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原革命老区的开发与建设

“革命老区”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历史概念,最早是1948年2月毛泽东提出的。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新中国的摇篮,是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包括三原在内的全国各地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怀和支持

1、三原县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

以三原县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区域的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首次尝试,它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两点一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原人民为这块革命根据地开辟和创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对三原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2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民政部关于认定革命根据地的标准,将三原县划定为革命老区,其区域包括原武字区和心字区,即现在的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嵯峨镇,鲁桥镇的东沟村、楼底村,西阳镇的东寨村、五联村、五泉村,徐木乡的毕家沟村等行政区。

与此同时,渭北革命根据地包括的富平县、耀县、泾阳县和淳化县的部分地区亦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2、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革命老区的开发和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发改西部〔2012〕781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扶贫开发、转移就业、民生改善、精准扶贫、新兴产业、生态环境、资金扶持、土地保障、资源开发、人才交流等方面,对革命老区给予了大力支持。省、市各级党委、政府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了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如既往的关心着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和贫困老区的脱贫发展问题。201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64号)。《指导意见》的印发和实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和脱贫攻坚必将发挥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革命老区时多次满怀深情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竭尽所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也要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所以,党中央特别关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有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齐心努力,有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定能够创造老区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

3、建碑镌文赓续传承渭北革命烈士精神

革命先烈,浩气长存。为了缅怀先烈功勋,继承先烈遗志,1987年6月25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三原县委、三原县人民政府在三原县陵前镇(原武字区)三胜村举行“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奠基仪式,1989年11月纪念碑落成。纪念碑面东背西,基座为正方形,底边长8米,碑座高1.9米,碑高11.3米。纪念碑正面为习仲勋同志题字“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背面为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纪念碑一侧为汪锋同志题词“人民先烈永垂不朽”,一侧为赵伯平同志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60多位革命烈士的忠骨长眠在这里。三原陵前革命烈士陵园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三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三原县中小学德育基地。

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碑文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它以三原县原武字区为中心,涉耀县、富平、泾阳、高陵、淳化六县部分地区,七百六十平方公里。

大革命时期,这一地区就在中共三原特支领导下开展了革命斗争。一九二六年秋,共产党员乔国桢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陕到武字区,和共产党员唐玉怀、郭明效一起宣传组织群众,使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残酷镇压革命和农民运动,关中又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军阀土豪压榨盘剥,苛捐杂税繁重,渭北人民奋起反抗。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渭北人民走武装暴动道路,并派三原县委农运委员黄子文到武字区,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组织渭北人民交农围城,抗粮抗款,打土豪,杀恶差,形成武装割据局面。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二年间,省委多次派重要干部到渭北,先后建立灾民自救军、渭北游击队、中共渭北特委、渭北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领导人民坚持武装斗争,进行政权建设,实行土地革命,根据地全面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对渭北根据地轮番“围剿”,根据地人民和革命武装不畏强敌,披艰历险,英勇善战,对敌人“围剿”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威震西北。一九三三年七月,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团,由团长黄子祥指挥,在三原县老户沟全歼富平淡村民团。八月,敌再集“渭北剿共司令部”三个团、两县民团和附近驻军进行“围剿”,根据地领导机关被破坏,红四团北上转移照金。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滥施酷刑,大肆屠杀,惨绝人寰。

在创建渭北根据地的斗争中,数百名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献出了生命。渭北革命委员会主席黄子文为打开渭北革命的局面,毁家纾难;渭北游击队五支队指导员赵永华、红四团连长马志舟、排长秦福善英勇牺牲;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长苗家祥、武字区委书记马先民、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姚万忠和共产党员王曲贤、侯守愚等先后惨遭杀害;渭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孙平章被敌人酷刑后枪杀,壮烈就义。

渭北根据地为发展革命武装和创建新的根据地,锻炼了干部,提供了经验。共产党人的壮烈情怀和英雄业绩,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奋斗。

渭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而死难的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陕西省委员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4、亲切的关怀与巨大的鼓舞

(1)心系三原,情牵革命老战友

革命战争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与三原武字区人民及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的革命情谊历久弥深,相沿不辍。

1958年9月,习仲勋在陕西视察调研工作期间,专程到三原陵前镇(原武字区)黄子祥家看望分别多年的黄子祥及黄子文夫人李盛云。久别重逢,三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百感交集的泪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襟。1962年9月,习仲勋因《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被下放河南劳动改造。1964年,黄子祥也被错误地定为反党分子,回到家乡,参加劳动。这一时期,他们仍然互捎书信,表达对党的坚定信念。经常遭受批斗的黄子祥还常常将他写的诗托人捎给习仲勋,深得习仲勋的赞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子祥向在广东主政的习仲勋写了一封久别思念的信,反映三原老区的新变化。1979年8月7日,习仲勋看信后亲笔向黄子详写了一封情谊真挚、感人肺腑的回信,“府上一别,二十余载,怀念故人,无时神驰……回忆往事,使人久久不能平静……”1982年3月4日,习仲勋和王任重获悉黄子祥病逝,十分悲痛,专门发来唁电,并委托陕西省政协送来花圈,表达他们的哀思和深切怀念。

