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渭北总队与关中各县解放

一、第一野战军发起陕中战役

1、战略大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中共先后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在三大战役后损失殆尽,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

中共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巩固基础。使全国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好形势下,西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也很迅速。西北野战军分别于1948年8月和11月15日发动秋季和冬季两次攻势,对盘踞在西北的胡宗南集团进行了有力的打击。特别是发动冬季攻势,有效牵制了胡宗南集团增援中原战场,有力的配合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2、第一野战军发动春季攻势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简称第一野战军)。2月19日,第一野战军在陕东发起了春季攻势。

3月24日,陕东春季战役结束,历时一个月,第一野战军经过在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以西广阔地域连续作战,共歼国民党军(不含地方部队)6975人,其中俘4921人,毙伤l603人,投诚451人。解放并巩固了白水、旬邑、大荔、朝邑、平民、淳化、富平、同官(铜川)、耀县、蒲城等县城及广大地区,扩大了解放军的政治影响,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开展陕中战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一野战军自陕东春季战役后,在一个多月的整训期间,进行了接管城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也为陕中战役的作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相继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攻克太原、威迫武汉,此时在西北的国民党胡宗南集团慑于被歼,4月25日起至4月底,收缩兵力,企图在三原、泾阳、高陵、临潼一线,形成跨泾、渭两河保守西安的弧形防御地带。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军队。5月中旬,第一野战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秦川追击战役(陕中战役),千军并发,分路冲向陕中腹地,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绵延数百里的追击作战。

5月11日至25日,第一野战军先后攻占高陵、三原、泾阳、临潼、华阴、华县、渭南、蓝田、咸阳、西安等地。陕东、陕中的国统区全部获得解放。至5月底,第一野战军控制了虢镇以东、渭河南北广大地区,胡宗南主力撤至宝鸡及秦岭西段布防。

陕中战役,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共计40920人,其中俘敌25150人,毙伤12020人,起义1680人,投诚2070人,解放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渭北总队在陕中战役中的作用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方面已经形成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的局面。在中共的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第一野战军春季攻势战役发起前后,活动在渭北一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渭北总队率领五个支队,在中共渭北党组织的领导下,四处活动,采取以收集情报、策动武装起义、消灭地方武装,抗粮抗丁、破坏敌人工防、配合主力作战等各种方式,为积极策应野战军开展陕东、陕中战役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949年春季攻势战役发起后,中共三原党组织遵照中共关中地委关于“建立统战据点,发展隐蔽力量,准备起义,对非法武装鼓动其拉起来干”的指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统战关系,先后在柏嵯、陵前、大程、西阳、陂西等乡公所、乡自卫队以及保甲组织、国民党地方武装内安插了地下党员、进步人士,为地下党的活动创造了条件,为策动这些地区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

1、策动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配合关中解放

(1)国民党三原县自卫团起义

1948年10月下旬,因三原县县长出缺,国民党省主席董钊委任石仲伟(富平人)补任三原县县长。11月中旬,中共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派张志林到三原与石仲伟联系,要求石仲伟收集军政情报,保护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安全,打通三原通往边区的交通要道,架设电台,同边区保持电讯联络。石仲伟看透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积极向共产党靠拢,他按照赵伯平的指示,秘密向共产党提供情报,加紧实施准备起义的工作部署,而对国民党驻军所派事宜敷衍应付。

为了给起义创造条件,石仲伟兼任了县自卫团团长职务后。立即安排祁有珍等一批地下党员到自卫团任职,把自卫团由400余人扩编到600余人,将原有的1个大队,4个中队改编为两个大队、6个中队。同时,石仲伟还通过关系,从当地驻军中搞到一批服装和大量枪支弹药,武装了自卫团。

5月13日晚,三原县城的北大门鲁桥镇传来密集的枪声,县城内陷于一片混乱。面对这种局面,石仲伟一时与党组织派来的张志林失去联系,甚感焦虑。石仲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撤离三原县城,待机起义。20日,石仲伟率部到达户县大王镇一带时,接到国民党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命令,令他率领部队立即开往周至,听候调遣。在此形势下,石仲伟即与吉志发(中共党员)商议,派自卫团大队副李准西回三原和解放军联系起义。李准西走后不久,石仲伟却意外地和当地地下党员赵伟如接上了头。商定将部队拉到户县县城外的一个村子隐蔽。22日,石仲伟在丈八村召集有关人员开会,会上石仲伟明确提出,“国民党败局已定,解放大军势不可挡,继续南撤是死路,只有弃暗投明,起义投诚,才是唯一出路。”石仲伟讲完意见后,在场的人大多数表示同意,唯有三原警察局长高延鼎默不作声,当晚,便带领部下200余人向周至方向逃去。23日下午,石仲伟得知户县已解放,即派自卫团副乔浩然前往县城联系,解放军17师的杨团长对此次起义非常重视并表示欢迎。乔浩然回自卫团即向石作了汇报,石当即集合部队,宣布起义。随之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6军17师龙江大队第7支队,石仲伟任支队长。

