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16—1911年)

延安在清朝为陕西布政司所辖。顺治年,设延安府和榆林道。延安府辖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鄜州、洛川、中部、宜君、绥德州、米脂、葭州、吴堡、神木、府谷。雍正三年(1722年),鄜州、绥德州、葭州直隶陕西布政司。九年(1731年),撤榆林道设榆林府。延安府辖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县。乾隆八年(1743年),延安府辖县增定边、靖边两县,共十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延榆绥道,道治榆林城,统领延榆两府及所属各县。

清朝国界向北扩展,延安战略地位下降。清初实行包赔虚丁政策,地方官对新垦地亩不予折正,贻害于民,百姓不堪重负。雍正年间才据实厘定,百姓负担减轻。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对延安各业破坏甚重,人口总数下降三分之二。清末实行新政,为以后变革打下基础。

清世祖顺治元年 1644年

正月 延安天鼓鸣。疫。清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安定城东关早大水灾,水漂民屋。安定县磁窑村开始烧制陶瓷。雍正《安定县志》

十一月

清军阿格济率吴三桂、尚可喜军由山西保德结筏渡黄河,入陕北。李自成由京城撤至西安,率军北援,至甘泉又闻潼关告急,乃挥师南下,增援潼关。谭吉璁《延绥镇志》、《李自成年谱》

清世祖顺治二年 1645年

正月 李自成部将高一功在瓦窑堡重创清军,随后退守延安城,有四万兵守延安。后闻自成撤离西安,月余乃全部南撤入汉中。嘉庆《延安府志》

二月 清军占领延安,改天保府为延安府,天保县复名米脂县,天波府复名清涧县。延安府辖鄜州、绥德州、葭州及其属县和肤施等八县。嘉庆《延安府志》

四月初十

顺治颁《谕陕西诏》规定:自本年正月为始,止征正额,凡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蠲免。大兵经过地方,免现粮一半;归顺地方不系大兵经过者,三分免一;州县遭焚掠,应听抚按官察明,顺治二年钱粮应全免者全免,应半征者半征;定延安府额设驿站。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二》

五月 大清在榆林设延绥镇巡抚都御史,王正志为清朝首任延绥巡抚都御史。

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遇害。年仅三十九岁。

八月 张献忠在成都称,国号“大西”,纪元“大顺”,就大西王位。以上自雍正《陕西通志》、谭吉璁《延绥镇志》、康熙《延安府志》

清世祖顺治三年 1646年

初春 农民抗清军首领张应元、刘文炳、贺弘器在延安南部地区活动。

二月 肤施、安塞、安定等县发生蝗灾,赤地数百里。朝廷减延绥受灾天目,免本年额赋之半。雍正《陕西通志》、嘉庆《延安府志》

五月 刘文炳、康千总、孙守法等在北山一带抗击清军。

七月 农民抗清军首领张应元、康千总在延安战败,康千总被清延绥巡抚王正志部所杀。《延安地区志》

十一月 张献忠在四川省盐亭凤凰山被清兵所杀。年仅四十岁。

十二月 抗清军首领刘文炳率众千余,活动在中部、宜君、店头等地。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世祖顺治四年 1647年

延安境发生蝗灾。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年 清朝定延安驻兵经制。清朝复征“辽饷”。雍正《陕西通志》

清世祖顺治五年 1648年

三月 延绥参将王永强起兵反清,占据鄜州城,杀洛川知县郭灿。康熙《洛川县志》

同年 安塞赤风竟日,屋瓦皆飞。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年 清廷免延安府县顺治四年雹灾额赋。清雍正《陕西通志》

清世祖顺治六年 1649年

三月 王永强、神木县高有才等率部攻占延安十九州县,破榆林城,杀延绥巡抚、右副都御史王正志,督饷户部郎中朱子升。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期 反清军俘鄜州道台王希舜,延安知府宋从心、鄜州李方征等。总兵官沈朝华、中部知县序襄逃遁。雍正《陕西通志》、康熙《鄜州志》

五月二十四日 吴三桂率军北上,相继收复肤施、宜川、安塞诸县。

七月 吴三桂率军收复绥德。

八月 清军进剿鄜州城,王永强败走宜君,自杀身亡。部将高有才病退府谷。

十月 吴三桂收复榆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谭吉璁《延绥镇志》

清世祖顺治七年 1650年

九月

督抚具题,豁免延安府属无主荒地亩数,逃亡丁七万七千有零(其中安塞县无主荒地一百五十五顷八十一亩;保安县无主荒地九十三点七九顷,逃亡丁八千一百七十八名;宜川县荒地一千三百九十四顷九十七亩,逃亡丁一千五百三名)。嘉庆《延安府志》

十二月 吴三桂军进剿宜川八郎山。抗清军刘弘才在保安战役中失败,退走至甘肃地。

同期 宜川县李凉凉、铁棍儿反清起义,占领宜川大半,波及延长东五乡。后遭清军围困而败。清《延绥镇志》

清世祖顺治八年 1651年

清世祖福临亲政,遣专官祭祀黄帝陵。后清朝历代皇帝每遇大事,均遣使祭祀黄帝陵,祭文碑刻现皆存于庙内。《黄帝陵志》

同期 延安、延长、中部等县地震。安塞雨豆。安定县四月至九月不雨。奉旨豁免宜川县有主荒地七百零八顷二十一亩。嘉庆《延安府志》

清世祖顺治九年 1652年

钦定六谕卧碑文:“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立理,无作非为”,在各府州县树碑,要求州县官员及乡老里长于每月朔望定时宣讲,延安府所属州县依例实行之。《清代的国家和社会问题研究》

清世祖顺治十年 1653年

陈培基任延安知府,兴利除弊,多善政。任期内重修西山“镇西楼”,后改名为“文昌阁”。康熙《延安府志》

延安府除已报经朝廷批准少数县豁免人丁和折正地亩外,各州县仍按万历年编审丁数和地亩数下达赋税额。百姓不堪负重。嘉庆《延安府志》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 1654年

八月

诏延绥巡抚题,豁免延安府属续荒地二千三百四十七顷七十亩,续逃亡丁六千八百(其中豁免甘泉县续逃亡丁二千二百九十一名;安塞县二百九十八亩;宜川县续荒地三千一百五十二亩,续逃亡丁七百六十六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 1655年

撤销延绥督饷户部。重修延安府城。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年 清廷免延安府州县赈灾丁徭额赋。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同年 柳沟筑城(今黄龙境内),名神道岭,设游记镇守,归潼关协辖。配游击以下官员四人,有兵二百七十名。有城,城门额刻“四邑要地”。《陕西省志·军事志》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 1656年

五月 中部地震。

八月 陕北洛川雨雹成灾。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月 延长县李养伸编成《延长纪事》。乾隆《延长县志》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 1657年

中部县麦收,秋大有。《中部县志》

诏各府、州县俱立预备仓及社仓,责成各相关机构稽查旧积,料理新储,每年收支情况造册上报。道光《鄜州志·社仓》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 1658年

保安知县张嗣贤重建县学,进士郭志南有记。自元延祐三年创办县学后,明永乐四年曾重修。嘉靖间,邑人、大学士王大任增修。延川知县刘榖重修延川县学。之前,明洪武三年重修。清朝顺治九年亦重修。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 1659年

六月

淫雨如注,三日夜不绝。初六洪水滔流,经安塞冲其城(碟子沟),冲走两扇城门达半里远。城北荡为水区,南关淹死多人。大损庐舍。戊时,大水至延安城,横决而入,冲开东门、水门,东南城垣凡庙宇庐舍漂流,仅存其半,淹死六百余人。至亥时,水迅湍入延长城垣,民舍亦遭漂没。知府叶舟发粟赈灾,又上其事于抚、按,据题减粮。洛川暴雨成灾。乾隆《安塞县志》,清康熙《延安府志》,清乾隆《延长县志》、《洛川县志》