1995年7月1日前夕,三原县委组织部和陵前镇党委给孙海章盖了四间大瓦房,解决了孙海章的住房困难。1997年4月14日,习仲勋在给孙海章胞弟孙志正的信中说,“来信知悉孙海章同志党籍已经恢复,生活待遇和住房问题也得到解决,十分高兴。请转达我对他的问候,祝他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合家幸福!”

1997年6月18日,中共三原县委召开黄子文烈士牺牲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习仲勋得悉后专门发来电报,高度评价黄子文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努力建设新家乡的良好祝愿。1998年春,习仲勋特意委托夫人齐心千里迢迢来到三原陵前镇专程看望88岁高龄的黄子文夫人李盛云。2000年6月下旬,习仲勋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情,委托夫人齐心回到三原县看望健在的老人,与当地群众倾心交谈,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习仲勋还特意嘱托夫人齐心去看看他早年曾经就读的省立三师(现为三原县幼儿园)旧址,并向学校捐款、题词,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习仲勋在他的一生中,一直牵挂着三原人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北京多次接见咸阳市党史办和三原县的党史工作者,并深情地说,“我在三原上学,在三原参加革命,三原人民群众对我很好,我感激三原人民,我永远难忘。”

(2)情系三原,躬行至亲显真爱

在革命老区三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汪锋、赵伯平、习仲勋、王世泰、陈元方、李屺阳、黄罗斌、张凤岐、谈国帆、张中涛等诸多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当年,他们与三原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浴血奋战、共克时艰。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依然情系老区人民,情系三原发展,躬行践履,止于至善。

贾拓夫在渭北巡视工作期间,经常住在武字区慕天祥家,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解放后,贾拓夫在国务院工作期间,曾调慕天祥赴京工作,后又将其安排回地方工作。

1958年,赵伯平主政陕西时,多次到三原、泾阳视察指导农业发展、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后还批转了他视察三原等地的调查报告,着重解决了制订小流域治理规划和落实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

1987年,在黄子文牺牲40周年时,赵伯平、李屺阳、陈云樵、张中涛、张凤岐、习浩胜等专门赋诗、撰文,表达对老战友的不尽思念。

上世纪80年代,时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屺阳为家乡陵前镇卸坊村小学捐款500元,支持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王世泰、黄罗斌曾先后专程赴陵前镇看望黄子文之妻李盛云,并带着难以释怀的心情察看了当年曾经战斗过的遗址遗迹。

1980年,原渭北游击队第四支队队长、时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的刘光远特意为三原洪水公社争取了一个购车指标,解决了当地干部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

1984年,黄罗斌任甘肃省顾委主任期间,专门撰写了渭北根据地相关资料,追忆当年的烽火岁月,并寄往三原县委党史办办公室。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习仲勋不仅从情感上魂牵梦绕着老区人民,而且帮助三原老区人民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三原老区人民的敬仰和爱戴。战乱年代,黄子文的儿子黄北平多年失散,家人长期苦寻未果。1950年,习仲勋依托组织在新疆找到了黄北平,并安排李盛云搭乘顺路军车赴兰州接回了多年失散的儿子,黄家惊喜之余对习仲勋的关爱和帮助格外感激。

在一些小事情上,习仲勋同样给老区人民以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建国后,照金村民集资在河南购买了两辆胶轮马车却被当地以投机倒把名义扣留。淳朴的照金人民思来想去便让曾任三原陵前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刘友民去找习仲勋。习仲勋见到刘友民得知情况后,当即给河南省委办公厅写信,帮助老区人民要回了马车。

1979年,陵前公社(原武字区)迎来了包干到户后的第一个粮食大丰收。公社党委派遣兰子敬携信赴广东,向习仲勋汇报夏粮丰收的喜讯和老区人民的问候,并反映运输车辆十分紧缺的实际困难。当时汽车属国家统一分配,货源供不应求。为了支援老区建设,1979年8月7日,习仲勋给陵前公社党委全体成员及党委书记张正写了回信,并将当地生产的南粤牌卡车调剂了两辆,一应急需,后又给三原县水利局调剂了一辆小面包车。后来,习仲勋还协调陕西省政府帮助三原修建新龙桥,解决群众在县城的南北通行难问题。

