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秧歌运动是我国一次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规模群众参与的革命文艺运动,也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再一次兴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群众新文艺发展的历史高潮。延安新秧歌运动之所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历史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革命新文艺的发展,关键在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构建的革命文艺理论的引领和指导,是陕甘宁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边区军民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取得的具体成果,是大家深入学习《讲话》这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和运用。延安广大军民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新秧歌运动中受到一次先进的新文化运动的战斗洗礼,并在广泛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和感受,提高了对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的认识,使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这场新秧歌运动从思想上、感情上、立场上、观念上、知识结构上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大转变,并与延安广大军民从思想感情上得到相互交流与沟通,成为热心为群众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文学艺术家。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在陕甘宁边区军民经过大生产运动取得丰衣足食的基础上,生活普遍得到提高和改善后,急需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和精神要求的一种历史必然,这也是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生态规律。同时,通过延安新秧歌运动既深入开展了抗日战争的宣传,又增进延安军民的团结和革命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新秧歌运动活跃生活、鼓舞精神、增强斗志、促进团结、丰富文化、提高修养、普及知识、增进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种催化剂和爆发力应有的作用,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盎然向上、生动活泼、无限生机的喜人新气象。延安新秧歌运动犹如一首新时代的胜利凯歌从延河之滨、宝塔山上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这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边区军民抗日斗志的新秧歌运动中,对边区军民的思想感情、革命精神和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产生哪些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呢?
第一节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
延安新秧歌是一场革命文艺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广泛兴起并蓬勃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部从我国革命实际出发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指出中国革命文艺在当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阐述革命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一根本原则性的重要问题,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艺术家与群众思想情感的关系、暴露与歌颂的关系等一系列文艺界多年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大家的认识、明确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鼓舞大家的创作劲头。《讲话》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革命文艺发展实践所进行的理论总结,也是针对延安文艺界当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状,提出解决政治思想和理论认识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它不仅是我党制定出的第一部有关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纲领,也是依据中国实际状况建构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也是党中央制定出的一部系统、全面的有关文艺发展的方针、政策。《讲话》的作用和历史成就,首先在于把当时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文艺界的思想认识统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原则上,统一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上,统一在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上,使革命文艺成为革命事业发展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由于适时地建立起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并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不仅使延安新秧歌运动得到健康、广泛、深入的普及发展,也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延安广大军民和革命文艺工作者遵照《讲话》提出的文艺方针、政策,不仅在当时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抗日战争和大生产运动服务,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邓小平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初之时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号召文学艺术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就是在继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党的文艺发展建设纲领,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基本文艺理论体系在现阶段的发展和继续,充分显示我党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一脉相承、持续发展的根本一致性特征。
