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始,延安南部(今黄龙、洛川、黄陵)属魏雍州冯翊郡鄜城县地,北部为羌胡族居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延安先后为前赵、前秦、后秦、夏国、北魏、西魏和北周全部或部分占据管辖,各个短暂的小国家为争夺这块土地战乱不断。这一时期陕北为汉、匈奴、鲜卑、丁零、羌等多民族杂居之区。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

延安境内的行政建置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魏先后设东夏州东秦州,还设立了许多郡、县;西魏大统三年(554年),改东夏州为延州。延安现有的县区,多数是在这一时期创设的建置基础上发展而来。

晋武帝泰始年间 265—274年

泰始元年,人口九万零七百八十四户,三十三万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延安地区志》

同期

自离石以西,安定(今甘肃境内)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谷阻深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

同期

塞外匈奴先后八批数十万众降,被安置于陕西关中以北地区。延安境域为匈奴、羌等族占据,郡、县俱废。西晋时,关中遍布“五胡”,汉胡杂居,仅氐、羌族在关中人数十万,史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北地、西河、上郡尽为狄庭矣”。《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

晋惠帝元康四年 294年

五月 匈奴郝散反,杀长吏,入据上郡。秋八月,郝散率众降,冯翊都尉杀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四》

晋惠帝永兴二年 公元305年

汉王匈奴人刘渊攻陷蒲坂、平阳,入都蒲子。时,汲桑起兵赵魏,上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微东莱王弥及石勒等并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晋书·刘元海载记》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年

四月 汉、赵刘渊养子刘曜转攻西晋上郡,西晋太守籍韦率众南奔。《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元帝大兴三年 前赵刘曜光初三年 320年

上郡十万家氐、羌据险不降,与汉赵刘曜相抗。首领虚除权渠自号秦王。汉赵光禄大夫游子远率军征伐,五战五捷。刘曜封降奴权渠为西戎公,其部二十余万人徙长安,上郡一带西戎皆降顺。《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

三月 北羌王盆句除,归附于赵,后赵石勒部将石佗自雁门经上郡击之,赵中山王刘岳战败死。《晋书·刘元海载记》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 357年

九月 张平占据上郡之地,壁垒三百余,夷、夏十余万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年

七月 匈奴右贤王曹轂、左贤王刘卫辰皆叛秦,轂帅众二万寇杏城(注:今黄陵县侯庄),秦王苻坚自将讨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384年

始置中部县。《黄陵县志》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 387年

十二月 东晋姚苌驱逐苻师奴,占杏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 390年

四月

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冲天王,帅氐、胡攻后秦安北将军姚当成于杏城;后秦镇军将军雷恶地叛应之。后秦主姚苌遣镇远将军王超等纵兵击之,斩魏揭飞及其将士万余级。恶地请降,苌待之如初。《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六年 391年

北魏击朔方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卫辰第三子刘勃勃逃奔三城(今延安东、延水南),投靠鲜卑薛干。《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

后秦姚苌始置洛川县。《洛川县志》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 395年

正月 鲜卑薛干太悉伏自长安亡归岭北,上郡以西鲜卑杂胡皆应之。后秦主自讨,平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晋纪三十》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 398年

后秦姚兴进剿鄜城,屠各胡族董羌和杏城芦水胡郝奴部,屠各董羌、杏城芦水胡郝奴被迫率众降附。《魏书·卷二·太祖纪》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后秦弘始九年 407年

六月

持节安北将军、后秦姚兴部属、五原公刘勃勃叛秦自立,建大夏国,自称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建元“龙升”,国号“大夏”。并遣重兵南下,夺取三城(包括今延安城)。设置朔方牧,并筑城寨镇守。《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

姚兴亲率大军北上收复三城,与赫连步骑万人在定阳(注:今宝塔区临镇固县村至宜川定阳村一带)激战。战斗失利,姚兴汇合三城守将姚祥南撤。至此,黄龙山以北之地尽纳赫连勃勃版图。《陕西省志·军事志·大事记略》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 夏勃勃龙升五年 411年

夏攻后秦杏城,俘获其守将姚祥。《陕西省志·军事志·大事记略》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 夏赫连勃勃凤翔元年 413年

夏王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筑都城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名之曰“统万”城(注: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 夏凤翔三年 415年

夏王勃勃攻杏城,拔之,执守将姚逵,坑士卒二万人。《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夏凤翔五年 417年

赫连勃勃南下长安,于今富县西南筑长城,留太后驻守。《晋书·卷一百三十》《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 夏赫连勃勃昌武元年 419年

赫连勃勃筑丰林城(注:今延安城东周家湾村西,城墙遗址及马面仍存)。此城“坚密如石,凿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马面极长且密。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需太厚,人力亦难攻也。深为可法。”《梦溪笔谈》

夏赫连昌承光元年 425年

赫连勃勃病殁,太子赫连昌即位。《魏书·卷四》

赫连勃勃葬于嘉平陵(在今延川县稍道河乡古里村白浮图寺前,筑冢七座,今尚留两冢。当地人称此即“嘉平陵”)。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 427年

今富县境为北魏所占,设利人县。《北史·卷二》

北魏太武帝始光五年 428年

八月 太武帝派太牢祭黄帝。《魏书·世祖纪》

北魏太武帝神䴥三年 430年

八月六日

赫连定叛魏,派其弟侵扰北魏鄜城,北魏平西将军隗诘迎击,擒其将王卑,杀其万人,赫连军溃逃。未久,夏主又亲率兵数万,在鄜城东与魏军交战,再败。《魏书·卷四》

北魏太武帝神䴥四年 431年

魏灭夏,降统万城为统万镇。拓跋焘攻夏,上郡休屠(匈奴)酋长金崖,上郡屠各(匈奴)首领隗诘归附北魏。《魏书·卷四》

北魏太武帝神䴥年间(428—431年)

