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1644年)

明代延安属陕西承宣布政司辖,相继设延安府、延安卫、延绥镇。延安府辖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鄜州、洛川、中部、宜君、绥德州、米脂、葭州、吴堡、神木和府谷县;延绥镇先后辖延安卫、绥德卫、榆林卫,设东中西三路兵备道以及众多的堡寨。

明代,延安府地处边境线,新修大边长城、二边长城和大量的堡寨、窨寨等民防工程。在陕北的屯垦规模甚大,破坏了生态,灾害频繁。为维护驻军运转,对陕北人民横征暴敛,导致延安百姓极度贫困化。明代延安的文化空前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创新基层民众教化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后因经济萧条而失灵。晚明陕北天灾频发,边兵百姓生活困顿,揭竿而起,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年

三月 明大将徐达自山西渡黄河,元鄜城守将陕西行枢密院副使施成投降明军,徐达令施成驻鄜城。鄜城以北仍由元朝孔兴、脱列伯率兵占据。清《延绥镇志·卷五》

四月 明大将徐达部将朱明克延安,以朱明守之。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延安路改为延安府,领鄜州、绥德州、佳州并肤施、安定、米脂、神木、府谷、保安、中部、宜君等十六县。《明史·卷四十二》

同年 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编制府学生四十人,州学生三十人,县学生二十人,附生无定数。《明史·卷七十五》

同年

府设税课司,县设税课局。县设巡检司。诏令府、县设养济院,收无归者。又行养老之政,建养济院,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通天下驿路,建驿站。《明史·食货》、《明会典》、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三年 1370年

朝廷大量往陕北移民,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垦殖。规定农民开垦的土地,“归垦者所有,永为己业,免徭役三年”。《明史·户口》

同年

诏令府、州、县行乡饮酒礼。每岁孟春正月,孟冬十月,有司与学官率辖区品行端正、年长者聚会宴宾,行饮酒礼。此后,这一做法在延安各州、县举行如例,一直延续至清朝。在各里建立申明亭,惩戒过犯。又建旌善亭,以彰善行。《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四年 1371年

太祖遣专使到中部祭祀黄帝陵。之后武宗、世宗、神宗、熹宗皆遣专使祭祀,宣读祭文,立记事碑,碑现仍存庙中。《黄帝陵志》

三月 明朝廷免肤施县田赋二万八千二百余石。雍正《陕西通志》

十二月 中部县刘享等聚众反叛明廷,明延安卫指挥曹隆率兵镇压,剿杀刘享等。康熙《中部县志》

同年

大将军汤和攻察罕脑儿,至延安、绥德二卫。延安卫隶五个千户所,其中路千户所驻延安府城周边,左路千户所驻今延长、延川一带,右路千户所驻今安塞、志丹一带,前路千户所驻今甘泉、富县、洛川、宜川一带,后路千户所驻今子长、清涧一带。嘉靖《陕西通志·建制沿革下》

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年

太祖诏令各“申明亭”,由里老主持受理词讼。民不告不究,属民事调解而非正式的司法审判。到永乐、宣德时期,里老理讼多废。《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六年 1373年

七月至八月 延安府、州、县遭蝗灾,免除田赋。《延安市志》

同年 鄜州同知金文征重建鄜州州学。之后,天顺间、成化五年、十年,嘉靖四十年、四十五年、崇祯十年相继重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明太祖洪武七年 1374年

洛川重修县学(宋代元代皆曾修,有遗址)。朱炳任知县,修缮城池,洛川民众为其立祠纪念。乾隆《洛川县志》

明太祖洪武八年 1375年

太祖诏许民间办学,倡办社学,延安及所属州县社学纷纷设立。社学生徒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子书》、《四书》、《孝顺事实》及大诰、律令等课程。《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九年 1376年

正月

太祖命汤和、付友德、蓝玉等率师往延安防边。上谕曰:自古重于边防,边安则中国无事。今延安地控控西北,与胡虏接境,虏人聚散无常,若边防不严,即入为寇。待其入寇而后逐之,则塞上之民必然受害。朕常敕边将严为之备。复恐久而懈怠,为彼所乘。今特命卿等率众以往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致有失矣。《明史·太祖本纪》

三月 太祖诏谕:山西陕右,地居西北。外有转运艰辛,内有秦晋二府宫殿之役。平定以来,民劳未息。今将山西、陕西二省民间夏秋租税,尽行蠲免,以苏吾民。《明太祖大集》

四月 元伯颜铁木儿来犯,汤和、傅友德在延安府境内与之战,擒拿伯颜铁木儿,降其众。此一役后,延安境数十年无战事。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

同年 太祖颁发《教民文》:“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训安生理、毋作非为”,令天下实行。《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1378年

延安知府俞济民重修府学。府学先建于金朝,元朝曾予维修,其时有遗址和碑记,现已佚。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明太祖洪武十二年 1379年

置塞门守御千户所,属延安卫三所之一。《明史卷四十二·地理三·陕西》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年

九月 明廷“诏陕西卫军事以三分之一守城,三分之二屯田给食,以省转输”。延安“宽衍川地,尽属军屯,峻瘠山岗方为民产”。大规模的屯田自此始。清《延绥镇志》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年

颁行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成为县以下的乡村自治组织。在县城,将城区街道划分为坊、厢,设坊长、厢长,也有划图分里,置里长者。延安府及所属州县,城中只设坊而未见有厢之记载。《明代县政研究》

同年 设保安顺宁巡检司。康熙《延安府志》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1382年

诏:府设僧纲司、道纪司,州设僧正司、道正司,县设僧会司、道会司。各司人等主官民信仰之事,设官不给禄。《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1383年

朝廷制定了乡饮酒礼图式,分为府州县三级,而官府乡里又分两种,规范了酒礼的各项议程和内容。延安府及各州县,自此以后,乡里每年举行,所需经费由官府预算拨付。明代前期的里甲制、老人制、乡饮酒礼、里社祭祀等制度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教化体系。《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1384年

令府、州、县皆设医学,负责官民疾病诊治。设官不给禄,医官和医务人员自收自支。并设阴阳学。设官不给禄。《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

诏令天下州县,选民间耆年有德者,每里一人来朝。既至,令随观朝政,三月遣归,司里中教化。《明代县政研究》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令天下府州县设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坛,城隍、孔子等庙,有司每岁依期致祭,经费专列。此后,延安府、州、县都建立了有关坛庙并按期致祭。《明代县政研究》、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延安十二州县有三万六千八百七十户,三十一万五千四百三十六人。《明史·户口》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太祖命长兴侯耿炳文、延安侯唐胜宗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训练士卒。诏令“额外开荒,永不起科”,农民新垦荒地听其自用,永不征税。康熙《延安府志》

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

朝廷颁行《教民榜文》,规定每里设老人三、五、十名不等,报名在官,剖决民间词讼。里老专为听理词讼而设。里老犯罪,地方有司不得擅自拿问,被称为“方巾御史”。《明代县政研究》

同年 洪武年间,河东行盐地方,属陕西者,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嘉庆《延安府志·盐法》

同年

完善驿路驿站。通延安府的驿路,由宜君入境,中部有翟道驿、三川驿,鄜州有鄜城驿,甘泉有抚安驿,肤施有金明驿。延安东北驿站:延长有甘谷驿,延川有文安驿。延安西北向驿路有:安塞驿、招安驿,保安园林驿、保安县驿。这些驿站都有固定场所和编制人员,由此通到沿边各堡塞。弘治《延安府志》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