同年

陕西左布政使陈爌觐见顺治帝时上疏奏:延安府属地瘠民贫,旧例四五亩折内地一亩起科。自(顺治十年),分巡河西道兴屯道员白士麟、兴屯同知高应选督垦荒地,垦一亩即报一亩,按亩纳税,五倍前赋。应行地亩折正之法。疏入,朝廷准肤施县地五亩折一亩,甘泉县地三亩折一亩,令丈量清理改正,照折正后地亩征纳粮赋。延民颂之。雍正《陕西通志·卷五十二》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1660年

牛天宿、赵廷锡修《延安府志》稿成。

同年 延河大水致河移于东,离城远。知府牛天宿乃相地分工筑修,至十八年城工先成。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延川县遭大水灾,城塌一百五十丈。康熙《延川县志》

同年 延川知县刘谷主修《延川县志》。

同年 清廷免肤施、安塞、保安、延长县上年额赋。《延安地区志》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1661年

七月二十八日 延安城地震。

八月 中部县雨雪深二尺。秋禾尽没。是月大雨至九月始止,河水泛涨,沿河田苗庐舍漂流甚多。秋饥。康熙《延安府志》

十月

疫病大流行。今黄龙县瓦子街杨村有石碑记载:顺治十四年至十八年,杨村、李村、吴村共五十六户二百八十六人患病,死亡二百六十二人,故将三村合并称杨李吴村(今杨村)。《延安地区志·大事记》

同年

保安知县张嗣贤主修、保安人王政新等纂辑《保安县志》。志载:崇祯年贼寇横起,将安塞所属巡检司军站,暂移在保安杏子城走递,驿站开支由当处百姓负担,居民负担不起,相率逃亡。乡绅刘谦、牛维斗等申告此驿站为“飞站”。历经数年,方由朝廷负担驿站开支。民累始得减轻。顺治《保安县志》

同年 陕西布政使陈爌续修《洛川县志》。

同年 神道岭游记署总司设石堡,派千总一员、马战兵、步战兵三十四名驻守。《黄龙县志》

清世祖顺治年中 1644—1661年

《延安府赋役全书》刻本传世。

清廷复征明朝加派练饷,按旧例,令两月内按耕地亩数征完。雍正《陕西通志》

延安府、鄜州及其所属各县人烟稀少。宜君杨素蕴上奏《延属丁徭疏》。记载曰:明末以来,延属各州县民,“半死于锋镝,半死于饥馑。今日存者,实百分之一。自宜君至延、绥,南北千里,行数日不见烟火,惟满目蓬蒿与虎狼而已”。嘉庆《延安府志》

同期

河西道许瑶上陕西巡抚的《延民疾苦五条》。其中之一说:“天下户口(负担徭银),每丁不过几分计,至多以一钱计。独今日延民之苦,有赤贫只身,而岁纳至七八两不止者。此皆虚丁之害也。如延长以一千六百余丁,而包七千六百余亡丁徭役”。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元年 1662年

康熙登帝位,遣专官敬祭黄帝陵。

九月 清廷裁延绥巡抚,其职责归陕西巡抚。十一月裁撤分巡河西道。雍正《陕西通志》

十二月 撤延绥镇西路兵备道,所属营堡军务、粮储转运归中路榆林道管辖。奉旨,驿传事务照各巡抚分辖地方归并督粮道兼摄。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六》

同年 免延长县逃亡并洪水推漂人丁六千零(赋税徭役)。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同年 安塞县天鼓复鸣(地震),声如雷震,屋宇皆动。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清圣祖康熙三年 1664年

闰六月 延安淫雨弥月,成大洪,坏庐舍,漂人畜。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清圣祖康熙四年 1665年

六月 安定县大雪。

同年 诏顺治十六、十七、十八等年各项拖欠钱粮,俱令蠲除。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清圣祖康熙五年 1666年

鄜州人任于峤重纂《鄜州志》,康熙二十五年刻印。

清圣祖康熙六年 1667年

裁撤延绥巡抚一职。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知县李暲创修的《安塞县志》。《安塞县志》

清圣祖康熙八年 1669年

四月

定延绥镇标三营兵制,确定镇、卫、营、堡马步军编制,明确榆林城、延安府城、各州县城、关隘要地及堡驻军数量。清朝延绥镇军士编制数为九千六百二十九员名,马二千六百四十二匹。延安撤卫设营,驻马战兵二百五名,步战兵九十五名;(明朝经制官兵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员名、马骡驼三万三千一百五匹)。康熙《延绥镇志》、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九年 1670年

上谕《十六条》:“效孝悌以重人伦,亲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黔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川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佳言佳忿以重身命。”令县官定时宣讲,教化民众。《清代的国家和社会问题研究》

延长知县陈天祐将县衙署从高奴山复移于下城,修建房屋。清乾隆《延长县志》

清圣祖康熙十年 1671年

四月 安定县大雪折树。《安定县志》

清圣祖康熙十三年 1674年

十二月 清朝提督王辅臣呼应云南叛清的吴三桂叛清起兵。康熙《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 1675年

二月三日 神道岭游击营李师膺反清起兵,攻宜川,知县田锡爵、县丞尹延柱、训导李国珍俱逃。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三月 定边营副将朱龙叛,掠靖边,守备刘士英死亡;扰安定,驻三日离去。

同月 朱龙连陷定边、绥德、延安等地。攻占延安后,楼阙尽毁。陕北州县营堡皆被反清兵所占。

同月 王辅臣降清,复叛,进占陕北。

五月

宁夏提督陈福攻克定边,斩朱龙父子。宜君营参将杨宗道,败贼于洛川。总督哈占、巡抚杭爱,遣参将杨宗道等进剿,收复鄜州、甘泉。杨宗道、王宣懿与叛军战于甘泉臭水川,大败叛清军。二十六日,知府王廷弼收复延安,叛清军逃遁。延安设镇,命云贵总督鄂善为总镇、四川总督张德地镇守延安。

六月 清廷派太原将军毕克力图渡黄河西援榆林,先后攻克王辅臣据守的吴堡、绥德、保安、安塞、宜川、延长、延安诸县,叛乱平定。以上均自康熙《延安府志·纪载志》

七月 清将王宣懿下宜川,追击由延安退出的王辅臣部将李士英部,降其众。《陕西省志·军事志》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延安大有年,斗米四分。康熙《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十六年 1677年

擢升王廷弼任榆林兵备道。撤延安镇,复撤延安巡抚。陈天植知延安府,招徕流亡,赈穷恤困,民赖以苏。捐资修延安城楼、鼓楼,重修学宫,立社学,修西山文昌阁。楼堞聿新,巍然大观。康熙、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十七年 1678年

延安秋,霪雨,大水。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 1679年

八月至九月 大雨两月,河水泛涨,田宅漂没甚多。秋遭饥馑荒。康熙《延安府志》

延长县知县增修县学。之前,明洪武十四年、天顺间、成化间先后增修。乾隆《延长县志》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1680年

延安知府陈天植主修、内阁中书赵廷锡纂辑《延安府志》,四十三年刊印。志载:“延民困于盐矣,贫甚且日以益。盐池附近之民,衔多驮而不敢,越境则为私贩;窵远之民,欲不驮而不能,情愿缴课而官不肯。驮盐到境,引即缴官,手无符照,出门一步,即以私盐为累。课商既难募,而课又不可缺。朝廷或复商人开中之法,或令小商听从自便。即州县征课,课轻则商自集,延民之困可纾也。”然建议未被采纳。康熙《延安府志·卷之三》

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康熙帝恩诏:蠲免延安府属康熙七年至十七年,旧欠地、丁等项钱粮。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康熙亲书“御制祭文”,派员到中部县祭奠黄帝陵。清乾隆《中部县志》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五月 奉旨豁免保安、甘泉二县包赔虚丁银一千三百四十七两。督抚具题,奉旨豁免保安县包赔虚丁三千七百一十六名。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十一月 谕户部:陕西省用兵之际,转输馈饷,再宜加恩,其二十七年应征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六年未完钱粮亦著俱与蠲免。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奉旨,安定县实征起存银全数蠲免。雍正《安定县志》

