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战初期渭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民众团体的建立

一、陕西党组织的恢复

1、中共陕西省委的重建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1936年12月25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博古(秦邦宪)在西安二府街谢华家中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和人事安排。

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贾拓夫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杨清(欧阳钦)、张德生、朱理治、李一氓、彭加伦、惠子俊任省委常委,李初黎、崔廷儒、谢华、王俊为委员,彭加伦兼任省委秘书长,崔廷儒任副秘书长,张德生任组织部部长,谢华任组织部副部长,李一氓任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秘密机关先设在二府街,后迁至西安城内纸坊巷。

2、陕西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

1937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增设青年部和妇女部,王俊、危拱之分别任部长。省委还下设有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朱理治)、西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欧阳钦)、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赵伯平)。1月下旬,省委机关迁至泾阳县云阳镇。

3月25日,中共陕西省委“依照地域便利,依照工作基础”,以工作基础较好的县为中心,将所辖区域划分为西安工委、渭华区、蒲白区、韩合区、三原区、北路区、关中区、邠长区、平泾区、泾阳区、乾县区、扶风区、蓝田区等13个区,实行分区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党组织的管理。

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各地中共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全省21个县、市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国统区有中共党员900多人,连同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全省时有中共党员1350多人。

二、抗战初期渭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演进

1、中共渭北工委的工作

中共陕西省委恢复后,中共渭北工委隶属省委领导,周芝轩任书记,唐玉怀负责组织,孙一君负责宣传,谈国帆负责军事、统战兼交通工作。1936年12月,唐玉怀调离,黄子祥接任。中共渭北工委领导中共蒲城特支、中共蒲城尧山中学支部、中共富平石桥支部及中共临潼交口、栎阳2个直属党小组和三原武字区、高陵岳华地区党组织的活动。

(1)中共高陵特别支部的成立

1936年12月20日,中共渭北工委派谈国帆带着张策(时在关中特委工作)的信来到高陵,恢复了许宗岳、白文鳌(白西京)等人的中共党员身份。1937年1月中旬,中共渭北工委又派孙一君到高陵与共产党员许宗岳、段文义(段稀圣)、白文鳌、高平(高尚文)、张贵林(张维贤)等人取得联系,在白文鳌家召开秘密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渭北工委的指示,宣布中共高陵特别支部成立,许宗岳任书记,白文鳌任组织委员,段文义任宣传委员。中共高陵特别支部隶属中共渭北工委领导。

(2)三原基层党组织的恢复

1937年春,中共渭北工委为了恢复党在三原的工作,在三原肃字区开始组建党的支部,于2月恢复成立了中共柴尧支部(书记杨顺玉,党员6人)、中共东寨支部(书记袁秀成,组织委员周玉山,宣传委员周鸿铸,党员7人)和中共西阳镇支部(书记吴曰聪,组织委员杨太升,宣传委员杨伟林,党员5人)。

(3)中共蒲城特支的改组

1937年1月,中共蒲城特支介绍尧中学生王伯泉、刘秉钧、曹步云、马志贤等10余人赴陕北参加革命。2月,屈计君赴陕甘苏区后,中共蒲城特支和中共陕西省委取得联系。2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建立中共蒲城工委。3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中共蒲城特支改组为中共蒲城工委,隶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与此同时,中共尧山中学支部改属中共蒲城工委领导。

2、渭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变化

(1)中共三原县委的恢复发展

1937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渭北工委,成立中共三原县委,周芝轩任书记,黄子祥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孙一君任宣传部长,李鸿儒、马志轩任委员。机关住址在县城内管家巷小学内。

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渭北各县及三原武字区、肃字区一带的党组织开始恢复建立,中共党员发展到130余人。

中共三原县委恢复成立后,即派李鸿儒等人在武字区各村恢复成立了8个党支部。分别为,中共陵西支部,康德宽任书记,赵兴龙任副书记,党员12人;中共陵南支部,蔡家荣任书记,赵福兴任副书记,党员16人;中共甘涝池支部,温春荣任书记,党员5人;中共陵东支部,孙景元任书记,党员9人;中共陵北支部,李怀瑞任书记,党员16人;中共口外支部,常庆春任书记,党员9人;中共朱家支部,李志超任书记,党员6人;中共长坳支部,宁振昌任书记,党员19人。