26日,解放军第6军17师师长程悦长、政委黄振掌派代表到起义部队驻地慰问,石仲伟提出整训的建议得到批准同意,起义人员开往西安17师驻地进行整训,整训结束后,正式编为17师的一个营。不久,随解放大军投入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2)国民党第三十八军搜索营第三连起义

1949年春,魏清智、张光宇负责组建国民党第38军搜索营第三连,驻扎三原县城。1月15日,获38军军部批准,配发了服装和武器弹药等,魏清智任连长,张光宇任特务长。二人之前受黄子文领导陵前乡公所起义的影响,一直想组建武装进入革命阵营。1月25日晚,他们宣布起义。参加起义的17名同志,携带捷克式机枪1挺、步枪17支,子弹1900发,手榴弹52枚,由魏清智带领从三原东梢门出发,沿咸铜公路连夜北上,当晚住在陵前共产党员肖德印、郭立三和进步群众家中。26日晚,转移大寨堡,换了服装,藏了武器,人员分散隐蔽,并派人到淳化的桃渠原一带寻找三原大队接应。29日,渭北游击总队一支队队长慕天祥率领游击小组前往接应,于30日晚赶到大寨堡。翌日晨,在三原县大队掩护下到达桃渠河,正式改编为三原大队一中队三分队,魏清智任分队长。

(3)三原县乡保武装起义

①陂西乡自卫队起义

1948年冬,宜君县保警大队大队长候景林率领百余人来到三原陂西,住在王德修家,准备起义,王德修即派人与渭北总队取得联系,渭北总队及时接收了这支起义队伍。事后,国民党宜君县县长及国民党三原县政府也派人追查此事,国民党三原县府通知王德修把陂西自卫队带进县城。王德修即派王建基带几十个人去了三原,以应付县府。王德修即着手准备起义。

1949年1月,地下党员朗瑞亭,杨百忍利用与王德修的统战关系,让陂西乡自卫队根据情况随时准备起义。2月20日,一野主力部队向渭北地区发起了春季攻势战役,王德修借此机会,于2月下旬集合自卫队60多人起义北上,当刚过清河,即遭敌袭击。经过激战,起义部队迅速在瓦窑头坡上塬,得到了三原大队的接应和收编。

②柏社乡自卫队起义

1949年2月19日,渭北总队三原大队按照中共三原县委指示,与三原柏社乡乡长曹金成、副乡长任锦章等取得联系,在杨家河商议起义事宜。三原大队和柏嵯游击队代表慕天祥、段垣、段植,与三原县柏社乡代表有曹金成、惠德明、段玉成商定了起义时间、地点及联络的方法等事宜。

2月20日晚,渭北总队三原大队和柏嵯游击队组成接应部队百余人,在西段村城寨东边大柏树坟地空中鸣枪,三原柏社乡自卫队出城迎接接应部队进城。在柏社乡公所召开乡自卫队起义大会,宣布起义。2月22日,中共柏嵯区委书记段垣和区长兼柏嵯游击队队长段植分别在大会上讲了话。会后,起义部队30多人携带长枪44支、子弹1000多发、短枪4支、手榴弹50枚等武器随渭北总队进入边区。

③西阳乡自卫队起义

1948年9月下旬,中共三原县工委派张庆发(即尚敬业)深入国统区西阳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担任国民党西阳乡自卫队队长。10月,成立了中共西阳区委,张庆发任书记,区委委员张茂修、李永业主要负责武装工作。

从1948年冬至1949年初,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胡宗南部三十三师和国民党耀县专员杜德霖率领保安团先后经西阳逃跑到三原县城。盘踞在西阳的国民党便衣队及情报人员如坐针毡,预感末日即临,队长路定乾,组长马振英再三请求李永业帮助寻找出路。在此情况下,西阳区委派人向他们讲明形势和党的政策,要求他们顺应形势,弃暗投明。随之令他们将人员和枪枝弹药集中到西阳镇听候命令。

1949年2月12日夜,李永业率领西阳乡自卫队30多人,与路定乾、马振英带领的便衣队60多人和12名情报人员,共计110多人集中到西阳山门村待命,张庆发连夜赶到陵前请示中共三原县委。2月13日傍晚,张庆发向起义人员宣布了中共三原县委指示,任命李永业为起义大队大队长,路定乾任副大队长,张庆发任教导员,马振英任参谋。当晚,李永业率领起义队伍,携带长枪80支、子弹3000发以及驳壳枪、冲锋枪等武器,急行军开到陵前。在陵前朱家疙瘩整训后,3月1日,被编入渭北总队三原县大队。