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八月七日 (延安)忽有小黑虫,长许,从空中而降,转瞬间蔽地盈林,穿窗登几,几欲无隙。延(安)近邑皆然,颇灾秋谷。此异亦史传所未闻者。《钮琇卷六·秦觚·天雨虫》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691年

四月 延安地震有声。

同年 宜川大旱,飞蝗蔽日,禾苗食尽,大年荒。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年 安塞县城北修大佛寺。乾隆《安塞县志》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陕西地方连岁凶荒,继以疾病,陕西巡抚所属府、州、县、卫所康熙三十二年地丁银米通行免征。奉旨,安定县实征起存银全数蠲免。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同期 宜川知县毕益谨改建“丹山书院”为义学。次年,重修宜川“瑞泉书院”。乾隆《宜川县志》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中部知县李暄主修,刘尔怡汇纂的《中部县志》成稿。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十二月 颁诏天下,三十三年以前所有欠赋全行蠲免。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八月 陨霜伤稼,米价腾贵。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 1701年

宜川大水,滨河田庐,漂没无算。延川大水入城,冲漂北门。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安定知县廖均,在城东捐俸建石桥。后人称之为“廖公桥”。清雍正《安定县志》

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重修安塞县学。之前,明朝成化十四年、正统间、景泰二年、万历八年和四十六年、崇祯元年,清朝顺治十二年、康熙九年和三十三年相继增修。雍正《陕西通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诏免陕西等省府康熙五十一年地丁银并历年旧欠;免征其五十二年地丁银粮。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二月 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各地将现钱粮册内有名丁数作为永数定额,不再增减。嘉庆《延安府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

延长知县刘芳馨主修,贡生樊钟秀汇纂的《延长县志》成稿。

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

谕令沿边一带陕西延安、安塞、安定、保安等县、卫、所、堡康熙五十六年额征银、粮、草,通行蠲免。雍正《陕西通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清廷免安塞、保安等县额征银米,免除历年拖欠额赋。雍正《陕西通志》

同年 延河洪水入延安城。《延安市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

中部县学,旧在坊州城,明洪武间建。后,成化初移建县治东南,弘治中、万历元年增修。崇祯三年兵毁,五年徙置上城。康熙二十五年修。本年复移建建下城旧址。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诏免安定、保安、安塞等县及沿边卫、所、堡、寨(康熙)五十九年额征银。雍正《陕西通志》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

宜川、延长大旱,从秋季到次年五月未下雨。是年,颗粒未收,遭大饥荒,饿殍载途。雍正《陕西通志》

同年

宜川县知县王志深捐棺掩葬不及,于县城东门外掘大坑,死尸积满,名曰“万人坑”,积尸几满。王令捐资赈粥,饥民闻风踵至,城中不能容。炎热熏蒸,疾疫蔓延,死者盖众。奉谕旨赈恤。乾隆《宜川县志》

清圣祖康熙六十年 1721年

延川、安塞、安定等县旱灾,大饥荒,斗米一两银。饿殍枕藉于道,民众大逃荒。宜川秋稔,然饥疫相继,乍食新谷,每多体肿面黑而死。经督抚奏,奉旨发帛赈恤,蠲免本年钱粮。(相关县旧志综合)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四月 甘泉大风拔树。

秋 安定黑鼠成灾,鼠似蛤蟆状。

同年 安塞知县徐五行创修义学。雍正《陕西通志》

清世宗雍正元年 1723年

洛河暴涨,大水冲毁鄜州城,仅存城南一隅。雍正《陕西通志》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年

御制《圣谕广训》,传发至村。在大乡大村设讲约所,选约正值月,每月初一、十五,集众宣讲。立社坛,每年春秋举行里社祭典,宣读抑强扶弱誓文。举行乡饮酒礼,制定礼仪程序。举行乡饮酒礼活动在延川、延长、宜川、安塞、鄜州、洛川、中部等清代县志中多有记述,道光以后逐渐式微。《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各县《旧志》

十一月 川陕总督年羹尧主持,调整陕北榆林、延安府属三十余营堡及其隶属关系。《陕西省志·军事志》

同年

安定重修县学。之前,明洪武二年,宣德九年,正统十四年,成化十二年,嘉靖十年和四十三年,万历十七年、二十六年和三十五年;清朝顺治八年,康熙二年、八年、十三年、三十八年不断增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清世宗雍正三年 1725年

同年

将鄜州、绥德州、葭州三州升为直隶州。鄜州设州同厅,驻黑水寺,州判厅驻黄龙石堡镇,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清涧、米脂归绥德州,吴堡、神木、府谷归葭州。延安府领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县,归陕西省布政司直辖。

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将延安府属十七州县(包括今榆林各县及宜君县,除中部、神木二县)现岁征丁银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余两,按照每丁二钱科则,凡过二钱者,皆与减免,共应减去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两。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批准执行,著为令。延安所属各州县百姓负担此后得以减轻。雍正《陕西通志》、嘉庆《延安府志》、道光《鄜州志》

清世宗雍正四年 1726年

十二月十八日 黄河水渐清,至正月初六日,清澈异常。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延川知县李近阳续修《延川县志》。

同年 重修甘泉县学。明弘治二年、万历二十二年曾相继增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清世宗雍正五年 1727年

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通省均丁,以粮摊载丁银,安定县共减银九百七十九两余;宜川县共减银一千九百零一两余。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同年 延安知府吴瑞捐修肤施县学。自明洪武创建县学后,弘治八年、清朝顺治间、康熙二十一年和六十一年曾相继增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清世宗雍正七年 1729年

六月诏免延安府所属县雍正八年地丁银十分之三。朝廷拨款,令各州县均建社仓。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诏颁社仓条约,州县刊刻木榜于各乡社仓竖立,以为永久程式;杜绝官办社仓,违者以扰挠国政,误民生从重治罪。雍正《陕西通志》

同年

准裁三川、甘谷、文安、河西四个驿站。次年,定各驿站,除原额车驴夫役之外,凡有不敷,俱系另雇民间脚力转运,运送军需军装等项,按规定运费雇募运送,据实报销。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六·驿传》

清世宗雍正八年 1730年

安定知县吴瑛主持纂修《安定县志》。志云:“驮盐为土人第一辛苦事。道由靖边、宁塞诸堡,山高沟险,骇目惊心。塞内外地人烟稀少,启行必多裹餱粮,藉沙而食,搜泉而饮,亦有竟日不得勺水者。夜则披毡露立,牧放驴畜以候天晓。加之秋雨淫潦,到池有守候之苦,在途有泥泞之阻”。

清世宗雍正九年 1731年

朝廷将卫所并于州县,军户变为民户,军屯土地分给民户。成立榆林府,将明初以来隶属延安府的绥德州、葭州及其所属各县划归榆林府,在原属榆林卫沿边营堡的基础上,设榆林、怀远、靖边、定边四个县,统归榆林府管辖。自此,陕北分为延安、榆林两个府。雍正《陕西通志·卷三》

清世宗雍正十年 1732年

延安知府吴瑞重修“延利渠”,在花石崖下引水,凿石渠七十八丈五尺,土渠三里余,经流沙渠、南寺,灌田数百亩。又在桥儿沟口修土渠引小水,治水田数十余亩。又南二十里马嘶川循山麓穿石渠二十余丈,土渠二里,至川口折而东至蓬头村,凡五里,灌田数百余亩。所需经费悉捐俸,又远购稻种散之民,播而种之,易稷而稻,易旱而水。嘉其名曰“利民渠”。康熙《延安府志》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1733年

延安府城有龙溪书院、云梦书院、嘉岭书院、云岩书院、杨公书院。延安府城和各州县城乡都有社学(小学)和义学若干所。

清雍正年间,延安府及鄜州,共有大学两处(一为府学,一为肤施县学),中学四所(鄜州州学、安定县学、宜川县学、洛川县学),其余各县学均为小学。(注:大学即重点教授儒家经典。)据雍正《陕西通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综合