1986年秋,习仲勋邀请李盛云去北京观光,他问的最多的话题是武字区和他当年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并称赞黄家“满门忠烈”。习仲勋与孙海章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土地革命时期的战友。1984年4月,习仲勋邀孙海章去北京,当得知孙海章的组织关系自1932年8月被错误开除至今未得到恢复时,习仲勋随即写了证明材料,并亲自邮寄到三原县委。1987年3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孙海章的党籍终于得到恢复。1997年12月,孙海章去世,习仲勋送来花圈和挽联,“江山存肝胆,凋落一布衣”。

习仲勋非常敬重于右任先生的爱国风范。1986年春,三原县领导金光旭和史凌云(史可轩烈士女儿)赴京联系举办于右任书法真迹展事宜。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百忙中高兴地接见了他们。

1986年5月10日,习仲勋出席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于右任书法真迹展览开幕剪彩,并挥毫签名。三原于右任纪念馆建成之初,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的吕剑人请习仲勋为纪念馆题词,从不喜欢为地方题词的习仲勋这次破例为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题词,“爱国风范,民族气节,诗书大师,神州永志”。

(3)政系三原,策为老区促发展

长期以来,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省、市各级领导、各个层面,都对三原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1995年1月2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亲临三原县大城镇,视察指导乡镇企业发展和东周村建设工作;5月中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先后莅临三原视察。1998年2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来到三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现场协调解决农业灌溉难、群众生活饮水难等问题。

2004年5月,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先后来三原视察调研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工作。2007年4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临三原调研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从1998年到2016年间,程安乐、李建国、赵乐际、袁纯清、陈德铭等各级领导多次来三原指导经济发展、基础建设、民生改善、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重点工作,看望困难群众,现场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三原县新龙桥建设、“引清入城”供水工程、移民搬迁工程、农村饮水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临履2号大桥建设、三原县医院急救中心建设工程等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实事项目得到顺利实施。

各级的支持,社会的关爱,发展的成果,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倍受鼓舞,更加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家园。

二、三原革命老区的建设成就

三原县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史前时期古人类就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秦汉以来,三原长期为京畿之地。千百年沧桑岁月的浮沉嬗变,革命烽火岁月的激荡和历练,铸就了三原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性。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老区三原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积极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加快发展步伐,全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农业高效稳步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流通示范县”、“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点”、“国家级蔬菜生产基地县”、“省级设施蔬菜示范县”和“时令水果基地县”等。建成西郊、正大、金源山庄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馨盛、天齐等12个市级农业园区。工业聚集优势显现,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8户,连续五次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015年6月28日,三原被确设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0.78平方公里;小磨香油产业园、清河食品工业园、大程食品机械配套工业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一批新商业模式和特色街区已经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被命名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三产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44:24调整到2015年的16.8:56.7:26.5。“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7.63亿元,较“十五”末35.2亿元翻了两番多,人均GDP达到4.23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00.7亿元,是“十五”末23.5亿元的4.3倍;农业总产值达到53.4亿元,是“十五”末17.9亿元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6.59亿元,是“十五”末32亿元的5.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85亿元,是“十五”末0.52亿的9.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00元,是“十五”末6836元的5.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00元,是“十五”末2357元的5.1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自“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全县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施城乡交通、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供水应急水源建设等民生工程项目389个。改造和修建了县体育场、三原剧院、临履2号大桥、池阳大桥、南环路、池阳街西延段等30余条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陵前、大程、西阳、嵯峨等市、县级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率达到5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建设扶贫重点村65个,建成通村水泥(柏油)路1000多公里。解决了10万多亩“水中旱”和农村28.9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保障性住房万余套,1200多户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搬迁贫困群众3273户14033人,3.7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仅“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民生项目资金75.87亿元,占总支出的87.2%。发展的成果惠及了全县人民。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发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发展。高标准实施了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城乡学校全部实现信息化,三原县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县”、“全省‘双高双普’合格县”等荣誉称号。高考质量始终在咸阳市保持领先水平,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三级馆和二级馆标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文化室173个,在咸阳市率先实现了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文化先进县”、“陕西省传统文化示范县”、“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农家书屋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实施了县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疾控中心和12所乡镇卫生院、156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改扩建工程,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4%,各种社会保障实现了人群全覆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4.24%,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4、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自“十一五”以来,三原县绿化造林10余万亩,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4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16.2%。先后实施了县城供水应急水源、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城镇公厕、农村改厕等一批重点工程,建立了城区保洁及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1%,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05平方米,通过了“省级园林县城”验收。投资8.3亿元,以清河湿地公园为核心的景观带建设启动实施。积极推行小流域治理、经济林建设、休闲旅游开发“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新模式,鲁桥东沟小流域治理被评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实施环境治理投资项目89个,四十里塬坡绿色长廊建设取得新进展,2个镇16个村被省市评为生态镇、村,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三原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北部四十里原坡是渭北黄土高原的南缘台原沟壑区,经济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多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虽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城乡发展还不协调等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建设“富强、人文、和谐”新三原,让老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需要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砥砺前进。