肤施县知县何原华创建肤施县学。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置敷政巡检司(注:今甘泉下寺湾村老城子)、直罗巡检司(注:今富县直罗村)、鄜城巡检司(注:今洛川土基鄜城村)。巡检司主缉捕盗贼、盘诘伪奸。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明史·卷四十二·地理志三》

明惠帝建文三年 1401年

巡检使李思敬重修甘泉圣水泉。《甘泉县志》

明成祖永乐三年 1405年

推行屯田制度,拨给延安屯军耕牛,每百名将士以四十头计。同年,延安蝗灾。《陕西省志·大事记》

明成祖永乐六年 1408年

诏令将原建于四乡的预备仓移至城之内。此后,预备仓对普通百姓的援助力度削弱。《明代县政研究》

永乐年间 1403—1424年

向延安大量移民。完善驿站网络,除驿站外,还建起通往各乡里的驿铺,完善了城乡邮驿网络体系。弘治《延安府志》

明成祖永乐八年 1410年

秋 延安阴雨六十多天。康熙《延安府志》

明成祖永乐九年 1411年

五月 鄜州大雨,山水骤发,冲塌州城东北隅。《陕西省志·大事记》

同年 周衍中“萧时中榜”进士,是延长县科考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清嘉庆《延安府志》

明宣宗宣德三年 1428年

诏令州、县医学改为惠民药局。此后,延安府及所属各县均设“惠民药局”,习惯仍称之为“医学”,为军民医病给药。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延安、甘泉、延川、延长、安定、洛川、中部诸县秋霜,旱田几无收。《陕西省志·大事记》

明宣宗宣德六年 1431年

十一月 安定县大雪十四昼夜,深七尺,人畜死伤甚多。雍正《安定县志》

明宣宗宣德十年 1435年

九月 陈镒为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兼督延、宁边备。清《延绥镇志·卷五》

明英宗正统元年 1436年

设延绥镇(注:镇治在绥德城)。延绥镇设延绥巡抚府,职官巡抚总揽全镇军民政务。下设神木、榆林、靖边三个兵备道(后称东、中、西兵备道)、河西分守道,统领庆阳府、延安府和绥德州、葭州,以及延安府肤施等九县境内各卫所所属城堡寨的军民政务。东、中、西路兵备道,各设按察司,管理粮运、屯田、水利、盐务等事宜。万历《延绥镇志》

同年

苏州昆山人杜汉以先世军籍占额延安,后入宁塞,以勇武授百户。子杜桐,万历年间延绥镇总兵官;杜桐弟杜松万历三十年任延绥、蓟州、山海关等总兵官,为明撒尔湖战役总兵之一。杜桐子杜文焕,万历四十三年赴任宁夏总兵官。杜文焕子杜弘域,天启七年任总兵官。杜氏一家四代,为明晚期延安著名将帅之家。《明史·卷二百三十九·杜桐传》

明初延绥镇军马匹、草料全给。给马一匹、日料三升,草一束。正统初,虏贼远遁,始议牧马塞外,春夏在野,秋冬归城。在城之日,官给草料,团槽喂养。万历《延绥镇志》

明英宗正统三年 1438年

令陕西边军,有家小者,月给粮六斗;无家小者,四斗五升,余折钞。嘉庆《延安府志·卷四十五》

明英宗正统四年 1439年

上命陕西沿边空闲之处,许官军户下人丁尽力耕种,免纳籽粒。《续文献通考》

明英宗正统五年 1440年

十一月

朝廷准延安卫屯田余丁(随军家属丁壮)及本处守备军余(军官私佃),于寨堡附近给田耕种,量纳草束,以备补助。自此,军官侵占民田和军队屯田初现端倪。《陕西省志·大事记》

明英宗正统七年 1442年

五月至八月 大旱,麦无收成,秋禾俱伤。减延绥屯田军籽粒,每百亩岁纳六石者,止纳四石,又减延绥等处屯田籽粒,每百亩,岁纳八石。王毓铨《明代的军屯》

明英宗正统九年 1444年

巡抚都御史马文升为樽节马草,以苏民困,奏牧放马匹之地,将龙州、靖边、宁塞等堡合于保安县。每马二匹,拨弱军一名,每处委官一员管领。万历《延绥镇志》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 1448年

九月三十日 延安地震。《延安市志》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1449年

延川知县王坦筑垣于西山,南北联络,继任知县陈文复石砌瓮城,嗣后,知县金栋、王行仁、武之、毛储元相继增修。顺治《延川县志》

肤施范公祠于元末毁于兵。正统年间,郡人因其旧址重建,学士曾鹤龄为之记。弘治《延安府志》

明代宗景泰元年 1450年

镇守延安的都督佥事王祯,擅弃原守寨堡,移入腹里。诏令仍守旧寨堡。令修安塞、甘泉、鄜州等处城池。万历《延绥镇志》

明代宗景泰三年 1452年

八月三十一日 大雨泛滥,延安城被河水冲坏。康熙《延安府志》

明代宗景泰七年 1456年

延安大雨,冲毁各营寨城垣。诏令修之。《延安市志》

明代宗景泰中 1450—1457年

置巡抚延绥都御史,初无定制,巡阅毕,即报命。自成化以后,始为定制,以右副佥都御史赞理军务,专司兵马、举劾事,辖延安府,驻扎榆林。清因之,康熙元年裁。嘉庆《延安府志》

明英宗天顺元年 1457年

寿州人神英,为延安卫指挥,守备宁塞营,成化、弘治间充总兵官。《明史·卷一百七十·神英传》

明英宗天顺二年 1458年

十一月 孛罗忽、毛里孩侵犯边境,延绥总兵官张钦将其击败。嘉庆《延安府志》

明英宗天顺五年 1461年

阿罗出渡河入套,寇延绥。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王以肤施知县升任延安知府,在城东建肤施县预备仓。为政宽惠,民皆德之。民上言,乞敕抚按分巡等官,以时行边。皇上从之。雍正《陕西通志》

明英宗天顺六年 1462年

十一月 蒙古鞑靼部毛里孩、阿罗出、李孛忽进入河套,阿罗出、毛里孩后又侵犯延绥。嘉庆《延安府志》

明英宗天顺八年 1464年

延安南门护城河堤岸遭水溢而崩八十余丈,城垣崩者凡十五丈。《陕西省志·大事记》

同年 秋雨连绵,嘉禾无收,民饥。嘉庆《延安府志》

魏容中“彭教榜”进士,是安定县科考以来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嘉庆《延安府志》

明宪宗成化元年 1465年

三月 因延安等府旱灾,免税粮八万七千一百石。《陕西省志·大事记》

七月—十月 鞑靼两度入侵延绥。《陕西省志·大事记》

明宪宗成化二年 1466年

春 延安始置土兵。钦差御史李纲验选延、庆二府人户骁健者充兵,计四千八百六十八名。明万历《延绥镇志》

同年

明朝廷总督军饷、侍郎陈公议急缺马草,请敕户部调仓官银三十万两,运送延安府五万两,候秋成之日,分派附近州县趁时收买。诏令照例将在边各营、堡操守官军余丁尽数查出,于青草长茂之时,督令前去采打。有马者,每名采草一百八十束(每束十五斤),各勾自己马匹六个月支用。无马者,每名照例采打堪中草一百二十束,运仓上纳,以备客兵之用。过秋,及将官军马匹每月支与本色草二十五束,其余日支与银两,令将四日食用不尽之草遵节喂养,存省本色草束,以备紧急支用。《明九边考》、万历《延绥镇志》