清高宗乾隆元年 1736年

重修延安府城。延安府各县将匠价银摊入地丁。肤施县奉旨,地丁钱粮,蠲免十分之五。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中部县城设桥山书院。乾隆《中部县志》

清高宗乾隆二年 1737年

朝廷免延安府康熙五十二年至雍正十二年未完民欠。《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清高宗乾隆六年 1741年

延安府鼓励开荒垦地。定则例:无主荒地由官招垦,垦荒者给照,三年不垦地者,追照存案另招。新垦之地以三五亩折征一亩不等,限十年起课。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

清高宗乾隆八年 1743年

四月十八日 大雪,麦苗偃仆,旋复滋长,不为害。

十二月 将原属榆林府的定边和靖边两县划归延安府管辖。

十八日 黄昏后,彗星出现于正南,至次年正月初四后不见。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庄稼歉收,延长县平安里王德荣出米谷五百石,接济贫困乡民。乾隆《延长县志》

清高宗乾隆九年 1744年

安塞知县倪加谦主持编纂《安塞县志》。

同年 安定县水沟坪村建蓄水池塘,引水灌地五亩二分。道光《安定县志》

同年

宜川居延之东南,较延北诸县地稍卑湿,易致霉变。仓制底铺木板,承以苇席,上起气楼,下开猫眼。全县有常平仓廒六十六,应储京斗谷四万石。每年青黄不接时,借三存七,秋后免息还仓。乾隆《宜川县志》

清高宗乾隆十年 1745年

三月二十八日 洛川人贾赐桓被任命为台湾府清罗县县丞(后又调笨港县县丞),是洛川县出海第一人。乾隆《洛川县志》

同年

安定知县高士超于瓦窑堡建“文山书院”,继任者将书院改为县公署。延长知县沈堡于中街北水沟西创建书院,次年竣工,继任知县孙宗翰将书院改为县公署。道光《安定县志》、乾隆《延长县志》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 1749年

七月二十三日 濯筋河(延河)、芦关岭普降暴雨,河水突涨,汹涌异常,安塞旧县城石堤冲塌十五六丈,溃毁城墙、水涧、炮楼及道路堤岸多处。乾隆《安塞县志》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年

延安重修嘉岭山书院。嘉庆《延安府志》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1751年

七月五日 安定河溢,淹及民屋。

同年

宜川知县吴炳主修《宜川县志》。县志载:清河川产稻。宜川民渐知种桑果,兴蚕事,又时置机杼,习纺绩,衣食之资,视前稍赖焉。该《宜川县志》于乾隆十八年刻本传世。宜川县城增筑环城石坝,以防水。重修丹山书院。乾隆《宜川县志》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 1752年

安定知县高士超重修《安定县志》。

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

六月 延长大雹雨,庄稼被毁。

同年

延长邑令王崇礼倡导种植玉米,总结种植玉米有“十便五利”之好。十便是播种时间长,易于生长锄耘,抗风雨强,易于运输、碾打、储藏、食法多样和熟食携带等。五利是产量高,食用味美、酿酒,梗秆可燃可铺桥。他说“将来挨村遍种,青梗如竹,绿叶如茅,不惟裨益农田,抑可点染山色”。此为陕北地区种植玉米最早的记录。乾隆《延长县志》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宜川大饥,相传“黑豆穿线论粒而售”,饿殍载道。民国《宜川续志》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正月 延安地震,沉睡者不知。土人相庆曰:岁转丰矣。先是,岁屡歉,是年后俱有收。嘉庆《延安府志》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置延榆绥道,分巡延安、榆林两府事务及河粮盐茶、水利、驿传、关防屯田诸事,并督察地方官员。道署设榆林。

同年 延长知县王崇礼倡捐,率士兵资助重修书院与纂修县志。乾隆《延长县志》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闰五月《延长县志》编纂完成,共十卷,刻本传世。乾隆《延长县志》

同年 鄜州“龙山书院”建成。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修延安城。肤施知县督理修城事宜,大加修筑,垣堞女墙,城外沿堤,悉植杨柳。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甘泉知县汪永聪领帑金二千九百四十二两修县城,次年五月告竣。《甘泉县志》

清高宗乾隆三十年 1765年

甘泉知县汪永聪纂修《甘泉县志》。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朝廷免延安等三府属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民欠银一万一千两,粮四万六千石。《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

洛川县治由旧县迁至凤栖镇。乾隆《洛川县志》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

延长知县洪侨重修县城。《延长县志》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奉旨,肤施、宜川两县地丁粮银全行豁免,免保安、安定两县地丁粮银一定数额。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署知府杨衍嗣,捐资补修府城,城垣亦重修。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陕西省巡抚毕沅奏议修建耗正银外,加征三分。自此以后,逐渐增加,嘉、道以后,各类加征谓之平余、差徭,大为病民。每正银一两,连正耗、平余,几近一两五六钱之多。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甘泉县玉星烛编修《甘泉县事宜》。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奉旨,肤施、宜川、延长县地丁钱粮全部豁免,保安、安定两县部分钱粮额。嘉庆《延安府志》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朝廷免延安等三府属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民欠粮十二万三千七百石,常平仓、社仓谷一万三千一百石。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同年 安塞县知县任云书修《安塞县志》。乾隆《安塞县志》

安定知县叶正扬续修《安定县志》。道光《安定县志》

鄜州知州吴棐龙购地于城南西侧,兴建“雕阴书院”。道光《鄜州志》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洛川知县石养源首捐奉银一百二十两,在县城北修建“朝阳书院”。嘉庆《洛川县志》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朝廷免延安等三府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两年银一万三千五百两,粮三万六千六百石。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同年

洛川有虎伤人。知县石养源请调宜君营兵七十名,由把总刘定都及外委二人统之,署洛川把总贾世禄率兵十余名相助,驻本县白城桥打虎二月,获八虎,一虎腹内有四仔。嘉庆《洛川县志》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夏 大水冲塌延安城身十九丈八尺五寸丈,石堤一百零四丈八尺。嘉庆《延安府志》

十二月 宜川、延川二县报黄河水澄清。嘉庆《延安府志》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四月 奉旨:积年民欠常粮,自乾隆三十八年起至五十三年止,全行豁免。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同年 延安知府洪蕙,率肤施县知县章廷枫,请帑补修上年水毁城墙及石堤。洪蕙任知府十五年,政绩卓著。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普免全府(十县,包括定边、靖边,不包括鄜州及所属洛川、中部、宜君县)下一年税银。《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将盐课摊入地丁,合之均徭,停免药味折价等银,均仿“一条鞭法”,随地粮带征。富商大贾,操奇计赢,或家资钜万,无一陇之殖,对于国家,终岁不输一钱。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闰二月 奉旨:积年民欠社粮,自乾隆三十九年起至五十八年止;并民欠常粮,自(乾隆)五十五年起,至五十八年至,全行豁免。《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十二月 奉旨:豁免嘉庆元年本府应征地丁钱粮,并本色粮、草,未免耗羡银两。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同年 肤施、安塞、定边、靖边四县旱灾,除按分数蠲免外,其余分作三年代征。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仁宗嘉庆元年 1796年

白莲教反清起义,延安杜甫川梁家沟梁姓二兄弟举旗起义,自称“梁王”。联合四乡民众,打富济贫,抗官税,吃大户。一度冲入府衙。人称“土曼”。《延安地区志》

同年 延河大水,冲塌延安城东门北面城身十七丈。知府洪蕙捐养廉银三百两,补修。洪蕙捐俸资维修、扩建清凉山万佛洞殿窟十余处,之后又新建先农坛。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仁宗嘉庆四年 1799年

