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光华商店

王一美

光华商店是中共在延安创办的第一家公营商店。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光华商店模范执行党的贸易政策,采购物资,经营商业,平衡贸易,在保证机关供给、稳定边区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共独立自主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

一、光华商店的成立

光华商店是在陕甘宁边区贸易局的基础上成立的。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贸易总局,局长钱之光,任务就是采购除粮食外党政军所需的一切物资,货物的来源地有绥德、清涧、延安、洛川等。1936年4月,贸易总局迁往保安(今志丹),采购任务仍旧,采买的主要商品为布和纸,这时货物的来源为定边。1937年12月19日,贸易总局迁往延安。其间,贸易总局先后在绥德、清涧、定边等地设立了分局。

贸易总局迁至延安初,货物的来源主要靠富县和洛川一带。到了夏天,则直接依靠西安,并在西安设立商号“远声西”,负责物资的采购,采购的物品主要为棉花、布匹,文具、纸张次之,物资运输也由牲口改为汽车。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贸易总局改为陕甘宁边区贸易局,隶属边区建设厅。到1938年,贸易局的任务略有变化,就是军委方面的服装开始在西安直接制造,这样,贸易局就不再为军委采购服装。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陕北已有陕甘晋苏维埃银行,并已小规模地发行了苏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称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陕甘晋银行并入西北分行,开始大量发行苏票。1936年年底停止发行苏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于1937年10月撤销西北分行,成立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曹菊如。当时的边区银行仅有工作人员十余人,实际上是边区政府的货币金银出纳的管理机关,维护法币的流通也是其职责之一。此时,中国工农红军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国民政府每月给八路军提供60万元的法币军饷,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边区不设银行,不发行货币,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边区政府收回苏票,通用国民政府的法币,法币成为边区的本位币。边区银行虽然成立了,但对外并没有公开,银行资本也只有区区10万元,流动资金仅有4万余元,无力经营投资业务。为了积累资金,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公营商店。1938年4月1日,边区贸易局改组为光华商店,隶属边区银行,原边区银行所属光华书店一同并入光华商店。经理余建新。光华商店成为边区银行规模最大、作用最大的一个部门。这时,正是边区银行的初步发展阶段,银行的业务活动有限,经营光华商店便成了银行的中心工作。

二、积累资金,保障供给

光华商店成立后,主要任务是经营商业,积累资金,并保证党政军机关的物品供给,除粮食和军委方面的服装以外,党政军方面的一切所需物品均由光华商店办理。此时交通大为发展,东出绥德、清涧、直至碛口,南越长安、河南可达武汉,北通宁夏、包头,延安遂成边区的交通中心。输入的主要物品有布匹、棉花、纸张、文具、卫生材料、通信材料、染料、五金等日用品。1938年11月日本飞机狂炸延安后,光华商店由白昼改为夜晚经营。

光华商店的贸易资金来自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1938年抽出军饷款项5万元法币来流转,买进卖出总额达400万法币。1939年资金增至50万元法币,全部由八路军饷款中抽出,买进卖出总额达1000万元法币。当时党政军已经开始分散经商,公营商店竞相成立。对外贸易路线有了变化:在武汉失守以后,边区需要货物的来源,转向碛口,主要是由太原来货。当时日寇未封锁,进行商品倾销,有钱可以买到一切。唯在南路方面,国民党在西安已开始阻挡八路军汽车运货,但老百姓则可以采买,一般私商货物还能通行。光华商店转向碛口购买,货价等于西安,虽绥德区驻有何绍南,但以“延安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供给部名义”亦可通行无阻。1940年光华商店任务只保证供党政军各单位年产自给不足部分的供需品,如布匹、棉花,资金增至120万元法币,也是由八路军饷款中抽出的,全年买进卖出总额达2000万元法币。此时,延安的公营商店已经比较发达,仅延安市即有规模较大的46家,比1938年公营商店数量增加45倍,货物来源有三个地区:东边的碛口,仅能进小部分货物,如纸张、文具、日用品、洋布;北边的定边,输入纸张、布匹、棉花、皮毛;南边的宜川、洛川,输入一部分棉花、土布。这时边区开始征收出入口货物税。1940年,光华商店的任务有所增加,即开始担负供给工厂原料和代工厂推销成品的任务。

