,毛泽东先后参加了延安青年召开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延安模范青年颁奖大会、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等青年工作会议,并在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做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著名演讲。党的领导人亲临指导青年组织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青年抗日救国的信心与决心。抗战时期,周恩来也于193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做《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为抗战时期青年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1949年5月5日,廖承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青年运动与今后中国青年的基本任务》,指出中国青年在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的工作方向是拥护人民革命彻底完成,拥护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生产建设,学习新民主主义,学习科学与文化,指导了建国前后的青年工作。

(四)青年运动出现偏差的时候,党及时加以纠正,保证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健康顺利发展

抗战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抗战初期各地的青年救国会,曾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但在1939年以后,在有些地方的青年救国会中出现了青年主义的偏向,他们“因为不善于使青年运动与整个党所领导的人民运动相结合,过分强调了青年的特殊性,因而产生一种单独去搞青年自己一套的闹独立性的偏向”。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1941年6月4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发给各根据地贯彻执行。决议论述了目前阶段党在青年运动中的总任务,即“团结整个青年一代,不但是应组织全体工农青年,还应极力争取地主、富农、资本家的青年”。决议明确指出青年救国会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决议还论述了党的统一领导和青年组织应有的独立性,青年运动的一般任务和特殊任务及相互关系,并分析了一些地方产生青年主义倾向的原因。决议同时指出,青年运动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活动,青年工作必须把完成一般任务(抗日、民主、生产等)与青年的特殊任务(教育、学习、婚姻、娱乐、改善生活等)两者明确结合,不可偏废。在青年工作中要注意引导青年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能使他们和成年、老年相对立。在党中央正确指导下,之后的青年运动中的青年主义倾向逐步得到了纠正。

1940年,党内出现“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及时着手整顿,将青年工作的任务及时调整为“长期埋伏、积蓄力量”和“开展统一战线扩大影响”,要求党员的工作重心转为校内学生工作,应首先注意操行,并加强社会活动,取得社会地位,避免了这种错误影响国统区学生运动。

二、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展开

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指出,青年运动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延安的青年运动正是紧紧围绕着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根本的政治方向始终没变,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而奋斗的。但每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不同,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和中心工作又是不一样的。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变化,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如青年组织机构名称的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共青团,抗日战争时期为青年救国会,解放战争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伴随着组织机构名称的改变,不同历史时期青年组织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统区的青年运动任务与方向,也始终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变化不断调整。1935年12月,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白区党的代表会议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会议做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广泛的组织青年”,为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群众工作指明了正确道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保存革命力量,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在敌人长期占领的反动黑暗的城市和反动黑暗的农村中,必须采取荫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1940年5月4日,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长期埋伏的命题,形成了党白区工作的十六字方针“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在白区对国民党的对策》的指示,提出“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同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针的指示》,要求国统区的党组织灵活地运用斗争策略,将直进与迂回,集中与分散,公开与秘密,合法与非法等手段相结合。这些策略与方针的变化,将国统区的进步青年有效地组织了起来,有力地指导了国统区的青年民主运动。

由于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党的总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总任务的完成。事实证明,青年运动如果离开党的中心任务和总路线,那就成了纯粹的运动,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青年运动必须把实现共产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放在第一位。这是青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青年运动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原因。

三、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把对广大青年的培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成百川归海之势,大量涌入延安。爱国青年到达延安,成为抗日救国的一支生力军。到达延安的爱国青年主要是青年学生,也有工人、农民等其他身份的青年。他们的出身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到延安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其中有许多人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完全不了解。有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陕甘宁边区,文盲率是99%,有的地方甚至是100%,好多农民青年是没有文化的。由于他们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很容易受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影响,也不能准确领会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提高广大青年的文化理论水平以及政治思想觉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抗日救国的能力,就成了青年运动的重要内容。对不同类型的青年(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成了青年运动的重要工作。

延安时期,党和各级青年组织,针对各类青年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教育方式加强对青年的教育。一是干部学校教育。积极创办干部学校,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以极其简陋的条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在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等三十余所干部学校,大量培养各级各类干部,包括青年干部。二是国民学校教育。积极创办中、小学,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提高广大青年的文化理论水平。三是社会教育。利用工作之余,农闲时间,通过夜校、冬学、识字班等形式,适时开展教育。四是在职干部教育。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职干部每天坚持两小时学习制度,保证每一名干部都能参加学习。

学习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抗日救国的理论和方法等;二是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各项工作技能(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军事知识、其他知识)。通过对广大青年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各项工作技能,增强了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力地推动了延安青年运动的发展。

四、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道路

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希望全国青年和知识分子,“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与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发表名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著名演讲。文中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和全国工农群众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的工农共和国而奋斗。广大青年,只有和全国的工农群众一起才能完成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离开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青年运动的伟大力量是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因为广大青年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方面军,而工农群众则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且青年只有深入工农群众,才能克服和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水平、转变作风。毛泽东还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

同年12月9日,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之际,毛泽东作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的演讲,评价了“一二·九”运动的意义,总结了“一二·九”运动的经验,强调事情更好办的原因是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论述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阶级地位,并指出知识分子存在的缺点只有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

实践证明,青年运动一旦脱离工农群众、脱离实际工作,甚至不分对象,用对待城市青年的方法来开展农村青年的工作,必然走向反面。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始终坚持同工农相结合,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参加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参政议政、参军参战、上前线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参战、生产支援前线、抢救伤员;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当局针锋相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运动;在各条战线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了青年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