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三原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中共三原县委的成立

1948年下半年,中共关中地委为了加强渭北各县和国统区的领导,迎接解放高潮的到来。年底撤销了中共渭北工委,建立各县县委组织。

1949年1月,中共关中地委决定将中共三原县工委改为中共三原县委,任命张军为县委书记,吴皋森为县委副书记,吴曰聪、孙一君、杨顺玉、陈鑑、慕天祥等任县委常委,县委设有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和民运部4个工作机构。刘宏任秘书处秘书,吴曰聪任组织部长、李思纲任宣传部部长,陈鑑任社会部部长,杨顺玉任民运部部长。县委机关驻地先后设在淳化方里、耀县小丘。下辖中共柏嵯、方里、小丘3个区委。

中共三原县委成立以后,按照中共关中地委的指示,紧抓干部培训,配备县区干部,加强地方武装力量,配合解放军作战,推动解放三原的进程。2月,吴皋森调离,县委机关移至淳耀边境蒿疙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春季攻势以后,三原北原一带相继解放。3月,增建中共陵前、马额、大程、西阳4个区委。县委机关移至陵前大寨堡。4月,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为中共三原地委,中共三原县委归属中共三原地委领导,机关驻址移到西阳镇东寨堡,这个时期中共三原县委发展党员达到307名。

三原解放后。中共三原县委又新成立了中共长孙、文峰、陂西三个区委和三原市(区)委,县委机关驻址移迁至三原县城内南大街。同时,中共方里、小丘区委分别划归当地党组织管辖。

7月,相继又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职工工作委员会3个委员会,刘力充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吴曰聪兼任妇女、职工工作委员会书记;陈鑑调离,黄太兴接任社会部部长。8月,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吴曰聪兼任书记,刘力充调离,范云轩接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

解放以后,中共三原县委与县人民政府、三原军分区司令部共同组成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军事民政管理事务,并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迅速恢复生产,全面整顿社会治安秩序。从此,在中共三原县委领导下,三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二、三原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1、三原县政务委员会

1947年7月,为了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开展建政工作,中共三原县工委按照中共渭北工委指示精神,在地处陕甘宁边区的耀县小丘镇一带成立了三原县政务委员会(简称三原县政务会),政务委员会设政务主任、政务秘书各一人,办事员若干人。渭北总队副司令员黄子祥兼任政务会主任,原中共三原县工委委员吴曰聪兼任政务会秘书。同时,三原独立中队改为三原县警卫队,直接受三原县政务会指挥。10月,设立一科、二科、保安科和裁判员;郭进宝任一科科长,周金科任二科科长,董士杰任保安科科长,任云峰任裁判员。

三原县政务会在中共三原县工委领导下,在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政府无力控制的地区——方里、小丘、嵯峨等地开展区、乡、村的建政工作。

2、三原县人民政府及组成机构

1948年4月,中共关中地委根据三原县新政权建设的发展和新政区的扩大,决定成立三原县人民政府,终止三原县政务会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命令,任命孙一君为三原县代理县长,王耿介任县政府秘书。新政府的工作机构设立有一科(民政科)、二科(财务科)和秘书室;郭进宝任一科科长,杨顺玉任二科科长,任云峰任保安科裁判员。9月,郭进宝调离,王耿介兼任一科科长。12月,增设四科(建设科),赵新元任四科科长;李志超任二科副科长。

1949年1月,在中共三原县委成立的同时,三原县政府领导成员亦作了调整,孙一君任三原县长。3月以后,中共关中地委又对三原县政府成员和机构逐步进行了补充,任命了副县长和各科科长,设立了税局。马宏山任副县长(未到职),段杰担任县政府秘书。三原政权组织逐步健全起来。三原县人民政府开始归属关中分区专员公署领导。4月,三原人民政府改属三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工作机构增设了三科(文教科),郭立三任科长。5月,三原解放,改下辖各区政府为区公署,同时,成立了文峰、长孙和陂西3个区公署,并增设邮局和工商科。6月,改保安科为公安局,陈鑑任局长,黄太兴、焦思俊任副局长;李志超调离,马修畅(马龙)接任二科副科长;阎志清(女)任一科副科长。

7月,三原市政府成立,张鸿斌担任市长,尚敬业任副市长;任云峰任法院院长;政府秘书段杰调离,任新哲任秘书室秘书;陈鑑调离,黄太兴接任公安局局长;李德馨接替张鸿斌一科科长职务。