第二节 培养造就一支朝气蓬勃的革命文艺队伍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陕甘宁边区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一个新起点。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新秧歌运动为契机,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号召,借助开展延安新秧歌运动之机遇,在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对广大群众有了进一步接触、了解、熟悉和交流沟通,缩短了与广大军民的距离,交识了许多知心朋友,摆脱以往文人独有的一种清高孤傲的癖好和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独自高高在上的窝居于象牙塔内小天地般的生活作风,从立场上、观念上、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甚至从个人的习惯和嗜好方面都有了本质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彻底转变,如同矿石只有在高炉中得到烈火的锤炼方能冶炼铸造成钢铁的道理一样。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只有在群众中通过反复地磨炼,在实践中认真地向群众学习,才能使大家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和升华。可以说延安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次群众文化和民间秧歌的广泛普及活动,而且更是造就、锻炼、培养无数忠于党的文艺事业的革命战士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正是这批经过延安新秧歌运动培养的革命文艺老战士,建国后,相继在全国各地文艺单位从事组织领导业务工作,成为我国文艺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和基本队伍,为繁荣和建设祖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卓著的贡献。
延安新秧歌运动改变了陕甘宁边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人生坐标、端正了前进的航向,鼓舞起大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干劲,同时也增强了延安文艺界空前的革命大团结,消除了以往的门户之见和彼此隔阂,摆脱了过去的山头主义束缚,使大家在这场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实现了空前的坚如磐石的大团结,广大的文学艺术家团结在党的旗帜下,遵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积极为抗日战争和延安大生产运动服务,使延安文艺界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精神焕发、生动活泼、团结共奋的新气象和新风尚,使革命文艺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节 积极深入生活,有力地推动文艺创作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另一个令人欣慰的收获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新秧歌运动,找到了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一条广阔途径。陕甘宁边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借助延安新秧歌运动搭建起一座使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与广大人民群众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找到和掌握如何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大家以新秧歌运动为契机,把广大文艺工作者从过去狭小的生活圈子中引领到广大群众浩瀚生活的大海之中,使大家在风狂雨骤的生活巨浪中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新秧歌运动使广大的文学艺术家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甜头。使得生活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主动要求去农村、去部队、去前线、去民间,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与广大群众广交朋友,做到了与广大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思想上、立场上、感情上、生活上,乃至语言和嗜好上都有所改变。也正是这种彻底的转变,才使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了解生活、熟悉群众,掌握“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才能在正确的文艺方向指引下,以自己的切实感受和认识上的飞跃,以饱满的激情,积极反映火热的群众生活和现实斗争,栩栩如生地塑造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鼓舞和宣扬革命精神,并相继创作了一批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作品,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文艺创作出现了一派繁荣活跃的新局面。其中文学方面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柳青的《铜墙铁壁》、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以及古元同志的版画和美术界的一些作品,音乐方面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等。特别是《白毛女》的出现,打开了民族新歌剧艺术创作殿堂的大门,它不仅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继续发展和提高,也为创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广阔的新途径。
