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方针,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延安成为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面临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成大势所趋。
(一)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二·九运动在历史上讲,是抗日战争准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既说明在抗日前提下,有必要和可能与民族资产阶级以至地主买办阶级中的一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统一战线,也着重说明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能够和必须掌握领导权;既着重批判“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提醒全党警惕1927年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遭受失败的教训。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过去革命失败的经验,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运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展墙文物:193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
瓦窑堡会议会址复原: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是在瓦窑堡城内中山街下河滩张闻天住的田家院召开的。院内共有砖窑五孔,坐北面南。此两孔为张闻天的办公室和卧室。会议是在左边办公室里召开。
(二)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开展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以期实现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大联合。
这时,在榆林桥战役中被红军俘虏的高福源(东北军六十七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团长),主动承担了红军和东北军之间秘密联络信使。
1936年春,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曾先后两次赴洛川,同东北军王以哲、张学良会谈,达成互不侵犯的口头协定。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秘密会谈。张学良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提出争取蒋介石抗日的意见。双方还就通商、互派代表等问题达成协议。
延安会谈后,中共中央任命刘鼎为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在西安开展统战工作。10月初,中共中央又派叶剑英为中共中央常驻张学良部代表。
文物:1936年4月10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延安会谈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
为了争取杨虎城合作抗日,从1935年12月至193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派汪锋、张文彬(毛泽东的秘书),中共中央北方局派王世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正在德国留学的王炳南(其父王宝珊与杨虎城是世交)等人到杨虎城处商谈联合抗日问题。经过多次谈判,杨虎城同意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驻西安,其公开身份是十七路军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秘书。
至1936年深秋,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步调更趋一致。在西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
展墙文物: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致杨虎城的信。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的信。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事先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发生。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联名电邀在保安的中共中央派人前往西安共商大计。
12月17日,周恩来一行乘张学良专机飞抵西安。
周恩来一行在西安极为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三方多次谈判,蒋介石以人格担保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六项条件。12月25日,蒋介石离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爆发,终于宣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谬论的破产。毛泽东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文物:国民党行政院对张学良训令。杨虎城将军手章。西安事变十周年纪念邮票。
延安古城城墙: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延安古城城墙,从南炮台至北炮台全为石砌,高约10米,宽约7米的城墙,使延安古城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延安城墙被毁于抗战时期,日寇曾17次轰炸延安,将延安古城夷为废墟。1944年夏,美军观察组飞抵延安机场时,曾因机场简陋而发生机翼折断,险伤驾驶员性命之事,因而曾用部分城墙石块整修了机场跑道,毛泽东与延安军民及美军观察组参与了这次机场建设。
1936年12月18日,红军和平进驻延安城。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北门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与战略总后方,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
1937年的延安古城模型:
延安古城,一说建于隋大业三年前后,一说为唐天宝初年所建,占地约0.56平方公里。
延安古城依西山(亦称凤凰山)而建,与宝塔山、清凉山鼎立相望,延河与南河经城东汇合而东流。因古城其形像船,又被二水所承载,故延安古城有“船城”之说。
延安城门有三,“东曰东胜,南曰顺阳,北曰安定”。因城是依西山而建,故西门设在北城门角向西一侧,故称之为“小西门”。延安城内井水多苦而咸,人们习惯汲延河水食用,为便利汲饮河水,因而在东门外又开一门,名曰“水门”,又曰“津汤”、“通惠”,而老百姓至今习惯称之为“小东门”。
具有“船城”之说的延安古城,曾屡次遭遇水患。清乾隆年间,南河再次泛滥“水推半个延安城”,故重建南门时,将“顺阳”二字改为“安澜”,寓意“安水镇澜”。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由北门进驻延安,城内吴家大院(即凤凰山麓)是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居住的第一个地方。延安市政府(1937年10月成立)位于城内凤凰山东麓(今中医院半山腰),第一任市长马南风。
1938年11月20日、21日,日机连续轰炸延安城后,中央机关先后迁驻郊区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
(四)为实现全民抗战而努力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早日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联合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呼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展墙文物: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应蒋介石1937年1月发出的邀请,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国民党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山举行多次谈判,由于蒋介石缺乏诚意,谈判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了祭文。为了增强对共产党的了解,1937年5月下旬,国民党派出由涂思宗、萧致平率领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考察团(简称中央考察团)到达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和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7年5月至6月,中共中央先后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党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了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的政治路线。这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刘少奇在白区工作会议上做《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阐明了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新形势下,党在整个白区工作中的基本方针、策略和任务。
文物: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政治问题的结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手稿。刘少奇以k.v化名发表的文章《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
西安事变后,为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乘车由延安前往西安,准备南下见蒋继续会谈。当车行驶到甘泉境内劳山湫堰山隘口时,突遭土匪袭击。在激烈战斗中,周恩来随从副官、军委一局参谋、延安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有才、警卫队副队长陈国桥等11人牺牲,周恩来、张云逸等突围脱险。4月26日,周恩来由延安飞抵西安,同国民党代表继续谈判。土匪李清伍、冯长斗等受到人民的惩罚。
二、实行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立即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路线和方针,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批判了各种错误论调,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夺取最后胜利的途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初步克服了全国抗战初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7月13日,毛泽东题词:“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这是今日对日作战的总方针。”