市政府下辖17个区街政府,三原市委驻址设在县城盐店街,设立了人民法院。

新政权建立后,围绕建政、支前、发展生产等中心任务,先后建立各乡、区的基层政权。领导三原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工作,并在支援前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动广大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参与政权建设,使社会秩序迅速进入稳定和发展。

3、三原县人民政府的基层组织

1948年4月,三原县人民政府成立,根据中共渭北工委指示精神,成立了柏嵯区政府,段植任区长。1949年3月,明生福任副区长。三原解放后,柏嵯区政府改名柏嵯区公署。区长段植调离,王崇寿接任区长。区公署下辖10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柏嵯区辛村镇(今新兴镇)。

1949年3月,陵前解放后,即成立了陵前区政府,常庆春任区长,肖德印任副区长。三原解放后,陵前区政府改名陵前区公署;常庆春调离,肖德印接任区长。区公署下辖6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陵前镇。

1949年3月,马额解放后,即成立了马额区政府,马志轩任区长。三原解放后,马额区政府改名马额区公署,区公署下辖4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马额文龙堡。

1949年3月,大程解放后,即成立了大程区政府,焦其宝任区长。5月,三原解放后,大程区政府改名大程区公署,区公署下辖12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大程镇。

1949年3月,西阳解放后,即成立了西阳区政府,周新轩任区长。三原解放后,西阳区政府改名西阳区公署,任命李振东为副区长。区公署下辖9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西阳镇。

三原解放后,文峰区区公署成立,段植任区长,区公署下辖10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雁北堡。9月,段植调离,李振东接任区长职务。

1949年3月,陂西解放后,即成立了陂西区区公署,赵金发任区长。区公署下辖10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陂西镇。5月,三原解放后,赵金发调离,唐玉怀(唐亦民)接任区长,秦毅任副区长。

三原解放后,长孙区区公署随之成立。徐百川任区长,赵俊任副区长。9月,区公署下辖8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东里堡。

1948年2月,中共三原县工委为加强对方里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成立方里区政府,派杨义英任方里区政府区长。机关驻地设在常社村。这是在淳化国统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政权。1949年5月三原县解放后,方里区政府划归淳化县政府管辖。

1946年,渭北总队在耀县小丘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时,协助中共三原县小丘区委建立了部分村政权。1947年6月,三原县政务委员会在小丘南部的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了小丘区公署,未配备区长,黄逸民担任副区长。无固定地址。1949年春,小丘街及南部地区解放,区公署公开工作,已建立了小丘、乙社、红岩、移村、中原、独冢6个乡政府。机关驻地小丘街。同年5月,三原县解放后,小丘区公署移交耀县人民政府领导。

三、中共三原地委的成立

1、中共关中地方委员会

1947年8月24日,关中分区重镇马栏收复,地委机关又迁回马栏。中共关中地委除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双龙镇中心区等县(区)委外,还领导国统区原中共陕西省工委所辖的党组织。

1949年4月3日,中央西北局电示中共关中地委,自4月4日起,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为中共三原地委,书记白治民。归中央西北局直接领导;关中军分区改称为三原军分区。渭北总队直属三原军分区、西北军区领导。下辖中共三原、淳化、耀县、铜川、富平、高陵、泾阳七个县委。

2、中共三原地委组织机构

5月20日,中共三原地委由旬邑马栏迁至三原县城。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关中分区改称为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三原专署)。三原专署仍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管辖铜川、耀县、富平、淳化、泾阳、高陵、三原七县。书记白治民,副书记郭文学,专员杨玉亭。三原军分区司令员黄子祥,法制委员白治民(兼),副司令员谈国帆。下辖以上七个县大队及独立营,1950年4月,奉西北军分区命令,与咸阳军分区合并。1950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3月正式对外办公后,中共三原地委划归其领导。4月24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中共三原地委合并于中共咸阳地委。30日,中共三原地委停止办公。地委下辖各县于5月1日移交中共咸阳地委管辖。5月初,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三原分区合并于咸阳分区,专署下辖各县归属咸阳分区领导,与此同时,共青团三原地委合并于共青团咸阳地委;陕甘宁边区妇联驻三原分区办事处合并于咸阳分区妇女联合会;三原分区工会合并于咸阳分区工会办事处。