歌剧《白毛女》是鲁艺师生为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代表大会献演的大型创作剧目之一。该剧最早由西北战地服务团邵子南从前线带回的河北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并首先写出话剧初稿。后由鲁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同志作曲。王大化、舒强、水华导演。许珂担任舞美设计。演员皆为鲁艺的精英,其中有王昆、林白、张守维、邸力、赵起扬、李百万、陈强、李波、王家乙、韩冰、管林、林农、吴坚、杜德夫、张成中等。毛泽东同志与中央领导和全体“七大”代表于1945年6月10日观看了演出。当该剧演至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时,后台合唱“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时,毛泽东同志和中央领导及与会代表起立鼓掌,给予演出以热情的赞扬。第二天,中央办公厅派人传达中央书记处对该剧的三条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新歌剧《白毛女》成功的创作演出,是在毛泽东同志《讲话》指引下,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发展中,也是在学习、继承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突破和提高,并带动了革命戏剧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它不仅成为我国戏剧舞台上数十年盛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也是当年在革命战争中向广大群众和解放军战士进行阶级教育和开展诉苦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部教材。《白毛女》既是一部革命的新歌剧,更是吹响延安新文艺创作繁荣的号角,使革命文艺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勇往直前。陕甘宁边区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指引下,踏着延安新秧歌的锣鼓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第四节 有史以来首次对民间秧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一次大规模向民间传统秧歌学习、继承、发展、创新和普及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伟大时代里,才能出现对民间传统艺术大力弘扬、继承、创新、发展的壮举,才能摆正和提升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地位,才能真正使工农群众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人。
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遵从周代兴起的乐舞体制,把歌颂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统治阶级的乐舞,尊称为至高无上的“雅乐”,而将反映庶民百姓思想感情、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和民风世俗等内容的民间乐舞均贬为“靡靡之音”“郑卫之音”,被称为“俗乐”,除不能登大雅之堂外,还遭受历代统治者明文颁布的禁唱、禁演法令的打击、限制和摧残。延安新秧歌运动则是破天荒的一次创举,它是由党和边区政府号召并大力支持的一项群众性革命歌舞活动,并把群众过去期盼风调雨顺、歌颂连年丰收的农耕文化活动,在继承优秀民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为深受广大群众和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欢迎和喜爱的革命文艺宣传。如果仅从继承、弘扬民间艺术角度分析,延安新秧歌运动可堪称是亿万军民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一次史无前例、盛况空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民间秧歌活动的大继承、大创造、大发展、大普及。它不仅对革命文艺发展和建设起到深远的历史影响,还对我们如何重视、继承、创新、普及群众性民间歌舞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借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更好地为革命斗争服务,为革命宣传服务、为动员广大群众投入革命事业服务,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一次影响深远具有历史意义的群众性歌舞活动,为我国革命舞蹈发展历史增添了具有意义的光辉一页。我们可以通过新旧两种秧歌活动的目的、参与成员、表现内容、艺术形式、音乐伴奏、人物形象等方面加以具体的分析比较,可以让大家从中更深刻地领略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一、从活动目的分析
传统的老秧歌多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神灵护佑的一种喜庆活动。
延安新秧歌不仅具有民间春节传统喜庆拜年的习尚,还借助春节秧歌开展“拥军爱民”“拥政爱民”活动,以增强广大军民的团结和彼此感情的沟通交流,同时,更好地发挥新秧歌寓教于娱乐之中的各种政治宣传和鼓舞作用。特别是秧歌剧形式的出现,更加增添新秧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新秧歌的思想宣传作用、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从组织领导分析
传统的老秧歌,多由当地的神会出面组织穷苦百姓参加,所组成的秧歌队皆利用春节向该村富户豪绅、财东地主们进行阿谀奉承的拜年问好,为此群众常称老秧歌为“溜尻子秧歌”。而延安新秧歌多为延安各单位、各部门、各学校、各部队、各机关出面组织的一种群众性春节文艺宣传活动,广大的学生、工人、干部、战士、农民、市民、商人等各行各业的群众都乐于踊跃参加,并积极认真地进行表演,属一项群众性的春节民间文艺活动,常形成一种军民共舞、普天同庆、人人欢乐、和谐共奋的动人场面,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新秧歌热潮。
三、从表现内容分析
传统老秧歌多属在伞头(或会长)的率领下,通过“敬神谒庙”“沿门拜年”和“搭彩门”(邻村秧歌队彼此互访的一种拜年游展活动),以及“踩大场”(即各秧歌队集中在广场上进行相互表演的习俗)等形式,即伞头领唱拜年秧歌、大场扭跳和小场节目相互进行穿插表演,形成民间春节传统秧歌活动的一种习尚和演出模式。新秧歌取掉了“敬神谒庙”的习俗,根据形势需要创编和吸纳许多适于广场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别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秧歌剧出现后,不仅显示了新秧歌所具有的综合性艺术特征,还使新秧歌突出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更好地通过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增强与广大群众感情上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充分发挥新秧歌突出宣传、激励广大军民思想感情和鼓舞群众昂扬斗志的作用。
