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延安新秧歌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

改革开放30年间,伟大的祖国取得天翻地覆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延安新秧歌随着深化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洪流迎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新时代。至今,陕北高原每逢春节村村都敲起欢庆的锣鼓,到处都扭起欢快的秧歌。歌声、笑声洒满陕北的山梁沟峁,大人、娃娃都沉浸在一派改革开放的喜悦之中。延安的秧歌世代繁衍于民间,长期流传于群众。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流传的广泛性、普及性、历史性已成为延安秧歌赖以生存发展嬗变的肥土沃地,从而使秧歌为主体的陕北民间舞蹈,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世代相传、繁衍生息,使广袤的陕北高原形成一个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突出黄土文化内涵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生态区域。而当年在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又为深受当地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秧歌艺术注入了革命内容和时代精神,使陕北民间艺术特别是秧歌、腰鼓构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地域风格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陕北人民质朴、憨厚、开朗、坦率的乐观主义精神风貌和勇于拼搏的性格特征。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使延安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盎然发展生机,特别是自2005年底,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后,延安各地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继承、保护、弘扬,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民歌、安塞剪纸、黄陵面花、延川剪纸、宜川胸鼓、洛川蹩鼓、黄帝陵祭祖庆典礼仪等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当今,延安各地的民间秧歌、腰鼓以及其他民间艺术活动,皆可以说是延安新秧歌在当今新时代的一种传承,是当今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西部大开发形势的需要,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也是延安精神和新秧歌运动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第一节 “秧歌过大年”:形成一种新的民俗

延安新秧歌之所以能长期繁衍生息、世代流传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与传统节令相结合的民俗特征,也是陕北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和热切追求。1982年春,延安市文化局在改革开放的激励下,为广泛深入地开展民间艺术挖掘工作,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一次全市性民间艺术调演,这是自1962年以后,时隔20多年后举办的一次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也是改革开放后全省地、市级举办民间艺术展演的第一家,不仅展示延安市所属各县、区多年来重视搜集、挖掘民间艺术取得的成果,也推动了全省民舞集成的编纂工作,为全省各地、市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起到积极带头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编辑部的全体成员有幸参加了延安市此次组织的调演,并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与录像,使编辑部的同志们受益匪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熟悉延安民间舞蹈的情况。调演期间,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延安各县、区民间音乐舞蹈挖掘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其中有许多形式系建国后第一次发现挖掘展演的,如宜川的《宜川胸鼓》,富县的《狮子上老杆》,洛川城关镇的《老秧歌》(又称“鬼拉腿”秧歌)、洛川的《洛川蹩鼓》《京兆秧歌》《胸鼓》《文狮子》以及子长县的《二鬼打架》等。特别是气势磅礴、声韵震天、威武豪迈、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现了延安民间艺术无限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技艺精湛的表演,显示延安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及广大群众喜爱民间艺术,又善于表演民间艺术的特长。延安市民间艺术调演办公室为了扩大演出影响,增添城区春节的喜庆气氛,还在市体育场安排了广场演出,并组织各代表团的民间舞蹈过街巡游表演。过街巡游活动,是延安市首次组织的大型民间舞蹈展演活动,也可以说是对延安新秧歌的继承。由于过街巡游人数众多、场面浩大、锣鼓震天、舞姿奔放、情绪欢快、形式多样,是数十年间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民间舞队过街表演。数十支各种秧歌、水船、蹩鼓、胸鼓、狮子、腰鼓等组成的浩浩荡荡延绵数里长的民间舞队,在铿锵的锣鼓、唢呐伴奏声中,从延安市的南桥始发,边扭边舞、边跳边蹦,直奔延安北关,成为由南向北穿城而过的浩浩荡荡民间舞蹈展演大军,震动了延安古城,鼓舞了延安群众,使延安十里长街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如浪似潮,数十里外的群众甚至邻县的百姓都赶来观看,从上午九十点一直闹到下午三四点,使延安群众沉浸在春节的欢快喜悦之中,不少群众兴奋地说:“秧歌、腰鼓等各种民间舞队过街表演真是生动活泼,它不仅可以交流各县的文艺活动经验,展现延安全市民间艺术挖掘发展的成果,也增添了延安春节过大年的红火气氛,这才让人有点喜庆过年的样子,也继承了我们民间过大年的传统。”延安市的领导看到民间艺术过街游展这种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艺活动形式,这种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感人魅力,不仅是继承和弘扬延安新秧歌运动传统的一种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此以后,延安市政府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均由延安市文化局组织承办民间舞蹈艺术过街游展活动,自1982年开始至今已延续近30年,成为延安每年春节闹秧歌时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全国、全省许多文艺工作者、摄影工作者闻讯赶来参观、学习,使延安春节群众性秧歌活动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促进下,形成的一种秧歌过大年的新民俗活动。