(2)高陵县党组织的发展

1937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申敬之(申元龙)到高陵巡视工作,并在白文鳌家中召开会议,宣布省委决定,停止了人民协社高陵支部的活动,将学生救国会的骨干分子段文义、聂景德、陈光舜、张贵林、刘永端等人转为共产党员。

年初,党组织指派樊霞生去高陵崇皇小学任教,在当地发展党的力量。经过一段秘密接触和宣传,先后将莫英贤、吉振乾、任维友发展为中共党员。

3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特派员韩学理到高陵、临潼巡视工作。韩学理以在泾野小学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许宗岳被调到边区工作后,由韩学理接任中共高陵特支书记,段文义任副书记并兼组织委员,樊霞生任宣传委员。特支成员以所在学校教员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到5月底,特支共有党员15人,并组建了中共泾野学园、窑子头小学2个支部。

(3)泾阳县党组织的发展

西安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泾阳县云阳镇。1937年上半年,在红军总部的帮助下,泾阳北乡建立了2个支部,党员11人;在西乡建立了1个支部,党员4人;在县城建立了1个支部,党员11人。全县共有党员24人。中共陕西省委迁至云阳镇后,这四个党支部暂由省委巡视员管理领导。

(4)富平县党组织的发展

中共石桥支部建立后,主要任务是恢复组织生活,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壮大组织。同年冬,中共渭北工委派女党员陈玉秀到石桥开展工作,第二年先后发展朱美仁、吴彩银(吴玉珊)、席玉珍等妇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到达富平觅子、庄里、宫里、曹村、流曲一带。红军一边整训,一边恢复和建立富平党组织,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先后帮助地方党组织发展党员60余名,并建立了南北韩、赤兔、到贤、臧村、乡里村等5个党支部,恢复了曹村党支部。3月,中共石桥妇女支部成立,朱美仁任书记,席玉珍、吴彩银分别为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隶属中共三原县委领导。

(5)中共交口党小组的演进

1937年4月,中共临潼县工委成立,中共交口党小组改属中共临潼县工委领导,后改为中共交口特别支部。

3、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成立和发展

(1)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重新建立

1937年,为了加强和统一渭北各县党的工作,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以党的基层工作较好的县份为中心,成立中心县委,领导周围各县党的工作的决定。4月,在省委巡视员贾拓夫的指导下,由张德生主持,在三原武字区长坳堡召开会议,决定重新组建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中共三原县委遂改为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周芝轩仍任书记,黄子祥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孙一君任宣传委员,李鸿儒、马志轩为委员。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机关设在武字区,负责管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及临潼栎阳等地的党组织。

(2)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下辖的党组织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即在武字区恢复成立了中共武字区委,由康德宽任书记,郑怀德、蔡家荣为委员,同时对武字区的中共陵西、甘涝2个支部负责人进行了调整,由赵兴龙和黄永浩分别担任中共陵西支部和甘涝支部书记。其他支部负责人保持不变。中共武字区委时有党员130余人。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即在城区各学校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4月,相继成立中共省立第三中学教员支部(书记刘继曾,党员3人)、中共省立第三中学学生支部(书记魏文伯,党员3人)、中共三原职业学校支部(书记郭长寿,党员4人)、中共三原女子中学支部(书记刘桃贞,党员5人)4个支部。同月,又成立了中共团队支部、中共县府支部。

1937年4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把中共栎阳党小组改为中共栎阳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栎阳特支),邢子舟任书记,王臣、王智德、毛瑞甫分任组织、宣传、统战委员。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继续领导中共石桥支部和中共石桥妇女支部的工作。中共石桥妇女支部又陆续吸收在斗争中涌现的妇女积极分子张凤英、罗英兰、张凤莲、吴秀云、杜英莲等人入党。1937年间石桥地区共发展中共党员20名。