北魏在今延长县置广安县,属敷城郡北华州辖。《延长县志》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 440年

置东夏州,辖遍城郡、定阳郡、上郡(注:《陕西通史》记为今甘泉县西北,疑为下寺湾阎家沟古城)。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

迁洛川县治所至高槐(注:今洛川县北十五里安宫村)。《洛川县志》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 445年

匈奴卢水胡郝温在杏城反叛北魏,杀北魏守将王幡。郝温逃离杏城。

九月 卢水胡族盖吴,率族民叛魏,在杏城天台山建政,自称天台王,设置百官,称臣于宋。

十月 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讨盖吴,盖吴获胜,杀元纥。

十一月 盖吴派部将西征,又亲率部东征,渭河以北至河套地区为其势力范围,有众十万余。

同期 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六万精兵攻击盖吴。《魏书·卷四·世祖传》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446年

二月 魏诸军在杏城大破盖吴军。盖吴退走北地。

六月 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王,军旅复振。魏发三州之民屯于长安,以防之。

八月 盖吴兵败被杀,传首京师。此后稽胡人反复起义,在今延安一带活动近百年。《魏书·卷四·世祖传》、《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年 449年

今安塞县境内设置广洛县,属金明郡辖。《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二年 451年

设金明郡,属夏州(注:州治在今靖边白城子),于广洛县治所同领,并置永丰、启宁二县(均今安塞县境内)。《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

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 456年

匈奴占临戎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境内),临戎人流亡至定阳西北三十里处(今宜川县交里乡),在此侨设临戎县。《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

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 457年

改汉定阳县为定阳郡,隶东夏州,领县二(临戎、临真)。

置上郡 (注:今甘泉县下寺湾一带),领县二,石城、因城。《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

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460年

魏文成帝出巡,历桥山,祀黄帝。《魏书·礼志》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 477年

置偏城郡(注:今宝塔区东),隶东夏州,领县二(广武县,有三城、偏城;沃野县)。

置朔方郡(注:今子长县东南一带),隶东夏州,领县三(魏平、政和、朔方)。《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 484年

北魏在今宜川县设置安平县,治所在薛河川。《宜川县志》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 491年

置东秦州,治杏城,领郡二、县七,户一万四千五百九十六。中部郡,领县四(中部、石保、狄道、长城),户八千九百二十四;敷城郡(注:今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领县三(敷城、洛川、定阳),户五千六百七十二。《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494年

置义川郡(注:在今宜川县南)、乐川郡(注:今宜川县东北)。《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

置永宁县(注:今宜川县西北)。《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513年

置东夏州,治所在广武县(注:今延安市以东),领郡四县九。《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 518年

今甘泉县境设石城县。《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527年

延安境东南及陕北地区由高平(注:今宁夏固原)叛军东伐所占。《魏书》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高奴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 535年

复置归德县(注:今吴起县境)。《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七下》

西魏大统三年 537年

设置义川县(注:今宜川县牛家佃乡固州村),属汾州义川郡。设汾州(注:今宜川境内)、文安郡(注:今延川文安驿村)。《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七下》

西魏大统四年 538年

华阴杨绐任鄜城郡守。杨绐励精图治,屡败稽胡,百姓安居乐业。《北史·卷六十八·杨绍传》

西魏大统五年 539年

黑水(注:今宜川西北,即宝塔区汾川)部稽胡叛西魏,被镇压。《魏书·地形志下》

西魏大统七年 541年

三月 夏州刺史刘平伏在上郡反,西魏大都督于谨讨伐平之。(明·郑汝璧著《延绥镇志》)

西魏大统十三年 547年

改永乐县为云岩县(注:今宜川县西北八十里云岩镇),改永宁县为太平县。《魏书·地形志下》

西魏大统十七年 551年

改安平县为汾川县(注:今宜川县东北九十里阁楼乡),属义川郡辖。《宜川县志》

西魏废帝大统元年 552年

文安郡原辖广安县(注:今延长县邱头原),分为广安、义乡二县。乾隆《延长县志》

西魏废帝大统三年 554年

改东夏州为延州,延州得名自此始(魏废帝元钦三年,改东夏州为延州)。辖遍城、文安、神水三郡。改汾州为丹州(今宜川县境),辖义川、乐川二郡。长城县治迁址三川(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改称三川县;撤销利人县,属地归三川县。《周书·文帝本纪》

五月 柔然族乙旃达官侵犯广武。(按:《五代·志》记:延安郡丰林县,后魏置广武县。)

北周闵帝元年 557年

延安境归北周所辖。《资治通鉴》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 559年

延州稽胡族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延州,归附北齐。郝阿保自封丞相,封郝狼皮为柱国。北周王朝命柱国豆卢宁率军与延州判史高琳合力镇压,二郝失败。《周书·卷四十九·稽胡传》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 561年

丹州、绥州、银州部内,与蒲川贼同反,帝派达奚震、辛威讨平之(注:今日蒲城、宜川、白水、铜川包括山西蒲州一带统称蒲川,属于鲜卑、党项、稽胡等族聚居之地)。《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北周武帝年间 561—578年

郭荣于上郡、延州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北周武帝保定年间 561—565年

义川郡改为丹阳郡,义川县改为丹阳县。《宜川县志》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 567年

陕北稽胡郝三郎等率丹州、绥州、银州诸胡,合延州、蒲川豪杰反。延州刺史于实讨平之。《隋书·卷五十》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 579年

以王庆为延州总管。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