2000年之后,延安各县、区为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参加全市组织的民间艺术过街大游展,深入开展了民间艺术的挖掘、创新工作,做到年年有所创新、节目独特新颖,表演生动精彩、气势强烈感人。市文化局每年还组织民间艺术过街游展表演评奖。由于规模越来越大,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参加表演的人数愈来愈多,游展的时间愈来愈长,为此,2003年之后,为了压缩过街游展的时间和规模,延安市采取轮换安排组织表演的办法,即第一年由延安市的南六县来市上参加表演,第二年由延安市北六县来市上表演,这种相互轮换表演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独具特色的延安“秧歌过大年”已成为当今延安群众春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和内容,也是新时代民间舞蹈和秧歌活动的一种新的创造与发展,并形成延安广大群众每年春节过大年时的一种新风尚、新民俗、新习惯。

第二节 安塞腰鼓的兴起

腰鼓,早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已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活动。也属于延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1991年,在安塞县招安乡中庄一座宋金古墓中,出土的两块神态如生、形象矫健的挥槌击打腰鼓表演的画像砖,证实在我国宋金时期的陕北民间亦有腰鼓活动。陕北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又有“路鼓”“场地鼓”之别。当今的安塞腰鼓属于“武鼓”风格。1943年冬由刘炽等同志在绥德、米脂一带搜集、排练、表演的陕北《腰鼓舞》,属于“文鼓”风格,并成为鲁艺大秧歌中一个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1951年安塞县真武洞冯家营村著名鼓手艾秀山、张国义等人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随后艾秀山再次赴北京为即将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的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和排练了《胜利腰鼓》,并在联欢节文艺演出中荣获了奖励,使陕北民间腰鼓第一次走向世界。

陕北腰鼓和陕北秧歌均属于当地广为流传的一种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民间传统舞蹈。每逢春节和当地群众过庙会时,常将秧歌与腰鼓两者融合在一起,组成综合性的民间舞队,敬神谒庙、挨门拜年,已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最普遍、最积极参与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活动。1979年陕西省举办群众文艺创作调演时,延安组织的由30余人表演的安塞腰鼓登上了古都西安的文艺舞台,并荣获了大奖,使安塞腰鼓的威武雄姿和娴熟的高超技艺以及气势恢宏的风采第一次展现在广大三秦观众面前。1986年由刘延河、白广东等领衔演出的八人安塞腰鼓,在全国举办的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荣获大奖,不仅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和称赞,还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一致称赞安塞腰鼓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抒发,是“力”与“美”的一种生动有机结合的展示。此次大赛扩大了安塞腰鼓在全国的影响,为安塞腰鼓走向全国打下坚实基础。随后,安塞腰鼓又于1988年参加全国农运会开幕式,于1990年参加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后又为庆贺香港回归赴香港参加了庆典演出。21世纪到来之际,安塞腰鼓又相继多次出访德国、新西兰、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安塞县组织千名鼓手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文艺游展活动,场面浩大、声韵铿锵、气势恢宏、如潮似浪,充分展示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威武的精神风貌。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安塞腰鼓能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为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也是陕北民间舞蹈有史以来第一次赴京进行千人表演的大型活动。并使其借助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展示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及它的雄姿和风采,再次生动形象地展现陕北民间舞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取得的发展与成就,以及它所展示和凝聚的敢于进取和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陕西著名的民间舞蹈代表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并已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延安新秧歌在当今新时代里又一创新与发展。安塞腰鼓其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欢迎,并能长期在民间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形式以集体群打为主,通过鼓手的双手挥槌漫头、缠腰击打,以及跳、转、蹬、踹、踢、跪所形成的“马步缠腰”“十枝梅花”“前进步”“踢腿转”“射雁跳”“单腿盖耳”“侧腿蹬”“跪步击鼓”等一系列动作和舞步,借助浩大的场面和队形变化及铿锵有力的震天鼓声,犹如万马奔腾、又似江河翻滚,气势如同排山倒海,声韵如同雷霆震天,仿佛让观众领略古代军旅在沙场征战拼杀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陕北人民威武、雄壮和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使广大观众油然产生出一种赞誉之情及感情的共鸣,并有一种喜看、爱看、百看不厌的感觉。每次看每次都受到鼓舞和激励,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群众斗志的一种兴奋剂。正像当地群众对安塞腰鼓赞誉所说的:“势子慷慨码子硬,跳起让人添劲,看了让人带劲,听了让人鼓劲。”这充分展示安塞腰鼓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巨大强烈的冲击性能及感染作用。