④大程乡十一保起义与“西大”游击队的建立

1949年3月6日,中共三原县委派张庆发赴大程收编包国翩等人自行组织的队伍。张庆发带领9人在大程镇瓦窑头遇见了一野侦察连邢参谋,方知大程这支队伍是在侦察连帮助下起义的,起义具体组织者是大程西张人焦凤斌。3月8日,马鸿逵反攻北上,焦凤斌率领大程乡十一保巡逻队起义,转移到大程南相村时,侦察连邢参谋派人送来速向东北方向转移的指示信,焦凤斌到樊家村与张庆发、包国翩、潘志明会合,正式命名为西大游击队,计50多人。张庆发任大队长,侦察连派来范根贵任指导员,因敌情严重,西大游击队随侦察连向东北方向转移,到达澄城县东太平村进行整编,编为四个分队,于4月中旬该队回到边区马栏,受到中共三原党政领导的接见,并将其改编为三原县大队三中队三分队。

这些武装起义,不但积极策应了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作战,也壮大了渭北总队自身的力量。

2、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配合主力作战

渭北总队坚持采用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机动灵活的战术方式,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袭击国民党军队据点,收缴非法武装枪支,消灭小股势力和当地反动宗教组织,破坏敌人交通运输、通信、侦察、系统和各种工防基地设施,发挥了迟滞、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巨大作用,为人民解放军进攻奠定了基础。

渭北总队在渭北地区,始终坚持进行革命宣传,扩大革命影响,巩固建设根据地,以武装力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发动人民群众采用“能抗就抗,能拖就拖”的办法,进行抗粮、抗款、抗丁、抗税等各种苛捐杂役的活动,同国民党保甲人员进行斗争,使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激发人民群众团结斗争的勇气,给国民党基础政权的财源设置了重重障碍,给地方驻军的供养造成了极端的困难。随着一些县域的解放,号召当地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报名参军、捐粮捐鞋、出物出力、清匪肃特等形式,全力支援前线,直接间接地参加解放战争,形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全民战争的宏伟图景,在发动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渭北总队在渭北地区积极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担负了重要的作战任务,在野战军进攻国民党部队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或以牵制,以赢得时间消灭敌人;或以策应,以钳制敌方的军事力量;或以突袭,以摧毁敌人的工防设施;或以佯攻,以扰乱敌人的判断方向;或以主攻,以分散敌方的布防兵力,紧密配合主力部队而赢得最终胜利。渭北总队各支队、各县独立大队在配合解放军在陕中战役作战过程中,有些即改编进入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序列。

三、三原解放之前的反攻准备工作

1、中共关中地委“关于三原工作”会议的召开

1949年1月9日,中共关中地委就三原解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专门讨论,中共三原县委副书记吴皋森就三原干部、地方武装、地下党员等方面的情况向中共关中地委进行了汇报。中共关中地委书记杨伯伦首先肯定了三原党组织两年来的工作成绩,并对三原全部解放在二、三月即可能实现作出估计,要求积极作好干部准备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抓住时机策反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起义,充分做好迎接解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会议决定把渭总一支队拨给三原县委直接领导指挥。

这次会后,新组建的中共三原县委和三原县政府为了迎接三原解放,于1月20日在耀县高老庄召开会议,研究了三原各区干部的配备问题。已解放的方里、小丘区开始着手乡村政权建设。

2、三原北塬地区的第一次收复

1949年2月,在一野发动陕中战役前,渭北总队武装力量在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密配合,频频出击从小丘、方里南下。2月底,三原县警卫大队随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进驻陵前大寨堡,基本肃清了三原北部的乡保武装。3月5日,三原当时管辖的小丘、柏社、马额、陵前、大程、西阳、陂西等区相继获得解放。同时,三原县警卫大队由出击前的66人发展到300余人。

之后,胡宗南纠集7个军的兵力在马步芳配合下,向渭北一带反扑。3月中旬,一野出击后向北撤退,三原北部地区又被敌人占领。3月11日,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及县大队在北撤途中,被马德胜部在耀县蒿圪垯冲散,10多名同志被俘。当天下午,一野将马部歼灭,被俘同志得以营救归队。

3、桃渠原会议

1949年3月16日晚,关中地委“关于三原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县委书记张军就三原出击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地委对三原今后的工作做了新的具体指示。

