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三原的传播

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三原渭北中学和省立第三师范

1、渭北中学和陕西省立第三师范

渭北中学创建于1919年,由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先生倡办,陕西靖国军出资。创建时,校址在“大公馆”;1922年~1954年前后32年间,学校设在城内山西街西端学古书院旧址;1954年以后,一直在今三原南郊中学现址。

渭北中学初建时期,首任校长田种玉聘请了许多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其中有于右任先生的恩师,著名的革命志士朱佛光先生,还有许多留学回国的民主革命人士。这些教师在学校设立有“公共书报共览社”对外开放,陈列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大革命时期,许多在陕西有重要影响的革命活动都在渭北中学进行,许多革命进步团体都是在渭北中学诞生。第二任校长郝梦九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许多教师和学生就是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说渭北中学就是大革命时期渭北地区的红色战斗堡垒。

渭北中学建校以来曾十易校名。1922年,北洋军阀势力卷土重来,陕西靖国军被遣散。渭北中学曾更名为陕西省立第四中学,但不久又恢复了渭北中学校名。1928年,学校改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校。以后人们习惯简称渭北中学为“省三中”,“省三中”这个简称,使用时间前后有40年。所谓“三中”,先后代表三个含义,一是“省立第三中学”,二是“三原初中”,三是“三原中学”。

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成立于1921年,始称陕西省师范学校,地址设在三原县城内骑龙庙街“大公馆”(今步行街县幼儿园处)。不久即改为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为留日学生、岐山人张用章。

1929年底,省立三师迁入西安,1944年和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建立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9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迁入西北大学文学院后与教育系合并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54年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

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建立初期实行两种学制,一种是四年制,课程设置较多,称为“完全科”;另一种是两年制,课程相对简单,称“速成科”。当时开设讲授瞿秋白、蔡和森编写的《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

省立第三师范诞生于“五四”运动的潮流之中,于右任、胡景翼等民主主义革命人士和一批留学生,把许多新鲜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办学方式带给了这所学校。在这些革命和进步人士影响下,这所学校从一成立就具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拥护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进步思潮,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三师学生运动活跃,涌现出了以严木三、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意志坚定的革命骨干。

2、李子州等共进社成员的受邀过程

李子州,陕西绥德人,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哲学系。1920年~1922年,参与了进步物刊《秦钟》《共进》半月刊的创办和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初,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8月,李子洲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受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区委的委托,回陕开辟革命工作。他应三原渭北中学校长郝梦九之邀,到该校任训育主任兼教国文课。郝梦九是李子洲在北京大学的同学,并且和他一起在共进社共过事。渭北地区的靖国军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该校不少教师都是北京一些大学的毕业生,有的还是老同盟会会员或共进社社员。所以,这里新文化运动的基础很好,学术空气甚浓。李子洲便积极协助郝梦九校长制定了改进教学方针和扩建学校的计划,把他的办公室兼卧室插在学生宿舍的中间,经常和进步青年进行交谈,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在课堂上公开讲授《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浅说》和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等革命理论,向学生推介《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翌年,李子洲回榆林中学教书,同年任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此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他在李大钊的帮助支持下,从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延聘了王懋廷、王复生、田伯英、杨明轩、常汉三、韩叔勋、李瑞阳等一批进步教师,作为革除旧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骨干力量。在进步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一大批革命青年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成为西北地区革命的骨干。

二、共进社三原分社的成立

1、共进社与《共进》杂志

《共进》创刊于1921年10月10日,它经历了一个由油印刊物《秦劫痛话》到《秦钟》再到《共进》的演进过程。《共进》杂志的创办人以北京大学的陕西学生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杨晓初、赵国宾、刘含初、呼延震东、韩述之、王君毅等人为主,联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陕籍学生,正式组成了共进杂志社。

1922年10月,在《共进》杂志创办一年后,旅京陕西学生刘天章、李子洲等又在北京成立政治性社团——共进社,《共进》杂志从此成为这一社团的机关刊物。

《共进》杂志从1921年10月创刊到1926年9月停刊,时间长达五年,出刊105期,是一份在当时情况下连续出刊时间最长的刊物,它的分支机构遍及京、沪、汉、穗以及陕西三原、西安、渭南、华县、榆林、绥德、延安、南郑等地,销量达3500多份。由于一些社员出国留学,发行范围远至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因此,《共进》发行区域虽然是以陕西为主,但影响范围却大大超出了陕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共进》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间接领导下的一份刊物,它在配合国内政治斗争、宣传党的革命纲领和主张方面,发挥了有力的战斗作用。

