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闭伟宁:《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5]陈柏峰:《调解、实践与经验研究——对调解研究的一个述评》,《清华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6]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7]陈柏峰:《乡村“混混”对村庄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9]陈柏峰:《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文化纵横》2012年第10期。

[10]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 J 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11]陈航英:《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与“小农经济”处境的再思考》,《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12]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13]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4]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北: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年。

[15]陈文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基于湖南省万户农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16]陈讯:《候权与赠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转变的》,《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17]党国英:《农村市场体系谁来建设》,《中国改革》2005年第1期。

[18]董丹、田千喜:《农资市场的逆向选择与我国农产品安全——以农药市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9期。

[19]董磊明:《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0]杜姣:《内生型工业村庄人情面子竞争与阶层关系建构——以浙北D村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2]段琦:《当代中国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23]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4]范成杰:《代际关系的下位运行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5]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2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29][英]弗里德曼,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风笑天、张青松:《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31]樊平:《村落公共权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载韩明谟等著《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32]甘肃工业大学《农业产业化中农村妇女作用问题研究》课题组:《农业产业化中农村妇女地位及作用分析研究》2001年第2期。

[33]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4]高占祥:《论庙会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35]耿羽:《错位分配:当前农村低保的实践状况》,《人口与社会》2012年第1期。

[36]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37][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38]郝凤梅:《古代婆媳关系与弃妇》,《沧桑》2008年第6期。

[39]郝明松、于苓苓:《双元孝道观念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基于2006东亚社会调査的实证分析》,《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40]韩鹏云:《村庄价值世界嬗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向》,《学术探索》2015年第2期。

[41]贺雪峰:《面子、利益与村庄的性质——村支书与村主任关系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42]贺雪峰:《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关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效能的讨论》,《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期。

[43]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4]贺雪峰:《关中村治模式的关键词》,《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45]贺雪峰、董磊明:《村民组与农民行动的单位——安徽肥西县小井村调查》,《中国农史》2005年第4期。

[46]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47]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48]贺雪峰:《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49]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50]黄瑜:《大资本农场不能打败家庭农场吗?——华南地区对虾养殖业的资本化过程》,《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5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52]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53]黄宗智、尤陈俊:《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中国法律》2009年第3期。

[54]黄宗智:《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卷3),超越左与右:从时间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55]黄宗智:《农业合作化路径选择的两大盲点:东亚农业合作化历史经验的启示》,《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56]冀建峰:《当前农村人们调解方式的认同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晋中市农村为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7]焦长权:《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鄂中W村调查》,《法律与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8][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9][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60]李浩昇:《锲入、限度和走向: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基督教组织——基于苏北S村的个案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2期。

[61]李智信:《社火溯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62]李博柏:《试论中国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63]李祖佩:《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4]刘超、刘明:《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65]刘成良:《“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性的乡土逻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6]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7]刘守英,《以服务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乡村发现》http:www.zgxcfx.com/zhubiantuijian/90167.html,2016-09-05。

[68]刘燕舞:《作为乡村治理手段的低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9]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70]陆益龙:《生育兴趣:农民生育心态的再认识——皖东T村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71]鲁先凤:《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理论月刊》2008年第12期。

[72]罗兴佐:《第三种力量》,《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73]罗兴佐:《论村庄治理资源——江西龙村村治过程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74][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袁亚愚、钟玉英译:《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75][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76]马克思:《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77][法]孟德拉斯,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8][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79]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80]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81]仇小玲、屈勇:《从“叫人”到“雇人”:关中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2]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型的治国体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1期。

[83]任守云、叶敬忠:《市场化背景下李村的换工与雇工现象分析——兼与禄村之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84][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5][美]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86]宋丽娜:《熟人社会的性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7]孙武学:《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4期。

[88]孙小燕、温琦:《财政压力与体制变迁》,《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

[89]孙新华:《交换型代际关系:农村家际代际关系的新动向》,《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90]孙新华:《再造农业——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91]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92]谭同学:《乡村灰化的路径与社会基础》,《天涯》2007年第3期。

[93]陶振:《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一个解释框架的尝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4]滕瀚、孙超:《知识哲学视域中的农业科技推广》,《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4期。

[95]田先红:《从维权到牟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96]田先红:《当前农村牟利型上访凸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湖北省江华市桥镇的调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7]王冠中:《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探索》2006年第5期。

[98]王海娟:《农民家庭代际关系脱嵌化诱因与效应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99]王汉生、王迪:《农村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公平建构与公平逻辑》,《社会》2012年第2期。

