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助古代文字创制传播——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半坡刻符的关系初探

钱玉趾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丝绸之路促使古代文字传播。本文将对西安半坡刻画符号、彝族古代文字、印度古代文字的传播关系进行探析。

一、西安半坡刻画符号可能西传南传

饶宗颐在《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一书中说:“半坡系陶符最富有国际意义……腓尼基字母与半坡系陶符相对比,却有二十个完全相同的形状(二十个对比,略)……半坡系陶符与闪族字母竟有这样雷同的现象,应该怎样去解释呢……我则认为彩陶文化时代,陶符的交流借镜,引出字母的发明,在文化史上更有重大的意义;陶符之被采用作为字母的形符,是远古陶器之路上文化交流不可磨灭的伟大成果。”

饶先生还说:印度“婆罗米文字之诞生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婆罗米字母略近腓尼基,亦使用早期阿拉米字母,其属于闪族语系至明。”

余宏模《试论彝族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说:半坡刻画符号,贵州毕节地区民委彝族翻译组的同志能用彝文的音、形、义释读。

李乔《这是偶合吗》说:西安半坡刻符系古彝文。

且萨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说:“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安半坡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物……刻画符号大多在那些碎片上,符号有22种共113个……图1.8里的50个西安半坡陶文,笔者能释读20个。”

应用饶宗颐的观点辨析,古代彝族可能借鉴半坡刻画符号创制了彝文字符,这可能是半坡刻画符号南传的结果。

二、印度河文字与彝文字符的关系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0世纪20—30年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现属巴基斯坦)的哈拉帕与摩亨约·达罗等地,发掘出公元前3000年后期的古代城市,出土雕刻精致的印章,数量约800枚,有石质、瓷质、铜质和象牙印。这些古印章上的文字被称为“印度河文字”,至今无人能识读。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说:“印度河文字的释读研究还没有成功……有人分为396种,有人分为253种(文字符号)……它或许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依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说:“印章上不同符号的数量算法不一,有150到400个符号”。印章上的字符,少的1个,多的7个;20印章共有81个字符,平均每个印章有4字符(略多)。我们将81个字符按形态分为38种,并按形态相近排列,分别用1、2……38的编号称之。印度印章字符与彝文字符比较,相同与相似的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河文字与彝文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三、婆罗米文字的字母与阿拉米、腓尼基文字字母的比较

有学者从印度和波斯的古文献研究中推论说:远古在中亚地区有一个自称“雅利阿”的部落集团,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有一支南下定居于印度河上游流域。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人”。到印度前的雅利安人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把文字带到印度。约在公元前7—前6世纪,印度有了文字,即早期的婆罗米文字。以后又有佉卢文字、天城体梵文等多种文字。

婆罗米文字,自创说的一种说法,是印度河印章文字的传承;另一种说法,是婆罗吸摩神(又称大梵天)创造了婆罗米字母,摩罗米的名称来自婆罗吸摩神的名字(婆罗米字母也称作梵文)。婆罗米字母表,有4个元音符号,31个音节符号和1个专门符号(辅音鼻化符号:标示词末辅音发鼻音),共有36个字母符号。自右向左书写。

外来说的主流是婆罗米文字源于阿拉米文字。西部闪米特的阿拉米人的先祖(游牧部落)居于阿拉米草原,位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以南。贫瘠的草原难以养育迅速增长的人口,于是,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向北迁居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人的商贸中心是大马士革。阿拉米最古的文本属公元前9—前8世纪。学术界认为,阿拉米语十分接近腓尼基语,阿拉米文字源于腓尼基文字。在最初阶段,这两种文字的字母基本相同(几乎没有差异),直至公元前1000年代后半期,阿拉米人才对腓尼基字母作了改革和简化。大多数古代闪米特各民族(包括希伯来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等)逐渐采用阿拉米文字,从公元前1000年代末期起,阿拉米文字成了几乎整个前亚的主要文字体系。

公元前3000年代起,腓尼基人已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低洼的狭长地带,地带的东缘是黎巴嫩的山脉。腓尼基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很强,从公元前2000年代起,腓尼基开始繁荣起来。腓尼基文字的最古文献属公元前12—前10世纪。腓尼基文字是腓尼基人创制的第一种纯音素文字体系,后来成了所有字母——音素文字的基础。腓尼基文字由22个字母组成,自右向左横写;最初的书写,词与词之间不分开。腓尼基文字、阿拉米文字的最早的字母表。

