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管理与宣传利用工作

刘智

延安革命旧址群是我们党留在延安的丰厚的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主要实物载体,保护并宣传利用好延安革命旧址是全国人民的神圣职责,更是延安儿女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这些年,在中、省、市各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指导下,特别是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领导下,我们不失时机地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旧址,延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延安成为国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想象的延安、神圣的延安、生态宜居现代的延安,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一、延安革命旧址群的基本情况

大家知道,从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延安的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在陕北转战了一年的中央纵队,从榆林吴堡县岔上乡川口黄河西岸的渡口,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为止。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在陕北一共生活、战斗了13个年头。给我们遗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级别高,名气大,而且分布也十分广泛,延安全市13个县区,每一个县区都能找到革命遗址。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在延安的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延安的每一个山山峁峁、每一条沟沟岔岔,都留下了革命前辈的足迹。

根据2007年至2009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延安共登记革命旧址达445处之多,其中:宝塔区登记195处(市区168处),吴起30处,志丹14处,安塞27处,洛川4处,子长76处,延长10处,延川23处,黄龙12处,黄陵2处,甘泉23处,富县9处,宜川20处。

这些革命旧址中,目前已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18个点,就是延安革命遗址(包括延安市区的14个点,即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礼堂、岭山寺塔、桥儿沟、南泥湾、清凉山、中央党校、边区银行、西北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子长瓦窑堡革命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志丹保安革命旧址、吴起革命旧址。

另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有31处,县级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22处。

目前,全市历年修复、陆续对外开放参观的革命旧址有46处。已经建立综合或专题纪念馆、辅助陈列馆22个。

延安现有中宣部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凤凰山、洛川会议、四八烈士陵园、清凉山、黄帝陵。

2014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陕西四处,而延安就占有三处,即延安革命纪念馆、瓦窑堡革命旧址和洛川会议纪念馆。陕西另外一处是:西安事变纪念馆。

二、关于延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延安革命旧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历来受到中、省、市各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指导。所以,这些年,虽然我们不失时机地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旧址,但大家知道,延安革命旧址保护任务十分繁重,量大面宽,全市400多处革命旧址都是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为土窑洞、土木瓦房,这些旧址建筑抗自然雨水冲刷能力很差,加之受到战争和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初,旧址建筑的保存状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受维修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旧址建筑都全部抢救恢复,而只能根据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保存状况等,采取三种不同的管护办法:

第一种就是延安时期党、政、军等重要机关和主要领导人使用过的,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旧址、旧居建筑,我们则作为重点,尽可能将现存旧址建筑全部予以修复,恢复原貌,对外开放参观。如延安城内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西北局、清凉山旧址以及吴起革命旧址、保安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和洛川会议旧址等。

第二种情况就是延安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党中央和边区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发生过重要战斗、战役和重要事件的,目前仅存一部分建筑的旧址,如中央党校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中国医科大学旧址、马列学院旧址、交际处旧址以及女子大学旧址、民族学院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等,我们则将现存的部分旧址建筑予以保护修复,并对外开放参观,已经毁坏的,现已不存在的那部分旧址建筑,一般不再修复。但个别的特殊情况例外,如位于延安城区北关小沟坪的镶嵌有“实事求是”石匾的中共中央党校礼堂建筑,1947年被国民党军队毁坏,现礼堂基址犹存。经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批准并拨款,计划近期予以修复。

第三种情况,就是原有的旧址建筑迄今已经全部毁坏无存,如抗大二道街本部和东关的分校旧址建筑已经全部毁坏,杨家湾陕北公学旧址窑洞、大砭沟中的中央电影团旧址、市场沟内的民众剧团旧址以及为召开党的七大会议首先在安塞县招安李家塌村修建的大礼堂和所挖的土窑洞等等建筑,基本毁坏无存,一般不再恢复,而是采取在原址上建树标、简介碑的形式,目前,我们已经陆续建树了200余块简介碑。

这些年,围绕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中、省特别是延安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有几项值得称道的大手笔的举措:

一是1997年10月,组建成立了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与延安市文物局两个牌子一套人马,2014年7月,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机构由省编办批准,升格为副厅级建制的单位,人员编制也由原来的12人增至25人,相信随着纪念地管理局的升格和人员力量的不断壮大,延安革命纪念地的管护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规划》,该规划已经通过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正在征求延安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近日将提交市政府审查同意,正式向社会公布实施。这个规划的公布实施,无疑标志着延安革命纪念地旧址群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将正式进入更加科学与规范有序的法制化的管护轨道。