在安塞,民间秧歌和腰鼓是长期相互依附在一起共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队,往往将男的称“鼓手”,女的称“拉花”,男女各半地组成舞队进行表演。近几年,安塞各乡镇多以打腰鼓为主体形式,将过去以扭秧歌为主的“拉花”进行了删除,更突出表演形象的统一性的效果。让过去表演“拉花”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也挎起腰鼓组成女子腰鼓队和小伙儿们同场竞技、共同击鼓,增添了表演的色彩与气氛。一些小娃娃,甚至当地各小学也利用课余学打腰鼓,并组织娃娃腰鼓队以展现当今儿童们的动人情趣,使腰鼓在全县各乡镇更加深入、广泛地普及与发展。正像安塞群众所说的:“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这足以说明安塞腰鼓活动的广泛深入普及,以及民间艺术在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所迸发的生命活力及社会影响的作用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安塞腰鼓的再次兴起,不仅提高了安塞县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还展示了安塞人民在当今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全县十几万人民以安塞腰鼓为纽带,以民间艺术为依托,加强了人民的凝聚力、团结性和荣誉感,提高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和谐、安详的社会道德风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安塞腰鼓的兴起和普及发展,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新时代里,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一种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显示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永不凋谢的盎然生机和无限的生命活力。

第三节 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实现“一县一艺一品”

1982年春节,延安市通过民间艺术调演使各县、区格外重视搜集、挖掘民间艺术工作。市文化局要求各县根据实际情况抓好重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安塞县的腰鼓;洛川县的蹩鼓、鬼拉腿、京兆秧歌、文狮子、胸鼓;黄陵县的轮鞦、转鞦、老秧歌、抬鼓;宜川县的胸鼓;子长县的二鬼打架;富县的狮子上老杆、板凳鱼、飞锣、霸王鼓等,其中有些舞蹈是建国后第一次发现和搜集到的罕见形式。特别是《安塞腰鼓》于1986年在全国荣获大奖后,又于1988年、1990年相继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农运会和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演出,以及2009年建国六十年大庆赴京表演的千人安塞腰鼓队,书写了延安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的光辉一页。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既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了华夏民族非凡的气质和精神风貌,又生动形象地宣扬了民间舞蹈的悠久历史传统和高超精湛的表演与技艺绝活,以及所具有的丰厚的群众社会基础,从而更激发和坚定了延安各县、区对民间艺术挖掘收集工作的重视和信心。1991年延安市文化局为应邀参加沈阳举办的首届秧歌节和民间舞蹈大赛,设想将安塞的腰鼓、洛川的蹩鼓、宜川的胸鼓,统称“延安三鼓”,串连组合在一起,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及延安所流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鼓舞文化具有的质朴、铿锵、激越、粗犷的民间鼓舞风格特征。经过有关专家和民舞工作者的努力和探讨研究,终于将不同风格特色的“延安三鼓”通过陕北大秧歌作为相互串连融会的一条纽带,将三种不同的民间鼓舞,融会和吸纳构成为一个有机浑然整体,起名为《延安武鼓》。《延安武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颇具新意,整个舞蹈在陕北大秧歌的基础上,通过演员的扭、跳表演过程,突出一个“武”字,表现一个“鼓”字,融于一个“舞”字,使三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节奏多变的鼓舞形式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以鼓作舞”“以鼓伴舞”“鼓舞结合”“鼓之舞之”的民间鼓舞节目。特别是在舞蹈表演中第一次选编了一段由16名女子表演的“女子腰鼓”,使安塞腰鼓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年轻女鼓手,开创了由妇女表演腰鼓的先例。姑娘们身着黑色女戎装,头戴红缨黄色战盔帽,肩披黄色斗篷,腰系战裙,足蹬红战靴,腰扎红色腰鼓,具有黑中透红,红中映黑大块色彩对比的效果,表现出姑娘们英俊潇洒、威武、庄重、精神抖擞、气度非凡的矫健形象,突出了巾帼英雄的形象,如同花木兰征战沙场一样,显示陕北妇女斗志昂扬、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气宇轩昂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延安武鼓》在秧歌节演出后,轰动了沈阳,受到大赛组委会和沈阳广大观众的好评与称赞,并荣获首届“沈阳秧歌节”优胜大奖。同年10月《延安武鼓》又应邀赴甘肃兰州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荣获了大奖。