3、三原地委的主要工作

中共三原地委、三原分区及专员公署,在进驻三原的一年时间里,紧紧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①接管县城,建立新政权

中共三原地委、三原专署所属各县,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2个月中,在巩固和建立县政权的同时,建立了区(市)级政权56个、乡(街)级政权390个、村(居民组)级政权5000余个组织。

②充分发动群众,完成了支前任务

从5月下旬起,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十九兵团西渡黄河向西北挺进,三原分区境内大军云集,支前任务空前繁重。截止7月中旬,全区筹借军粮15万石,食用油175898斤,粉条304160斤,盐419298斤,碱78720斤,煤炭16243130斤。先后动员大车11733辆,牲口12009头,担架3772付,出动民工1307289人次,全区妇女还为部队赶做军鞋23万双,送给了过往部队,保证了过境大军对粮草、副食、燃料及人力的需求。

③收编地方武装,壮大革命力量

1949年5月初,三原分区军事系统共4249人,参加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渭北各地作战16次,俘敌92名,在大小战斗中,收编地方武装657名,补充渭北总队613名,补充各县大队44名。收编长短枪2161支,轻、重机枪36挺,六0炮3门。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截止8月中旬,扩大武装力量2349人,同时奉命调给其他部队1175人。

④开展清匪肃特反霸斗争,稳定社会秩序

三原等地是渭北特务分子重要的巢窝据点,分区各县公安机关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宣传政策、张贴布告号召自动登记和利用特务线索“以敌制胜”等多种方法,让敌特了解政策,认清形势,主动投案自首。截止8月10日,全区投案自首者928人(其中:特务系统230人、政府系统52人,其他634人)。10月18日,中共三原地委在三原召开了3000余人参加的反奸大会,会后,各县掀起了肃反高潮。与此同时,农村也广泛地开展了反霸斗争。在清匪、肃特、反霸斗争中,收缴长短枪348支。此项工作的开展,稳定了社会形势,安定了民心,促进了解放初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⑤举办训练班,为新区培养干部

中共三原地委、三原专署,针对分区全境解放之初,许多繁重的工作急不待缓,又要给外地抽调干部的具体情况,在干部政策上,执行了“大量吸收,放手使用”的方针,为使新吸收的青年干部和旧机构改造留用的人员了解中共的政策,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分区干校和各县举办训练班对1813名学员进行了教育培训,这些学员中有县级干部19名、区级干部192名、乡级干部209名、财经系统16名、军队系统干部13名、新吸收的进步青年1364名。经过培训学习,不仅解决了分区各县急需干部的问题,还给外分区抽调县科级以上干部73名。

三原分区的党政军群团机关,从设立到结束,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圆满地完成了接管、支前、建立新政权的历史使命,在三原地方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建设

1、军政建设

①军管工作

1949年5月8日,中共关中地委根据陕中战役开展情况,预计三原的解放将指日可待,组建了三原军事接管委员会(简称三原军管会),主任由关中分区副司令员黄子祥担任,副主任由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张军担任,军管会下设军事、行政、保安、文教、财经、交通6处及秘书处,并配备了各处部分工作人员。

5月14日,三原县城解放,三原军管会进城,着手统一全县的军事民政管理事务,担负起剿匪、肃特、城防等治安工作。为了稳定人心和正常的商贸秩序,三原军管会张贴布告,有计划地进行宣传动员、清理、登记等项工作。并组织城内的四个公立中学(城外尚有两个)及两个私立中学的在校师生召开座谈会,筹备复课事宜。

15日,三原军管会宣布按照军事、行政、财贸、治安、文教、交通6处,分工进行接管工作。布告中国人民银行票币为合法货币,取消金圆券,禁止流通银元和铜子。17日,恢复了邮政局通邮,救济三原火车站百余名失业铁路工人。

19日~20日,三原县电报局电报、电话开始逐渐畅通。城关区内500多家商铺已全部开门营业,分区贸易公司运来大批盐、油供给市民,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同时,各中小学相继开学复课,文教处还通过军管会借粮15000斤,解决了教师的吃粮问题。西铜铁路线三原站、永乐站等16个部门的38名铁路工人主动到交通处报名,参加抢修泾河铁路桥和临履桥的工程,交通秩序很快恢复。