明宪宗成化三年 1467年

以土兵于延安、绥德、庆阳三卫操练,九月初一赴卫,至明年三月初一放归。明万历《延绥镇志》

明宪宗成化四年 1468年

八月

朝廷定陕西纳米例:大小衙门三年、六年考满,官纳米三十五石于布政司,止将牌册呈缴吏部;两考吏纳米一百石者,送吏部免其考试,就拨京考;纳一百五十石者,三考满日,送部免考即与冠带。陕西各处军民,纳米八十石者,给正九品散官,一百石者正八品,一百二十石者正七品,完日就被冠带。《陕西省志·大事记》

十二月 蒙古部落首领毛里孩再犯延绥。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

明宪宗成化五年 1469年

九月 蒙古部落满都鲁、孛罗忽、癿加思兰侵犯延安境。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

明宪宗成化六年 1470年

六月 命将征虏。诏加延绥征进马草五十万束,及运太仓,见收折草银五万两,于军前买草应用。其马临征时,许日加料一升。屯守。则如旧。《世法录》

同年 令延、绥二卫旗军总旗,月支本色八斗,折钞七斗;小旗,月支本色六斗,折钞六斗;有家小军人,月支本色六斗,折钞四斗。《明会典》

同年 蒙鞑靼部索罗忽据河套,延安、绥德、宁夏、固原等处向明朝廷告警。清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

同年 中部县建下城,将县署移至下城。清乾隆《中部县志》

明宪宗成化七年 1471年

都御史王锐置榆林卫。至此,延绥镇辖延安、绥德、榆林、庆阳四卫。

同年 余子俊巡抚延绥。万历《延绥镇志》

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年

三月 延绥巡抚余子俊奏修长城,诏批准行。万历《延绥镇志》

同年 罗谕任延安知府,修“延利渠”,引水灌溉,筑延丰仓数十所,又教民树艺纺绩。维修城池,重修府学,称善政。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韩城参议严宪凿麻线岭道(今黄龙县神道岭),以通馈饷。

同年

延绥镇驻军五万余人,马骡二万六千余匹。岁需米豆粮共三十二六千八百三石,马料三万八百六石,马草五十九万四千三百八十六束。余子俊曰: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九十四万(石),草六十万(束),每人运米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零七万人。《明史·余子俊传》

同年

“据延安、绥德、安塞等州县申:该里老任长孙等告称,因时年薄收,逃粮负累,差役繁重,以致人户王敏等四千余户,俱各逃窜。转运买运未息,秋粮马草复至,民力不能支持。自去秋至今,雨雪少降,难望收成。目下缺食,挑掘野菜,剥削树皮救命,陆续逃散,盗贼窃发,兼患瘟疫,一家有死亡四、五口者、七八口者,又居家死亡卧床者。若欲攒运粮草等项,人情委的不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6册·王越《久处置边务疏》)

明宪宗成化九年 1473年

三月

延绥巡抚余子俊调集山西、陕西军民役夫五万,给粮免役,修筑西起花马池,东北至府谷清水营的长城,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先后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一十九,一百三十余日完工。该长城经过今吴起县长城、周湾两个乡七个村庄。后人称此道长城为“二边长城”。《明史·余子俊传》

同年

延绥镇治所迁至榆林。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属的绥德州、葭州及肤施等县,以及陕西都司的榆林卫、延安卫、庆阳卫及其下属的所、城、堡隶延绥镇巡抚署。鄜州直属陕西三边总督署。

同年

巡抚余子俊奏议以土兵本户税粮二十石一下者并差役尽免。延安府土兵三千七百三十名,六石以上者二千八百一十七名,六石以下者八百七十七名,原无粮可免者三十六名。延安、庆阳两府共土兵四千七百八十二名,共免粮六万四千九百三十八石余。土兵本户征粮二十石以下者并差役尽行蠲免。万历《延绥镇志》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 1475年

巡抚余子俊创置宁塞堡(注:今吴起县黄涧村)。明万历《延绥镇志》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 1476年

巡抚余子俊在延绥各卫置队,每队五十名,作为屯军,又名东备军。延安卫一十九队有奇,共九百五十三名。凡屯军,每年俱十月初一到边备冬,次年三月初一疏放农作。万历《延绥镇志·卷之三·屯军》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1477年

五月

会议边方事宜:延、庆、绥三卫,原有屯田一万一百余顷,每军一名,该地一顷。共纳籽粒五万六千余石,谷草七万九千余束,以供边用。边防供应,年久多弊,诏令陕西都、布、按三司,各官亲临其地,勘量明白,编成册本,送官备照。每屯田,给予印信、徭帖、收执。《陕西省志·大事记》

同年

户部尚书杨鼎等会议边方时奏:延安府、鄜州及宜川、中部、宜君等县,旧有水磨,岁征课钞三千二百余贯。今,磨废,课存,民苦赔纳。应豁免以苏民困。上从之。《世法录》

同年 谕陕西等处军民,因饥荒将妻、妾、子、女典卖与人者,许典买人家首告准给原价取归亲。其无主及愿意留者,听便。隐匿者罪之。《陕西省志·大事记》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 1480年

甘泉籍人朱本善修《安定县志》。雍正《安定县志》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 1481年

因旱灾,免延安州县粮赋。《陕西省志·大事记》

同年 王章中“王华榜”进士,是肤施县科考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清嘉庆《延安府志》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鄜州大饥,“殍遍野,人相食”。康熙《鄜州志》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

延绥大饥,人相食。弘治《延安府志》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

崔升任延安知府。在任八年,建城南预备仓十二间、廒二十座。新建金明驿、布政分司、县学、文庙、城隍庙。甘泉县亦修延丰仓。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保安县王铎中“费宏榜”进士,是该县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王铎后官至江浙布政使。嘉庆《延安府志》顺治《保安县志》

明宪宗成化间 1465—1487年

甘泉知县王凤创建县学。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年

鄜州知州王彦奇改西山寺为书院,名曰“西山书院”。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三年 1490年

六月 新宁伯谭祐,选调延绥游兵支援大同府。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四年 1491年

延安府共有三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户,三十二万七千一百六十三人。《延安地区志》

明孝宗弘治五年 1492年

朝廷推行户部尚书叶琪的财政改革方案,“始停盐商输粟于边”。自此以后,驻守延安境内的边军军粮供应逐渐困难,粮价高涨。嘉庆《延安府志》

创建河西道布政分司(注:治所今鄜州)。迁肤施县金明驿于城南门外,辟地重建之。弘治《延安府志》

知府崔升在任内,立规划,节浮费,省游宴,覆征税,平徭役,锄强横,招流移,垦荒实廪,复修府城周九里,高三丈,池深二丈,门三:东曰“东胜”,南曰“顺阳”,北曰“安定”,又有小东门曰“津阳”。在任七年,升四川参政。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马中锡在陕西按察副使任上来延安,作诗《延安道中》,内有“延州城外树苍苍,暑雨随风送早凉”等句。嘉靖《陕西通志》,陈民旭、高飞卫《延安吟》

