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延安市档案局局长 方勇平

2012年7月,我到延安市档案局任职,很多同志都谈及《延安古今大事记》一书的出版问题。1994年,韩德才任档案局长时,决定编辑《延安古今大事记》,全局同志参与资料的搜集。1999年,黄宽洲任局长,在补充资料的基础上,打印书稿并进行讨论修改。2002年,郭文军任局长,将资料延伸到2000年。近20年时间,书一直未能出版。这件事放在了我的心上。11月,我向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曹树蓬提议,期望双方合作,完成此书的出版。此事获得市政协主席师合林、副主席李建社等领导的支持,指示由树蓬和我具体落实。

我们随即开始工作。一是将记载时限延伸到2012年年底。补充资料编辑工作由档案局编研科的同志承担,全局同志参与资料搜集。资料于2013年2月补充完毕,全稿约52万字,其中古代部分约4万字。随后,我们又将记载时限延伸到2013年年底。二是确定大事选取标准。由树蓬按标准初审原稿,大幅筛删,只留下约28万字。三是明确分工。曹树蓬负责远古至1911年的部分,档案局副研究馆员高建菊负责1912年以后的部分。四是进行资料的补充、考证和文字修改。古代部分增加大量内容,且逐条注明资料出处;现代部分详细考辨,精心遴选,在此基础上我对档案局承担的部分修改了三遍。五是认真组织评审。先后组织四次审读,李建社副主席分别于2012年、2013年8月两次主持专家评审会,根据评审意见,提出修改要求。前后费时2年,最终定稿22万字,其中古代部分近9万字,现当代部分13万多字。字数虽减少,但选事更准确,古今内容轻重得宜,文字更加洗练,书籍的主旨得到较好体现。

此书之所成,得益于选题的慧眼独具和档案系统同仁的长期努力,得益于市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市政协文史委和档案局的密切合作。此书质量得以提高,是编辑人员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年来,两位主编阅读大量志书、专著、原始档案、报刊资料,两次到陕西省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查阅资料;经常加班加点,付出了时间、精力,甚至健康。可以说每个字都浸透着大家的汗水心血。同时,延安众多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也是书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市政协原主席樊高林,延安大学教授刘蓉、曾鹿平,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煜,《延安日报》原主编张春生,地方志编审姜永明,作家张国全,地方历史研究爱好者折正千、强铁牛、贺宗琦、吉胜利、刘志均等人先后参与评审。市政协副秘书长、作家、诗人、地方史研究者霍志宏对书籍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他与原延安市统计局副局长、陕北历史研究者周国祥几次审核增删,对该书做出特殊贡献。陕西出版集团的韦禾毅同志积极协调有关事宜;刘明立女士担任责任编辑,她认真细致的工作,弥补了原稿的不少疏漏。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姚文琦研究员对书稿进行审阅,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向他们以及为该书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当年的资料搜集者多数退休,有的已辞别人世。但咬定青山不放松,事业总有成功时。期望这部书籍的出版,能够为世人了解延安、认识延安、研究延安提供方便,为发展延安提供借鉴。

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因学养不济,遗漏错讹难免,敬请社会各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