5月31日,接管工作结束,三原军管会及时向县委、县政府的有关部门办理了移交手续。三原军管会成员部分人员充实分配到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各部门。6月29日,三原军管会政务处的工作亦告结束,所有文卷,均分别清点交三原县政府封存。至此,三原军管会工作任务完成。

三原军管会自三原解放开始军事接管后,始终围绕建政、支前、发展生产等工作为中心任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三原县城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为稳定新三原、建设新三原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建政工作

三原的建政工作动手早,进展有序。解放前夕,县委、县政府尚在边区时,便多次对县、区、乡级干部作了多次培训和配备工作,并在方里、小丘等地通过区、乡、村的建政积累了经验。三原尚未解放,县委就基本上配齐了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

解放后,中共三原县委、三原县政府配备的干部就直接进入岗位。在支前工作中,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使群众对建立民主政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从支前和肃清敌特、国民党残余武装的具体工作中,对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和进步人士,经过进一步教育、培养、使用,逐渐搭起了乡、村政权的框架,为正式通过民主推选,组建基层政权打下了基础。

三原军管会工作结束后,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县级、区级领导和下辖各部门机构。县、区两级机构建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各乡、区的基层政权先后建立起来。全县编制为9个区、1个市、9个乡、669个行政村、898个自然村。各乡、村也组建了党、团支部、农会、妇女联合会等组织。

7月下旬,全县建政工作全部结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1个乡镇、90个村,1365个甲,改建为8个区分署,1个市政府,91个乡,269个行政村、895个自然村,总人口为115291人。全县总面积为2321平方公里。在中共三原县委、三原县政府的领导下,新三原的建设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③党团建设

三原解放后,中共三原县委组织部向各区委发出了“关于建党整顿组织,改变地下作风”的指示。由于支前工作繁忙,县区干部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直到7月中旬,各区才先后成立了区机关支部,并着手整顿党的组织。

大部分中共党员由于长期地下埋伏,联系不够,教育差,在农村党员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倾向,工作疲踏,纪律性差,甚至有的人认为革命成功了,可以万事大吉等不良问题。就此,中共三原县委根据实际情况,从三点抓起。首先,了解审查及时调整配备干部。其次,整顿农村党的组织,加强时政及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重新审查登记党员,按生产单位建立支部、小组。最后,对解放后参加工作的新干部和通过在各项工作中涌现的积极分子,按党章规定,及时培养吸收了一批新党员。

三原县原有中共党员317名,小丘、方里划归耀县、淳化,带走党员103名,中共关中地委派来35名,共249名。解放后新发展60名,使中共党员人数达到309名。当时,党员主要分布在陵前、西阳、柏嵯及县区机关。

三原共青团组织是1949年春重新组建的。3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刘多荣任书记,王明礼任组织委员,李中衡任宣传委员兼秘书。到三原解放时,有共青团员20余名。三原解放后3个月中,发展共青团员百余名。8月,刘多荣调离,李允接任书记。截至此时,全县发展团员共有129名。建团工作,一方面进行整顿原有组织,建立团小组或支部;另一方面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发展新团员,采取公开接收,集体举行入团仪式。除继续在学校发展外,还要结合中心工作,在农村中建团,不断建立健全了广大农村团的组织。

④群团建设

1949年3月,三原县党、政组织逐步健全,为了进一步开展妇女工作,迎接三原解放,中共三原县委决定成立三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任命贺友玉(女)为副主任。三原解放后,由于支前工作繁忙,直到7月中旬,三原县妇女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7月24日,筹委会召开了妇女代表座谈会,会议选举白青山(女)为主任,贺友玉为副主任。这次座谈会的选举结果,后来被定为三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三原解放后,随着区乡政权的建立,在开展支前、清匪、肃特等运动中,开始组建各级农民协会。6月,中共三原县委决定正式成立了三原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县委书记张军兼任主任,组织部长吴曰聪兼任副主任。全县进入支前、清匪肃特、维护治安等工作,同时,又在各行业成立工会组织,以保障稳定市场、恢复生产。

9月,在各行业工会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三原县工会筹备委员会,王文显任主任。

2、支前运动

5月14日,三原获得解放,但咸阳、西安以及我省的陕南及西部地区尚未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西进,三原是必经之地,支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三原县军管会迅速组织铁路员工700余人,分组抢修泾河铁桥与清河桥梁。同时,动员群众加紧修补咸榆公路三原路段及富平通往三原、蒲城之公路,以保证解放军顺利南下和西进。