安定县吴家寨子村引水渠建成,灌地三十亩。道光《安定县志》

清仁宗嘉庆五年 1800年

七月十日 安定大雨,水涨数丈,漂没民屋。道光《安定县志》

同月 延河水涨,冲塌府城城墙及城堤数十丈,水入北门至北十字街并北仓外。嘉庆《延安府志·卷六》

同年 奉旨,积欠民欠常、社仓粮,乾隆六十年以前,全行蠲免。嘉庆《延安府志·卷一》

清仁宗嘉庆七年 1802年

知府洪蕙主修《延安府志》成。志载:延安府共三千零四十九户,六万九千就白零二丁(包括定边、靖边二县,不包括鄜州、洛川、中部、宜君四州县)。其中肤施县一千一百八十九丁,安塞县七百三十四丁,甘泉县一百三十二丁,保安县四千四百六十八丁,安定县五千二百九十九丁,宜川县九千六百三十四丁,延川县五千一百五十七丁,延长县一千六百三十六丁,定边县二百九十三丁,靖边县九十二丁。鄜州(缺),洛川县九万四千四百九十八丁,中部县嘉庆十一年户五千九百七十七丁(洛川、中部两县丁数补自县志)。

朝廷将延安府所属各县、鄜州及所属县元年至七年所欠各项银粮蠲免十分之五。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延安府通共耕地三万五千一百二十三顷一亩,每年额征本色、折色粮十八万四千零七十九石二斗;其中本色粮除去荒、招佃、减纳等,每年实征一十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二斗七升;折色粮五万九千一百三十石二斗八升。共额征银一十二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两三钱六分余,除存留(自支)外,每年应上解(国库)共银三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两五钱六分。嘉庆《延安府志》

清仁宗嘉庆八年 1803年

四月延安府所属各县及鄜州所属县未完常平仓、社仓粮,嘉庆六、七年常粮,嘉庆二、三年社粮一并蠲免。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仁宗嘉庆十一年 1806年

洛川知县刘毓秀主持续修《洛川县志》。

洛川县昔年所出频多,近日木棉价昂,纺织者渐少。酒有黄米酒,市沽家酿,醇醇不一。烧酒有家酿者,无烧房,市沽者从鄜州张家驿等处来。油,各种不一,故味不佳,即点灯亦不佳。砖瓦,随地起窑烧之。毡无佳者。石炭,从宜君山中来。嘉庆《洛川县志》、《中部县志》

清仁宗嘉庆十二年 1807年

中部知县丁翰主修成《中部县志》。嘉庆二十年刻印。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1812年

安定、保安蝗灾,旱灾并发。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 1813年

安定地震。朝廷给安定县灾民口粮。道光《安定县志》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1815年

邓廷桢任延安知府。二月他到延安,便作“嘉岭山寻范文正公读书处”诗,缅怀范仲淹在延安的功德。《延安吟》等资料综合

安塞创办“苹笙书院”。民国《安塞县志》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

靖边县设吴起镇。《吴旗县志》

同年 保安知县王行访修“永康书院”,兼设义学。咸丰《保安县志》

清仁宗嘉庆年间 1796—1820年

延安著名的商品市镇有:肤施县的青化镇、丰林镇、乐盘镇,甘泉县的临直镇、麻作镇,洛川县的乐生镇、土基镇,保安县的沙家镇、永和镇,中部县的杏头镇、升平镇,宜川县的云岩镇、秋林镇、百直镇,延长县的交口镇、神头镇,安塞县的塞门镇,安定县的瓦窑堡镇等,集镇构成农村集贸市场网络。《嘉庆一统志》

清宣宗道光二年 1822年

五月—七月 安定县发生瘟疫。民国《安塞县志》

同年 鄜州知州杨名飏重修“雕阴书院”,并更名为“经正书院”。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宣宗道光三年 1823年

延安府各州县人口:肤施县六万一千二百人,保安县五万一千五百人,延长县八万六千一百人,甘泉县二万四千一百人,安定县八万五千六百六十二人,安塞县三万六千九百人,延川县四万九千人,宜川县七万九千一百人,鄜州七万六千二百人,洛川县三万一千零九十二人,中部县三万七千五百人。卢坤《秦疆治略》

清宣宗道光五年 1825年

安塞儒学移建于新乐寨。民国《安塞县志》

清宣宗道光七年 1827年

七月 蠲免延安府、鄜州所属各县民额赋十分之六。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宣宗道光十一年 1831年

延川知县谢长清主修《延川县志》。

宜川县永宁村戏楼修成。薛观骏《宜川续志》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 1833年

鄜州知州吴鸣捷主持三修《鄜州志》。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1839年

八月初一至初三 甘泉大雨,府村、道镇等处被洪水淹死三十四人,冲毁部分房屋、窑洞。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

安定建“笔峰书院”。道光《安定县志》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八月二十日 安定雹雨,大如鹅卵,山顶堆有一尺多厚,数日不化。

肤施知县陈炳琳在杜甫川口书刻“少陵川”。(石刻落款)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安定知县姚国龄主修《安定县志》。

清文宗咸丰三年 1853年

六月 清许各地卖官,卖官爵所得入收归国库。《陕西近代大事记》陕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北大学历史系编。

十二月 清廷下令,向陕西预征钱粮一年(银一百六十余万两)。至次年春,延安府州县如数完纳。《陕西近代大事记》

清文宗咸丰六年 1856年

保安知县彭瑞粼主修《保安县志》成稿。

清文宗咸丰八年 1858年

二月 陕西省设厘金局,进出延安货,皆照货值抽厘四厘五毫。《陕西近代大事记》

清文宗咸丰十年 1860年

六月

延安清查户口,编订保甲组织,十家为牌,设牌长;百家为甲,设甲长;若干甲为保,设保长。保长即团总,甲长即团长,牌长即队长。十五至六十岁男丁都派做团丁。十人一队,五十人一团。《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朝廷、地方不禁鸦片种植。本年起,延安始征收土药税,实为鸦片交易税。到光绪年间,延安各州县普遍种植鸦片。民间吸食成风,成一大祸害。土药税至光绪末,全省年征收达三十余万两。《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咸丰间,河东商贾,常年收买粮食,运集圪针滩渡河。宜川民禀官立市设仓,买粮东运山西。《宜川续志》

清穆宗同治元年 1862年

安定县宋家坪掘成斜井煤窑。《延安地区志》

同年 陕西关中爆发回民反抗清朝政府的武装起义。回民军在陕北所到之处,百姓无分老幼男女均遭杀戮。《陕西通史·明清卷》

清穆宗同治四年 1865年

五月 延安设立营田局,拟定章程十二条,招佃认垦。《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期 延安府及所属各县,在同治年动乱发生之前,社会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延安城区仅当铺就有八个。史密斯著、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清穆宗同治五年 1866年

五月 回民反清军开始影响延安。回军首领穆二、穆四、马蜡子等,由甘肃安化扰及保安双庙、李家坳、金汤等处,清军段登云、鄢太愚率部将其击溃,回军退回甘肃境。

七月 回民进攻洛川县化石、槐柏诸镇,攻破杨舒寨子。杀民众数十人,民众惊惧,扑沟死二百余人。白寿彝《回民起义》

八月 回民马长顺、吕德彦率万余人,占据黄龙山。《黄龙县志》

十一月 清总兵李祥所部由洛川攻回军。鄜州境内回军向洛川、白水进军,围攻韩城。白寿彝《回民起义》

同年 大水冲入安塞县城,人畜淹死甚多。

安塞饥民拥戴张幅(福)满、李雄安为首起事,称“大元帅、副元帅”占据安塞桥扶峪、新方家河、下寺湾、程家纸坊等地,活动在鄜延一带。

饥民杜全福聚众七百余人,活动在延安、甘泉一带;李长新等聚众八、九百人,以延安枣树湾为据点活动;陈海川、陈一本、沈惟清一股,联合回民军活动在宜川、洛川之间;张大仁一股活动在延长、宜川交界一带;哥老会首领杜占元、张光如等人,以延安鲁家屯为据点,率广大饥民反清。以上未注明资料自白寿彝《回民起义·三》,民国《续陕西通志稿》,《陕西省志·军事志》,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延安地区志》,《延安军事志》。下同。

