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瑞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展示的课件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草原,草原是绿色、生命的象征。草原上分布着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并且有成群的牛、羊、马,也有美丽的传说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一段体歌曲,它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俭朴的手法,将第一、第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学生更有个性、音乐感悟性也较强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模仿、听、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知识与技能:能用轻快、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人民的质朴和热情,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同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
1.附点音符节奏的演唱。
2.用优美、抒情、轻松、自豪的感情演唱歌曲。
下面我把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融合起来从导课、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5个方面进行说课。
根据学生的发展,我选取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上课时,我播放乐曲的同时,随音乐舞蹈,提问:“这是哪个地方的歌曲?”从而引出天山。(激发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本课相关文化。)
顺着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们播放《美丽的夏牧场》,初听后教师提问:“歌曲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各抒己见。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在此环节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从歌曲的速度、旋律、力度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
在了解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知道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吗?仔细地听一听。”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内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我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学生通过歌曲描绘自己仿佛看到的环境和景象。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到了美丽旖旎的天山,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视听结合,受到情绪的熏陶和歌曲的感染。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音乐情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这样采用主体参与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感受天山的美丽旖旎。
此时的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从学生的个性、立场出发,教师把自己也当成音乐学习的参与者,将自己和学生置身在美丽的天山,号召孩子们:“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唱一唱吧”。学生开始学唱歌曲。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在孩子们积极地学习和演唱中,我运用启发、模仿、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找到有位置、共鸣(教师范唱两种)的声音并加以运用。此时教师的伴奏采用的是,以主旋律为主的简单肢体伴奏。
在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在模仿和对比、对唱的教学法中,让学生在无形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前附点音符的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以指挥,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从学生的个性、立场、经验出发,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学生观看中央合唱团演唱的《美丽的夏牧场》的视频。让学生自己探索合唱团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情感,能达到用轻快、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此时教师的伴奏由原来带主旋律,改为纯伴奏,目的也是烘托歌曲氛围。
通过合唱团的演唱让孩子们感受合唱的方式。此时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其他的演唱形式吗?”引发孩子们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创造演唱形式。(对、领、独、齐,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此环节为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的知识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哈萨克族。“我们美丽的祖国有56个少数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生活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温暖、幸福、快乐。通过学习天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音乐,也让孩子了解到天山脚下其他民族的音乐歌曲。”(比如回族、蒙古族、傣族、藏族、朝鲜族、彝族等歌曲)
总之,本课力求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鉴赏——发现美、体会——感受美、展示——表现美、拓展——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学会用轻快、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拓展不同民族的音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本课的音乐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程序做适当的调整,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