三原解放当天,县军管会接到三原专署布置的预借军粮1.5万石的任务,立即付诸行动,县、区两级紧密配合军管会宣传政策,筹借粮草,对各地的劳力、牲口、车辆也进行了调查统计,为粮草运送工作做了充分准备。政府还动员了5万农妇赶做军鞋,文峰、大程等五个区7天内做好军鞋2200双,县粮站筹集了预借粮3000石,三原县中、小学集资买下许多肥皂、毛巾,写了1300多封慰问信慰问解放军。

5月29日,接到三原专署关于“发动群众,应大力支援招待大军”的指示后,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指示各区、乡做好宣传、组织群众工作,迅速投入支前工作。6月1日,三原县支前委员会成立,张军、孙一君分别为正、副主任。各区也成立了支前分会,在各基层成立了支前小组40个,负责进行战前动员及服务工作。获得解放的三原人民,在支前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群众未经上级动员,县城各界人士及学校还积极主动组织了欢迎解放军过境服务团,为解放军西进、南下做好各种服务。在解放军过境时,积极主动,自觉出车、畜、粮、草。

中共三原县委、三原县政府采用“劳负30%,财负70%”的合理负担,保证军需与生产双顾的方针,截至7月24日,全县先后给部队筹办军粮1.3846万石、牲料2733石、大肉320斤、菜油7,600斤、盐5.19万斤、蔬菜3.5万斤、煤炭5.01万斤、木柴20万斤、军鞋37.8万双、草鞋5,400双,草8520万斤,投入支前的大车4498辆(其中未经动员的有2131辆),担架966付(其中未经动员的有335付),民夫7047人(其中未经动员的6720人),牲口845头(其中未经动员的530头),沿途设茶水站338处,投入磨面的人、畜工日3.4444万个,做军鞋的工日3.78万个,修桥补路的人工4.3617万个,畜工5721个,车工4200个。有力地支援了前线。荣获部队赠予的“为人民争光,支前模范”锦旗。在此期间,三原人民的支前工作为我军解放西部、南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肃清匪特

三原县城,曾是国民党在渭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和特务首脑机关所在地,仅敌特机关就有国民党国防部西北特技组、豫晋督导组、西安绥署渭北情报组、耀县专署政工队、渭北特派员办事处、三原县政府情报汇报室等。

三原解放后,三原县军管会担负起防奸、防匪、防盗、防破坏工作,在组建各级政权的同时,在县、市、区及农村共组建治安委员会68个,治安小组528个,任用治安主任、干事126人,治安员1110人。迅速发动群众开展了肃清敌特、土匪,建立人民武装,巩固新生政权的工作。

同时,军管会还接收和清理了国统时期所造的全部户口册,并发出命令:“国民党党政军特人员应即停止一切破坏活动,限时向公安机关报到登记。”公告后,从5月到10月共计有会316人进行了登记,其中军统81名,中统56名,其他179人。经过核查、甄别,对其中186人予以管训。对于一般乡保行政人员也同时采用报到登记方式进行清理,计796人,其中乡、镇长18名,保长111名,乡保队副98名,其他办事人员510名。他们由各区召开听训会,向人民认罪后,即先后释放回家。

同时,三原军管会坚决打击公开和暗藏敌人的破坏活动。先后破获潜伏特务组织10多起,抓获敌特分子30名,并对一贯道等反动迷信活动也在群众中充分揭露,予以打击。

三原军管会依照“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清剿为辅”的方针,对三原境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流窜骚扰的小股土匪进行了清剿,共歼灭了土匪九股,捕获了匪徒18名,毙匪1名,收容了散兵游勇31名,收缴了各种枪16支,破获了各类刑事一案件157起,使三原境内的社会治安得到全面加强。

反特清匪分两步进行,5月14日至7月1日为暴露、发现线索,进行报到登记阶段;7月2日至7月底为城乡并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开展反特斗争,建立治安组织、彻底肃清敌特组织阶段。此时县城设立5个派出所,通过上述工作,全县共发现线索,登记处理各系统的特工人员558名,保甲人员221名,帮会人员31名。