三是中疏外扩,建设新城,以保护老城区的革命旧址。大家知道,延安主城区,也就是老城区,位处在三山(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两河(延河、南川河)中间的这么一个狭长的并不宽展的沟道内,在这个狭小空间内就分布有革命旧址168处,可以说数量之多、密度之高、规模之大、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影响力之强,在全国首屈一指。延安老城区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城。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延安在革命旧址保护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一是延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区内许多革命旧址与居民区、商业区相互交织,受到不断挤压和严重蚕食,革命圣地的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想象差距越来越大,抢救性保护革命旧址已刻不容缓。二是革命旧址外围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建筑物杂乱并与保护区风貌极不协调,与革命圣地的地位和影响也很不相称。

针对上述问题,延安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专门部署。2011年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必须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城市定位,大力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和“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战略,“中疏”就是老城区不再批建高层,革命旧址保护范围内只拆不建,疏减老城密度,恢复红色记忆,发展旅游业;“外扩”就是整理城区周边的低丘缓坡,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城市新区,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想象的延安、神圣的延安、生态宜居的现代的延安。

延安共规划在老城区外围辐射建设三个新区,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承载人口40万以上。在建设时序上,确定先行实施北区一期工程,用地规模10.5平方公里,建设期为四年。工程土方总量3.63亿立方米,其中挖方2.0亿立方米,填方1.63亿立方米。新区北区(市委、市政府等办公地),位于延安清凉山南北中轴线北部,背依主脉,东西护山环绕,面向延河,眺望宝塔。新区东区(宝塔区委、区政府办公地方),位于宝塔山东南,延河南岸,与北区新城隔川相望。新区西区位于凤凰山西侧,毗邻老城。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展示圣地延安历史记忆的新“窗口”。

目前北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计划2015年年底,市委、市政府等机关上新区办公。这可以说是我们延安保护革命旧址的一个空前的最大最长远也最宏伟的措施。

四是老城区十大重要革命旧址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十大景区”保护建设项目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根据延安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而策划实施的又一项重大工程,旨在通过加快革命遗址群首批保护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延安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决定重点启动保护建设的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分别是: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桥儿沟、西北局、南泥湾、抗小旧址。

目前,这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延安市财政投资并由有关单位贷款融资,共投资几十个亿,基本完成了西北局旧址周边单位民居拆迁、环境整治美化绿化以及纪念馆建设工作。清凉山、宝塔山、杨家岭、凤凰山革命旧址周边单位民居建筑拆迁、环境整治工作也基本完成,桥儿沟园区东山与西山民居建筑的拆迁工作近日也已经完成,2014年11月6日,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陕西省政府副省长白阿莹等领导参加,在桥儿沟园区举行了中国革命艺术家博物院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五是延安革命旧址灾后抢修重建工作全面展开。2013年7月以来,延安遭受到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袭击,全市110多处革命旧址建筑受到严重损毁,中、省、市各级都十分关注旧址灾后抢修与恢复工作,延安市政府及时拨付100万元,用于紧急抢险之用。省文物局拨付200万元,并组织专家和设计单位及时制订抢修规划和修复方案。国家财政部、文物局拨付11989万元,中宣部拨付2000万元,专项保护修复经费。从2014年3月开始到当年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了枣园、杨家岭、清凉山等12个第一批维修项目工程。第二批宝塔山、瓦窑堡、洛川会议等11个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力争在2015年3月份开工。

在文物抢救维修方面,我们这几年做了不少探索,我觉得有些工作,不能太过于教条,死搬硬套,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机动的处理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比如,《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维修必须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但这次百年不遇的降雨,却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和教训:这次大雨的洗礼,旧址窑洞和我们延安城乡山体上与山沟里居民所住的窑洞一样,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居民可以下山,告别窑洞,在平地上重新选址建房。而我们的旧址窑洞却是万万不能移动和另行选址重建的。要做到既不破坏旧址的原状,又要保持旧址周围原有的历史环境与风貌氛围不变,看来是很难的,这也给我们的旧址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一道新的难题。汲取这次大雨的教训,我们认为,今后旧址的保护:

