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延安精神的发祥地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每个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都有它特有的科学含义。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进行研究、提炼和归纳,江泽民把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升华;各个原生形态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延安精神永远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抗大精神

延安时期,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干部学校,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一)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是延安时期创办的、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学校。抗大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抗大精神最早是由抗大教员何思敬提出来的。

《抗大动态》1938年第2期刊登了何思敬撰写的《抗大的精神》一文。文章开头写道:“说抗大的精神,不如首先说抗大的气象。”

什么是抗大气象?

“一、抗大是青年们热望之中心。”

二、“抗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缩图”,“是战时教育的模范之一”,“也是一个前进思想,前进文化,战时艺术的一个中心。”

可以说,这是抗大精神“原生形态”的最早体现。

(二)抗大精神育英才

1939年7月,抗大总校奉命迁往华北办学,在穿越同蒲路封锁线时,大部队已顺利通过,一些掉队的学员急于赶上队伍,划火柴查看地图时暴露了目标,遭到日军的截击,部分学员被俘。在生死考验关头,他们实践了忠诚党的誓言。有的用砖头砸死看守的敌人,逃离虎口;有的在被押送太原途中,跳下火车脱险,返回总校;有的经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壮烈就义。

文物:毛泽东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抗大三周年纪念章。

二、延安整风精神

从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延安整风既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次整风,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中,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主要内涵的延安整风精神。

(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延安整风精神是在全党普遍开展的整风运动中逐渐形成的。“整风精神”这一提法最早见诸《解放日报》报刊。

1943年3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高干会与整风运动》,指出:“在高干会前,边区党的整风运动所以还未能更好的深入下去,其根本原因也就是正因为还没有把整风精神与边区这些实际问题更好的结合起来的缘故。”

这是整风精神的原生态。

文物:“实事求是”石刻,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的。1943年,毛泽东应中央党校教育长彭真要求,为新建的中央党校大礼堂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1953年,延安师范学校在中央党校校址基建施工时,发现被埋的题词石刻完好无损,交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二)树立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延安各中央机关、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都先后派出调查团、考察团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最著名的、历时最长的是张闻天率领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1942年1月至1943年3月,张闻天率调查团在陕北和晋西北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走访了神府、绥德、米脂、兴县等几十个自然村,写出了近5万字的《出发归来记》调查报告。

文物:《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出发归来记》调查报告。

三、张思德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党员和干部,张思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张思德精神,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部队改编后在中央警备团当战士,是位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团部在枣园西山脚广场为张思德烈士举行了约千人参加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致哀悼,并作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演。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9月21日,《解放日报》第二版刊登了警备团通讯《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文章指出:“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在每一个战士、事务人员及干部的身上存在着。”

这就是张思德精神的原生态。

文物:张思德班用过的斧头。为人民服务纪念章。

烧木炭场景:烧木炭是件很辛苦的事,其中有两道工序最危险:一是挖新炭窑;二是出炭窑。挖新炭窑,炭窑口小肚子大,遇上土质不好就会崩塌,人有被土埋在里面的危险;出炭,得抢时间赶快进去出木炭,否则,带火的木炭被风一吹,很容易燃起来,且窑内温度非常高,人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每当干这两样最累人最危险的活时,张思德总是第一个上。

(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1941年5月底,延川县县长辛兰亭前去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联席会议途中,在甘谷驿突发急性阑尾炎,被送入医院做手术。6月3日下午,延川县农业科科长李彩荣代替辛兰亭县长参加会时,被雷电殛死。与此同时,一位农民的毛驴也被雷电殛死。这位农民抱怨地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有人把此话告诉了毛泽东,并要严惩出言不逊者。毛泽东立即进行阻止。后来,他在党的七大会上说:“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就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从1921年共产党产生,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

1944年5月,毛泽东听说西川侯家沟村的妇女不能生孩子,就找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询问此事,并告诉他请中央医院派人把水化验一下,是不是水的问题。张汉武说:“好是好,这种小事只怕医院不干。”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群众的疾苦可绝不是什么小事。”后来,经过中央医院的化验,果然是水的问题。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饮水进行了消毒和处理,侯家沟村又传出了婴儿的嬉笑声。