同年

秋,延安府所辖沿边镇城及营堡军丁各采草交官垛积,以备缺草散给。草料定额,家丁则每马春冬二季,月支料九斗,折草银一两,夏秋二季月料及折草银俱半之。军则每马月支料四斗五升,草折银五钱,四季一例。万历《延绥镇志》

明孝宗弘治年间 1488—1505年

监察御史李瀚按临,谒范仲淹祠,以韩琦亦镇延有功,与仲淹等。令以韩琦增入。于是,知府崔升易堂间增为五间,内塑二公像,称“韩范二公祠”。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八年 1495年

李延寿(字宗仁)接崔升新任延安知府。爱民如子,在《招抚流民辞六首》引中说:“所属州县人民因为现年饥荒,粮差重大,逃亡过半,甚者十逃八九。现在人民数少,粮差并累艰难。欲便出榜,招抚逃者复业。”还作课教耕织,建学正俗,轻徭薄赋,并纂修弘治本《延安府志》。升河南右参政。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宜川知县张伦扩修学宫,补购书籍。建圣谟阁藏书,立社学十五处。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延安府学为大洪水所毁。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九年 1496年

延安城南三里外修延利渠,灌溉农田,利用渠水恢复“柳湖”,供游赏。李延寿主修《延安府志》初稿编成,继任知府王彦奇增补,并于正德年刻印。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年 1497年

知府李延寿修复府学旧址,移东向,以背山面水。秋考后兴工,十一年工竣。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1499年

十月 增置陕西榆林城税课司,隶延安府。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文贵任陕西布政使,奏改西、延、庆三府延绥镇之税。因土地抛荒,故征收折色二万余石。自此,军用始窘。《明九边考》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1500年

朝廷命造御虏车于延、绥,下车式于边。间二载,陕西总督秦弦推广其制:车用双轮,前后约长丈四尺,在上发铳者,二人;在下推车并发铳者,四人。重可二石而止。遇险,则四卒肩之以行;若遇贼,可先发车十辆,或五辆,直冲其阵。前逐,则首车向前;后袭,则末车向后。其余车箱,犄角夹攻,扼贼归路,庶几万全。请命车名,曰“全胜”。《世法录》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1501年

三月

陕西考官纳银归定:陕西府、州、县官纳银,免其赴京考,满四品者纳银三十两;五品、六品二十五两;七品、八品二十两;九品以下十五两。延安府属各官亦依例实行之。《陕西省志·大事记》

闰七月 户部给事中许诰曰:“陕西之民,近输夏税于边方者,每麦一石,用盘费银三两”,当地农民负担极重。《明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

同年 延绥镇招募新兵九千七百三名,岁增饷十一万六千余石,百姓负担加重。万历《延绥镇志》

同年 灾荒频发,徭役繁重,民多逃亡。延安知府李延寿任内招抚逃亡,轻徭薄赋,民渐复业。任期内获旌荐十次,于本年荣升河南右参政。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王彦奇任延安知府。初任时乃立东关市,聚四方商贾贸易于此,以通货利,远近军民颂声塞满人耳。减徭役,宽免粮税。兴学重教、正风俗、广储蓄、治水患,纳谷粟。大荒出预备仓粟十万余石并库银三万余两赈救之,奏免其税。官军驻兵多求索扰,刍粮之外,又杀牛、鹿,拷羊、鸡鹅等物供给,甚至荡民家产,剥民膏血,长泣震天。知府王彦奇以救民为急,虽忤于时,亦不顾忌,民赖以苟活。升参政,延民保留,仍知府事。弘治《延安府志》、雍正《陕西通志》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八月十五日 霜灾,免陕西肤施等州县盐课粮赋。

同年 大同守臣奏留延绥游兵,以备策应。军荒之后,欲抽选延安青壮充军,王彦奇力陈利害于当道,其事终得停免。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 1503年

延安知府王彦奇主持在府城东门外延河间建造一座二十四孔石桥,名曰“永济桥”。明万历二十六年,桥被洪水冲毁。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年

延安府有户四万六千七百九十七户有奇,口六十九万六千九百五十(包括今榆林市)。其中,肤施县三万五千五百八十,安塞县二万七千四百七十六,保安县一万九千五百七十,安定县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延长县一万四千七百七十,延川县二万六千三百一十,宜川县七万七千三百一十六,甘泉县二万三千四百八十,鄜州六万七千六百一十三,中部县五万六千五十,洛川县八万二千二百二十七(嘉靖二十一年《陕西通志》数字),今延安境内人口总数为四十五万二千一百一十二人。延安境内田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一点二顷,税粮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九十五石有零,草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一十三束十斤有零。弘治《延安府志》

王彦奇在嘉岭山创“嘉岭山书院”,于府城西北府学五七里许创建“龙溪书院”,于府厅后之西隅创建“育英书院”。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1505年

十月十七日 延安从西北向东南地震两次,房屋动摇。《延安市志》

同年

本年延安大荒歉,民流移甚众。知府王彦奇以预备仓十万余石谷粟发仓赈济,饥民赖活者以万计,闻风者复业。当道上奏,以旌异者擢王彦奇为参政,仍掌府事。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延绥镇将东、中、西三路按察司改设为兵备道。其中西路兵备道统领宁塞、柳树涧等十六营堡,领保安、安塞、安定三县。东路、中路兵备道所辖今榆林境内各州县及堡寨。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保安县时有街市四,乡村市九;肤施、安定、洛川三县县城内均有东关市。延安府有驿站九个,各州、县有总铺、乡村铺共一百二十四个。弘治《延安府志》

明武宗正德元年 1506年

四月 以旱灾免延安府所属州县税粮四万六千石。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杨一清总制边务,请守东胜,复河套。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知府王彦奇奉命在南门外创建马政院,与预备仓相邻。弘治《延安府志》

明武宗正德七年 1512年

十月 白莲教民李福达易名李午,率众反叛明朝,攻陷洛川城,烧衙署,知县田济逃匿,妻、子被杀。是年,中部大旱,人相食。乾隆《洛川县志》、《中部县志》

明武宗正德九年 1514年

十一月 侍郎冯清奏请:西安、延安、庆阳等府,粮草皆征折色银两,解边。自是,边用益窘困,遂有“米珠薪桂”之谣。《明史·卷十一》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1520年

设鄜州按察分司,隶陕西提刑按察使司,设职官河西分巡道,专职负责鄜州及肤施、甘泉、延长、延川、宜川、洛川、中部、宜君一州八县官吏的监察与考核事务。嘉庆《延安府志》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 1521年

六月 陕西诸郡大旱疫。刘子成起义,首先攻陷洛川,声势壮大,威震数县,不久被明军镇压。乾隆《洛川县志》

明世宗嘉靖二年 1523年

套人入寇安定,城野无人。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五年 1526年

延长蝗虫蔽日,庄稼被吃净。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七年 1528年

延绥夏涝,秋遭霜冻。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八年 1529年

六月 延安蝗虫蔽日,大饥,人相食。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奉朝廷令设立义仓。乡里每二、三十家约为一会,公推社首、社正、社副,捐粮入仓。遇荒年,赈贷贫而无粮者救急,丰年照数还仓。设于乡里村社,便于就近救济,民间管理,少有渔侵,利于敦化民俗。《明代县政研究》

明世宗嘉靖九年 1530年

延安大灾,百姓研木屑、石以充饥,人烟几绝。《明全典》

明世宗嘉靖十年 1531年

安定召集流亡民众,定复业奖励则例:官方收买、收养贫民遗弃子女,由县养济院预备仓粮,设粥厂,朝暮各就食一次,至麦熟而止。《世法录》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1532年