1937年5月底,高陵特支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发展党员16名,并组建成立中共泾野学园支部、崇皇寺小学支部和窑子头小学支部。同年暑期,共产党员王振邦按照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的指示回到高陵,以岳华学校为中心,在农村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发展磨子桥村的王耿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在西阳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阳区委员会,胡志德任书记,杨顺玉任组织委员,袁秀成任宣传委员,吴曰聪任武装委员,时有党员20余人。中共西阳区委下辖3个支部,分别为中共西阳镇支部,书记吴曰聪,组织委员杨太升,宣传委员杨伟林;中共柴尧支部,书记杨顺玉;中共东寨支部,书记袁秀成,组织委员周玉山,宣传委员周鸿铸。

(3)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主要工作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突出发展壮大党员队伍。1937年3月,三原有党员130多名。到7月初,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下辖党组织增加至3个区委、4个特支,有基层党支部18个。渭北各地的党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党的力量和组织作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领导渭北广大民众、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建立和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采取群众集会、纪念活动,办农民识字班等形式,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成立抗日宣传队,深人农村进行宣传、演出,举行抗日讲演,激发群众抗日热情,以三原为中心的渭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形成了新的热潮。

三、民众团体的建立及其抗日救亡活动

1、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三原队部

(1)民先队三原队部成立前的形势

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简称民先队),这是中共领导下的革命青年抗日救国组织。1936年10月,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的民先队西安临时队部成立。1938年4月初,民先队西安临时队部改称为民先队西北队部,队长李连璧。青年学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他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了抗日宣传运动之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三原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民先队西北队部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的直接带动和影响下,三原民先队便应运而生。

(2)民先队三原队部的成立

1936年11月,解登科、朗瑞亭、李润诚等以个别接收的方式,在三原中学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三原秘密小组。1937年春开学后,三原中学秘密成立民先队组织,由解登科、李润诚、冯永吉、郎瑞亭等5人组成队部。此后,三原工职、女中的民先队小组相继成立。为了进一步扩大民先队活动,3月,按照周芝轩的安排,李润诚先后会见了普育小学的马宏山和克强小学的李明哲,这两所小学的民先队随之成立。到1937年夏,三原的民先队员已达300多人。9月,为了统一领导民先队的活动,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三中、工职、女中等学校在民先队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民先队三原地方队部,王云魁任队长,蒙荳(蒙季伃)任组织委员,孙希文任宣传委员,朱光荣任秘书,李润诚、郭长海、张敏德为委员。联络点设在三原县南关东巷子。

(3)民先队组织在三原的发展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消息传到渭北后,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三原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再次掀起了新的高潮。从组织到抗日宣传,民先队三原队部的活动逐渐公开化,民先队组织也得到快速发展,遍及到了三原城内所有的中、小学校,就连国民党统治的民治小学(后改为民治中学)也成立了民先队组织。当时,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宣传委员孙一君在云阳小学任教,他在该校发展党组织的同时,积极发展民先队组织。不仅在各校学生中,在店员和青年农民中也建立有民先队组织,民先队组织甚至打破了三原县界和教育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全县民先队员很快发展到400余人。

1937年11月,王云魁叛变,加入国民党三原县党部操纵的西北青年抗敌协会,并担任主要职务。郎瑞亭担任民先队队长。1938年3月,董仲良又接替郎瑞亭任民先队队长。5月,国民党政府为了限制广大群众的抗日宣传活动,宣布取缔民先队等十三个群众团体组织。到年底,三原民先队的活动终止。

民先队在三原虽处于秘密状态,但其活动却非常突出。他们积极主动地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传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主张,积极开展对国民党错误政策的斗争,并积极联络和团结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渭北地区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2、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渭北队部

(1)成立民先队渭北队部的必要性

因各校、各地民先队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此时亟需建立一个与中心县委及各县民先队进行联络的领导协调机构。1938年4月初,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与民先队西北队部商议后,向中共陕西省委提出了以三原为中心,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渭北队部(简称民先队渭北队部)的报告。后经中共陕西省委同意,李润诚被派往西安,参加民先队西北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成立民先队渭北队部。