清穆宗同治六年 1867年

二月

甘肃回民军占中部县城,进击洛川。洛川县城地形险要,未克。17日,回民军大队占鄜州城,清军提督刘端冕由中部、洛川向鄜州进击。陕西巡抚乔松年派刘厚基驰赴鄜州截击,回民军又分股向北活动。

三月二十九日 大元帅张幅满、副元帅李雄安率万余名农民起义军,配合回民义军攻陷甘泉县城,杀县令陈泽民。

四月二十七日

甘肃回民军越子午岭,经洛河流域一路杀掠,攻破保安县城,官兵退延安,民众星散。回民军后被甘肃汉民武装驱逐出东境入安塞。甘肃汉民武装盘踞保安境内,围攻堡寨,搜掘窖藏,凡洞寨无不破灭。两年之久,保安境内人口十不存一。光绪《保安县志略》

五月 甘肃汉民武装首领扈彰率部在延安南败清军。

六月十一日 甘肃回民首领马三元攻打宁塞堡不克。是冬,破宁寨堡,杀把总杨生泰、外委乔万有,营书刘布、文生张九士、监生杨登梯等。

七月二十五日 甘肃汉民武装围攻延安。

八月三十日 甘肃汉民武装占领安塞桥扶峪等处。

九月

捻军经白水入中部进攻鄜州,后进至甘泉、安塞一带,又转进宜川,集结在云岩镇、九郎庙、延长交口等处,并在云岩镇建立临时驻地。回民军和甘肃汉民武装入境,城不能御备守卫,民无枪炮火器,其所御之兵器者,仅木挺耰锄而已,兵事所不能讲也。延安所属各县,情况相类。回民军由临镇入延长,克城破寨,杀延长知县宋良。

十月 西捻军主力北上攻克延川、清涧,与先期到达的回军会合于绥德。

二十日 回民军攻破延川城,反复抢掠十数日,除个别山寨崖窑有存活者外,全县汉民被杀殆尽。

十一月九日

西捻军从绥德西川苗家坪南下瓦窑堡、延川、宜川龙王辿。冰桥合,西捻军主力于十三日夜履冰过山西境。西捻军袁大魁部未及渡河,率部七百人迁转保安金鼎山。后转本县永宁老崖窑。

同年 陕西省修改厘章,创用联票,添设新局卡,税率增为二分,两道征百分之四。

清穆宗同治七年 1868年

一月 甘肃汉民武装首领董福祥、扈彰率军分四路攻克宜川县。

二月 回民军王疯子、马复胜等率部二万余众攻克鄜州城。十八日遭清军统领刘端冕围击,回民军死伤三千余人。二十日,回民军与清军吉子现再次激战,回民军向西败退。

四月 董福祥、扈彰率部攻克延长县;扈彰活动在保安、安定等地。

同月 回民军至洛川西马河,败于清总兵周绍廉。

同月 西捻军袁大魁部从保安撤至宜川云岩镇,修葺旧城,挑浚壕沟,扎建木城。

五月二十三日 清军统领刘端冕率部和刘厚基的两个营围攻云岩。

七月 首领袁大魁突围率少数人绕道经延长安家沟、安塞西河口到达保安县永宁山老崖窑,占领该崖窑。

八月 扈彰率二万余人降清军。其中一万五千人安置在肤施、甘泉、延长、宜川、鄜州、洛川、中部等地为民,垦荒务农。

十月 回民军焚烧延长张阳村娘娘庙及民房三十余间。腊月二十三日攻宝塔寨,互有伤亡,未克。

十二月

清军刘松山经李家岔至安定、安塞,对甘肃汉民武装发起猛攻,十八日,董福祥之父董世有及其弟董福禄在靖边镇靖堡代董福祥向刘松山乞降。随后董福祥、李双良率十万之众投降。

冬哥老会首领杜占元、张光如等聚众于肤施,在城南野猪岭袭扰抗击清军。

清穆宗同治八年 1869年

正月

回民军与清军战于延安、宜川、洛川。十三日,清军刘端冕率部在鄜州牛武伏击回民军,回民军全军覆没。十五日,清军魏光焘率部在富县张家湾的石场子伏击回民军,斩首千余人,获骆驼、骡马千余匹,回军首领张阿宝、马元元被生俘。

二月初 回民军火烧延长张阳村南岭寨,烧死男女七十一人。又攻烧吕家坡寨。

是月 董福祥部众多士兵被安置在安定、瓦窑堡等地。

四月五日 清军攻捻军余部在保安永宁山的老崖窑,至十七日攻破,首领袁大魁及部属全部被害。延安境内战事基本结束。

七月

按陕西巡抚刘典的指示,鄜州、肤施、甘泉、延长等县安插扈彰部难民,派刑部院事刘瑞松经理散赈垦荒诸务;派刘松山继续安插董福祥部难民,安插在安定、保安、靖边等县境。

同月

清军在延安境内的军事部署:刘端冕、周绍濂两军分别驻鄜州黑水寺、张村驿,扼由甘肃合水入陕境要途;刘声集部驻甘泉;周瑞松部驻延安。郭宝昌部驻延长、宜川,作为第二层部署,兼顾黄河防务。

六月 保安境内初平。保安县新任知县喻秉章到任,初次统计人口,仅存一百七十六人。光绪《保安县志略》

同期 绥德知州龙锡庆至安定,将投降的一千六百五十名回、汉族官兵遣返原籍。

同年 宜川发现瘟疫,俗称转猪儿子(转小腿),死人甚众。当六七月间,境内堡定寨某日上午至下午死十九人,传染迅速,祸延甚剧。民国《宜川续志》

同年

自同治六年三月下旬甘肃汉民武装和饥民三十余万人入延安境以来,“蹂躏数年,遂致城郭邱墟,士民离散,榛莽千里,杳无人烟,鄜、绥皆然,延郡尤甚”。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十三·职官四》

同年

陕西政府设法招徕,筹给籽种,民渐有归者,各处垦荒多寡不一,延安属之延长、宜川、延川、甘泉、肤施、安定等县,(垦种)通计约有二分,唯安塞、保安、靖边等县,垦种无几。鄜属唯洛川逃亡颇少,种地约有七分,宜君、中部约种四分,鄜州则仅一分。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十三·职官四》

同年

道员黄鼎,呈请大府采买耕牛一千余头,羊八万余只,农具千余件,携散各邑。由是延绥二十余州县,贼匪敛迹,农业尽复,商旅在途,景色为之一变。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六十七》

同年 甘肃难民多入陕境。陕抚刘典通饬各州县设粥厂赈济。难民多安插鄜州、肤施、甘泉、延长等县。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70年

二月二日 回民军克安定县城,知县陆均被杀。五天后,清军从清涧、延川赶赴安定、经激战收复安定县城。随后又调甘泉驻军赶赴瓦窑堡。

同年 连年军荒,民不得耕,四乡满目蓬蒿,甘泉县斗米价六串有零,人相食,存留者不及什一。民国《甘泉乡土志》

清穆宗同治十年 1871年

二月初三 夜,后九天聚众破延长田木寨。四月十五日夜,破延长门山寨。五月初五夜,攻克延长高山寨。

同年

陕省下达延安鄜州各县收养流寓孤寡名额:肤施、安塞、延长各十名,保安、宜川、洛川各二十名,鄜州三十七名,安定四名,延川十五名,中部十二名。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九》

同年 保安知县雷炯,上报招回丁口七百二十九名,垦荒地一万五千余亩,未垦者仅四千余亩。清光绪《保安县志略》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正月 延长团总古维世统众攻陷后九天山寨,聚众遂散。《宜川续志》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1873年

朝廷蠲免鄜州旧欠额赋。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1874年

洛川知县朱运环创建义学九所。民国《洛川县志》

清德宗光绪元年 1875年

光绪年间,延安罂粟面积扩大,吸食鸦片人员极多。延川县“同治光绪以来,罂粟广种,男女争嗜,始而城镇,继及乡村;始而富豪,继而穷窭。停枕燃灯,俾昼作夜,而通都大邑之间,有斯瘾者,竟十居五六焉”。“近数十年来,保安一隅,几无一人不沉迷其中。有昔数十户,今仅一二存者;有户数十人,今竟无一人者。父老言之,辄为太息。贪种植之利者且曰:事逸而功倍。直以可以获重利,而不顾中其害者之澌灭殆尽也。”民国《延川县志》、光绪《保安县志略》