《共进》杂志紧密结合陕西实际,有力地促进了陕西人民的革命斗争,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宣传,为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游行示威中,北大陕籍学生张仲超(三原人),是共进社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以后,不少共进社成员相继为革命英勇牺牲。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杨明轩、武止戈等人都在陕西早期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其中李子洲、魏野畴、武止戈还是陕西党团组织最早的奠基人,共进社的成员中,也出现了刘志丹这样一些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由此可见,共进社和《共进》杂志对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共进社三原分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1923年国共合作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给了共进社新的生命。这时候,社员对于前进的方向有了进一步认识,尽管还限于陕西,但是知道光靠反军阀不能解决问题,根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因而政治气氛比以前大大增强,这一时期,社员数目大大增加,提别是加入了一大批青年人。这个时期,在北京的《共进》刊物由年轻社员承担起来,发起《共进》半月刊的主要成员都先后毕业回到陕西。

1923年8月,共进社主要领导人李子洲、杨晓初、赵葆华、杨明轩、严少儒等先后毕业回陕,受渭北中学校长郝梦九邀请,来到三原渭北中学任教。他们在学校提倡、促进和从事教育改革。首先提倡和采用进步的新教材,废除宣传封建文化的旧教材。魏野畴曾说,“若用现在出版的课本作教材,那就牺牲光阴多了。”新教材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民主革命的原理及一些进步书报刊的文章。其次,引导学生建立读书会、研究会,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他们为读书会、研究会提供进步书刊并予以指导,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再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读死书中解放出来。他们在师生中发展共进社社员,继续传播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兴平、三原、礼泉、泾阳、旬邑及陕西各地在三原上学的一批同学加入共进社。不久,他们在渭北中学成立了共进社三原分社。

共进社三原分社成立后,共进社成员、渭北中学校长郝梦九、教员赵葆华等以渭北中学为基地,积极向青年学生推销《共进》杂志,并在校门口办起书报公共阅览室,为青年学生提供阅览马克思主义书籍,内有“五四”运动以来出版的《科学与人生观》《天演论》《独秀文存》《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书籍和北平《晨报》、上海《国民日报》《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政治生活》等报刊,使广大师生和民众通过这些刊物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唤起三原和渭北人民的革命自觉性,不断汲取政治营养,促进了思想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三原的广泛传播。

1925年7月19日~25日,共进社在三原渭北中学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共进社之所以把这次大会选在三原召开,是考虑到社员桑梓之情,三原又是当时是渭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魏野畴、杨明轩、郝梦九、赵葆华、刘志丹(刘景桂)、方仲如(方廷桢)等17人参加了会议,分别代表北京、天津、上海、榆林、绥德和三原等地的代表出席会议。当时,刘志丹是榆林中学的学生,代表榆林出席会议,他从榆林出发走了十八天才赶到三原,受到大家的热情欢迎。大会发表的宣言明确提出“武装民众”、“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等口号,大会还讨论了进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年运动等问题,推动三原及整个渭北形势的发展,指导文化教育界的革命方向。

三、共进社三原分社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共进社三原分社成立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学生,指导教育界进步人士从事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方面成效显著。

1、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共进社三原分社成立前后,兴平、三原、咸阳、醴泉(今礼泉)、泾阳、旬邑及陕西其它地区在三原上学的张含辉(张松林)、张仲实(张安人)、关中哲、亢维恪、张秉仁(张性初)、方仲如、王授金(王梦简)、秋步月、崔贯一和张金印(张慕陶)等陆续加入共进社。

共进社三原分社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向师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联络三原各界人士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导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精神的感染,成员中“向上、向新、纯洁”的思想不断发展,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进步成长。

2、引领了文化教育界的革命斗争方向

共进社三原分社成立后,三原及周边一些地区共进社社员积极创办刊物,向学生和社会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论述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魏野畴主办的《青年文学》(后改为《青年生活》);雷晋笙、崔孟博等主编的《西北晨钟》;蒲子政、亢维恪主编的《渭北青年》;何镜清、黄宪之主编的《新社会报》;赵葆华、宋树藩等主编的《青天白日报》;王森然等创办的《榆林之花》《塞声》;魏野畴、张性初(张秉仁)、关中哲等创办的《西安评论》等。这些报刊与外地陕籍学生创办的刊物互相配合,遥相呼应。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指导了三原及渭北文化教育界的革命,使之逐步有了明确的斗争方向和坚强的战斗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三原及渭北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动了三原周边区域青年的思想进步

共进社三原分社成立后,共进社三原分社教师李子洲、郝梦九等社员,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学生讲授中国现代历史,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介绍并帮助学生学习革命书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向各界民众宣传革命道理,对三原周边区域民众的思想进步、对点燃渭北地区的革命烽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共进社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三原周边地区,培养和影响了一批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西北地区党和红军的骨干。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共进社三原分社传播马克思主义成效显著,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