《延安武鼓》在全国秧歌大赛荣获优胜大奖后,更加激发延安各县、区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和继承、创新、发展民间舞蹈的热情与信心。延安市文化局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发展,及时向各县、区提出抓好“一县一艺一品”的要求,即要求延安所属的十三个县、区,每县必须挖掘一种民间舞蹈,并加工成该县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另外必须开发一种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品。由于延安市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各县、区积极制定了抓好该项工作的具体规划和步骤,从而使全市各县、区对民间艺术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独有的民间艺术资源给予充分地开发利用,并从发展方向上制定明确的重点和切实可行的规划。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延安所属各县、区积极认真地落实“一县一艺一品”的要求,仅民间舞蹈方面各县、区均突出各自的地方特点,形成与众不同的舞蹈形式和种类,其中安塞县以遐迩闻名的腰鼓见著;洛川县有古朴浑厚的蹩鼓、对面锣鼓、城关老秧歌(即鬼拉腿)、京兆秧歌,及文狮子和胸鼓等广为流传;黄陵县有祭祀轩辕黄帝始祖的抬鼓、提裙子跑转的老秧歌,及社火舞队中的转嚭、轮嚭等;宜川县有轻松活泼欢快集体群打的胸鼓、霸王鞭和壶口斗鼓;黄龙县有反映原始氏族部落先民们狩猎生活的猎鼓;富县有民间舞蹈飞锣、板凳鱼和表现狮子威武雄浑、惊险玄妙具有杂技特色和技巧的狮子爬老杆以及欢快活泼、潇洒奔放的霸王鞭;甘泉县有优美抒情、古朴典雅、载歌载舞的莲花灯;宝塔区有新近挖掘加工的木兰鼓、木兰舞;延长县有气势恢宏、强烈奔放的虎头梆子舞;延川县有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大秧歌和三才板;子长县有二鬼打架和声韵浑厚、嘹亮动听的百人唢呐;志丹县有在以民间巫师跳神作舞基础上发展兴起的百人集体表演羊皮扇鼓;吴起县有表现古代军卒武士习武征战的铁鞭舞等。真可谓“延安各地民间舞蹈百花盛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促进西部大开发,喜迎改革开放新时代”。