四、从角色形象分析
传统老秧歌虽以表现农民群众为主,但人物除了庄稼后生和由男扮女装的姑娘、婆姨外,多将普通百姓丑扮为蛮婆、蛮汉、乞丐、算命先生、卖豆芽的女子等一批丑态百出的杂角人物,借助对穷苦百姓们的丑化以追求传统老秧歌表演的幽默、滑稽、夸张的喜剧效果。新秧歌删除了秧歌队尾的丑角人物,由男女青年统一着装扮演陕甘宁边区的工、农、兵、学、商形象,以矫健的步履、婀娜的舞姿、欢快的节奏、饱满的热情,塑造和表现延安新一代革命青年健康、活泼、向上的形象和感人气质,给观众以强烈的情绪激励和精神鼓舞。即使队尾需要增添丑角,大多装扮为日寇、汉奸、伪军、反动派等一类人物。
五、从表现形式上分析
传统老秧歌形式比较单一,节目多为老一套,缺少新意和创造。而新秧歌则根据形势需要不仅在内容上、形式上、表演上、形象上给予不断地创新发展,还将传统老秧歌的伞头改为一男一女手执斧头、镰刀的工人、农民形象,使秧歌伞头人物有了新意和时代感,既突出了工农联盟的团结,又运用斧头、镰刀组成党徽,象征共产党的领导,使伞头有了深刻寓意和内涵。同时,在过去老秧歌仅用锣鼓、唢呐伴奏的基础上,又增添一些弦乐和西洋乐器伴奏,渲染了艺术气氛和对歌唱情绪的烘托。并在队形画面方面创造了“红五星”“五大洲”的构图,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新秧歌除了继承传统老秧歌载歌载舞的扭大场之外,还组织各种适于广场街头表演特点的民间舞蹈和表演唱、小歌舞、秧歌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使其成为具有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品种组成的一种独特的综合性广场歌舞表演形式,构建起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广场表演艺术,使延安革命文艺发展呈现出一种空前活跃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五节 延安新秧歌成为革命胜利的一种象征
延安新秧歌运动既推动革命文艺的发展,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边区大生产运动起到强有力的宣传鼓励作用。特别是1942年前后,蒋介石采取严酷的经济封锁手段企图给陕甘宁边区制造更多人为的困难,妄图消减抗日军民的战斗力和斗争的积极性,以达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的投降主义战略目的。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通过马列理论学习和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座谈会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增强了革命团结、坚定了斗争的信念、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又通过大生产运动使边区广大军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生活得到普遍的提高与改善。1943年春节,为增强军民、军政团结所开展的群众性“拥军爱民”“拥政爱民”为内容的新秧歌运动,不仅使陕甘宁边区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还进一步使边区广大军民和群众从政治、思想、理论、认识、物质、生活等方面有了提高和保障。特别是由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参与的新秧歌运动,再次证实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后,急切地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体现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实际效果。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不仅是革命文艺的一种创新、发展和民间歌舞的普及与提高,同时,也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找到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有效途径,并成为与广大群众感情互动和思想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同时,还起到下列几方面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延安新秧歌突出凝聚力,增强团结性
延安新秧歌运动是在革命处于较为困难时期兴起的一场群众文艺活动,正是新秧歌让广大军民和革命文艺工作者通过欢快的歌舞活动,增强了党政军民和机关、干部、学校乃至群众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新秧歌所发挥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团结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延安新秧歌运动,使广大军民通过“拥军爱民”“拥政爱民”达到空前的大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新秧歌活动既增强与群众的感情交流和彼此了解,更加熟悉群众、熟悉生活、熟悉民间艺术。文艺工作者也通过新秧歌活动改变了过去彼此之间存在门户之见的。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支部队、一所机关、一座学校、一个工厂、商店、医院等大小单位的所有干部、群众皆借助新秧歌活动这一载体,使大家凝聚于新秧歌活动中,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强有力的战斗群体。深刻动人的内容、活泼欢快的情绪、统一的节奏和矫健的步履、丰富多彩的表演,使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和文艺工作者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坚如磐石般的空前大团结。
二、延安新秧歌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宣传形式
