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李开方为负责人,王朝中、王娟、李婷、张艳,以及延安艺术馆的陈永龙、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党允彤为成员组成项目组,于2008年向国家申报,同年10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正式立项为国家“十一五”西部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组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完成编撰,并在2011年上报审核。随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对本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认真的评审鉴定。蓝凡同志(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任评审鉴定组组长,成员有刘青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贺志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费秉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洪济龙(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馆长)。评审鉴定专家认为“本项目的政治思想明确,研究严谨,对史料挖掘和整理到位。论述清晰、结构合理、论点明确”,并“以史为基础,以论为前提”,在“史论有机结合统一的原则上”,做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言之有据,不仅为中国学界提供了第一部对延安新秧歌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提供了一部相关的史料大全”;《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带有开创性意义,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马克思文艺理论思想的创新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体现等观点,抓住了本质,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研究的欠缺”;“全书史论结合得当,论不蹈空,叙述生动、通俗,史料全面、丰富、翔实,这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权威的一部关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研究成果”;“这种(编撰)体例继承了我国史书自《史记》以来,书、志、表、传记互见的立体结构特点”;“对中国革命艺术史及民国艺术史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价值。项目评定为‘优秀’”。专家学者认真地评议和鉴定,对项目的编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客观、全面评估的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特别是新秧歌运动存在的不足,值得今后继续研究探讨。2011年10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向项目组颁发了结项证书。至此,项目组按时圆满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和专著编撰任务。

在科研和编撰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多次组织采访、召开各种座谈、赴延安学习参观等活动,争取做到全面了解情况、具体熟悉活动、准确掌握信息、搞清活动事实,做到准确客观、真实具体地再现当年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活动状况、社会影响、历史进程,以及活动骨干人物的贡献和作用。特别是我们相继多次走访了西安健在的一批延安时期文艺界的老同志,如韩维琴、刘峰、常增刚、梁文达、王绳武、张延寿、井梅等,既聆听了他们当年在延安参加新秧歌运动的亲切生动回忆,又向他们索取亲手撰写的有关在延安时期工作的回忆录,如其中梁文达撰写的《绥德警备区民众剧社的演变情况》一文对我们帮助很大。这些珍贵资料和具体介绍,既让我们更多地掌握了当年新秧歌运动的史料,又增强了我们对新秧歌运动具体鲜活的生动感受,从思想上、感情上加深对新秧歌运动的了解。他们生动、亲切的述说让我们如临其境,更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有关具体的历史。对于他们给予的帮助,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此外,我们又认真学习、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有关的学术专著,特别是查阅和复印了1942年至1947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有关新秧歌运动的理论评论、通讯报导、秧歌剧本、创作体会、表演经验以及对民间秧歌艺术特征和形式创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使我们仿佛再次置身于当年抗日烽火和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中,亲身感受到延安新秧歌运动热火朝天的感人气氛和阵阵的欢快锣鼓声对我们心灵的撞击。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我国近当代革命文艺运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文艺理论界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陕西既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优势;又有延安革命文化艺术发展的优势,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科研领域,而对延安革命文化艺术的研究,也是我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一项义不容辞的学术科研任务。今天,《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出版问世,也算是我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从事延安新文艺运动研究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果。

在编撰《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的重视、支持,受到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领导的关心、照顾,以及我所课题部主任孙婧同志为专著出版所做的勤奋努力,我们向他们表示感谢。

特别令我们兴奋的是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部副部长,如今已年逾九十六岁高寿的周巍峙同志,热情挥毫为我们题写《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书名,笔锋苍劲、俊秀飘逸、神形兼备,充分体现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怀念和无比深切的感情。这也是对我们项目组工作的支持、关切、帮助和鼓励。周老殷切地希望能有更多同志像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那样,更为深入广泛地对当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指引下,兴起的延安话剧活动、新歌剧创新发展、木刻版画、招贴画宣传、音乐创作活动、街头新诗朗诵、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歌咏运动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继承、弘扬、宣传延安革命文艺优秀传统做出应有贡献。

我们在赴延安学习参观时,受到延安市文广新局、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延安鲁艺纪念馆的热情接待,延安市文广新局王强同志为专著提供了有关的珍贵历史资料照片。在此,向曾支持我们工作的所有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谢意。

在编撰书稿过程中,也是我们重温毛泽东《讲话》的难得机遇。我们首先坚持以学为主,从史入手,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研究,以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力争做到史料全面翔实、内容丰富生动、史论有机统一、论点深刻明确,使本书成为一部系统的、全面的具有专业学术价值和科学理论水平的有关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学术史料和理论研究专著。专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做到以史带论,全面系统地从具体活动过程中,提炼概括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的主客观条件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活动发展的状况和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具体介绍延安文艺界同志为响应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贯彻“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号召,抓住开展新秧歌运动这一有利机遇,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更好地促进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和民间舞蹈的普及和提高,同时也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得到改造和锻炼,树立起革命人生观,造就培养组建起一支革命文艺骨干队伍,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基础上,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下篇重点以史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大事记,以及从1942年至1947年间《解放日报》所发表的有关新秧歌运动理论评论、通讯报导和延安新秧歌运动纪实,以及老一辈延安文艺工作者撰写的有关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回忆文章,这些极有研究价值的珍贵史料汇编,能够更好地让广大读者和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从中亲切生动而又具体地感受当年在延安兴起新秧歌运动时的那股热火朝天的动人气氛和一派盎然生机,以及鲜活感人的新气象、新风尚;让大家深受新秧歌运动的激励和鼓舞,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延安新秧歌运动在我国近当代革命文艺运动发展史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今天通过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研究,我们找到了跨入延安革命文艺殿堂的一把钥匙,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感悟毛泽东同志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年延安文艺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和要求地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语重心长的讲话和谆谆教导,从理论高度阐述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有关文艺方针、政策和纲领,明确提出“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等一系列马列主义文艺重大理论问题,第一次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延安新秧歌运动,正是全面贯彻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历史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一种凝聚。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项目组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