延安各县、区实现了“一县一艺一品”的要求,既展示延安有着丰厚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也继承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精神,使民间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加之当地广大群众又有每逢春节大闹民间秧歌活动的世俗和社会基础,从而促使各县、区重视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各自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做到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又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延安市提出的“一县一艺一品”活动,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在当今改革开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秧歌和民间舞蹈善于促进和积极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增强群众之间凝聚力和和谐互动的团结精神的作用,以及增强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荣誉感,有助于促进广大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好地弘扬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由于延安各县实施了“一县一艺一品”的要求,使各县、区都有自己的著名文化品牌,民间艺术已成为各县、区的一张宣传名片,并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以秧歌为主体的各项民间舞蹈所形成的“闹红火”活动中,进一步实现了把民间艺术作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资源宝藏加以开发和利用,更好的和当地的旅游事业结合,并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带动下,逐步使民间艺术和民间舞蹈实现市场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发展。由于延安各县、区已于上世纪90年代就重视挖掘、搜集、继承、保护民间艺术活动,不仅摸清了民间艺术丰厚的遗存和多种形式流传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当地蕴藏的状况和家底,还为当今开展的非物质文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后延安的“非遗”工作,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上级的关怀指导中做到抓得紧、抓得深,并取得显著成绩。其中有不少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名录。安塞县被国家多次授予“剪纸之乡”“农民画之乡”“腰鼓之乡”以及“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显示延安在开展秧歌和民间艺术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延安新秧歌走向发展多功能的新时代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中,兴起的一场广泛的、深刻的和具有时代意义的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并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也为组织、动员、激励广大边区军民扩大抗日斗争发挥了社会影响并取得显著效果,显示了革命文化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延安新秧歌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扭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并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和人民翻身解放的一种象征载入新中国的光辉发展史册之中。

在70多年的岁月中,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使华夏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作为民族的根基和灵魂的传统文化,必将踏着历史的步伐与时代同步前进。当今,新秧歌和各种民间舞蹈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精神激励下,已在延安各县、区广为普及和深入发展,特别是秧歌活动不仅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有着长期坚持活动的习俗。至今,当地除了每逢新年春节时仍是广大群众相互拜年问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外,还使群众性的秧歌逐步转向为喜庆、宣传、旅游、健身、民俗等具有多功能活动属性特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群众性的秧歌活动具有更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

当前各地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广大群众已把扭秧歌列为中老年人延年益寿锻炼身体的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延安市区内中老年人坚持每天扭秧歌进行锻炼的活动场地就多达十多处,其中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的要属延安艺术中心广场,这里每天早晨六点多至八点前,往往有多达五六百人参加扭秧歌活动,人们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常有一些秧歌队的老伞头,自愿执着一把伞,在广场上领着众男女秩序井然、欢快活泼地在广场不停地扭跳表演,使整个广场成为蹁跹起舞的欢乐海洋。不论春夏秋冬,不怕酷暑严寒,除了下雨天外,大家几乎到时都能自觉地来到广场参加扭跳大秧歌活动,每天扭跳近一个半小时,个个汗流满面,人人喜笑颜开,达到自觉地坚持长年锻炼的目的。一些坚持锻炼的中老年同志兴奋地讲述自己参加扭秧歌锻炼的好处和感受,有的说:“扭一扭秧歌,不仅活动了全身的筋骨,增强自身体能锻炼,还使自己吃得好,睡得香。”有的说:“一天不扭秧歌,全身各关节显得紧巴巴的,每天早晨跳上一身汗,不仅使全身各关节得到活动和舒展,还增添了自己的精神劲头和喜悦欢快的情绪。”还有的说:“一天不扭跳,浑身像上了‘紧箍咒’一样,天天扭上一阵子,身体健康情绪高,长期坚持扭秧歌,青春常在、精神焕发,少生毛病、身体健康,越活越年轻,生活愉快,老当益壮,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此外,延河大桥东侧解放剧院门前的广场、延安市南关外南桥广场等地均属当地群众每天晚上坚持扭秧歌的集体活动场地。此外,各居民社区、家属区楼前、公园街心广场等处,只要有场地,就有人群参加锻炼,使其成为群众进行秧歌健身的公众场合。延安各县、区以及西安、宝鸡、汉中、咸阳等城市和社区,或者说凡是有中老年人聚集之处,每天清晨或傍晚均能经常听到欢快的锣鼓声,处处可以看到蹁跹起舞的人群,有的挥舞着花扇,有的甩动着绸巾,有的击打着腰鼓,有的手执花伞,有的还化了妆,有的还穿着彩服,大家在欢快喜悦的乐曲伴奏中,尽情地起舞欢跳,既充实了中老年人的生活,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中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抒发着大家愉快的情怀,从而使中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的一些老同志,通过积极参与扭跳健身秧歌活动,增添彼此交往联系和社会活动,使更多老同志发挥各自的余热,做到“老有所得”“老有所为”。国家体委曾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商议和编排整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全面,适于中老年特点的“健身秧歌”舞蹈教材,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进行普及,促进全国各地中老年人健身秧歌活动的开展。