四月 天黄三日,蝗虫蔽天,人取食之。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 1534

是年,以灾免延安府税粮。康熙《延绥镇志》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1536年

同年 奉诏免延安府税粮。雷震,安定县布政司槐树拔,火起。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 1537年

秋 鄜州、洛川、中部三县有蝗虫,自洛河川来,其势遮天,其声若雷,大食田穗,平川尤甚。次年春,遍地生蝗虫,食豆苗。据上述三县清代《旧县志》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 1539年

韩城紫金关移建至黄龙山堡,名鄜城巡检司。由洛川县丞聂朝爵督建。《黄龙县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 1541年

延安府及所属各州县户口:延安府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户,五十九万一千七百二十口(今榆林所属各县及宜君县户口数亦在内),军卫户二千七百八十一,口四千三百四十。其中,肤施县户三千三百一十、口三万五千五百八十四,安塞县户二千二百二十一、口二万二千六百二十七,甘泉县户二千八百零七、口二万五千七百四十,安定县户一千一百六十一、口五千六百七十,保安县户九百七十六、口二万一千五百五十五,延长县户一千三百九十二、口二万一千八百六十,宜川县户二千七百六十、口八万五百四十,延川县户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二万一千二百一十七,鄜州户七千四百六十三、口八万八千九百九十三,洛川户八千一十二、口八万二千二百二十七,中部户三千七十八,口二万七千二十六;延安军卫有户二千七百八十一,口四千三百四十。嘉靖《陕西通志·户口》

延安卫有军屯地三千五十三点八三顷,屯粮一万四千三百三十石,屯草二万一千二百八十三束,地亩银五千九百九十八点八七两。嘉靖《陕西通志·卷三十三》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延绥镇延安卫在今黄龙县蔡家川、杨村一带安置汪、韩等姓二百户屯垦。《黄龙县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

七月 延安迅雷暴雨,有石陨,大如升,其色赤。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

套人数万经宁塞犯保安,大掠,掳掠男女四千四百五十四人,马骡牛羊十四万五千二十四,杀伤男女一百七十四,其蹂躏田稼,燔毁官室庐,劫取衣物,不可胜计。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二》

巡抚张子立以贼势猖獗,延安无兵备御,遣戍本卫设官操练,以备征战。于是,延安卫屯军留卫备虏,通前一千二百名,设参将。后任巡抚杨守谦复议招募并清查,共得兵二千一十五名,改参将,设游击。万历《延绥镇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八月套人三万余人入寇,由宁塞营入掠。越延安府至于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二》

同年 筑修延川永平堡,始建延川县会峰寨。《延川县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

秋 延长县大水,漂没人畜。乾隆《延长县志》

鄜州五庄子降一雹大如屋,七日未消尽。康熙《鄜州志》

十月 总督曾铣出塞袭击套部,大捷。嘉庆《延安府志》

十二月十四日 界头岭(今黄龙境)东西三里,南北五里之地层塌陷。《黄龙县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

鄜延地震有声,自此,地屡震。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

六月 延川雨雹如斗,砸坏房屋,打伤人畜。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

朝廷在延安设军器局。“延安军器局,岁造盔甲各一百六十副,腰刀撒带弓枪各一百六十件,弦三百二十条,箭四千八百枝,团牌八十面”。《全陕政要》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四月 鄜州忽降冰雹,大如石榴。鄜州民饥,土寇起,掠牛武川、洛河川、张村驿,蹂践严重。当道奏闻,给事中王正国奉命踏勘,发银赈恤,免差粮一年。雍正《陕西通志》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十二月十二日

华县大地震,波及今黄龙、黄陵等县地。半夜子时,地震如雷,房屋庙宇倒塌,压死人畜无数。二十日地震有声自北来,地动摇,屋倒塌,死伤人畜无数。雍正《陕西通志》

是年

地方官奏,朝廷准陕西行盐地方,每盐二百斤为引,每引收银四钱五分,一切挂号、截角、支放、其收储银两,于年终解送花马池管粮衙门交收,专备防秋兵马支用。《明会典》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延安府肤施县人杨兆,赴京应试中进士。历任兵部、工部尚书,逝后归葬故里杨家陵。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鞑靼二万侵掠,入安定七昼夜,房室被抢劫一空。嘉庆《延安府志》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 1561年

署篆吏目郭邦靖重修保安县城。咸丰《保安县志》

重修洛川县学。县学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成化四年、嘉靖二十五年相继重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六月三十日 洛河水暴涨,冲开鄜州外城百余丈,水至西山脚,官民房舍淹没无存。洛河川高地禾苗淹没,低地水毁,不堪耕种。《明会典》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十月 嘉靖帝派两位大臣经黄陵,知黄帝庙土地税甚重,即奏请废除黄帝庙粮税。嘉靖帝下旨免粮税,并拨款修葺陵庙。此后,历朝均未再征收黄帝陵庙税粮。乾隆《中部县志》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自成化、经弘治、正德到嘉靖,里甲制逐渐崩溃,保甲和乡约应时而起。基层教化重组,设立约职,设置善簿、恶簿、和簿,定期约会,实施教化。乡约与保甲、社仓、社学、乡社等组织相结合,构建新教化体系,重新整合乡村社会。《明代县政研究》

七月 套虏掠安塞县城,分骑掠延安府城北关及东西两川。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二》

明世宗嘉靖中 1522—1566年

中部县龙坊镇商业发达。“龙坊镇者,唐牧厩所也,人约五百户,北瞻鄜延,南通祋祤,东接河洛,西控朔方,商贾之会,物货之委积,无间于远迩,盖上郡第一镇云”。乾隆《中部县志》

至嘉靖时,延安府以南数县“每岁额粮十数万,十无完五……本色运输艰难,额赋岁逋,民逃地荒”。王崇古《陕西四镇军务事宜疏》

盐政管理弊端丛生,稽查混乱,超编严重,造成行政费用“岁增十倍,或罚或贷,俱为无补”的局面。嘉庆《延安府志·艺文》

明穆宗隆庆二年 1568年

延安府食河东盐,交通不便,相距二千余里,即运输及此,脚价比盐价昂贵十倍。百余年来无河东商人运盐至延安发卖者。解盐既不入境,延安府人乞食花马池盐又不被批准,食盐困难。朝廷派庞尚鹏整顿延绥盐法,提出疏通盐引、禁制私贩、合理拟定行盐地方。庞尚鹏《清理延绥屯田疏》

五月 延绥大冰雹。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七》

明穆宗隆庆三年 1569年

延安黄土洼,二山崩裂成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七》

明穆宗隆庆五年 1571年

诏准延安府属地方改食(花马)池盐。《盐政汇要》

明穆宗隆庆六年 1572年

延安大旱,饥,人相食。清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七》

明神宗万历元年 1573年

到明万历年,延绥镇“塞上民田少而军地多,因循日久,俱为豪右所占”。军队屯田制度崩溃,而农民无田可耕,社会矛盾激化。万历《延绥镇志》

延安府纳粮银额:原额粮银一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点七二两。内除减免外,(每年)实征三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点二二两。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九》

明神宗万历三年 1575年

中部县刘儒继其兄刘仕修成《中部县志》。清《中部县志》

明神宗万历五年 1577年

朝廷批准将定边道库贮盐大池者,解延绥。其新增延安府课银三千二百二十一两。原设解河东运司,就近改解延绥。《明会典》

明神宗万历六年 1578年

清丈土地,统计户口。延安有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一户,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九十四人。《延安地区志》

