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关于纪念馆加强学术研究的思考

张建儒

纪念馆被人们誉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标志”。在纪念馆的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经典定义中,研究是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学术研究是实现纪念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研究型纪念馆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科学研究在纪念馆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革命纪念馆既是有关革命遗址、纪念建筑和文物资料的保护收藏机构和宣传教育机构,也是科学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是革命纪念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衡量纪念馆知名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是纪念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使纪念馆提升层次,就要对学术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想方设法把学术研究搞上去,全力以赴建立以学术创新为先导的研究型纪念馆。

1985年文化部颁布的《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中,最早提出了革命纪念馆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即科学研究是革命纪念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要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革命纪念馆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对革命遗址、纪念建筑、馆藏文物资料及其保护技术和管理、陈列结构和表现手法、讲解艺术和心理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对于有关具体人物、事件、地方革命史的研究,以及纪念馆管理工作的研究,并可涵盖延伸到相关的重要历史和重要人物以及这一进程中所留存的精神等因素。

纪念馆的科学研究有三类:一种是学术性研究。这是一种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研究。这种学术性研究存在于博物馆专业学科的研究、博物馆学的研究以及藏品研究之中。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仍要通过公认论著的途径传达给社会。另一种是普及性研究。博物馆的许多业务研究是属于学术成果的运用而不是学术研究本身,是一种普及性研究。普及性研究也是一种创造性研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第三种是服务性研究。这里指的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某些研究工作,如编制藏品、资料检索系统,编写出版藏品、资料目录、图像以及提供学术研究动态资料等。

二、纪念馆学术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纪念馆深刻认识到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因此日益重视学术研究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纪念馆的学术研究受到自身体制、机制,特别是观念的影响,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纪念馆的学术研究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学术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运用相互脱节。在“学术研究”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有重视展览、轻视研究;重视现有成果的运用、轻视自身的科学研究成果等现象。

二是缺乏学术研究工作人员,没有能力开展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目前,很多纪念馆都缺乏学术带头人,缺乏中青年业务骨干,研究成果较少,与博物馆界、高等院校、社科机构的学术交流较少,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三是研究人员承担的具体职责太多,穷于应付。目前,很多纪念馆设立的“研究部”(或称为编辑研究部、历史研究部等)承担了编辑展览大纲、编辑学术刊物、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各类图书、组织开办学术讲堂等多项任务,还要参加馆内外举办的其他活动。研究人员颇感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去进行知识积累和撰写高质量的论文。

四是没有对研究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业务培训。有些纪念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对研究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有的纪念馆在员工业务培训上流于走形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员工素质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五是国家宏观政策上缺乏支持。一般重大研究成果都是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倾斜,而纪念馆研究项目立项不易,评奖难以向纪念馆人员倾斜。学术研究的成果或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导致争取经费相对困难,这也是纪念馆学术研究面临的尴尬之处。

三、加强纪念馆学术研究的具体举措

纪念馆的学术研究要重点解决好为谁研究、研究谁的问题,提倡研究正面、鼓舞斗志的历史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一)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完备的学术机制

提升纪念馆的学术研究水平,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上入手,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学术研究推出优秀成果,加快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激发纪念馆的生机与活力,带动纪念馆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建立完备的学术研究机制对于加强纪念馆学术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凡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人员的纪念馆都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在学术研究上,制订中长期学术规划,注入新机制和考核办法,颁布出台鼓励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各种奖励政策,制定硬性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如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学术成果出版制度、刊物编辑制度、奖励制度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投身学术的积极性,要在全馆积极组织专门的学术团队,使老、中、青相结合,实施传、帮、带的方法,大力推动纪念馆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均衡发展。

(二)界定学术范围,加强资料建设

界定学术范围对纪念馆的学术发展尤其重要。界定范围,明确重点,不仅可以使我们节约人力、物力,更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无论是从人员力量的配置上,还是经费的拨付上,纪念馆都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有很大差距。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需要我们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要发挥纪念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在理清本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编制纪念馆学术研究的中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纪念馆的学术重点、研究内容、力量组织、人员分工、成果运用和远景目标。要积极组织专门力量攻关重点课题,特别是争取申报一些省级、国家级重大课题和基金项目。

资料建设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对于资料建设,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投入必要的专业人员和专门资金。将重点放在珍贵文献、珍贵档案、珍贵纪录片的收集上,不但要加大国内资料的收集,还要注意国外资料的收集。纪念馆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深入调查和考证重要的历史遗址、遗迹。纪念馆不仅应该加强对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同时还要注重研究地方历史。例如延安革命纪念馆就非常注重对延安13年史的研究。我馆先后推出学术著作、普及读本、画册等各种作品,这些学术成果对深入研究延安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基本陈列的研究