黎巴嫩与叙利亚接壤,可以说近在咫尺,加之两者语言相同,阿拉米人采取了拿来主义,可以说完全照搬腓尼基的字母。这种源与流的关系十分可信。反观阿拉米人与印度,可以说远在天涯;从黎巴嫩到印度河流域,直线距离有三千多公里。加上两地的语言不同,阿拉米文字是音素文字,婆罗来文字是音节文字,两者的源与流的关系需要慎重研究。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说:“印度各族人民的文字研究得很不够。”又说:“西部闪米特文字是辅音—音素文字,而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是音节文字;西部闪米特文字(包括腓尼基文字和阿拉米文字)几乎不存在元音的表示法,而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则准确地表示中印度诸语言的辅音和元音……”。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说:“早期婆罗米字母跟阿拉马(阿拉米)字母,有三分之一相同,三分之一近似,三分之一也有和谐的痕迹。”婆罗米字母有36个,阿拉米字母有22个,两者相差14个。22的三分之一约为7,相同字母的数量实在太少。相似,可以是同源相似,也可以是异源相似;“有和谐的痕迹”的说法过于模糊,难于归入同源相似。如果三分之二是异源相似,加上要另造(或另借用)14个字母,这样的源与流的关系,实在可疑。

在文字产生的早期,字母符号都很简单,容易类同。例如,-1+X0等符号(字母),在许多民族的早期文字中都有。因此,不能因为有几个字符相同,就说有源流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无人说及婆罗米字母的源头,直到18世纪才有西方学者说,它源于阿拉米字母。婆罗米字母的源头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四、中国与印度等地的沟通与交往

有一种观点认为,约3.5万—5万年前,亚洲的一支东方人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创造了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美国的摩尔根《人类家属的亲属关系》说:印第安人的祖先们,是在亚洲流向美洲的大洋流的推动下,漂洋过海移入美洲的。众所周知,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于1219年西征,曾控制中亚地区。航海家郑和(云南晋宁人)从1405年开始,七次通使“西洋”,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海口。玄奘(唐僧)于629年西出玉门关赴天竺(印度别称),历经17年回长安,翻译佛教经、论1335卷,还撰成《大唐西域记》。

叙利亚的巴尔米拉,曾是一座古城。从这里向东,可达幼发拉底河上游,再向东,可与横贯中亚内陆的丝绸之路对接。从幼发拉底河乘船而下,可出波斯湾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西北岸。1938年,法国考古队在巴尔米拉的墓地发掘出丝绸;至21世纪初,已发掘出一百余丝绸残片,其上有中国式动植物图案及“子、孙、寿、年”等汉字,证明是中国西传的丝绸。龚缨晏《巴尔米拉: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说:“中国的丝绸已经输入到巴尔米拉……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不仅从印度到阿富汗的商道是畅通的,而且,从四川一带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也已经开辟出来了。”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大夏(阿富汗北部)看见蜀布、邛竹杖,便问从何而来?《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身毒,即天竺(印度)。这是说从蜀地,经云南到印度、到阿富汗北部“道便近”。方国瑜《彝族史稿》说:“中印两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交通,是可以肯定的。”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徐中舒《论巴蜀文化》说:秦灭巴蜀后,“蜀王之后,子孙分散,分布于青衣越嶲南中各处称王者,当然不止一人。安阳王有兵三万……”又说:“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蜀王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南中,即今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的凉山州和宜宾以南地区,是彝族居住地区。交趾(郡),即今越南河内、北宁等地。《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椎髻左言。”李白《蜀道难》有:“蚕丛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可见,蜀王蚕丛年代久远。《史记·三代世表·正义》称:“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嶲等处。”姚,即云南姚安;嶲,即四川西昌,都在南中地区。第一代蜀王和末代蜀王失败后都往南迁徙,有可能迫使南中地区原有的部族首领及军队向更南或更西的地域迁徙,就有可能迁徙至印度。