在建立人民武装和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因解放前夕,国民党县自卫团及警察局撤离了三原。所以解放后,建立、扩大人民武装,不是大量收编,而是把在支前、清匪、肃特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村积极分子挑选、推荐出来,在全县建立了7个区游击队,县大队人员417人。为了提高人民武装成员的政治、军事素质,县大队还对各区游击队进行了轮流整训,不断提高军事素质,保卫了新政权。有力地保证了支前、肃特、清匪、建政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4、恢复生产

三原解放初,国民党的金圆券,商人已拒绝使用,市场流通以白洋、铜元作为交易本位币。三原县军管会首先宣布银元收买牌价,张贴布告,宣布人民币为本位币。

为了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分区贸易公司曾作5个措施,一是开展贸易,推行本位币(人民币),引导商人营业,预买清油、棉花、文具、纸张等物资,以资打击白洋基础。二是进城第三天即开始大量营业,以低价批卖货物,推销土产,拒收白洋,以稳定金融。三是回笼本币5000多万,提高人民币的威信。四是收营业所提税及10%的公粮代金,皆缴纳人民币,使人民币在群众中生根。五是宣传动员群众拒用白洋。

三原解放后,分区贸易系统立即把10万斤盐、3万斤油及其它物资赶运进三原县城。同时,为吸引物资南来,将耀县、铁王、铜川、马栏等地土产价格略做调整,如耀县盐由每斤35元提至45元(解放初期使用的旧人民币)。待土产大量南流后,贸易分、支公司及贸易站等又主动收购,避免土产价格跌落,以保证供应城乡群众需要。计由5月中旬至6月中旬各地收购炭1500万斤,盐40万斤,碱20万斤,油12.2万斤。此外,对新区贩运商户宣传转运陕北及农村土产进城的利益,发动和支持他们积极组织贩运。据贸易分公司调查高陵、三原两县与永乐店等地,这一阶段计运回炭160万斤、油9.9万斤及粮食250万斤,成为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对发展城乡经济、稳定市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物价方面,三原解放初期,渭北各县物价皆高,三原物价较低,根据上级指示,使三原物价由低而高慢慢的稳涨起来。为了避免物资外流,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公布各县物价,适当的逐渐提高当地物价;二是在行政上限制机关、学校、部队抢购;三是发现外地商人高价收购棉花等物,采取冻结棉花,棉花归行经营等办法,制止奸商扰乱市场的活动。至此,平抑物价,稳定了社会秩序。

当时,由于战争的影响,棉价下跌。贸易分公司为刺激棉农生产积极性,根据邻区情况,对棉价做了调整,组织粮棉商行31家、粟店12家代收棉花90万斤。经过对北上棉花及南下盐、碱价格的适当调整,保障了贩运者的利益,故除陕北土产源源南下外,新解放区之棉花、布匹亦顺利向陕北流动。据三原县税务局统计,6月份三原棉花北流3.56万斤、布匹643匹。当时,棉地多已锄过三次草,棉农兴奋地说,“今年棉花值钱,可要好好务呀!”。

贸易公司有着雄厚的物资储备,实行正确的吞吐政策,稳健地领导了市场,有足够力量打垮一切妄图捣乱市场的投机奸商。6月14日,马家军窜扰关中地区,奸商们偷做白洋生意(即银元),扰乱物价上涨,贸易公司在关中分区领导下,召开各县商民市民代表会,在会上讲明人民货币政策,并指示所属支公司低价大量抛售物资,平抑了物价。如三原15日土布市价每尺65元,公司卖25元,盐每斤市价100元。公司卖65元,炭每斤市价9元,公司价为4元5角。15日、16日、17日3天,各县抛出炭200万斤,盐9万斤,油3万斤,土布1.5万丈。使市场本币大量回笼,物价平稳,富裕商人由抛出本币变为保存本币,非法之白洋价格遽跌48%。

在恢复发展生产方面,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鉴于农村劳力因负战伤和支前任务,农业生产缺乏劳力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组织变工、帮工、搭工的办法,动员群众翻好地,锄好秋,管好棉花和粮食作物,并加强组织领导、检查督促,使全县的农业生产得以正常恢复。

人民政权在渭北地区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渭北地区的胜利。随着渭北各县的解放,在中共党组织领导和渭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下,各县人民政权得到人民的坚决拥护,渭北人民群众发扬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支前运动、肃清匪特、保护设备、恢复生产等工作之中,对政权巩固和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中共党、政、军、群组织和工作机构进一步得到健全,渭北人民以崭新的风貌跨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