(2)民先队渭北队部的成立

1938年4月下旬,民先队渭北队部在三原正式成立。民先队西北队部负责人李连璧、蒙念祖出席并指导了在三原北城蒙念祖家召开的成立会议。会议确定民先队渭北队部由李润诚、黄国斌、赵守杰、卢肃慎(刘静)、蒙荳等七人组成,李润诚任队长,朱光荣任秘书。民先队渭北队部辖三原、泾阳、高陵、同官(今铜川)、耀县、蒲城、富平、临潼栎阳地区等县、区的民先队组织。渭北队部还建立了党团组织,朱光荣任书记。

民先队渭北队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和西北民先队部联络,领导、督促和检查渭北各县民先队的活动情况。

民先队渭北队部的成立,促进了渭北各县民先队的发展,使抗日救亡运动更加广泛地在渭北各县开展起来。

(3)渭北其他各县民先队的建立

1936年秋,蒲城党组织开始恢复活动。同年冬,在尧中学生中秘密建立了民先队组织。1937年后公开组织,随之壮大;蒲城中学成立了民先中队。1938年上半年,蒲城中学成立民先大队,崇实、罕井、党睦、洛西(孙镇)等地中小学相继成立民先中队或小队。9月,成立了民先队蒲城总队,总队长赵志刚。同年年底,蒲城县各民先队的活动被国民党当局禁止。

1937年10月,中共高陵特支书记韩学理、青运干事李金浪首先在泾野学园进步师生中发展民先队员,成立了民先队泾野学园队部,韩学理任队长。随着民先队组织的不断发展,1938年1月,中共高陵党组织在各界抗战后援会中发展骨干分子30余名,又在泾野学园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高陵民先队,张贵林任队长,陈光舜任副队长兼组织部长,高平任宣传部长。不久,在泾野学园、草市小学、崇皇寺小学、张桥小学、董白小学等各校成立了民先分队,共有队员100余人。10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高陵民先大队停止公开活动。

“七七”事变后,三原人毛瑞甫(中共党员)在临潼栎阳小学任教,他经常向学生作抗战形势报告,影响了杨树芳、贺仪、张庆发等学生。1938年2月,在毛瑞甫的支持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栎阳地方队部在栎阳小学成立,杨树芳任队长,贺仪任副队长兼组织委员,张庆发任副队长兼宣传委员,高玉杰为委员。该队部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4月,不少队员参加了安吴堡青年训练班的学习,20多名队员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组织。同年6月,国民党命令解散民先认,栎阳民先队以“青救会”的名义继续发展组织,进行抗日活动。1939年初,根据上级的指示,栎阳民先队停止活动。

1938年夏,富平县旅省学生回乡工作团在庄里、流曲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当时,工作团的成员张少林及立诚附小教师窦多寿等人,在立诚学校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富平队部,张少林任队长,窦多寿任副队长,队员30多人。民先队富平队部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隔不久,民先队主要负责人窦多寿被校方解聘,民先队遂停止活动。

1937年上半年,在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的帮助下,云阳小学就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到1938年春,泾阳民先队组织有了很大发展,除云阳小学成立了民先队部外,姚家巷小学、泾干中学也成立了民先队部。在泾阳各校民先队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5、6月间,渭北民先队部队长李润诚来到泾阳,与泾干民先队赵积民商议成立泾阳县民先队部事宜。此后,赵积民等在泾干中学成立了泾阳县民先队部。泾阳县民先队部成立后,创办了《潮光》壁报,并组织民先队员到城乡进行文艺演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久,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取缔民先队及其他抗日进步团体,泾阳民先队组织遂停止活动。