杨帆《中国南方古代民族》说:“在印度河上、中游与恒河上游这一带即青藏高原西南一线,也出现了双耳罐为最典型的墓葬……以后,印度次大陆开始流行火葬习俗……”《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载:“有闽濮、鸠僚、僄越、祼濮、身毒之民……滇文化中有特色的乳突状玛瑙扣和蚀花玛瑙珠……蚀花玛瑙珠技术源于古代印度……近年来,在保山、腾冲等地发现了大量红铜器……与该类红铜器相似的,是印度的红铜器。”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说:印度神话中的世兽马卡拉(The Makara)“是最早出现在印度洛马斯·里谢洞穴中的形象,从公元前350年开始一直被沿用至今……马卡拉的形象正如我国古代龙的形象一样,它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主要由鳄鱼、象、鱼等动物,以及藕类植物等形象组合而成……马卡拉形象的最大意义……能使人们追溯到狩猎时代原始宗教的痕迹。”朱狄排除了地中海因素及希腊神话对马卡拉的影响,而将其与中国龙相提并论,说明中印古代文化有较多的联系。中国的刻画符号、文字(包括彝文)可能会传过去。

五、古代彝族及其文字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彝族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居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彝族有悠久的历史。《爨文丛刻·彝族远祖及罗甸水西世系表》载:“《且兰考》记载,从希幕遮到隆穆三十一代世居于蜀……蜀有洪水,隆穆避居南方,诸夷奉以为君。”这个隆穆,学术界认为是杜宇(或杜宇之子),南迁之后成为彝族六祖的共祖。杜宇末年当是公元前667年,上推31代到希慕遮,其悠久历史不言而知。上述记载也说明,彝族与古蜀族有亲缘关系。

蒙默《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认为:“彝族先民自牦牛徼外南下,首先便是居于古代邛都夷(今西昌一带)之西……如果说‘邛之卤’应译为‘大雪山脚’……应是云南西北的大雪山。”又说:“彝族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牦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濮人为主的土著居民融合成的共同体。”张增琪《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说:“彝族是以‘昆明’为主体,整合了不少其他民族的一个典型的复合民族……‘昆明’最早起源于澜沧江河谷的游牧民族……”

彝族文字的历史也很悠久。贵州成化铜钟铸造于1485年,钟的表面刻有彝文与汉文两种文字。1978—1979年,贵州咸宁出土陶器188件,有45个不同的刻画符号。王正贤等考析认为是彝族古代刻画符号、年代属汉代及战国晚期、中期。四川的郫县、新都、峨眉、渠县等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古蜀青铜戈上有古蜀文字,已有的研究认为:古蜀文字与彝族文字“属于同一种文字系统”,存在着亲缘关系。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其上有两个刻画符号,已有的研究指出,在《爨文丛刻》中能找到相同的彝文字符。这说明古蜀文字、彝族文字在商代(公元前3000年前)已出现、已流行,要早于阿拉米文字。

彝文属音节文字。陈士林说:“彝文属音节文字类型。”罗常培、傅懋勣说:“彝文原有一种音字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而没有字母。”《辞海》(1979)释义:“我国彝族原有的一种音节文字。”古代的彝文有许多异文别体,四川省凉山州语委汇集有8000多彝字,从中选择819个作为规范彝文字符,拟定了《四川规范彝文方案》。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该方案。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组织编纂了《滇川黔桂彝文字集》(355万字)已出版。本文将据以进行对比研究。

六、彝文字符与婆罗米字母可能有源流关系

在商代,中国中原地区已流行甲骨文,以后发展演变为金文、篆文、隶书、楷书(汉字)等。传说约在公元40年,汉字传入越南,越南仿照汉字创造了“喃字”,用以书写越南语。约在公元3—4世纪,汉字传入日本。最初,日本借用汉字书写日语;以后,又用汉字的部件改造成“假名”,现在的日本文字仍是汉字与假名混用的文字。汉代末年,汉字传入朝鲜,朝鲜用汉字记写朝鲜语。1446年,朝鲜刊印了《训民正音》,公布了谚文。谚文是参照汉字笔画创制的音素文字。以上所述,是汉字向周边国家或地区传播的实例。