7月14日,朱德题词:“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复图占外蒙,又侵我华北,非灭亡我全国不止。”“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同一天,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关于红军在十天内准备完毕,待命开赴抗日前线的命令。
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准备实行对日抗战。
7月中旬,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予以发表。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二)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确定了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以游击战争为主。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会议决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成员增加为11人,书记是毛泽东(实际称主席),副书记是朱德、周恩来(实际称副主席)。
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并强调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三)红军改编 出师抗日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聂荣臻任正副师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第一二〇师,贺龙、萧克任正副师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徐向前任正副师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全军约4.6万人。命令指出:准备开赴山西前线,加入第二战区(晋绥)序列。
文物:红军改编时颁发的红军十年纪念章。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证章。八路军臂章。
1937年9月15日,朱德与任弼时率八路军总部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渡口东渡黄河入晋,奔赴抗日前线。
8月3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
9月9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
10月6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
文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用过的望远镜。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用过的手枪、照相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用过的油灯。
大型文物:黄河渡船。从1937年8月31日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部队和八路军总部先后从韩城和芝川镇两个渡口渡过黄河,开往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出发得稍晚一些。
改编后的八路军是冒雨出征的。雨季的黄河,浊浪滔天,湍急的黄河之水滚滚而下,渡船在激流中颠簸,好不容易才靠上了北岸。
朱德总司令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29日,正在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得知家中生活极为窘迫的情况后,提笔给好友戴与龄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请速寄家中。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
八路军将士奔赴抗日前线后,捷报频传。
平型关战斗
1937年9月24日夜,先进入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右侧高地。次日晨,板垣师团(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伏击圈。战斗打响,八路军将士与敌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79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平型关战斗,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在华北战场上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文物:1937年9月26日,毛泽东致朱德、彭德怀:“庆祝八路军取得平型关战斗的第一个胜利”电文。
雁门关伏击日军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一部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毙伤敌300余人,击毁敌汽车20余辆。
阳明堡战斗
1937年10月19日凌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三营袭击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毁敌机24架。
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余人,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陈毅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第一支队司令员。
改编后的新四军出师抗日,向南京、丹阳、芜湖等地区挺进,解放了广大农村,并取得了韦岗、马家园等战役的胜利。
文物:新四军军长叶挺用过的指挥刀。新四军证章。
(四)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也是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篇幅最长的一篇文章,全文5万余字。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他还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论持久战》发表后,国民党将领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还被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论持久战》在日本也引起巨大反响和重视。日本投降后,日本军政界共同组织了一个“《论持久战》研究会”。
文物:毛泽东《论持久战》部分版本。
(五)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领导干部30余人。这是1928年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
会议第一天,先由王稼祥做传达共产国际指示的报告。王稼祥传达的共产国际指示极为重要:第一,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第二,肯定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
会议期间,传来武汉情况紧急的消息,大会主席团决定以毛泽东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一封信,鼓励他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到底。10月4日,毛泽东的这封亲笔信由周恩来带到武汉送给蒋介石。10月21日、27日,广州、武汉相继沦陷。
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六届六中全会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首先明确了会议的目的。毛泽东说,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下,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其目的:“在目前,停止敌之进攻,在将来,实行我之反攻,达到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之目的”,“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也就是我的报告的总方向。”
在报告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为了使全党切实担当起自己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号召。
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克服了王明右倾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干扰。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文物: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结论的部分手稿《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政治报告《论新阶段》。
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是开展并坚持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争的战略基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力量,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分兵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一)党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延安领导了敌后战场的对日作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分兵发动群众,创建、巩固和发展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军队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红色电波传敌后》场景:为领导全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夜以继日地工作,通过红色电波向前方发出各种指示,中央通过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深入敌后,通过各地干部返回延安参加会议、进行讨论、参与决策,通过不断派遣毕业于延安抗大及其他学校的学员进入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等方式对抗日战争进行着全面的领导。
文物:毛泽东部分电报手稿。
(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内刊物《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
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说中,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重要性。