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是最为广泛的、活跃的,深入实际又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和乐于接受的一种宣传活动方式和手段。通过新秧歌的普及,延安广大军民人人都积极参与到文艺宣传活动中去,既当宣传员,又是一个受教育者,使宣传者与被受教育者之间构成一个彼此互为因果的统一整体。事实证明,由于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广泛普及,既增强了党和边区政府宣传工作的力度、幅度,以及时效性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又使党的各项工作和具体宣传任务都可以通过秧歌队所表演的秧歌剧和各类艺术形式的小节目,生动形象地将宣传内容和有关政策的各项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广大群众,弥补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宣传媒体和手段的单一与匮乏。延安新秧歌运动犹如既可广泛普及,又能深入群众中具有独特的文艺宣传效果的一种形式所形成的文艺宣传网络,它积极有效地把广大军民的心劲紧紧扭缠在一起,使大家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整体。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新秧歌活动之中,不单是参与了当地的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而且还通过新秧歌运动将群众紧密地组织起来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民间艺术活动和宣传的战斗群体,充分发挥延安新秧歌运动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既可进一步增强广大军民的感情联系,又促进大家彼此的友谊和了解,成为广大军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一项最为广泛普及和有效的艺术宣传活动。
三、延安新秧歌起到了振奋人民精神的作用
延安兴起的新秧歌既是一种革命文化宣传和民间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更是一种宣传、团结、鼓舞、振奋人民群众革命精神不可缺少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事实证明,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后,使陕甘宁边区增添了生动活泼、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新气象,特别是新秧歌的广泛普及,使人们精神发生了重大的、根本的变化。当年边区的《解放日报》曾多次发表文章介绍广大群众称赞新秧歌活动给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激励和精神上的巨大鼓舞。由于新秧歌的广泛普及,大家革命斗志更高涨,革命信念更牢固,战胜困难的决心更大,艰苦生活中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人们通过新秧歌活动把大家的思想感情扭在一起,使革命精神得到了鼓舞,使战斗意志更牢固。新的生活风尚、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团结作风、新的思想感情等得到张扬和发展。延安新秧歌运动振奋起民族的精神,鼓舞起人们的斗志,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展现,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一种感召力和鼓舞作用。
四、延安新秧歌成为革命胜利的象征
1943年春节在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之所以能在群众中广泛地普及传播,就在于新秧歌符合革命斗争发展的需求、符合历史时代的需求、符合革命文艺和宣传工作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广大群众思想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当鲁艺组织的百人秧歌队一出现,就使当年的延安古城刮起一股强劲的新秧歌之风,欢快的锣鼓、唢呐声如同春雷似的回荡在宝塔山上,喜悦奔放的舞姿又似春燕展翅欢舞在延河之滨,整个延安古城处处是婆娑起舞的秧歌队,男女老幼沉浸在兴奋欢快的情绪之中。延安新秧歌不仅是一种兴起的先进文化,也成为展示和抒发广大军民喜庆欢乐情绪的一种独有方式。特别是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新秧歌已成为广大军民庆贺胜利和喜迎翻身解放的一种象征,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扭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因而延安新秧歌又被广大人民群众赞誉为“胜利秧歌”“解放秧歌”,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开来。“秧歌舞”已成为我们民族抒发兴奋喜悦感情的一种独具鲜明特色的手段,并成为中国人民庆贺胜利独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方式和象征。特别是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皆以欢天喜地的扭秧歌庆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人民以欢快、矫健的秧歌舞步和激越奔放的情绪,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再次生动地证实延安新秧歌运动至今仍具有新的历史价值和强大鲜活的生命力。
第六节 促进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是以革命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所形成的一种科学文明之风吹遍了陕甘宁边区的古老黄土大地。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文明、新信息给广大边区军民和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生活、新时代、新精神、新风尚。使陕北地区摆脱以往由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那种沟壑纵横、土地脊贫、经济困难、交通闭塞、生活艰辛、文化落后的生态环境。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既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革命抗日的总后方和指挥部,成为全国民众和革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又是当时中国革命思想文化最为进步的代表地区,发挥引领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和进行革命的重要作用。
延安新秧歌运动不仅具有团结广大军民、鼓舞革命斗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深刻思想文化革命,对边区广大军民起着加强思想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开展文化学习、树立社会风尚、宣扬精神文明的作用,从而以革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新知识,促进了民族文化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为铸造革命的新一代发挥了哺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