彝族的古代文字有可能向四周传播,可能向邻近的印度传播。地球经线100°(A)穿过云南澜沧江流域,经线80°(B)接近印度中分线,经线38°(C)接近叙利亚中分线。以这三条线计算距离,BC的距离是AB的2倍以上。那么,阿拉米文字传到印度的距离将是彝文传到印度距离的两倍以上。早在西汉初年的张骞都曾说,从蜀地到印度是“道便近”。因此,与阿拉米文字比较,彝文传播到印度的可能性更大。彝族是中国本土族群,但其身躯高大、高鼻深目,有的人类学家将其归入欧洲人类型,有的历史学家提出彝人西来说,这些观点当然不能成立。彝族人的体质特征来到印度,融入印度,难以觉察。彝族人群可能将文字带入印度,也会难以觉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在叙利亚和印度之间,还有两个疆域很大的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朗流行的语言之一是波斯语。波斯语是大波斯帝国(从地中海延伸至印度的印度河)的语言,在公元前6世纪是一种公认的标准语。古波斯语采用楔形文字,公元前2世纪,波斯人创造了帕拉维字母表(用至7世纪),以后用阿拉伯文手写体书写。讲现代波斯语,伊朗有2000多万人,阿富汗有500多万人。阿富汗约有1000万人讲普什图语(占60%),分布于阿国东半部。巴基斯坦的西北部约有600万人讲普什图语。此语用波斯—阿拉伯语手写体书写。曾在叙利亚流行的阿拉米文字,没能传播到伊朗、阿富汗,却能跳过伊朗、阿富汗传播到印度,这值得怀疑。安德鲁·罗宾逊《唤醒沉睡的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说:“古印度文字与古伊朗、苏美尔和埃及的文字都毫无相似之处。”

《辞海》(1979):“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人民的不科学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研究中推知……有些人由此错误地假定:一切用这些语言的古代或近代民族必然渊源于同一民族,并虚拟定为‘雅利安人’。”神州大地北方的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之后,都融入了汉族文化: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融入印度本土文化的可能性更大。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的宗教是自然崇拜,崇拜天神、日神、雷电神、火神、战神等。祭仪的献祭品多属无血之物,如圣酒、牛乳、油脂、蜜、麦饼等。叙利亚和腓尼基的闪米特族人崇敬地域守护神,其祭仪极端靡费,而且采用血祭,用活人献祭(不限于战俘),父母须献祭婴儿(残害于神像前)。托卡列夫说:“腓尼基诸城邦祭神仪式之尤酷,为世所罕及。”。

中国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又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其文字也有一些不同。《滇川黔贵彝文字集》基本上按方言区编纂,分为《贵州卷》《广西卷》《四川卷》,将云南彝文又分为五卷。《四川卷·笔画检字表》共收彝文字符20122个,从1画至17画排列。每个笔画的字符数如下:1画(181)、2画(1837)、3画(5499)、4画(5302)、5画(3884)、6画(1856)、7画(825)、8画(366)、9画(168)、10画(96)、11画(51)、12画(19)、13画(20)、14画(8)、15画(2)、16画(3)、17画(5)。《云南卷》《贵州卷》的字符数与《四川卷》相似,《广西卷》略少一些。

婆罗米字母30多个,而且笔画简单。上述《四川卷》彝文字符有2万多个(1-4画的字符有12819个)。从2万多字符中查找到与婆罗米字母相同或相似的字符,非常容易。因此。本文为节省篇幅,不再逐个列出两种相同相似字符对比、分析。

需要特别提出,汉语汉字的传统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直行),行与行的排列是从右向左;但是,每个汉字笔画的书写,则是从左到右。彝文的书写也是从上到下、从右向左。但是,彝文字符的笔画书写,则是从右到左。安德鲁·罗宾逊《唤醒沉睡的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说:“印度文字通常从右向左写”。周晓陆主编《中国消失的文字》(山东画报出版社)说:“佉卢文最先源于古印度地区……从右向左横向书写。”在印度河文字中有从右写到左的字符,在波罗米字母中能找到从右写到左的字母,如第12、13、17、32字母就是例证,这与彝文的书写方法相同。

还有,在印度河文字中有点画构成的字符,此外,还有1个或2个点画作部件构成字符、字母的例子。在古彝文中,有3个点画构成的字符,还有4个、5个、6个、8个、9个点画构成的字符。至于用1个、2个或3个点画作部件构成字符,则是非常普遍。熟悉古彝文的都很清楚上述情况。

特别提出的上述两项相同的特点,在全世界其他古文字中是找不到的;再加上彝族文字与婆罗米文字都是音节文字,这些都说明,两者可能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关系,具有源与流的关系。

七、简要的结语

半坡等地的刻画符号,可能通过陶器之路、丝绸之路西传、南传,演绎为字母的发明。印度古代的印度河文字、波罗米文字与西亚的腓尼基文字、阿拉米文字比较疏远,应无源与流的关系。我们初步认为:中国古代彝文字符与印度河文字,婆罗米文字字母,具有较多相同特点,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源与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