同年

署保安知县丁集成于上年续报垦五千九百余亩,前后约计已二万余亩。后张晖旸代理县事,据报除已开二万亩外,未垦熟荒约计四万二千万余亩,与雷炯、丁集成所报之数先后两歧。本年十二月,知县王道全以禀报不符,复行更正。第二年,复报垦八百三十七亩,以符原额五千六百七十四亩之数。至此,升科纳赋,招垦之事毕矣。光绪《保安县志略》

清德宗光绪三年 1877年

肤施、延长、安塞、洛川、宜川、中部诸县大旱,草木皆尽,人相食。据各县《旧县》

同年

宜川“三月二十日落雨七分,以至四年三月十四日落雨一犂,一年之久数千余里,以致升米银三钱,斗糠数百,有父子相食,夫妻同食,十分之人仅留二三”。宜川壶口《马氏家谱·荒乱碑》

九月 蠲免延安所属各县粮草。清军将汤炳勋兵变,在瓦窑堡石湾镇杀死陕西驻防北山的清军统领黄鼎。民国《续陕西通志稿》

同年

饥民、流民遍地。宜川各村均有杀人食人者,东家走西家即有残害者。交川某家大小九口,自杀自食,终留一女人。北赤镇有一小饭馆开打火店,晚宿单客,即杀之卖之。迨后事发,搜出一大坑,内藏人骨十余具,众怒而杀之。民国《宜川续志》

同年

“山西及合阳、朝邑、韩城一带贩卖人口者甚多,所卖者以女人为多,多贩卖至保安、安塞、甘泉等地。红颜少女少妇,随人自配者亦多。”鄜、甘及延安以北各县,男性购妻者甚多。《宜川续志》、《黄龙县志》

同年 安塞知县吴光齐修复“苹笙书院”。民国四年《安塞县志》

清德宗光绪五年 1879年

安塞知县王策范建义学五所(城内一所,各乡四所)经费源于地租,入学均免费。民国四年《安塞县志》

同年 保安县拔贡刘士杰建私塾,后来迁至金汤镇。《志丹县志》

清德宗光绪十年 1884年

延安知府刘本植补刊嘉庆本《延安府志》。

同年 樊增祥任宜川县知县。此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樊山诗集》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 1885年

二月二十六日

钦差李云生等考察陕北。历时八十五天,后写出《榆塞纪行录》。书中详载其见闻,如:“三月六日至延安谭家湾,有红门寺,兵燹久毁,僧百众无一留者。十五里宿干谷驿,兵火之余,居民数家而已。七日至文安驿,未乱日市数百户,今荡然无存,无十家。何异于此?”《榆塞纪行录》

清德宗光绪十五年 1889年

八月 肤施县连日大雨,昼夜不息,沿河田地庄稼被冲毁。《延安市志》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1890年

洛川遭饥荒,人相食。民国《洛川县志》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 1891年

洛河川一带连降冰雹,秋庄稼多被毁。民国《洛川县志》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1892年

安定县张家坪村修引水渠,灌溉一百零六亩。《子长县志》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德国人来延长勘察石油,“得其大概而归。”外国人注意延安石油即从此始。朱明恭著《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鄜州、洛川社仓分别存粟谷一千四百八十四石。杨绳信著《清末陕甘概况》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四月十二日 保安人王贻谷北平应试期间,加入“保国会”,全国加入者共一百八十六人,其中陕西省三十三人,延安、榆林仅王贻谷一人。《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保安知县侯鸣珂主修,其子翰林院庶吉士侯昌铭纂修的《保安县志略》成稿。志载:保安往昔闾巷阡陌牛马羊豕成群,不可计校。今地方数百里,民户近千,畜牧者十室而九。民多牧羊,中人之家受牧百羊,饮饲得宜,岁倍其数。所产毛绒,远近争购。贩卖其羊群,岁聚于黄龙山,列圈分售。其外来小负贩入山者,类以布棉等物,易取羊只毛皮,三倍其息。畜牛之家,多至数百蹄,用以耕作者,十之二三,无屠宰者。每春秋之季,城乡有牛马会,榆、绥、米脂客商,以布匹杂货争来交易,或数头,或数十头驱之东渡河,鬻于晋人屠宰之,冀获美利。

又云:霜信无常,春之三四月,秋之七八月,时有霜降;五六月时有冰雹,杀谷伤稼。早稼遇霜十得二三,迟稼遇霜十得五六。凡风雨,秋西北风而霜,夏西北风而雹,风南至多晴,风北至多雨,夏日西而已凉,冬日午而不温,暑月不见罗葛,寒月不外旃裘,一岁之中,一日之间,寒得十之七,燠得十之三。

同年

英国基督教浸信会传教士斯密斯所著《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载:基督教传入延安。一八九八年一位中国基督徒商人曾在延安定居。未久,有传教士被委派到延安传教数月,其后又有其他传教士不时来延安传教。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六月 天大旱。延长、安塞七至八月连降黑霜数次,秋庄稼冻萎,颗粒无收。

同年

延安府常平仓存粮四百七十三石九斗四升余,鄜州共存米九百九十五石一斗二升,洛川县存米九百九十五石一斗二升。延安府及直隶鄜州所属各县常平仓无存粮。《清末陕甘概况》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陕西省在延安设官钱分号,官给本钱四千两。此即延安兴办现代金融机构之始。《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延安秋夏无收,饥民乞食甚多。宜川斗麦涨价至两千文。灾情严重的关中地区卖子女妻子者甚多。《清末陕甘概况》

安定县旱、风灾并至,民不得食,逃往山西者众。《子长县志》

延安府百姓对教会积怨深,焚毁了境内天主教堂,打击教会势力。《陕西近代大事记》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九月七日

清为保证《辛丑条约》赔款兑付,延安府每地丁正银一两,加收四分;食用潞盐每斤加价四文,花马池盐每斤加价八文,无票者加十六文,光绪三十年潞盐和花马池盐每斤又加价四文;烟厘、酒厘加倍,糖厘由原先征收二成改为征收八成;弛禁鸦片,开办土药税、捐。各类征收加重民众负担,百姓普遍贫困化。《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肤施县成立骡马大会,会上设赛马项目。肤施县响应朝廷科考改革,肤施县改建高等小学堂一所。另建初等小学堂二所。《延安市志》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西安经耀州、同官、宜君、中部、洛川、到肤施,北上榆林之电报线路开通。《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鄜州知州劳启恂将“经正书院”与州学合并,改称“鄜州中学堂”。《富县志》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二月

延安府、鄜州及所属各县银、钱比价,每两银折制钱为一千一百五十至二千六百七十文不等,最高肤施县,最低为安定县。宜川、延长、鄜州、保安、洛川都在一千四百文以下,延川、中部、安塞在一千五百五十文以上。据《清末陕甘概况》综合

五月

德国驻天津领事馆武官汉纳根,串通德商世昌洋行买办陕西大荔人于彦彪及延长地方士绅刘德馨、郑明德、宋金声、郑肯堂等,私订合同开采延长石油。后被陕西布政使樊增祥察知,力加斥责。十月,陕西巡抚升允致函外务部力争,将开采权收归官有。并筹官款,办陕西省矿务局石油厂。《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同年 延安邮局成立。许多乡镇此后逐渐设立了信箱、信柜等传递机构。《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延安府各县干旱,冬麦与春麦均未播种。朝廷下拨赈济银,人有领七八千文者。因救济及时,尚少有饿毙者。《陕西近代大事记》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1904年

十月

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陕西总督升允奏《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得旨允准。拨地方官银八万一千两,于次年拨兵工分段赶修同官至延长的驿道,至一九○六年修通。《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同年