明神宗万历九年 1581年

施行“一条鞭法”,洛川知县陈惟芝清丈地亩,除深山老林外,得中等土地四十一万余亩,按土地肥瘠计征,提倡开荒,安抚流民。乾隆《洛川县志》

明神宗万历十年 1582年

十一月 安定百姓聚众闹事,官吏午后不敢出城。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延绥旱,安塞境内蝗虫遍野,稼禾无收,民大饥。中部大旱,大饥,饥人相食。巡抚王汝梅竭力救荒,蠲租请赈,生活者数万人,民以安。嘉庆《延安府志》,乾隆《安塞县志》、《中部县志》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 1583年

延安府旱灾,免田税。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 1584年

首部《鄜州志》编纂成册。编者王邦俊于次年正月在自撰《郡志序》中提出“域地、建置、食货、秩官、人物、祠宇、记异、艺文”的修志八纲。

延安府、中部县大旱,大饥。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 1586年

延安大旱。嘉庆《延安府志》

李赋秀中“唐文献榜”进士,属延安卫学考中进士的第一人。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 1589年

安定知县王光祖于城西北建敬学书院,并主持纂修《安定县志》。万历二十五年刻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 1591年

延长大旱,饿死上千人。地震,民舍塌损。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 1592年

宁夏副总兵反明,延安卫人萧如薰(万历中世荫百户,历官宁夏参将)率军迅速平定叛乱,封为宁夏总兵官,进督都同知,荫锦衣世袭指挥佥事。《明史·萧如薰传》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

秋,延安府遭水灾,大水冲走人畜甚众。嘉庆《延安府志》

延安及其艰苦,官员不愿在此地任职。巡抚延绥都御史涂宗竣奏云:“延、庆(阳)二郡有司,几为一空。询求其故,咸谓边方苦寒,人不乐就。每遇缺出,应选各官,多方规避,或托之乡亲,或托之僚友,婉转关说,不曰家有老亲,难以远出;则曰禀受虚弱,不耐风寒,至再至三,至四至五,必求得请而后已。”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延长县西华楼焚于火。嘉庆《延安府志》

安塞县宋之桢中“赵秉忠榜”进士,是本县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后官至福州府推官。嘉庆《延安府志》

秋,延安府大水,漂人、畜。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

安塞大水,由西川发,冲荡村落,淹没人畜,抵县南门止。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中部地大震,居民屋瓦裂。

修筑鄜州城墙、河堤工程,调集民工一千七百零八名,其中宜川四百名,洛川三百名,中部三百名,延长一百名,延川一百名,甘泉九十名,肤施一百一十八名。民国《陕西通志稿》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正月十五 (延安府城)东门楼(遭火)灾。秋,陨霜杀稼。康熙《延安府志·灾祥》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1602年

洛川知县萧九成重修《洛川县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

郑汝璧始修《延绥镇志》,万历三十四年稿成,三十五年刊印,共八卷,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七月

肤施知县王藩,以库银被盗,误拘邻居、延安卫指挥杨垌,觉而释之。该卫指挥岳绳武、陶秉忠、夏有户,百户魏有贤、刘源,因挟催粮旧隙,纠集军余(在卫军士子弟称为余丁或军余)百余人,拥入县衙,打毁公产器物,殴伤婢仆,藩避匿得免。杨垌等复控词申斥,并诬藩贼贪款。督抚据实以闻,乞提问治罪,藩酌量调用。部院议从之。《陕西省志·大事记》

保安知县陈柱芳增修县城,周九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清咸丰《保安县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

修葺延安嘉岭山宝塔。《延安市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

延安境遭大旱,庄稼无收成,民饥,多离乡。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

延绥大旱,大饥,饥民多疫病死。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1611年

延安府有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户,五十九万一千七百零二人。《延安地区志》

六月南直隶拓林营倍地,获日本夷人三人。抚按以闻,部论:分解陕西延绥戍边安插,从之。这是俘虏日本人安插在延绥的最早记录。《神宗实录·卷四八四》

同年 延安遭蝗虫灾害。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

延长大有年,斗米、豆,钱一十文。嘉庆《延安府志》

安塞夏旱,狂风大作,枯禾因风拔尽,秋无获,民采蓬蒿而食。嘉庆《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

八月 雨雹大如鸡卵,禾均偃。

同年 肤施人赵彦(万历十一年进士)擢兵部侍郎,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世佥事,贲银币加等。《明史》有传。清康熙《延安府志》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延安遭旱、蝗虫灾害;中部等县大旱,蝗,秋大水;延长大雨如注,连下五六日,翠屏山崩。嘉庆《延安府志》、乾隆《中部县志》、康熙《延长县志》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

朝廷加派“辽饷”,税银在原额基础上每亩加征,三年期间加征了九厘,地方志书将之称为“九厘银”。百姓负担沉重,极贫困。康熙《延安府志》综合

中部县大饥,十岁儿男易米一斗,冬大雪,人冻死者多。乾隆《中部县志》

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 1620年

延绥巡抚岳和声上奏朝廷:“延军之饷,(欠)已越二十七月。法不能制,情不能谕。”军情民心不安。康熙《延安府志》

明熹宗天启元年 1621年

春吉能部犯延安绥,大掠至延安黄花峪,深入六百里,杀掠居民数万。《明史卷三百二十七·鞑靼》

贺兰山贼侵犯延安,烧北郭,总兵官杜文焕御之。鞑靼屡犯安定,士民警备。

安塞、延川、中部县域内,地震有声。安塞雨大冰,木枝坠。

肤施人赵彦病故,葬于神仙沟(今延安城西北大砭沟)。赵彦,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均自嘉庆《延安府志》

明熹宗天启二年 1622年

八月 延水雨涨,忽澄清见底,聚观为瑞。

九月 套人侵犯延安至鄜州,越四日乃去,杀掠民。

是年 边兵入安定境,杀民首,以充虏首,民不敢出山采薪、耕耘。嘉庆《延安府志》

明熹宗天启三年 1623年

明初延绥镇军费,“每年不过十万两,嘉靖时增至二十一万两,万历中加至三十六万七千两,天启三年,增至四十三万三千七百余两,尚缺额四万七千二百余两”。因边境缺粮,粮价腾贵,士兵生活水平下降。嘉庆《延安府志卷四十五》

明熹宗天启五年 1625年

同年 萧如薰以功授都督同知,后被奸党魏忠贤诬陷夺职归里,卒于延安。如薰兄长如兰、如惠、如芷,均为都督总兵,名誉朝野。康熙《延绥镇志》

明熹宗天启六年 1626年

李自成二十一岁,应募为驿卒,承担银川驿(今米脂县城西侧)、碎金驿和鱼河驿之间驿递。康熙《延绥镇志》云:李自成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

同年 中部县大水成灾。《中部县志》

明熹宗天启七年 1627年

二月 白水县王二率饥民杀知县造反,劫富济贫,活动在黄龙山及宜君、中部等地。

同年 陕北土地,多为屯军、豪强侵占,农民生产无着,大批逃亡,户口萧条,人烟稀少。

同年 延安大旱。肤施、安定等三季无雨,禾苗尽枯,安塞农民割草蓬充饥。

同年 延安安定地震有声,延长天鼓鸣,声如雷。均自李文治《晚明民变》、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六》