4月8日至14日,三原县委、县政府根据关中地委指示,在淳化桃渠原召开了县级干部及各区委书记会议。民主总结了三个月的工作,同时对迎接三原解放的准备工作做了更加具体的布置。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还对150多名党员和知识分子进行了培训,为解放地区能及时建立乡政权做好了干部组织准备。同时,对游击队进行整顿。要求加强侦察工作,建立情报组织,进一步摸清国统区国民党军、特、党、政等组织的状况。

这次会议为三原解放后顺利开展军管接收、建政、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等项工作打下了思想、组织、工作和干部基础。

四、渭北各县的解放

1949年4月,第一野战军向关中地区进军。盘踞在渭北的胡宗南六十九军、九十军、三十八军等部从4月25日起,由铜川、蒲城等地先后撤至三原、高陵等县,驻防于西安以北,跨泾、渭两河,形成守卫西安的弧形地带,企图顽抗。5月3日,第一野战军发动秦川追击战役。5月上旬,先后解放了铜川、耀县、蒲城、富平等县。

1、高陵解放

5月13日晚十时许,第一野战军围攻高陵县城,渭北总队前敌指挥部的安汝英率领第二支队(侦查支队)炸开北门,一举攻占了县城。国民党自卫团第四中队的魏西俊、樊光宇率领保安队向解放军投诚,投诚人员共计70余人。15日,国民党九十军一个营兵力窜回反扑高陵,被留守高陵的安汝英率三原军分区第二支队击退,一野大军及时赶到在永乐店歼灭。高陵解放。

2、三原解放

5月11日,三原县城已经处于解放大军包围之中,距三原西北10华里的鲁桥镇(当时属泾阳县管辖),有三原北大门之称,城防坚固,由鲁桥乡自卫队和孙文秀带领的100人驻守,时周边均为解放军控制,鲁桥镇孤城据守。13日中午,解放军开始部署攻打鲁桥镇战斗。渭总四支队在峪口山打掩护,一野第一军侦察连主攻该镇北门,三原大队李永业率领三支队攻打东门、孙志正率领大队攻打南门、慕天祥率领大队攻打西门。参战的还有柏嵯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傍晚,我军正式攻城,首先炸开北门,接着其它各门相继攻破。守敌见大势已去,弃城潜逃,前后不到1个小时,我军顺利占领了鲁桥。

13日午,解放鲁桥的枪声打响,解放高陵县城的炮声隆隆,三原城内守敌更加恐慌不安。县长石仲伟便当即立断通知东西郊守军先行南撤。晚21时许,石率县政府部分职员、县自卫团、警察局近千人,从南门撤出县城,三原县城则成为一座空城。14日晨,一野先遣支队、渭北总队四支队和三原县大队(一支队)兵不血刃,相继顺利进城,三原宣告解放。

3、泾阳和咸阳解放。

5月13日11时,渭北总队一支队、四支队在一野一军侦察部队配合下后,攻克鲁桥镇,又连续攻占了泾阳北部重镇云阳、口镇等地,国民党军犹如惊弓之鸟,迅速南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向石桥、王桥一带出击,第一军向云阳一带出击,第三军向永乐一带出击。5月17日晨,国民党军队全线向西溃逃,渭北总队第三支队配合解放军,歼灭沿泾河西逃的国民党军队二一五师六四三团第一营大部。17日拂晓,第二军在永乐店以南歼灭国民党军九十军五十三师一五七团全部及一五八团2个营大部,俘获五十三师五十七团团长以下1000余人。至此,泾阳县全境解放。渭北总队第三支队配合奉命驻守泾阳县城。5月22日,三支队又奉命离开泾阳前往临潼等地收缴非法武装,途经草滩镇时,与当地反动宗教组织“白莲教”遭遇,发生战斗,毙敌十七八人。6月上旬,三支队又从临潼返回驻守泾阳。

咸阳县解放前夕,渭北游击总队第五支队巧妙地将《入城守则》等宣传品贴在咸阳县城内,起到了瓦解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同月,渭北游击总队配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相继解放了渭北各县。18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咸阳,咸阳解放。

4、临潼解放

1949年5月,解放临潼前夕,渭北总队第二支队派梁国栓先过渭河去临潼县城详细侦察了敌情。5月21日,王庭兰带领二支队从新丰过河,原国民党临潼县雨金镇镇长梁忠义率自卫大队约200人向我军投诚。伪警察局的人在我们进县城之前已跑上骊山。经李虎臣先生协助我们做工作,自卫团和警察局约七八百人都下了骊山,向我军缴械投诚。临潼县城和平解放。

第一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渭北总队在中共渭北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紧密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动的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之中,积极发动了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力量,开展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有力的打击和消灭了国统区地方武装力量,为解放渭北各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渭北党组织经历了艰难曲折斗争历程,组织和领导了渭北人民群众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展现了渭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渭北总队发动的人民武装斗争不仅是渭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延续,更是渭北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