(4)渭北地区民先队的主要活动

一是代销和推荐《群众》周刊、《青年战线》杂志等进步书刊和马列等著作,用革命理论武装青年的思想,增强抗日救亡工作的自觉性。发动青年、农民去安吴青训班学习。

二是利用合法的球类比赛和组织合法的宣传团(队),联络感情,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三原中学代表队与泾阳、云阳、安吴、蒲城等地互赛,扩大民先队影响。组织三原各校的外县学生,利用假期成立临时返乡工作团(队),以演讲、印发传单、书写墙头标语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动员人民支援前线,保卫家乡。

三是组织宣传和文艺演出。发动学生办有《曙光》《春光》《先锋》《燎原》等十几种墙报,宣传抗战到底和抗战必胜的思想。组织学生、市民给前方抗日将士募捐鞋、袜、毛巾、肥皂,写慰问信等,鼓舞前方将士的战斗士气。在寒假、春节期间,组织各个学校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宣传抗日。

3、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渭北的主要活动

(1)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成立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的决议》,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西北青救会),作为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大会选举冯文彬为主任,王盛荣为组织部长(后由黄华接任),胡乔木为宣传部长(后由刘光接任)。12月下旬,西北青救会由延安先后移驻泾阳县云阳镇、安吴堡等地办公。期间,方晨任西北青救会联络员,住三原县城的八路军联络站。

(2)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的设立

1938年4月,为了加强和扩大渭北各县的青年运动,在八路军三原联络站设立了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由方晨、何贵生负责,后来杨帆、白云繁、张瑛、王宜才等人相继加入。办事处党的活动归安吴青训班党总支负责,方晨、何贵生负责与中共陕西省委的联系工作,杨帆负责与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联系工作。

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负责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淳化、临潼、蒲城等县的工作,广泛动员和团结渭北地区青年学生,在渭北各县建立青救、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5月上旬,办事处与三十八军教导队、十七师政训处、三原民先队和学生分会等联合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大会及活动周。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的活动得到三十八军教导队和十七师一〇一团以及十七师政训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西北青救会孩子剧团在三原宣传演出期间,遭到国民党三原县党部的阻拦,在17师政训处负责人吴仲鲁的直接帮助下,演出得以顺利进行,受到群众称赞。

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还动员三原、高陵、临潼、富平等地大批青年学生到安吴青训班参加了学习。10月,由于三原形势恶化,不利于办事处开展活动,杨帆撤离三原,到青训班负责儿童连队工作。至此,西北青救会渭北办事处停止活动。

(3)渭北各县的青救会组织

为了扩大抗日力量,加强抗日宣传,在中共三原县委的领导下,三原县青年救国会于1938年4月12日成立,由岳怀喻、曹秀玉、韩正运、黄瑞兆、马宗福5人负责。三原青救会组织三中、工职、女中学生及部分农村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6月,柯乐满率领世界学联代表团访问安吴青训班。三原学联受邀,各校民先队、青救会均派代表前往安吴堡参加了欢迎联欢活动。到1939年4月底,根据上级决定,三原青救会停止活动。时有会员170余人。

1938年5月,安吴青训班派何贵生到高陵找关系,决定把遭受破坏的民先队转为青救会。10月,高陵民先队正式改为青救会,由许宗岳、白文鳌、徐髦、高尚文负责,许宗岳任大队长。同时,在草市小学成立了一个中队,黄希敬任中队长,田恒道任泾野学园青救会中队长。联保地区划分为7个分会。至1939年4月底,共有会员420人,学生占绝大多数。此间,高陵派许宗岳、王金才、史民权、刘岳锋、马继超为代表,从三原出发北上延安,参加了全国青年救国会二次代表大会。

1939年初,泾阳青年救国会在云阳镇中街八路军115师留守处书报门市部成立,毛鹏程任主任,杨万仓任组织部长,谢鸣智任宣传部长。泾阳青救会成立后,各中小学民先队组织为适应局势变化,以青救会为组织形式转入秘密活动。云阳小学将民先队部改为云阳小学青救会,项志毅任主任。泾干中学在原民先队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泾干中学青救会,郭述全任主任。其他民先队纷纷改为青救会组织,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4月底,共有会员250余人。1940年春季以后,泾阳县青救会于同年4月停止活动。