一是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而是应该要全面考虑。以往我们维修旧址,只注重旧址建筑本体的维修保护,我们的上级部门核拨经费也就是这种理念。这种理念往往忽略对它所依附的山体进行整体的考虑、全面的规划与保护,对它所坐落的院子地基等的加固。这次大雨造成山体大面积下滑挤垮冲垮旧址建筑,院落地基下陷,造成旧址建筑窑洞裂缝,甚至坍塌。

二是仅仅考虑旧址窑房本体和就近、局部排水是不行的,必须要考虑整体和系统排水问题。以往我们仅仅只注意做好旧址建筑本体顶部和院落附近的小范围排水,结果旧址本体上部山体和院落下部崖畔排水严重不畅,造成旧址顶部大面积山体滑塌,院落帮畔挡土墙严重滑塌。

三是一味追求旧址建筑材料的本真,即原状原材料,这显然是劳民伤财,行不通,也很不现实的。首先是旧址窑洞顶部,原来基本上没有采用现代防水材料进行技术性处理,导致几乎所有窑洞顶部出现大面积渗水、漏水现象,更要命的是旧址土窑洞表面和旧址院墙,如果严格保持原状,按照原来的材料进行维修,不要说这次长时间的持续的强降雨了,就是平时一次不是很大的降雨,旧址窑房表面也会被冲刷得沟沟壕壕,面目全非。我们必须探索寻找现代的颜色相近的防水耐冲刷的替代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目前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效果也比较理想。

三、关于延安革命旧址的宣传利用问题

延安革命旧址群是我们党留在延安的宝贵财富,保护好革命旧址,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保护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利用,为此,这些年我们在宣教利用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积极利用维修好的旧址建筑,恢复原貌和内部原有陈设后,对外开放参观,建立三大教育基地,并建设综合或专题辅助陈列纪念馆。目前,我们已经陆续修复开放了46处重要革命旧址建筑,建立综合与专题纪念馆、陈列馆22个。中宣部已经公布了9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延安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延安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除做好日常的接待、开放参观讲解工作外,我们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积极配合延安干部学院做好每一批学员的参观接待和现场教学讲解工作。

二是结合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工作,做好旧址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发掘和提升工作。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已经建成开放参观的革命旧址窑洞内部陈列展示水平一直比较滞后,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多为一孔窑洞、一张桌子、一张床、几幅图片,陈列内容雷同,展示手段单一,文化内涵发掘不够,而且游客参与和互动的项目较少。很多游客是乘兴而来,失望而归。为此,结合十大景区建设,我们聘请专家、组织专业设计单位制作提升方案,在全国寻找线索,积极与红二代、红三代们联系,广泛征集文物,充实陈列内容。增加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手段,最近大家到杨家岭、枣园旧址参观,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窑洞里和房屋内的陈设品明显比以前多了。另外,枣园书记处的电影放映机和杨家岭七大礼堂内的投影设施也正在制作中,旧址标志、标志牌也在制作中。在旧址内适当地方再点缀一些雕塑和艺术品的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之中。

在对外宣传教育方面,特别是讲解词的编写与修改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考虑,编撰了不同内容的讲解词,因人施讲,灵活应用。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人,采取不同形式、深浅不一的讲解方式。就是对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以及领导同志,要讲细讲深,采取提问式的讲解方法,多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延安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呢?又为什么有那么多身处上海、重庆等环境、条件均十分优越的大城市的青年、专家学者们向往延安,他们历经千难万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延安这个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小山沟沟呢?曾经有一位爱国青年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可见他向往延安的坚定信念。提出这些问题与他们进行互动探讨式讲解。而对于一般观众,稍微简单明了一点,穿插讲述一些有典型教育和纪念意义的故事情节进行渲染,以起到吸引人、感动人的作用。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则要多讲一些深入浅出的趣味经典故事,以达到教育启迪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目的。因此,只有因人施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参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在参观道路硬化方面,我们也是打破常规,大胆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按照文物保护维修的原则,旧址保护区内的参观道路和旧址院落是不能硬化铺砖、铺石条的。但大家知道,一遇下雨天,旧址原有的土院子,一踩必定是两脚的泥,而上山斜坡参观土路一下雨不仅泥泞,而且湿滑的程度根本让人无法行走,在这种情况下,要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旧址建筑院落外的参观道路,我们用延安当地的土色石材进行铺设硬化,与旧址建筑色调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反差。而在旧址建筑院落内外,仅仅用灰砖,铺出一条一米多宽的参观人行道,其他地方仍然继续保持原来的土院子老样子。这样,既方便了游客参观,也没有太大的破坏旧址原有环境风貌。另一方面,游客一看就知道是专为参观方便而新铺设的,一点也没有影响参观效果。