[100]王甲云、陈诗波:《“以钱养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0期。

[101]王建勋:《城市化的路径转变——从政府主导型走向自生自发型》,《理论视野》2014年第3期。

[102]王利清:《农民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困境与出路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103]王立阳:《庙会组织与民族国家的地方社会——妙峰山庙会的公民结社》,《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0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05][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6]王思明、田雄:《乡村基督教的实践形态:嵌入与疏离——以关中地区南村基督教会历史变迁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7]王习明:《户族、庙会与老人——以陕西武功县新庄村为个案》,《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08]魏程琳:《权力与关系网络中的农村低保》,《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

[109]闻海燕、陈飞跃:《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小城镇的典型样本》,《开发研究》2014年第2期。

[110]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111]吴理财、张良:《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对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112]吴理财:《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113]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

[114]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15]吴毅:《无政治的村庄》,《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116]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117]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8]谢小芹、简小鹰:《从“内向型治理”到“外向型治理”:资源变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基于村庄主位视角的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19]邢成举:《土地调整及其政策执行的地方性理解——基于对辽宁庙村土地调整的调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4期。

[120]邢莉:《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前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1]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122]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123][美]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4][美]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25]杨春娟:《村治下的财务困境及破解对策——以河北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38期。

[126]杨国枢:《中国社会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7]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128]杨在军:《二元结构的农村假冒伪劣市场及其治理》,《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129]叶敏、李宽:《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30]应小丽:《“项目进村”中村庄自主性的扩展与借力效应——基于浙江J村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31]于建嵘:《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与两位“基督教家庭教会”培训师的对话》,《领导者》4月号,2008年。

[13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13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34]袁丁、陈清浩、梁宇:《多层次创新为云浮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南方日报》,9月28日第A07版,2014年。

[135]袁明宝、李宽:《规则混乱与农村低保政策的微观实践分析》,《长白学刊》2014年第2期。

[136]袁松:《建国以来农田水利的产权性质变迁——以鄂中拾桥镇为例透视当前水利困局》,《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7]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

[138]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39]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40]翟学伟:《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41]赵晓峰:《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逻辑与运作逻辑》,《调研世界》2008年第3期。

[142]赵晓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回顾与前瞻》,《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

[143]赵晓峰:《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演变逻辑》,《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44]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视角》,《人文杂志》2010年第3期。

[145]赵晓峰:《“被束缚的村庄”:单向度的国家基础权力发展困境》,《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1期。

[146]赵晓峰:《重构农民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天涯》2012年第6期。

[147]赵晓峰、张红:《庙与庙会:作为关中农村区域社会秩序整合的中心——兼与川西农村、华南农村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对比分析》,《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148]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49]赵晓峰:《公域、私域与公私秩序:中国农村基层半正式治理实践的阐释性研究》,《中国研究》2014年第2期。

[150]赵晓峰、付少平:《多元主体、庇护关系与合作社制度变迁——以府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

[151]赵旭东:《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52]张良:《“项目治国”的成效与限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分析对象》,《人文杂志》2013年第1期。

[153]张良:《村庄公共性生长与国家权力介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54]张路雄:《耕地制度: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经济导刊》,2015年第2期。

[155]张世勇:《代际伦理与中国农民的财富追求》,《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156]张思:《从近世走向近代:华北的农耕结合与村落共同体》,《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157]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58]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59]张载著:《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160]张正河:《中国牧区村庄决策权研究——以新疆和甘肃为例》,《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16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62]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163]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64]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简论“项目治国”》,《社会》2012年第1期。

[165]周后燕:《从“学为圣人”到“敦本善俗”——论张载的教化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166]周家明、刘祖云:《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可能——兼论乡规民约治理的条件》,《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167]周怡:《村庄声誉:一个无法略去的集体符号——H村现象的社会学思考》,《社会》2008年第5期。

[168]Bromley Daniel W.2008, Formalizing Property Relation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Wrong Prescription for the Wrong Malady.Land Use Policy.1.

[169]C. K. Yang.199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Waveland Press.

[170]LiLJ.2004,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Modern China.2.

[171]ShiTJ.2001.CulturalValues and PoliticalTrust: A Comparisonof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and Taiwan.Comparative Politics.4.

[172]Vivienne Shue.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Zhang, Qian Forrest.2013 .Comparing Local Models of Agrarian Transition in

China, Rural China, Vol.10,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