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真,打造平实高效的课堂
——写在共同体学校青年教师大比武之后

2013年11月26日,陕西省召开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11月30日,定边县召开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两会“聚焦课堂”,均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主题。2012年以来,定边县第六小学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征程中,借鉴山东龙源学校“四段一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磨炼,已初见成效。

2013年12月3日至4日,共同体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12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结束后,我的思绪还是难以从现场拉回,比武中的一个个生动场景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亮点一:组织到位,成果丰硕

举行大比武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落实与检验,更是对“四一”模式的有力推进。“大比武”活动不但立意高、理念新,而且组织到位。活动之前,共同体学校开会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制订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各组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活动过程中,各环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抽顺序、抽课题、100分钟备课、40分钟上课、10分钟说课答辩)。活动评委组由县教研室5位语文学科专家和县域内5名数学学科专家组成。通过比武,公平、公正地评选出武巧妮、王佳、董华伟、赵海霞、郑奕彩、刘静6名“教学能手”,钟丽娟等6名优质课教师。

亮点二:“四一”模式应用熟练,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堂中,每位教师痛改“一言堂”的教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收效十分明显,正如教研室办公室主任杨毅老师在评议时的总结:“立得新、切得准、夯得实、方法活、效果好。”具体地来说,教师角色定位好,教学理念新,从而激活了学生,解放了学生,少讲多读、精讲多练,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如郑奕彩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学”的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猜一猜老师今天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问题设计的大胆创新,学生猜到的问题丰富而有价值。然后,老师过渡引入自主探究阶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王佳老师《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将数学知识的构建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置身于连贯的学习情景中:温故知新—数学仓库,学—快乐学习屋,研—善于思考屋,展—才能展示屋,练—数学题库,加上老师亲切地富有启发性的过渡,使课堂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在“学、研、展、练”每一环节中预设问题:学中的问题是:(1)利用学具,通过剪、拼等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2)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研”中的问题是:(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长方形长与平行四边形底有什么关系?宽与高有什么关系?(3)试着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使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构建起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亮点三:交流展示丰富多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人的生命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角色定位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也辩证地印证了这一点。课堂上不只是看结果,更突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这与课程标准不谋而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武巧妮老师在引领学生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将圆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然后,课件演示将圆平分32等份、若干等份后,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接着,出示问题:(1)在操作与演示过程中我们将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2)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3)转化后近似长方形长和宽分别与原来圆的关系是什么?(4)试着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温故知新做了铺垫)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后,学生独立完成导学稿中的问题((1)(2)(3)(4)),约3分钟,开始小组内交流(师强调:4号、3号先交流,2号、1号补充),大致2分钟左右,每组交流结束后,武巧妮老师说:“哪个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每个组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最后,武老师选择两个小组做了交流展示,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又如:赵海霞老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中,在“研”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一看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亲生母亲深切感情的,用‘’画出,反复读一读,在体会深刻处做标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读、反复地读,体会感受文本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充分交流文中重点句子,反复有感情地读,有了这个基调,老师及时点拨:(1)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情感)(2)再读课文第2节,用心体会作者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悔恨、后悔、痛苦等)(3)课件出示阅读链接与第2节,再读,读出遗憾与悔恨(学生自由读,指名读)(4)视频播放《母亲,您别走》诗朗诵。这一系列的点拨、引领、展示,文本、视频、师生、生生情感交融,用心灵去感悟母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情感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接着,赵老师出示: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句)话。此时,学生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个个倾诉着对母亲的爱,感恩之心从手中的笔流淌了出来。

这些老师的课,超越教材,超越自我,放眼未来,走向社会;课堂向家庭、社会开放,问题更开放;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构建知识,产生智慧,体验情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主宰着课堂的教与学。

亮点四:重视分层设计,“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并驾齐驱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着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人们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眼中,他是个毫无前途的孩子、艺术学院3次没考上,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猪、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三个从小看来毫无希望的孩子却成为卓有成就的名人。教育并不是定格,并不是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四一”模式要求老师要做到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老师们将这一思想落实得淋漓尽致。如郑奕彩老师在教学《鲸》一课时,温故知新环节设计了:我会读(捕获、倾斜、适应、宽敞、退化、逃窜、上腭、胎生、寿命、哺乳动物)新词,要求每组4号同学读,读对每人奖4分,同时也是小组得分。在作业布置时,她设计了作业超市:1.同学之间互相听写本课生字“杉、矶、混、昔、墟、曼、疾、爆、砾、砸、颤”。(A、B、C、D层必做);2.回家后为父亲做一件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A、B、C、D层必做);3.上网搜好书《天使走过人间》《亲情无限》并阅读(选做题)。如此这些,不胜枚举。

“大比武”活动中,12节课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的主动性,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个性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教师由原来“讲解、训练”角色变成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角色,形成了自主、民主、平等与遵守规则、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

改革永无止境,我们真诚地期望这样锻炼教师的活动不断翻新,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