三是关于旧址窑洞的利用问题。最近,我对全市的革命文物旧址建筑,特别是窑洞建筑,做了一个分门别类的比较,延安现有的革命文物旧址建筑,可以分为窑洞建筑、砖瓦平房,还有大型的礼堂建筑和小型的仿西洋式房屋建筑四大类型。其中各类窑洞建筑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为延安旧址中的主要建筑类型。延安革命旧址窑洞建筑绝大多数依山而建,这些窑洞有一部分是当年借用当地老百姓的,而大部分则是他们自己新开挖、新修建的。按照质地材料不同组合的建筑方法和结构形式,旧址窑洞可以细分为纯土质窑洞、接石口门面土石混合型窑洞、石窟式石质窑洞、纯石块建筑的窑洞以及砖砌窑洞五种类型。

近年来,旧址保护抢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先后抢救修复了不少旧址窑洞群建筑,比如清凉山上的120余孔旧址窑洞群,还有党校山上的女子大学(中央党校二部)1—7号院151孔旧址窑洞群,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的86孔旧址窑洞以及南泥湾陶宝峪炮校的40余孔旧址窑洞等等,这些旧址窑洞群修复好后,要如何利用、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我们要全部恢复当年的模样,即将每一孔旧址窑洞都按照当年内部陈设进行恢复,向世人展示,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修复与保护好的旧址窑洞建筑,发挥这些窑洞建筑的巨大功效和作用,使它成为我们对外宣教的重要阵地、场所呢?这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进行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摸索,我以为旧址窑洞的再利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按照原样恢复部分窑洞建筑内部原状陈设,完全再现当年的工作与生活情形,向世人展示。主要领导人的旧居、典型的有一定意义的部分同志的集体生活宿舍与办公窑洞内部陈设。如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王家坪、西北局旧址中的主要领导人旧居和重要机关部门办公室,已经按照原样进行了复原陈列。中央军委二局、三局旧址窑洞内也按照原样进行了复原陈列。

2.利用部分面积较大的旧址窑洞,做该旧址的专题辅助陈列展览。目前,我们已经利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窑洞制作了边区政府简史陈列,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窑洞制作了陕北公学简史陈列,利用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旧址窑洞制做了保育院简史陈列。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保安处旧址等,都利用旧址窑洞进行了简史陈列。

3.做体验式住宿之用,利用窑洞建筑原有的住宿与办公的功能,外表不做任何改动,使其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氛围,内部根据住宿的需要,可以稍作改动,增加取暖纳凉设施和卫生间洗漱功能,以便于人们体验、感受当年老前辈们简陋与艰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清凉山修复的120余孔窑洞,还有女子大学旧址窑洞均具备做这方面的利用的条件。

还有什么更好的利用功能和价值呢,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同行们能够给我们献计献策,提出更好的利用意见和建议来。

我这里还想和大家再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保护难度大、利用价值又比较低的旧址窑洞建筑该怎么办。

目前存世的旧址中,有一小部分旧址远离城镇,位处在交通很不方便的很偏僻的即将要消失的村庄,这类旧址是继续保护,还是放弃呢?值得探讨!例如安塞县真武洞镇黄瓜塌村的陕甘宁边区野战医院旧址,位于距离县城20余公里的一个小山沟的村庄里,这个村庄目前仅留寥寥几户老弱病残的老年人居住,大部分人已经迁移县城等地居住,该村庄可能不久就要消亡。现如今进出村庄的道路崎岖难行,2012年市上投资对该旧址40余孔石窑洞进行了全面维修,2013年7月以来,百年不遇的大雨又将该旧址窑洞损毁得面目全非。2014年6月,省政府将这处革命旧址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为党的“七大”召开,于1940年在枣园水草湾修建的“七大”礼堂以及这里的西北公学旧址窑洞,还有水草湾的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居窑洞等,则相对远离城镇,远离即将消失的村庄,这些旧址保护难度很大,管理成本很高,且交通很不方便。游人,尤其是没有带专车的零散游客,很难到达这里。去参观这些旧址、旧居的,它们的参观利用价值,客观地说是相对比较低的。对于上述类似的这部分旧址,我们是继续予以维修保护呢,还是放弃、任其自然消亡呢?确实有待于我们下一步认真加以研究、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