三、三原革命老区的发展蓝图

1、三原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三原适应新常态、培植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建设新三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党和国家《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关(中)天(水)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精准脱贫、同步小康、陕西西安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等诸多规划和意见的加快实施,将为三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打造渭河北岸新兴城市群,加快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和西咸北环线等,三原作为关中核心区域、大西安的北大门和副中心城市,其发展潜力将得到深度开发,成为陕西新经济增长极的主要组成部分。

2、三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

四大定位:

——建设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新重镇。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省市共建大西安的重大机遇,充分挖掘三原县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拓展地域文化,实现三原县与“一带一路”在文化层面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按照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主动承接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外延、产业外迁,将三原打造成为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建设大西安产业配套、生活供应、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基地。依托大西安北部重要交通区位优势,发挥三原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医药研制、现代商贸物流四大产业优势,打造大西安产业北移三原配套基地;做大做强“粮、菜、果、畜”四大优势产业,建设大西安的生活供应基地;以构建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大文化的服务业新格局,努力形成大西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基地。

——建设渭河北岸新兴城市经济增长极。以富(平)阎(良)高(陵)三(原)经济框架一体化、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为导向,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能,推动创新创意和资本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承接和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发展目标:

按照四大定位,突出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研制、现代商贸物流、特色文化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园区聚集、商贸活县、民生优先、文教强县、绿色发展”六大工程。“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55:30,经济总量达到285~300亿元,人均GDP达到66300~70000元,超过陕西小康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跨入陕西经济“十强县”,争取实现“撤县设市”,如期建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三原。到2025年,实现“再造一个新三原”,使县域综合实力更加雄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3、三原发展的总体布局

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总体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向南联合拓展,主动融入西安优势资源的辐射范围,实现与西安大都市各种市场要素的无缝对接;向北优化布局,将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向东主动融入,与渭南、阎良、富平等市区县对接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向西与咸阳市各县共同联合谋发展,积极推进三原城市与西咸新区的一体化发展,形成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城市,构建核心区聚集、圈层辐射带动、产业同构互补、带状组团发展、点面生态隔离结合、高新区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4、三原发展的工作重点

(1)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特色产业新体系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和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抓手,以打造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生活服务基地为重点,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重点推进延西高速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优质苹果基地、木本油生产基地、畜牧业规模养殖基地”五大特色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集约化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打造工业产业集群。以省级?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承载,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力电子产业、航空配套产业、特色传统食品产业、科技生态产业承载地,打造工业升级版,改造传统产业创新区。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打造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实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市场建设、内外贸协调、电子商务示范、特色旅游餐饮开发五大工程,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全方位承接西安产业外迁和物流枢纽北移、东南沿海地区企业西进和国外物流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实现物流布局节点网络连通。规划建设农产品、工业品两大类物流园区,构建以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交易为主体,由核心物流园区、龙头物流企业组成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生产加工、商贸交易、综合服务、信息处理”六位一体的大西安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制造生产配套基地。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积极唱响“书法之乡、右任故里”,加大宣传力度,打好名人、名景、名吃三张牌。拓展升级城隍庙旅游景区,推进清峪河湿地公园、三原老街、清河北岸文化长廊、宏道书院、北城老街、龙桥古镇、西社村仿古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挖掘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嵯峨山森林公园、唐献陵旅游开发、清凉寺、柏社古村生土民居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开发红色旅游遗存,改扩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特色小吃相结合,打响“吃在三原”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推进“互联网+”与旅游业衔接。

(2)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城乡发展新体系

按照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扩容、服务功能完善、特色街区建设、城市形象提升”四大工程,提高城市品位和容纳人口强度。积极打造陵前、大程国家级重点镇、西阳、嵯峨等省级重点镇,加强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风貌、长期保留、单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构建城乡统一市场,共享城乡公共服务,使城乡建设水平在全省的位置显著提升,努力把三原建成陕西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县。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把各类扶贫资源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水利、交通、医疗、卫生、文化、电力、农业等基础设施问题。开展“双包双实现”精准脱贫攻坚行动,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重点改善旱腰带地区发展环境,提升旱腰带地区整体发展能力。以产业化扶贫为突破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贫困地区畜菜果等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85%以上。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3)繁荣社会事业,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内涵特色发展。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争创“陕西省教育强县”,向“全国教育名县”迈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县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加强城乡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及新农合投入补贴力度,确保群众最大受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政府新增财力80%要用于民生事业,确保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4)推动生态文明,构建绿色生态新体系

打造生态景观廊和滨水绿廊,实施清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四十里塬坡综合治理项目、荒坡沟生态治理项目、清峪河人工湿地建设、“三北”五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强化环境治理,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行动,实施三原县东区、南区、西区排水工程,建成一批省、市级生态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美丽三原”建设,努力为全县人民提供一个洁净、舒心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