中老年人兴起的健身秧歌活动,使延安新秧歌在当今新的历史发展中增添了一项新的社会功能,即将秧歌从过去一年一度的春节喜庆拜年活动的习俗中,发展适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态化的强体健身锻炼活动,从而为秧歌的社会功能又开拓了一个强体健身具有体育锻炼作用的新功能。在这个新的社会功能的作用下,又团结了一大批中老年人参与到新秧歌活动之中,增添扩大了秧歌活动的社会基础和中老年人们的支持和关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如何更好地重视和开展中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活跃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是值得引起大家关注的一项工作。

除去中老年人开展群众性的广场强体健身秧歌活动外,延安各县、区的中老年人常组织起各种中老年人艺术团,开展文艺宣传和丰富中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有的是从各地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离退休的老同志,也有的是从年轻时就喜爱文艺活动的业余文艺骨干。今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休后,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中去,有的成立了中老年人艺术团,有的成立了合唱团、乐团、时装模特表演队等,尽管他们已年过花甲,但他们精神矍铄、气度昂扬,仍然有种老当益壮、容颜焕发的生机和活力。这些中老年人组建的各种业余艺术团、演出队,不仅丰富和活跃了中老年人的思想、文化和宣传活动,也为广大中老年人提供一种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更好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为社会多做贡献,还使众多的中老年人摆脱家庭的局限和孤独生活的束缚,积极地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之中,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工作,做到紧密联系群众,增强人际交往,以丰富活跃中老年人离退休后的社会生活。同时,也使新秧歌和社会主义革命文艺事业得到中老年人的支持、关注和发展,从而使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精神在中老年人这一社会群体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延安新秧歌活动如何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也是延安各县、区如何搞好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事业发展服务,是大家亟待探讨和研究解决的课题。如何发挥新秧歌为开拓和丰富旅游事业服务,将使新秧歌在当今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又增添了一项新的社会功能作用。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经历了艰苦奋斗、峥嵘岁月的光辉十三个春秋,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都是革命的热土,都曾留下革命先辈的足迹,这里有永远缭绕人们心扉的革命信天游,也有让人们永远激励和兴奋的民间大秧歌和陕北腰鼓。独特的地域环境和革命历史发展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宝藏,使延安成为一个独具鲜明特色的革命传统和具有丰厚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独特地域环境。近年来,延安各县、区组织的红色革命传统圣地游、山川秀美自然游、民间艺术人文游、乡风乡情民俗游等,使延安旅游事业兴旺发达,旅游经济也成为一项新兴的发展产业。而在当地的各种旅游产业发展中,民间秧歌、腰鼓、陕北说书、民间剪纸、农民画及各种传统的民俗和原生态活动等,均成为各种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延安的各种民间艺术和新秧歌的发展,增添了延安旅游事业独特的形式内容和原生态的民俗活动,从而促进延安旅游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延安旅游事业的兴起,又为延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提供了持续生存发展的一座独有的平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延安在新世纪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文艺发展的独有传统,也是革命文艺建设中取得的一项辉煌历史成就。人民需要抒发革命情怀、激励民族精神的秧歌、腰鼓和一切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急需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文化追求。民间秧歌、腰鼓和一切民间传统艺术必将踏着深化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融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洪流中,使其长期流传于民间,世代繁衍于群众之中,并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强国的发展,必将永远成为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奋人民精神、激励人民斗志的一种光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