1939年5、6月间,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执行决议;群众模范;学习),对提高党员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共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党员人数由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1余万。党已逐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成为长期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八路军、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坚持敌后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河北阜平成立,建立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春,晋东南根据地军民取得了抗击3万日军九路围攻的反“扫荡”胜利,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9年,晋西北军民建立了以大青山为依据的晋西北根据地。
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
从1938年4月开始,新四军各支队相继挺进华中各个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其根据地主要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
东江纵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与琼崖纵队等人民武装共同坚持华南抗战,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1940年2月,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残忍的敌人剖开烈士胃囊时,发现只有棉絮、树皮、草根,竟无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为之震惊,并特意为杨靖宇烈士举行了隆重的“慰灵祭”。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日本对华策略的调整和国民党政府反共妥协倾向的明显增长,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39年至1943年,中国共产党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年月,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出各种战法,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一)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为了打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和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利用青纱帐和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
这次战役是在彭德怀等将领的指挥下,进行的一场以破袭日军在华北交通线为目的战役。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是交通总破袭战,重点是正太铁路,敌人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截断正太铁路一个多月。
第二阶段从9月20日至10月5日,继续袭击交通线两侧敌人和摧毁深入根据地内的据点,使敌同蒲铁路北段再次中断。
第三阶段从10月6日至12月5日,华北根据地军民转入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军对太行和太岳根据地、对平西和北岳地区、对晋西北根据地的“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五个多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
百团大战的战略意义,它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并对支持正面战场作战,遏制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物: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在山西武乡绘制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百团大战奖章。百团大战烈士芳名册。
(二)反磨擦斗争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原则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后,国民党公然反共,制造磨擦。到日本投降止,国民党掀起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打华北。1940年春,蒋介石命令第九十七军朱怀冰(“磨擦专家”)部袭击驻太行山的八路军总司令部。第二次打华中。1941年1月,蒋介石命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突袭新四军,造成皖南事变。第三次打西北。1943年夏,蒋介石企图乘共产国际解散之机“闪击”延安。
文物:新四军军长叶挺1942年11月21日写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牢房墙壁上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曾有朱老总一电退胡军的佳话。
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蒋介石乘机要“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命胡宗南分九路“闪击”延安。7月12日,毛泽东在撰写《解放日报》社论《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断然使用熊向辉提供的情报材料,对国民党顽固派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行径提出严厉质问和抗议。7月上旬,朱德总司令分别致电胡宗南和蒋介石等,严正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挑衅活动,呼吁团结,要求制止内战。与此同时,延安各界群众3万余人举行反内战大会。大会发出呼吁团结、反对内战的通电。
在全国人民以及国际舆论的谴责下,蒋介石被迫命令胡宗南停止军事行动。
(三)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百团大战后,日军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从华中抽调大量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从1941年至1942年,日本侵略军对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所用兵力之多,次数之频繁,手段之残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兵力由50万锐减为40万人。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6月2日,朱德总司令赋诗《悼念左权同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面对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局面,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各种对敌斗争形式。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及交通破袭战等战法。在华中水域地带,军民利用河湖港汊广泛展开了水上游击战。
文物:民兵用过的长矛、大刀、步枪、石雷。
《游击队之歌》是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四)国民党统治区的红色堡垒——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成立。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周恩来为书记。对外公开的身份是中共代表或国民参政员。南方局主要领导华南、西南和港澳地区党的组织。
南方局在重庆期间,广交外国朋友,联络爱国华侨,秘密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重庆公开出版《新华日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活动,与延安日夜保持通信联络。
1943年6月28日,周恩来、林彪等110人离开重庆,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筹备工作和整风学习。董必武留守南方局主持工作。
南方局成立七年零四个月,是抗战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红色堡垒”。
五、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收复了大片国土。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继续向着胜利的方向发展,德、意法西斯的覆灭,使日本法西斯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军民开展对日全面反攻作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一)解放区战场开展局部反攻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进攻。各抗日根据地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共作战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收复大片失地,解放人口1700多万。
1944年11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开赴湘粤桂边,创建新区。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不仅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同时也为对日全面反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解放区战场发动全面反攻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对日本施加了一定的威慑。与此同时,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于8月8日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解放区军民对日开展全面反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延安总部连续发布由周恩来起草、毛泽东修改、朱德署名的关于受降和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武装力量在对日军实行全面反攻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共解放县以上城市150座。
文物:缴获日军的武器。
(三)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消息传来,延安人民高举灯笼、火把,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凭借“小米加步枪”的装备,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