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是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杰出代表。

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再到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寻乌进行农村调查时,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原题目是《调查工作》,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是1961年1月瑞金博物馆从龙岩地委找到的。毛泽东说:“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着重讲的是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篇文章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做了初步阐释。关于实事求是,文章尽管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提出了要“努力作实地调查”,“洗刷唯心精神”;关于群众路线,文章强调,把调查研究的过程看作是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关于独立自主,文章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毛泽东首次阐明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方法。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可以说已初步形成,因此,《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并达到成熟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毛泽东接连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是一次飞跃。

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个概念的,是毛泽东于1939年12月写成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别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940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长篇讲演,题目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从下午一直讲到晚上点起汽灯。这篇演讲稿一个月后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几天后,《解放》周刊在发表这篇演讲稿时把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不是偶然产生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才提出来的,构建起了新民主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在延安读一本哲学著作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这就是需要刻苦地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曾对陶铸的爱人曾志说过:“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作(场景)

毛泽东雕塑是用硅胶制作的,作者是全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尔宝瑞。

这孔窑洞基本上是按照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复原的。

毛泽东在杨家岭写《新民主主义论》时46岁了。他在这极其简陋的窑洞里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他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木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几个小方凳。桌上除了写作用的文房四宝,还有一盏小油灯。毛泽东的生活习惯是夜间办公,写作时常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作时的情景

美国作家斯特朗在访问记中写道:毛泽东“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毛泽东的警卫参谋蒋泽民回忆说:“主席写作时桌子上一般不放书和报纸,不参照别人的东西,写前打好腹稿,然后挥笔而就,疾书成文。写作时间长了,双眼发酸,揉一揉继续写。有时他停下笔,半仰着头,进行思考。写作累了,就点燃一支烟。一夜之后,脸上就沾了一层烟尘。如果他面带微笑,和我们拉话,那就是主席写完一部分文稿了。”你看这尊雕塑,就是毛泽东在写作时半仰着头,进行思考,形象多么逼真。

《毛泽东选集》1至4卷共收入159篇文章。其中,毛泽东在延安撰写的就有112篇。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科学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创立者,是杰出的代表

当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提出来的时候,毛泽东就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全部有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代表人创造出来,而其中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人,便是毛泽东同志”。

二、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七大的预备会上,毛泽东讲话说:“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他们对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经过毛泽东的综合、概括、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自己曾说过这样的意思:我的思想是从大家来的,我把它综合起来、概括起来。例如,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和白区工作的论述,朱德关于军事问题的论述,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述,陈云关于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的论述等,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也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科学著作中

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论述和著作,对毛泽东著作的许多观点做了重要补充,或者做了精辟阐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因此,《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周恩来选集》《陈云选集》等党的领导人的科学著作,也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版本介绍

这里展示的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部分版本,都是珍贵的文物。其中特别珍贵的要数《毛泽东选集》三个版本。

墙面展柜中左边的32开5卷本,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1944年5月在晋察冀分局领导下由邓拓负责编辑出版。这套《选集》原来准备以晋察冀分局名义出版,后来中央考虑是初版,便用了晋察冀日报社的名义出版。邓拓当时是晋察冀日报社的总编辑,后来任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这套5卷本,约50万字,共收录毛泽东29篇文章。第1卷5篇,为国家与革命问题的论著;第2卷11篇,为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著;第3卷3篇,为军事问题的论著;第4卷3篇,为财政经济问题的论著;第5卷7篇,为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著。1945年3月,这套《选集》改为6卷本,以晋察冀中央局名义出版,增加了《论联合政府》等7篇,共36篇。

毛泽东著作部分版本

上面展柜中右上边展示的16开《毛泽东选集》精装本是晋冀鲁豫版,任弼时的藏书,陈琮英赠送我馆的,非常珍贵。

这套《毛泽东选集》是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的领导下,由华北新华书店总编辑王春负责编辑的。1948年3月正式出版。精装本分上、下两册,按成文的时间顺序编排,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抗战以来”三个部分,共61篇文章。封面有烫金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种《毛泽东选集》版本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编排最合理、装帧最精美的一个版本。当时为解决封面烫金问题,还从冀鲁豫调来一个叫田崎的日本俘虏,这个日本士兵在国内做过烫金的活。

展柜中右下边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是东北版。这套《毛泽东选集》是由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负责编辑,1948年东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封面有压膜的毛泽东头像,扉页环衬上部印有“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的红字。规格为大32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体上按成文的时间顺序编为6卷。1947年12月,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广播后,由于书稿已编辑就绪,就把它印在卷一的前面。东北版《毛泽东选集》曾翻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展示的这部6卷合订本《毛泽东选集》,是王赤军送给杨植霖,杨植霖又赠送给我馆的。

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大连和山东渤海解放区也都出版过《毛泽东选集》。

延安整风运动是从高干整风开始的

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是从党的高级干部的整风开始的。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做《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实际上这是整风学习开始的动员。报告尖锐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报告用语之辛辣、讽刺之深刻、情绪之激动是前所未有的,在干部中引起很大的思想震动。7月和8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和作风。