延安知府刘济坤将和鸣书院改为中学堂,支银二千一百两,钱四百八十二串文。宜川知县林岐饶改“丹山书院”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中部县改“桥山书院”为“中部高级小学堂”。《清末陕甘概况》

同年《陕西省光绪三十年分各属民、谷数目司总清册》载延安府及各州县人口数:肤施一万九千三百六十四人,保安六千九百七十五人,延长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人,甘泉六千八百五十八人,安定一万七千七百二十六人,安塞七千一百六十二人,延川一万七千三百零八人,宜川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二人,鄜州一万九千五百七十二人,洛川九万八千零七十五人,中部二万一千九百九十人,宜君二万三千二百零三人。《清末陕甘概况》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八月 安塞县连降寒霜,秋禾成灾。

九月八日 安定县连降寒霜,秋田七成收。

同年 陕西省令各府州县均设劝学所,实行教育改革,倡办新学。延安府将“和鸣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清末陕甘概况》

同年

委任延长县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试办油矿,洪寅携十余斤原油赴汉口,化学博士稻并幸吉化验,证实油质特佳。遂委其聘请日本工匠及购买机器。阿部正治郎到延长考察。《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同年 安塞县大水冲入县城,水深达二尺许。民国四年《安塞县志》

同年 宜川县始设巡警局。民国《宜川续志》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废除会试乡试,延安各县士子强烈反对。《保安县乡土志》记载:三十一年(1905年)奉饬改设学堂,众情汹汹,谣诼四起,群怀疑惧,应者寥寥。……再三开导,几于舌敞唇焦,始知学堂之有益无害。

同年 延安府始设邮寄代办所。《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西安至延长公路工程完竣。杨绳信《清末陕甘概况》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一月

日本技师佐藤弥四郎与工匠六人以及从日本购进的第一批钻井机器运到延长。四月定井位,安装钻机开钻,八月三日见于井深81米处完钻,初日产油约一吨。九月初,官厂炼油房竣工。史称“延一井”,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同年 洛川知县赵圻年增修小学。选拔优秀学生公费到西安就学,回县后令任教职,给以优厚待遇。《洛川乡土志》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七月七日 安塞河水大涨,涌入县城,深约五六尺,居民损失严重,石坝、城门皆溃塌。民国《安塞县志》

八月

陕西巡抚恩寿奏请慈禧、光绪,建议“在原有车道旧基,改建一轻便铁道”。首先提出修筑延长经延安至西安铁路。陕西布政司拨银二十万两做开采石油资本,又拨生息银七万两,为扩充油厂款项。委任洪寅为油厂副提调。《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十八日

陕西绅商学各界在西安中州会馆召开第一次石油会议,六百余人出席。会议反对延长石油厂收归“部办”,要求商办。绅士阎乃竹等数百人,先集资银一百万两,提议作无限公司。前所用官款,认作官股。后为“官附商办”,实际仍是官办。《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三)

同月 留居日本“陕、甘同乡会”同仁,发表《为延榆矿事致乡人书》,声援护矿斗争。《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三)

十月三日 同盟会员井勿幕、郭希仁等二十余人,在中部县祭黄陵。祭文中提出“驱逐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口号。《黄帝陵志》

同年

朝令实行学制改革以来,各县均成立高等小学堂。其中肤施四所,甘泉五所,保安二所,宜川二所,延长四所,安塞二所,延川八所,鄜州五所,洛川十二所,中部五所。《清末陕甘概况》

清溥仪宣统元年 1909年

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五日 延长石油官厂用人工试掘油井,挖深八米多时,发生中毒事件,工人被闷倒,一人死亡,挖井即停。《延长县志》

六月 各县开始选举省咨议局代表,八月,延安代表集省城,十月十四日选举结果出,选出省议员36名。《陕西近代大事记》

同年 陕北教区主教易兴华(西班牙人)将天主教传入延长、安定。《陕西近代大事记》

清溥仪宣统二年 1910年

二月

英国传教士欧内斯特·波尔斯特-史密斯带领数名福音浸信会(基督教)传教士,来陕北传教。先到达洛川、鄜州,后到达延安,购房屋、办教会学校。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四月二十七日

英国传教士史密斯定居延安,他是第一位定居于延安的欧洲人,他的妻子是陕北人见到的第一位欧洲妇女,他的孩子是第一位在延安的欧洲孩子。他们把手风琴、缝纫机、自行车和烤箱第一次带进了延安。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同年

日本理学博士大冢专一应聘来延长石油官厂勘测,绘图四张。在延长县城内外、胡家村等地估定井位三十五个。当年完成油井两口,钻井进尺二百六十五米,年产原油六十七吨。《延长油矿百年勘探开发编年史》

同年 延安知府赵乃普在和鸣书院建立中等农业学堂。支银一千二百余两。《清末陕甘概况》

同年 传教士史密斯夫人在延安办起女子教会学校,有八名学生。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同年 延安府各县筹办地方自治,安塞、洛川成立了自治筹委会。地方自治运动因清朝被推翻而中断。刘光勇《大清的挽歌》

宣统三年 1911年

三月初 基督教会的英国籍内科医生罗柏林来到延安,在延安行医六个星期。是迄今发现西医传入延安最早的文字记录。刘蓉译《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

五月 送石油标本到京城商品陈列所。

六月 与日本人解开采延长石油事约,日本人全体回国。

十月二十二日 北路招讨使井勿幕委白喜为北路第一营管带,率兵由同官(今铜川)北上,收复中、宜、鄜、洛数县印信。

十一月一日

午时“飞探”带回“大统领檄文”、“告三秦同胞文”和沿途各州、县“反正”消息。入夜,延安营参将徐士元在贴身谋士屈荣贵的鼓动下起义。随即武装布控全城,逼知府恩开、参将衙门管带放弃权柄,屈连夺五颗官印,宣告延安反正成功。屈荣贵被推委为知府。

十一月三日 洛川县驻军巡防队一棚棚长胜云(洪汉会徒),集结会众于是日晚夺洛川县印,释放囚犯,民事仍归知县李玉振。民国《洛川县志》

十四日 安塞光复。民国《安塞县志》

十六日

哥老会头目联系安塞县境内的哥老会武装兵临延安城下,受到延安城内各界人士的戒备和反对。城内缙绅以新任知府屈荣贵为代表,与哥老会头目进行协商,阻止哥老会武装入延安城。

十七日 延安城内哥老会头目薛香亭纠集刘玉山(延安营统带、哥老会头目)、吴百锁等密谋迎接安塞县民团头单大的武装进城,被众乡绅劝阻。

十八日

安塞团头单大、何明彦带领民团五六十人抵城北门,扬言攻城。城内举毕敬伸(称八先生)、杨嗣震(后任陕西省参议会议员)、折廷恩(府衙师爷)、白崇尚(商人)与薛、刘谈判未果。按照事先密谋,居民霍祠隆在营盘内点燃“劈山炮”,炸死数名官军军官;埋伏在暗处的人众冲进谈判地点,抓获薛香亭、刘玉山,拉出街斩首。十月以后资料均引自宝塔文史《辛亥风云》

十一月二十二日 鄜州组织千余人号称“洪汉军”起义,州城光复。《富县志》

十二月九日 民国军政府决定停止各县哥老会码头。现有码头一律归民团,由县官节制。不准哥老会组织干涉地方公事。《陕西近代大事记》

十日 宜川光复。后因光复军四乡扰民,各乡民团三千余人十三日入城,杀扰民者六十余人。民国《宜川续志》

十八日 安塞团头孟绍绪赶走哥老会会首领杨淑廉,占领县城。民国《安塞县志》

同年 成立肤施二等乙级邮局。《延安市志》

年末 省政府派来专员,接收了临时政府的权力,知府屈荣贵交出权力,其他有关人员谋原职,屈荣贵解甲归田。宝塔文史《辛亥风云》第11辑

李娓娓,生于道光年间,卒于民国初。延川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学诗。现存诗词一百三十多首。她的诗风格哀婉清丽,获学界高度评价。是陕北著名的女诗人。《延川县文史资料》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