1938年4月,栎阳学生王智德、杨树芳等人在安吴青训班学习期满后回到栎阳,又组织20多人去青训班学习,并参加了青救会。6月,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刘西山、王志新、王连元、陈来福等组成了栎阳镇青年救国会。栎阳镇青年救国会按地域划分有六个支会,该会在三原、高陵、临潼三县交界地区活动。9月,栎阳青救会派代表王智德、李居仁、马平民等赴延安,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39年4月底,栎阳青救会共有会员600人。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栎阳青救会被迫解散。

(4)渭北各地青救会的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渭北各地的青年救国会在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推动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西北青救会在云阳镇安吴堡主持开办安吴青训班,培训了大批革命青年干部,并组织很多爱国青年投身到了抗战第一线。各地的青救会积极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秘密地下交通线,护送了大批爱国将士和青年学生北上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多次选派广大青年去安吴青训班和抗大学习。各地的青救会与民先队共同开展抗日宣传及统战工作,与当地国民党驻军建立了良好关系,一些中共党员还参加了国民党领导的抗敌协会,宣传共产党全面抗战的主张,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

4、抗敌后援会的建立及主要活动

(1)三原县抗敌后援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三原县抗敌后援会随之成立,主席张玉祥。在中共三原县委的领导下,三原抗敌后援会动员省三中、女中、工职等学校先后组织农村工作团(队)开展救亡宣传活动。同时,先后派刘德植(李屺阳)、何纯渤、刘多桂、霍波、肖朝午等到武字区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向群众教唱抗日革命歌曲。1938年5月,三原抗敌后援会被国民党政府取缔,其活动遂停止。

(2)武字区抗敌后援会

1938年5月,三原县抗敌后援会被取缔后,为了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援前线,中共三原县委于同年6月在在武字区西岳庙小学成立武字区抗敌后援会,何纯勃、郭立三分别担任正、副主任。武字区抗敌后援会积极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支前,动员青年参军,对农民进行游击战训练。这一时期,武字区先后成立了9个抗敌后援分会。1939年7月,何纯勃调往陕西青委党训班学习。到年底,武字区后援会的活动终止。

(3)高陵学生抗敌后援会

1937年春,高陵县先后成立了学生抗敌后援会、妇女抗敌后援会、农民抗战后援会等群众团体组织,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4)渭北各地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活动

1937年9月中旬,三原后援会在武字区组织3000余人参加纪念“九一八”大会,其中各小学学生600人,妇女50余人。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等人亲临大会进行指导。会上,发言者络绎不绝,讲演者慷慨激昂。会后,各分会率领会员,沿途高呼“对内和平、对外抗战”、“铲除汉奸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

1938年6月,中共武字区委委员李屺阳(刘德植)在武字区南原铁家庄开办妇女识字班,教妇女识字、学文化,教唱抗日歌曲,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此间,又在长坳、官道、三店、孙家壕、石桥等村举办了识字班。8月,因参加学习的人数剧增,李屺阳、黄子文、郭立三等在长坳堡专门开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校址设在武字区抗敌后援会副主任郭立三家,对外称作“纺织厂”。此时,被党组织送到旬邑职田镇鲁迅师范学校学习的李盛云毕业后回到武字区后,与陈玉秀一起在女子义务学校任教,协助李屺阳工作。“纺织厂”招收有武字区和富平县西原的青年妇女三、四十人,他们以纺纱织布为掩护,学习文化、时政和党的知识,为抗日救亡培养妇女干部。同年冬季,党组织又派青训班女子连的夏青来武字区女子义务学校协助开展抗日形势教育,灌输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启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1938年6月,西岳庙小学抗敌后援会借西岳庙古会之机,邀请安吴青训班“抗战剧团”来武字区演出新戏、登台讲演,开展抗日宣传,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三原女中宣传队也到武字区西岳庙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后,武字区成为了三原抗日宣传阵地和党的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渭北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民众团体的建立,在以三原为中心的渭北地区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渭北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抗日群众团体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渭北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增强了渭北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勇气。渭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西北抗日救国的前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