明思宗崇祯元年 1628年

肤施自春、夏及秋,倶无雨,禾尽枯,岁大饥。康熙《延安府志·灾祥》

四月

延长连旱,秋无收。冬天连雪雨两月,树木尽枯,人畜死亡无数。安塞夏旱,狂风大作,槁苗因风拔尽,秋无获,民刈蓬蒿而食。安定盗贼蜂起,杀耕牛食之,民数载不农。嘉庆《延安府志》

鄜州死者枕籍,流贼蜂起,槐树庄、化沟、隆益一带,饥民相聚劫掠,四境骚然。雍正《陕西通志》

七月

陕西巡抚李应期上奏说:“全陕民鲜经营,边疆多事,征兵征饷,闾阎十室九空。近延安之宜、洛等县,白昼摽掠,弱肉强食。盖饥迫无聊,铤而走险。与其忍饿待毙,不若抢掠苟活之为愈也”,请朝廷赈济,并蠲免税赋,未被批准。孙承泽《山书·卷一》

清涧人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在宜川揭竿而起。

十一月 府谷王嘉胤起事,绥德人张存孟 (不沾泥)附和,与白水人王二相聚于黄龙山。

安塞人高迎祥起义,义军很快达万人,众推高为“闯王”。

王自用(混天王)起义于延川。

朝廷命参政洪承畴率兵至延绥镇压农民起义军。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铸造嘉岭山铁钟。《延安市志》

明思宗崇祯二年 1629年

正月 王嘉胤、王二等率军活动于洛川、中部一带,并曾攻延安。当地人久不闻兵革,且聚观之;及寇纵杀掠,乃始骇散。民国《洛川县志·军警志》

陕西巡抚胡廷宴与延绥巡抚岳和声联名向朝廷告急称:“洛川、澄县、韩城、宜君、中部、宜川、绥德、葭州、耀州等处,流贼恣掠”。《国榷·卷九十》

四月 不雨至七月,民不得耕。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安塞籍进士、礼部主事马懋才奉差事竣回乡,将灾情向崇祯皇帝呈上《备陈实见异常灾变疏》。疏曰:“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十月后蓬草尽,则剥树皮食,年终树皮又尽矣,则取西山中石块而食,少食辄饱,不数日腹胀下坠而死”。乾隆《安塞县志》、计六奇《明季北略》

五月 朝廷罢免延绥巡抚岳和声,以张梦鲸为之。时,杨鹤督三边军务。嘉庆《延安府志》

八月 山西汾州府匠人侯大阳建造延安甘谷驿唐坪琉璃塔。《延安市志》

十一月 安定旱,斗米六钱。雍正《安定县志》

同年 洛川李老柴、清涧“点灯子”先后反明。

延绥镇边兵欠饷银数年,兵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大批哗变,加入农民起义军。《明季北略·南居益请发军饷》

明思宗崇祯三年 1630年

一月 延绥巡抚张梦鲸面对民变蜂起,忧惧交加而病死。

同月 混天王等掠延川、米脂、清涧等县。

绥德西川王子顺、苗美起义,南下围韩城。

清涧苗登务起义,进攻安定城,总兵杜文焕将其击败。康熙《延安府志》

春 奉朝廷之命,延安各处驿铺裁员,延安府米脂县银川驿驿卒李自成被裁减。康熙《延安府志》

六月 洪承畴任延绥巡抚,延安知府张辇、都司艾穆于延川败王子顺,招降之。康熙《延安府志》

陕西巡抚李应期、延绥巡抚洪承畴在清涧县招抚义军王左挂,后设计斩杀王左挂、苗登云等九十八名首领。清《延绥镇志》

十月 延安卫柳树涧(注:今属定边县)人张献忠加入起义队伍。清《延绥镇志》

十一月

李自成参加起义入王子顺部。(按:李自成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的时间,不同史书记载不同,有崇祯元年至崇祯五年不等者。经考证,采用康熙《延安府志》的观点。)康熙《延安府志》

十二月 神一元、神一魁兄弟率领三千多边兵在新安边、宁塞营、柳树俴起事,杀参将陈三槐。张献忠入神一元部,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用,渐成首领。《明季北略》

同年 苗登务反叛于安定,被总兵杜文焕击败。

同年 延安府大旱,自四月不雨至七月十一日。安定县斗米银一两三钱,人相食。朝廷赈济。各县掘万人坑,掩埋死者。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岁值大凶,市无现米,斗米千钱,军民饥死者大半,辟盗猥起。清《延绥镇志·卷三》

同年 王和尚起义于延川县。《延川县志》

明思宗崇祯四年 1631年

正月 延安春大旱,大饥,人相食。

同年 神一元攻占保安县城,副总兵张应昌击之,一元死,其弟一魁领其众。

二月 总兵贺虎臣、杜文焕合军围保安,一魁突围遁。

四月 总督杨鹤招降神一魁。延绥巡抚洪承畴令守备贺人龙劳降者酒,降者入谢,伏兵出,斩三百二十人。

同月

崇祯批户、兵二部出白银十万两,令在被灾区次第赈给,不许委官吏、胥从中渔侵,违者从严查处。御史吴甡携赈银十万两和藩王以下捐助的五万两白银、二万石粮食到延安赈灾。吴甡在《星驰入关疏》中奏云:延绥“无可耕之地可倚,两运(注:两运即粮、盐都从外地运入)为续命之资,自改本色为折色,而庾廪空矣;自改输粟而纳银,增浮课而引滞,而盐政废矣;自盐商归籍,田地荒芜,豪弁肆虐,而屯政废矣。加以几番调拨,精锐俱尽,凶年相继,月饷不敷,此饥军为盗之根由也。仍复加派辽饷,粮则追其积逋,逃亡拖累,全无乐生之气,因之饥馑,富者皆贫,贫者皆贼,边军纠集,遂向附合,此即饥民为盗之根由也。又有边地军余及废弁家丁,悍弓精马,既无月饷,有惮耕耘,唯有做贼一路视为固然,此军余为盗之根由也。贼之初发,势亦甚微,地方官视为泛常,上下相蒙蔽,赶出境外,便报荡平,此盗贼猖獗之根由也。今贼聚数万,东延西蔓,屠毒两省,此岂可易视之耶!(为今之计)在足饷,饷足,而后可以申严赏罚。赏罚明,而后人心鼓舞用命,则大贼可平,而小贼不足抚也。”

五月 陕西巡按李应期诛义军首领王子顺于市。

八月 农民军占中部县,巡抚练国事、总兵王承恩率众围城七十一日,农民军突围遁。

九月

神一魁又反,攻占宁塞营堡,其部黄有才杀之降。农民起义军独头虎、满天星、一丈青、上天龙等率部活动于宜川、洛川一带。“满天星”、“一丈青”、“上天龙”等活动于宜川、洛川一带。

朝廷罢免三边总督杨鹤,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张福臻接延绥巡抚。

十一月 安塞人谭雄率饥民攻克县城,乞降。一月后谭雄被杀。时,疫病起,城内几无人。

冬 延安境内连降黑雪,安定十四昼夜,延长两月,人畜死亡过半,树木尽枯。

同年 鄜州饥荒,史可法赈灾。首领赵四儿等投降明军。

叛军一座城、一朵云、薛红旗率众三千从鱼河堡突袭安定县城,城中贫民恨富民,起而响应,攻克之。

混天猴部攻克甘泉城,夺取饷银十万八千两,杀死知县郭永图及河西兵备道张允登。

延安农民起义军在鄜州与明总兵官王承恩战,失败,农民军首领“上天龙”被斩首,六百余人被杀,首领赵四儿等降。张存孟被官军围剿伪降,李自成躲入深山,收张存孟旧部自成一军。