研究文物是纪念馆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好征集、收藏和研究的工作,文物才能得到很好地利用。纪念馆必须正确处理好文物收藏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很多纪念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文物在入库后被束之高阁。为了纪念馆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做好这件事。

陈列展览是纪念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研究成果的基本途径之一。纪念馆陈列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研究质量的好坏。一个好的陈列展览,首先要有一个好选题,而一个好的陈列选题的产生,来源于扎实、系统的学术研究之中。同时,陈列展览要达到向观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就要很好地研究陈列内容的组合和陈列语言的表达方式。展示内容应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产生兴趣与共鸣。此外,陈列展览要达到满意的展示效果,就必须对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除对造型、色彩、声光、空间、材料等基本要素的组合和运用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对展览与观众合理结合的研究,包括安排最佳的参观路线、科学地运用助展手段、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施和营造良好的展示氛围等,恰当反映陈列内容,增强观众参观兴趣,提高陈列展览的传播力。

(四)充分研究观众,做好服务工作

对观众的研究是纪念馆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检验纪念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革命纪念馆的观众研究应包括对不同社会层面、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群体进行观众类型、观众组织、观众心理、观众兴趣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对观众的调查研究,主要有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直接调查包括口头调查、直接观察、座谈会等形式。口头调查是在观众参观过程中,通过与观众的交谈、接触,从不同方面了解他们的反应,询问他们的意见。这种调查方法,不拘于形式,往往能听到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间接调查主要是通过调查表、设观众留言簿等方式。这种方法调查面广,时效性强。观众把意见自发地写在留言簿上,大多是“由衷之言”和“有感而发”,对纪念馆搞好服务工作有很大参考价值。

(五)完善人才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学术人才缺乏是纪念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纪念馆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且真正做到放手使用,营造一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学术环境,努力培养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性强、充满战斗力的科研队伍。

很多纪念馆可能比较重视作为窗口的讲解员的培养,忽略了研究人员在全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队伍科研素质是纪念馆发展的基础。纪念馆应该加快人才培养,实行奖惩挂钩。对在重大题材和课题上有突破的研究者,要予以重点奖励,在评职称上、提拔选用上优先考虑。

(六)开展对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纪念馆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首先必须走与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合作的道路,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提高研究水平。这种合作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其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纪念馆的学术研究储备力量。第二个层面是与其合作研究相关课题,这是利用馆外智力资源优势、跟踪相关学科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简便易行的好办法;纪念馆可以将本馆难以完成又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或共同完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指导本馆学术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利用与本馆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开展研究。第三个层面是特约相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撰写相关文章或著作,有条件的纪念馆还可以与国外同行建立必要的联系,使与之纪念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能不断推陈出新、取长补短。其次,需要加强与兄弟馆之间的合作,发挥各馆的研究优势,整合研究力量,开展馆际之间的合作研究,尤其要加强与周边相邻地区文博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最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研。纪念馆开展学术研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积极参与社会各界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条件的纪念馆还要承担好举办与本专业学科相关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纪念馆应聘请一些热心支持纪念馆事业的馆外研究人员充当“志愿者”,充实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

(七)加强学术成果转化,设立推广平台

教育职能是纪念馆的重要职能,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纪念馆的历史研究与高等院校、社科机构的历史研究,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纪念馆的应用性更强,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度更高。

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纪念馆无论是展示手段还是方法上,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上,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在讲解中的运用。利用讲解来展现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我们所讲解的历史,也检验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借此征集观众意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素材。二是利用自身的馆办杂志开辟学术研究专栏,集中展现本馆人员的研究成果,刊登社会上新的研究动态。要针对特别纪念日和重要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做好宣传工作,进行广泛征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三是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网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信息网络化是纪念馆科学发展的新渠道。办好网站,是纪念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一支专业队伍,尽早实现纪念馆“电子政务化”,即展览、照片、文物、解说词等电子化、数字化。建立自己的网站,分门别类设立网页,使网民不出家门,在网上就能参观纪念馆的全部展览。

纪念馆学术研究是对历史所留存精神的具体提炼,是纪念馆人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它不仅是纪念馆各项工作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专门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有益补充,重视和加强纪念馆学术研究可以推动纪念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新时期,纪念馆想要迈上新台阶,就必须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工作,推出优秀成果,从而激发纪念馆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纪念馆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