同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杨家岭召开扩大会议,也称1941年九月政治局会议。这是中央领导层整风学习的开始。会议开了42天,实际只开了五次会。会议主要是讨论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路线问题,批判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会议第一天,毛泽东做了主题报告。在其他几次会上,一些在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做了检讨,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王明不仅不做自我批评,后来借口有病不参加会议。

1941年的九月政治局会议,检讨了历史上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初步统一了中央领导层的思想,为下一步的整风奠定了认识上的前提。会议期间成立了以毛泽东为组长、王稼祥为副组长的中央高级学习组。毛泽东曾说,整风主要是整高级干部,只要把他们教育好了,下级干部的进步就快了。从1941年冬开始,各根据地党的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普遍发动起来了。

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和西北局高干会的召开

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中央领导分工是由毛泽东分管的。

整风运动普遍开展后,毛泽东针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找丁玲、艾青、萧军等10多位作家谈话,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

会议的请柬是以毛泽东和中宣部长凯丰两人的名义发出的,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召开,共开了三次,毛泽东做了引言和结论的讲话,朱德在会议结束时发了言。朱德发言后,与会者合影留念。

这张合影照片是吴印咸拍摄的,他从不同角度拍了两张。从照片上看,参加照相的105人,但有的参加了前两次会,第三次会议没有来,没有参加照相,所以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不止105人。

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界基本问题就是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问题,这同全党整风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文艺界整风是延安整风运动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重要的整风学习文件。

座谈会以后,文艺界形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我反省、相互批评的风气。作家们纷纷下厂、下乡、下部队,延安文艺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西北局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会议历时88天,参加会议的有边区一级、县一级党政军负责人,中央高级学习组成员和中央党校部分学员也到会旁听,共300多人。会议讨论了陕北党的历史问题,清算了“左”倾错误对西北根据地造成的危害。会议就边区整风提出了整党、整政、整军、整民、整财、整关(即关系)、整学“七整”。会议还就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提出了任务。

西北局高干会是延安整风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

整风运动后期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延安整风运动是从高干整风开始的,也是到高干整风结束的。

1942年是整风学习年,全党普遍开展整风。1943年转入审干。9月后,全党整风转入总结历史经验阶段。一是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路线问题,即1943年九月政治局会议;二是分地区召开历史问题座谈会,讨论总结各地党的历史经验,有人把它称为“山头会议”。

1943年9月至11月,按照1941年九月政治局会议的形式,在杨家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断断续续开了三个月,继续讨论党的路线问题,但与1941年会议相比,会议的气氛要紧张一些,批评也更尖锐一些。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9月7日至10月6日为第一阶段,11月13日至27日为第二阶段。会议除一般发言外,主要由犯错误的同志作整风检查,其他同志则开展批评,帮助提高认识。

1943年九月政治局会议后,分别召开了湘鄂赣、湘赣、鄂豫皖、闽粤、闽西等地区的党史座谈会,以及红七军、红五军和华北座谈会。

为了指导干部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周恩来作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的报告。1944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党校做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六大的历史功过做出了科学的评价。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学习和时局》的讲演,阐述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方针和中央关于几个历史问题的结论。

在深入学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讨论,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做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毛泽东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七次修改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这是我党历史上开会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原准备开两个月,后来会议开了11个月。这次会议的内容,一是为七大做准备;二是讨论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历史决议》是由任弼时主持的决议准备委员会起草的。起草工作历时一年,数易其稿,毛泽东先后修改了七次。

第一次修改,毛泽东把题目改了。原题目是《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改为《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以后每次修改,他不只是在文字上加工、润色,涉及对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认真推敲、增删调整。修改后送准备委员会成员传阅,胡乔木将意见汇总,再送毛泽东作修改。第三次修改将原稿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形成了决议稿的基本结构。第一、二次修改稿为手抄件,其后的修改稿都是铅印。毛泽东修改稿原件现存中央档案馆,这里展示的是原件的照片。

为什么《历史决议》不提交七大讨论通过?毛泽东认为,为使七大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政治路线问题,不必用大会的武器来算历史旧账,《历史决议》应由七中全会做结论。这个意见他是在第二次修改稿中提出来的。

《历史决议》在六届七中全会上原则通过,七届一中全会后修改定稿。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附录编入《毛泽东选集》中。

《历史决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成果,用决议的形式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创举。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胜利召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他们分为八个代表团,有中直、军直和大后方两个代表团,陕甘宁、晋绥等各解放区的六个代表团。

七大正式开幕前,举行了预备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关于七大方针问题的报告,指出:大会的方针概括地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因此,七大要开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是个书面报告,发给代表,每人一册。毛泽东在会上做的是口头政治报告,讲了路线问题、政策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口头政治报告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3卷中。

刘少奇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会上讲了两天,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非常精辟,规定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的一个重要成果。

朱德在大会上做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

周恩来在大会上做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在选举过程中,先进行预选,再举行无记名投票,这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在选举中央委员时,王稼祥得了204票,不足半数,没有当选。毛泽东在大会上专门谈了王稼祥的问题,说他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但他也是有功的,希望大家选他。选举结果,王稼祥当选候补中央委员,排名第二位。

七大闭幕后,召开了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党的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