李自成统其部东渡黄河,投入高迎祥部,高部有八队,李自成为第八队队长,号“闯将”。

陕西巡按御史吴焕上奏说:“陕西府州县官居地者,皆思卸职求去,新选者,多闻风而不来。故延安府属之官,十缺其五。”

同期 朝廷把增加的田课由九厘进一步提高到一分二厘,民不堪。

以上除注明者外,据雍正《陕西通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清《延绥镇志》,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综合

明思宗崇祯五年 1632年

正月 延绥镇遣兵来安定,禁止民众出逃。

同月 安塞大荒,斗米八钱,民掘草根,柳叶、树皮吃,捣石而食,腹胀而死,人相残害,僵尸遍野。

同月 农民军混天候派人混入宜君城,乘夜里应外合夺取该城,随即分兵攻占了保安、合水二城。

二月 起义军攻克鄜州。

三月 起义军可天飞、郝临庵遭明军曹文诏部进剿惨败,躲藏在今定边、华池、吴起交界一带的铁角城深山。

春 延安大旱。

夏 地震。安定大饥荒。

七月 农民军张梦金被明官军马科击杀于延水关。

八月

洪承畴连败义军于延水关、甘泉等地,农民起义军首领混天候(张孟金)、可天飞(刘汝金)、李都司、独行狼(苗明阳)、郝临安、薛仁贵(焦得名)等相继战死,白广恩投降。大部分义军入山西境。

陈奇瑜代张福臻任延绥巡抚。

九月 一盏灯(张有义)兵败被杀。

十月 王承恩征讨安塞义军于西川,义军首领乔六郎自杀,其余降。延绥稍宁。

据雍正《陕西通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谭吉璁《延绥镇志》,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综合

明思宗崇祯六年 1633年

二月 义军首领钻天哨率二千人从安定后山攻入安定县城,一日后离去。又占据永宁关(今延川延水关),陈奇瑜率官军攻城数日克,首领钻天哨、开山斧被杀,义军全部被害。

九月 蒙古插罕部落入侵延安、鄜州。河套古鲁不落为插罕所迫,来投义军“不沾泥”等部,至三岔遇明军总兵王承恩的抵御,即转而东往葭州。

同年 延安大旱,饥荒,饿殍遍野。

同年 中部县蝗灾,大饥。冬,地震。

据雍正《陕西通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谭吉璁《延绥镇志》,《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综合

明思宗崇祯七年 1634年

一月至三月 李自成率义军入秦巴山区。

六月 李自成部入车厢峡,被包围,伪降陈奇瑜,出重围。后,复举义旗。自此著名。

八月 义军占领甘泉城。

同年 延长大饥,民以草根树皮为食。狼食人,数年不止。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 陕北户口十不存五六,往往数十里无人烟,平畴旷野,荆棘满目。《续陕西通志稿·名宦七·劳启恂卷七十》

保安、安定、安塞三县灾荒更为严重。保安则在城在村几无遗种。《明清史料》

明思宗崇祯八年 1635年

农民军占领柳池、雷丰、交道等地,并以号称十万之众攻打鄜州城。李自成以数万人马,自宜川、洛川入韩城界,与满天星等合围韩城县城。

同年 陕北饥荒,民以草根、树皮充饥。延长岁饥,斗米八钱,掘草根、树皮为食。雍正《陕西通志》,康熙、嘉庆《延安府志》,谭吉璁《延绥镇志》

明思宗崇祯九年 1636年

二月

李自成、满天星、过天星各三万余人占洛川,屠菩提镇,妇女死于井洎池,池井悉填满。又屠李家庄,共计死者以万数。明帅曹变蛟、左光先等率军迎击,十余天后义军撤去。明军取平民首级以为功。清乾隆《洛川县志》

四月 李自成率部从鄜州出发,进入安塞,破延长。

五月十三日 李自成乘胜直达安定、延长、绥德、米脂等地,归里祭祖。

六月 高迎祥在周至黑水峪被捕,后被杀。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李自成年谱》

八月 鞑靼自高石崖侵犯至安定城下,攻城未克。康熙《延安府志》

同月 明军在延安境取平民首级以为功。康熙《延安府志》

同月 安塞民众大量逃亡,仅存金庄一里,名虽存而民数不存。此后,屡值兵荒,仅存六甲。乾隆《安塞县志》

明思宗崇祯十年 1637年

四月 延安大冰雹,平地数尺。康熙《延安府志》

六月 农民军一字王、过天星进入延长县,克城池,杀知县、教谕,放火焚城。初六明军至城,义军退去。乾隆《延长县志》

秋 中部县蝗飞蔽日,食禾无遗。

同期 明朝加征剿饷,按地亩人口数分摊花户、地亩。民不聊生。是年大疫。康熙《延安府志》

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1638年

本年延安大旱。中部县蝗生,民大饥。又加征“练饷”、“辽饷”、“剿饷”,民不堪重负,“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嘉庆《延安府志》

“延安一府,布帛之价,贵于西安数倍,既不获纺织之利,而又岁有买布之贵,生计日蹙,国税日逋”。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纺织之利》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 1639年

蝗灾。风霾蔽日。晚有众星坠于民舍,击瓦纷飞。康熙《延安府志》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1640年

春夏不雨,旱魃见于中部。人相食,十之死九。夏又大疫。康熙《延安府志》

同年 延川一斗米卖八钱银,民无食,挖草根,人相食。死十有八九。顺治《延川县志》

同年

李自成占据关中,派刘宗敏攻榆林城,途经洛川。洛川岁大饥,民或糠麸杂石而食之,或采山蔓菁、或屑榆。往往不免死,积尸碍行路,掘坎而埋之,以万余计。米踊贵,人相食。或云:河西道孔闻漂,以洛民啸聚,设计诱之,歼邑南十数寨。康熙《洛川县志》

同年 洛川知县刘三顾设“泰征书院”,奏请减免租赋三年。康熙《洛川县志》

同年 明参将李耀龙鄜州哗变,知州占据西山寨,抗击李耀龙。清道光《鄜州志》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 1641年

六月 延安大水。《延安市志》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 1642年

中部县大饥,人死十之八九。清乾隆《中部县志》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1643年

三月初 辰时,见两日相撞奇观。

七月 延安府城瘟疫大发。

十月 李自成率制将军李过和刘芳亮部进军陕北。

十一月

李自成率军由西安北上途经中部县,传令三军:“中部桥山乃是葬吾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之圣地。吾灭明王朝,不等于灭中华,绝不许上辱先祖,下欺黎民,桥山上一草一木不许破坏,违者斩。”《黄帝陵志》

同期

李自成进占延安,改延安府为“天保府”。明军高杰部渡黄河逃入山西。李自成军一路进占绥德、米脂,改米脂县为“天保县”,清涧县为“天波府”。遣别将数千人,攻破安定县城。清《延绥镇志》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正月初一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朝,国号“永昌”,设钱局制造“永昌钱”。

三月十七日 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十八日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十九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

四月二十九日 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就皇帝位。次日,退出北京西撤。《明史·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