1944年7月,延安市政府开展了“十一运动”。村与村、户与户之间掀起竞赛热潮,推动了边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四、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高度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1938年4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凤凰山麓会见了白求恩大夫。5月2日,白求恩大夫奔赴抗日前线。在前线,白求恩大夫曾连续工作69小时,做手术115次。他最爱说的一句话:“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在前线工作了一年多后,白求恩大夫原定1939年11月启程回国募集医疗经费后再返回中国。10月中旬,日寇对北岳山区发动大规模“冬季扫荡”,白求恩大夫推迟行期。10月28日,白求恩大夫在距火线仅七里的小庙为伤员做手术时,不慎割破左手中指。随后,又因抢救一位伤员使伤口感染。11月11日下午,在生命弥留之际,白求恩大夫给聂司令员写了最后一封信,他说:“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这是白求恩精神最早和最完整的表述。

文物:白求恩致毛泽东信。

五、南泥湾精神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南泥湾屯垦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南泥湾精神原生态始见于《南泥湾》纪录片解说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

1942至1943年,延安电影团摄制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名《南泥湾》。影片实地拍摄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指战员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挖窑洞、盖房子、养猪放羊、纺线织布、土法造纸,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的真实情景。并且保存了毛泽东为影片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时的珍贵镜头。

(二)艰苦朴素的楷模

1942年春,毛泽东给八路军一二〇师晋绥干部做报告。那天,天气很好,黄土高原上阳光普照,会场上干部战士情绪振奋。毛泽东身穿灰布棉军服,一双家制布鞋,引人注目的是裤子上还补了两大块补丁。画面上虽没有表现一个听众,但从他的神色、势态,你仍可以感受到会场上那群情振奋的气氛,感受到大兵压境时毛泽东的乐观、从容和坚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看到这幅照片,说:“表现时代精神是最好的!”

文物:延安时期,毛泽东用过的剃须刀、朱德用过的皮箱、刘少奇用过的闹钟、周恩来穿过的皮大衣、任弼时戴过的眼镜等。

六、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切实朴素,廉洁奉公。在这种精神激励下,延安县的干部和群众在开荒生产,组织变工队,安置移民和教育改造二流子等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西北局的表彰。

中共延安县委、延安县革命委员会(1935年7月改为苏维埃政府,1937年2月与肤施县合并)成立于1935年5月。县委机关先后驻刘小沟(今属梁村)、蟠龙、冯庄、川口一带。贺炳章、王丕年先后任县委书记,刘秉温任县长。

1942年12月,延安县委、县政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被授予“发展经济的模范”荣誉称号。毛泽东分别为王丕年、刘秉温题写了“善于领导群众”的奖状。

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说:“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也学会领导群众克服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使我们的工作无往而不胜利。”

文物:毛泽东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做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王丕年著:《延安县过去经验总结1943年经建任务》。

七、劳模精神

延安时期,在开展生产竞赛的群众运动和整顿三风的教育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具有崇高理想和时代特征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他们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在各条战线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埋头苦干,创造出光辉的业绩,闪耀着劳模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

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社论《向领导经济建设受奖同志学习》,指出:“他们不保守,不空谈,有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就有创造的精神。”“他们能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而毫无官僚主义的习气。”“他们艰苦卓绝,对党对事业抱有无限的忠心。”“他们不夸不骄,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1944年12月22日,边区群英大会在延安参议会大礼堂隆重开幕。会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悬挂的标语:

劳动英雄们:劳动好,学习好,又能公私兼顾,不自高,不夸大,永不脱离群众。

模范工作者们: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团结干部,联系群众。

文物:毛泽东同志为22位受奖领导干部题写奖状。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纪念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业展览纪念章。

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延安精神作了许多重要阐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延安精神的内涵。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强调指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邓小平说:“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

江泽民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胡锦涛说:“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说:“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