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与富平阿宫腔进京演出

1961年新中国成立12周年前夕,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陕西省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邀请他的家乡戏阿宫腔剧团进北京为中央领导演出。

一个偏远的县剧团要进京演出,可真是一件大事。中共陕西省委对此高度重视,安排剧团在西安集训进行紧张排练,著名表演艺术家尚小云、著名导演李文宇到场辅导,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省长赵伯平观看排练演出。省上为了搞好进京演出,专门成立由演职人员、有关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百余人组成的“陕西阿宫腔碗碗腔赴京汇报演出团”,团长由省文化局局长鱼汛担任,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团长李彦芳为演出队长。

演出团到北京后,大家住在西直门内冶金部招待所。9月12日午饭后,习仲勋来到演员房间看望大家。从生活到身体,从家乡的变化到来京的路上,他都一一询问,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看到招待所房间内挂着并不干净的洗脸毛巾时,他对招待所领导说:“把这个给我乡党换换,重新给每人准备一套新的洗脸用具,把我乡党照看好一点,生活上安排好。”他又对演员说:“需要什么就跟他们说,大家要开心一点,把戏演好、吃好、玩好。”随后他和演员一一握手道别。剧团编剧王玉珊当天在日记中写到:“他使人感到平易亲和,对我们真是乡里无虚的态度。到我们住的房子见了大家,谈了谈话,真是伟大可爱!给人以忠厚忠良的感觉。在接见时也和我握了手,真叫我有说不出的高兴。”

阿宫腔由秦代宫廷乐舞衍变而来,是我国戏剧园中一个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古老剧种。原是地方皮影小戏,1959年由陕西省富平县剧团搬上大舞台,现仅有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演出。阿宫腔的主弦乐器是二弦、月琴、梅调板胡。音乐清脆明快、柔和动听。拖音带有“咦”、“呀”之音,吐字拖腔发音真假并举,特别讲究遏止功夫,有三唱不如一遏之说,在陕西地方戏中素以幽雅细腻、委婉柔和见长。此次阿宫腔演出团进京演出的剧目为大型古典戏剧《王魁负义》、《女巡案》、《赵氏孤儿》。

演出团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地演出十余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3场,陈毅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彭真市长和周扬、沈雁冰、曹禺等领导人和艺术界专家观看了演出,习仲勋更是场场必看。9月14日晚,阿宫剧团在在国务院紫光阁小礼堂为中央领导人及各届人士汇报演出大型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结束后,陈毅副总理、习仲勋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对他们的演出赞赏不绝并合影留念。陈毅在讲话中说,阿宫腔比秦腔柔,比碗碗腔刚,这个剧种很中听,有发展。习仲勋赞扬说,看了家乡戏,我很满意,你们演出很好,很有前途。

随后,习仲勋在紫光阁设宴招待全体演出人员,主要演员有幸和陈毅、习仲勋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聚一桌。席间陈毅和习仲勋打趣说:“你乡党吹牛皮,说你们的戏演的很好,我就有点不信,一个小小县剧团能演个什么样的戏,今晚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来!为你们的成功演出干杯!”

演出团在京期间,习仲勋让秘书安排专车,发上面包香肠,带领大家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一电影制片厂,游览了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八达岭长城、天坛和香山。他还邀请剧团团长李彦芳、导演杨远中以及演员陈惠玲、冯碧茹、李淑贤到家中做客。据李淑贤回忆,他们特意带了琼锅糖、盒儿柿饼、辣椒、九眼莲菜等家乡特产送给习仲勋,习仲勋和夫人齐心用自己家小院子里种的葡萄招待大家。习仲勋一一询问了每个人的情况。听说李淑贤是流曲人时,他兴奋地说:流曲出琼锅糖,可好吃呢。得知冯碧茹是淡村人时,他说咱们还是小老乡呢。习仲勋对大家说,娃娃们演得不错,要注意休息,保护好嗓子,把戏演好。他勉励大家回去再好好排些戏,过几年再来演出。在问到农村的一些情况时习仲勋说,大跃进升得太快了,农民吃食堂,还站队,不适应呀。在习仲勋家待了约40分钟,大家高高兴兴回驻地了。

在习仲勋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下,阿宫腔演出团在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发表了《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光明日报》发表了《阿宫腔永放光彩》,《北京日报》发表了《陕西阿宫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评论文章。在国庆12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仲勋安排演职员们在观礼台观礼。在北京活动近一个月后,习仲勋又安排阿宫腔演出团去山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演出。

1961年进京演出,是阿宫腔发展史上的盛典。半个世纪之后,随着世界性文化软实力角逐日趋升温,党的十七大将“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将阿宫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振阿宫腔成为富平县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

2009年春暖花开之际,富平县文体局及下属各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齐聚在习仲勋陵园,举行阿宫腔1961年进京剧目复排仪式,缅怀习仲勋的丰功伟绩,追忆他对富平阿宫腔事业发展的关怀和厚爱,将“阿宫腔”打造成富平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张文化名片。富平县的举措是,建设“阿宫腔”戏曲文化研究教学中心,提高富平文化品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创作编排一批阿宫腔精品剧目,扩大阿宫腔的影响,争取在中、省、市巡回演出;继续挖掘搜集整理阿宫腔资料,大力培养阿宫腔传承人。

(本文原载《新西部》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