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合作平台 促进专业发展
——第二小学“课改推进合作小组”阶段性总结

课改工作推行以来,一路走一路悟,从六小到二小,从“四段一评”到“先学后教,立即落实”,得失成败有之,酸甜苦辣有之。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改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理念,不是模式,而是教师。要形成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没有一支职业热情和专业水平都较高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

一直以来,我非常崇拜李希贵先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教育的重心不能只是学生,学生的受教育和成长不能抛开老师,老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中介和桥梁,如果不重视老师,就无法实现学生第一的构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反之,把教师放在第一,学生放在第二的位置,当重视老师,尊重教师的发展和提高的时候,老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从而从侧面完成学生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老师,他怎么可能教不出成功的学生呢?正如常言所云:“名师出高徒”嘛!因为教师成功的唯一体现途径是通过他学生的成功来呈现的。这样虽然表面上转移了教育发展的重心,实际上是更好、更容易地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始终秉承这一宗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仍然担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教书育人。在我看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追求,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使自身价值得到不断提升。这一过程的延续,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它体现在教师在潜心学习他人成果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在理论指导下,精心育人,勇于探索,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使自己由初任教师到合格教师,再到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实践教育家。这个过程强调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进行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学校的首要责任应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如是,那么教师呢?是不是也是如此,合作学习是不是也一样行之有效?有了这样的想法,“课改推进合作小组”就在二小诞生了。为何称之为“课改推进合作小组”,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我们反复推敲,并富有一定含义的。

首先,“课改”是目标。我们所有的工作必须有的放矢,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形成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要把追求理想的高效课堂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推进”是关键。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看,所以,我们要塑造的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实施课程改革,只有打造骨干教师,推出带头人,带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才能将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开。

再次,“合作”是核心。既然是合作,那么它的前提必须是互惠互利关系,大家在交流中要各有所获,不是单纯地付出也不是一味地索取,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团队建设的基础,是引领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教师在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成立同伴互助组,对等交流,相互汲取经验,共同提高。

最后,“小组”是基础。就如班里学生的学习小组一样,小组的建立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老少搭配,学科同类,学段一致,性格差异,还有组员的意愿归属等问题都要慎重考虑。总之,我们不是在单纯的确定一个组,而是在建设一个团队。

简短的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合作。那么,如何做到高效的小组合作?我校在改革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走出了适合我校实际,较为成功的一步。

首先通过培训学习、赛教活动等打造一批课改带头人,就如班里组建学习小组先培训组长一样,然后由这些组长组织大家进行小组活动。

一、同课异构,提前备课

组内选定一课内容后,组长与组员同时备课。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先储备好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交流的时候,才能拿出一些东西来分享。

二、集思广益,集体备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面对新课程,教师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由于小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相互补台不拆台,通过集体讨论、完善学案,最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强调要备课程理念、备学生活动、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并将学法指导、思路分析、知识迁移、规律总结等明确地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尽量呈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强化备课的实效性。

三、组长示范,先行引领

集体备课之后,智慧的交流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组长先行示范,组员听课,之后进行评课议课。这个过程就如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一样,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质疑,在质疑中解决、提升。

四、汇报展示,过关验收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组内的成员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达成共识,现在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一人讲,大家听,听完评,评后思,反思完再讲,一直到能上一节满意的汇报课为止,最后学校组织过关课验收。在实践中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让他们在大家一起游泳的过程中学会游泳,这才是“合作”的真正魅力所在。2014年6月,“高效课堂教学大赛”确定米洁、任倩倩、贺梅、吴亚玲、陈秀霞、付桦、陈世春、张晓梅等8名同志为我校首批课改带头人,并成立以他们8人为组长的8个“课改推进合作小组”。2014年10月,经过合作小组的反复打磨,杨海莲、张巧燕、党玲霞、李海燕、谷巧艳、王伟桦、姜延利、延宝梅、张艳、左睿、赵秉丽、刘晓梅、李雅静、龚玲、滕芮、张利亚、尚娜、白艳宁、冯继春、王岚等20名同志在第一轮课改课验收活动中成功过关。2015年4月,首批课改带头人和第一批过关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武”,赛出党玲霞、贺梅、吴亚玲、张利亚、尚娜、赵秉利、陈秀霞、白艳宁、张艳等9名课改新秀。2015年3月,又组成16个“课改推进合作小组”,2015年6月,我校举行第二轮课改过关验收课活动,马丽、陈巧玲、苏润红、郑春霞、冯小梅、张彩霞、姜凤、苗艳萍、康丽、王倩玉、赵婧、曹丽、侯玲玲、侯丹霞、刘润梅、马妮妮、李昱儒、赵海娟、杨绒绒、赵亚萍、苏瑛、张颖慧、白宇、马海蓉、韩迎霞、王蓉、刘颖、马丽霞、曹文静、魏丽、冯莉莉等31名教师通过了“过关课”。2015年12月,第三轮通过“过关课”过关的教师是范双玲、张翠兰、徐敏、张晓楠。至此,我校通过“课改推进合作小组”这种形式,累计有63名教师顺利过关。过关人数也达到了科任教师的70%。一支肯学习、懂科研、善合作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了。通过这支力量的合作、探究,也为我校全面实施新课改创出了一条新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了教学质量。所以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人前进是孤独的,只有一个团队一起前行才是有奔头的。学校培养出一批课改带头人,他们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成为课改骨干。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可以成为影响、推动一个县乃至一个地域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动力。所以说,越多的人在课改推进合作小组中得到成长,必将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如此这般滚雪球式的发展,何愁二小的课改工作不会有所建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二小的这片土地上,课改之花必将竞相绽放。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片天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

“课改推进合作小组”,重在推进,贵在合作,赢在坚持。提高教师素质和推进课程改革,二者将花开两朵,齐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