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规划课题
“先学后教,立即落实”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传统中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这是教育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从媒体信息看国外,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也很有借鉴的意义。国内不少学校对类似的课题已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们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诸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创新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他们在教给学生学法、探索教法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文献资料。不少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了一些尝试,而学生对此持充分的认同和欢迎态度。但在当地的现实教育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每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高效课堂,严重存在上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的时候才按课改课的路子走的现象。学生依赖性非常强,不愿花费时间自主学习。由此可见,至少在当地教学的具体实践与操作中还没有深层次地开展高效课堂。为了能够尽快扭转这一现状,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想通过实地实验研究探索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一套“先学后教,立即落实”的高效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我校、我县的教育教学出一份力!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虽然对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老师满堂灌”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学生经常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沉闷氛围中,缺少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逃学的现象。课堂教学真实现状为: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教师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课堂上练得少,甚至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省略了“练”这一重要环节,反而课后留的作业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经过调研每个班级都有大量的后进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后进生的数量也逐渐在递增。看来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高效课堂的研究势在必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重在通过调查问卷,多方探讨、总结出我校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还要将“先学后教,立即落实”高效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在全校乃至全县推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

3.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学质量的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4.使全体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四、研究内容

1.使学生掌握新型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具有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觉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研究探索中寻找适合小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让预习案、学习案、检测案引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课前使用预习案进行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教师利用3—5分钟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查;课堂上师生利用学案有效实施双边活动;课堂上要适时利用好检测案,通过“练”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到实处。

3.在研究和摸索中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

五、研究假设

1.我们研究人员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2.我们研究的预期效果是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我们经过探讨研究后将形成一套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要彻底铲除教师的“满堂灌”,更侧重培养学生读、写、议、说、听、评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取独学、对学、群学、相互竞赛、相互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与合作的能力。

5.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形成生生间、组组间“比、赶、超”的学习氛围,从而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

六、创新之处

1.“先学后教,立即落实”教学模式,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解决“一多”问题,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短,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侧重培养学生读、写、议、说、听、评的能力。

5.评价机制多元化,以激励为主。

6.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七、研究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激发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从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形成知识互补)——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构建主义的整合而获得的(在交流、展示、评价中提升)——如今的教育焦点之一:提倡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构建一套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激励评价机制)。

八、研究方法

以实地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实践体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九、技术路线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讨论、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名校名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阅读相关书籍,加强理论学习。

4.组内成员分工负责平时相应的调研。

5.每周搞一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研活动。

6.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研讨会、阶段性总结会。

十、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5.1—2015.4)

查阅学习文献资料,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研究成员参与在师生中进行调研,筛选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制订课题申请评审书。

2.实施阶段(2015.3—2016.10)

①确定试验研究对象,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听课和走课掌握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②通过教学实践——观摩课堂与实践培训,让实施教师有章可循、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③课题组研究成员分工负责,从钻研新课程、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当前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绩效。

④模式验收,聘请评委推门听课,验收对模式的落实情况,量化评分。在评课、议课中提高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力,推进“先学后教,立即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达到对该课堂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⑤在研讨、交流会中不断总结、提升,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相关论文、案例。

3.总结阶段(2016.11—2016.12)

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提炼试验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装订成册。提出结题申请,恳请专家鉴定。

十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

1.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

国家规划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于2009年4月立项,2013年9月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我县一线教师的认可、采纳、运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四段一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于2012年10月立项,2014年9月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我县一线教师的认可、采纳、运用。

市规划课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于2012年4月在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2014年9月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我校一线教师的认可、采纳、运用。

2.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导学案、随笔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于2008年4月在《学习方法报》发表;论文《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之我见》于2011年3月在《少年智力开发报》发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垃圾》于2011年8月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积极心态是教育的一剂良药》于2013年9月在《中小学教育刊物》发表;导学案《以诚待人》、论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原则》于2014年8月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成果评选中分别获二等奖。

3.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印刷。

(4)《让个性绽放精彩——学校课程体系整合与创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5)《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6)《聚焦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7)《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滋润生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

(8)《当代素质教育文选》,香港新时代国际文化出版社。

(9)《走向高效课堂》,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

(10)《问题引领——专业课堂的操作平台》,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

十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6人,都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语数专业均有,教龄在13—33年之间,年龄在33—55岁,老、中、青相结合。课题由具有高级职称、“市级好校长”荣誉称号、经验丰富、擅长课堂教学研究的冯建军校长负责;研究团队中有2名成员的职务为副校长,对高效课堂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近一年内指导数十名教师上课改课,并顺利过关;指导教师中有2名获县“教学能手”、2名获市“教学能手”、2名获县“学科带头人”的称号;1名为教务副主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水平;其余2名分别为语、数教研组组长,勤学好问、刻苦钻研,都是本校的骨干教师,其中一名于2014年12月获得了县级“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所有研究者对教学工作满怀热情,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每位研究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县、市、省、国家级获奖和发表的论文有十余篇;主持、参与的课题研究2—3个,都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十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况且目前打造高效课堂是我县、我校最热门的话题和教学的重心工作。学校领导“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明确,形成了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课题研究组成员由优秀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肯于钻研的精神,加上我校教学设施设备先进(“三通两平台”已经建成,实现了百兆光纤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课题研究的软硬件全都具备。

(2)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研究成员进行培训,加强业务学习。

(3)资料获取的途径比较多,除了校内的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和多个平行班外,还有个人信息获取资源——网络。

(4)我们将采用实地试验研究的方法,边教学边研究,使得教学与研究相长,保证课题研究有充足的时间。

(5)围绕本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改教学过关课评估验收活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使师生“教”与“学”获得共赢。

(6)学校领导相当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充分保证研究经费和人员培训经费,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