根据业务发展,光华商店逐步在边区开设了一些分店。到1940年10月底,除延安总店外,光华商店设立的分店有定边分店、盐池分店、曲子分店、庆阳分店、绥德分店、甘泉分店、张家畔分店,还有一个过载栈、四个农产品贩卖处、两个运输队、两个货栈。分店同时担负着银行的职责,一些分店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边区银行的分行,像绥德分行、陇东分行等就是由光华商店分店演变而来的。

1941年以前,边区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经营商业,因此,这几年,光华商店在边区银行的地位举足轻重。边区银行80%的盈利来自光华商店,所以说,边区银行基本上是靠光华商店的商业盈利壮大的,到1940年年底,边区银行盈利达到了1106604.59万元,光华商店功不可没。这为1942年陕甘宁边区银行的货币的发行提供了基础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6月,边区银行还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了代价券。由于国民党政府支付给八路军的军饷票面额均为5元、10元,没有1元以下找零用的辅币。为了解决市场流通中的困难,应人民群众要求,1938年6月,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决定,边区银行用“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名义,发行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面额的钞票五种,作为辅币在市场上流通。因为“光华券”可以无限制地兑换法币,以及光华商店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市场,所以“光华券”在边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流通范围甚至扩大到边区之外。后来,边区银行又发行了一种柒角伍分的大面额辅币。这种奇特的面值,奥妙在于两张就是壹元伍角,肆张就是三元,既解决了辅币的不足,又可以代替主币。这种面额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统一战线的产物,体现了民主政府有团结有斗争的货币政策。截止到1941年2月11日,上述六种票面额的“光华券”,累计共发行了430万元。

三、调剂物价,活跃贸易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关系迅速陷于僵局,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彻底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联系,外边的物资更不易输入边区,边区内的土产亦难以输出,边区的经济顿时变得极其困难。中共中央不得不着手建立自己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为巩固金融和稳定市场,中共中央决定停止法币流通,建立边区统一的货币本位制。1941年1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停止法币使用的布告》,共七条,规定“一、从本布告之日起,边区境内停止法币行使。二、凡藏有法币的,须向边区银行总、分行或光华商店总、分店兑换边区票币行使。三、禁止私带法币出境……”2月18日,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发行边币的布告》,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壹元、伍元、拾元的边币。边区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做出调整。1941年2月,新的边区贸易局成立,局长由曹菊如兼任,光华商店改属贸易局,经理余建新同时担任贸易局副局长兼贸易科科长。至1942年11月16日贸易局撤销,贸易局先后隶属于边区建设厅、银行和财政厅,先后担任过局长的还有刘约三、秦炎。

发行边币后,边区物价出现了波动。在物价金融极不稳定之际,光华商店的业务方针从盈利明确地转变为稳定金融、调剂市场、保证商业流通、刺激工商业发展。1941年5月27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中央军委、边区政府关于公营商店的决定,对光华商店业务方针,做出明确指示:“光华商店今后必须加强执行边区内的‘公家商店’的任务,以其自己的力量,实际从事输出输入贸易,调剂物价,保证机关、部队的供给,帮助各工厂购买原料、推销成品,并与各公营商店及合作社取得营业上的密切联系和互相帮助,各机关、部队,亦必须爱护与帮助光华商店,使之更有力量来完成其任务。”贸易局在同月28日召开的局务会上,对光华商店业务方针再做如下的决定:“(1)赚钱不是光华商店唯一的任务,必须把稳定市价金融的责任担负起来;(2)有计划地收买运销食盐、皮毛,必要时折本亦应大量收买,向外推销,换进棉花、棉布、棉纱、文具纸张,供给机关人民的需要;(3)供给各工厂工业原料,并代推销成品,以保护边区工业向前发展;(4)关于价格政策,光华商店出卖的货物,凡必需品或无边产可代替的产品,应低于市价出卖,凡非必需品或用土产可以代替的物品,则高于市价出卖,以弥补损失。”5月30日,贸易局召开扩大的局务会议,讨论光华商店业务方针时,进一步指出,光华商店是公营商店,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商店的雏形,应当把稳定物价的重担,放在自己的肩上,这就必须领导公私商店,不要盲目地做市场价格的尾巴,应当站在主动地位,把握住物价的涨落,使物价得到稳定,必须有灵活的价格政策,执行政府贸易政策,并决定扩大营业范围及内部规模。此后,光华商店开设了大量的分店或支店,仅1941年6月至9月,开设分店6家,支店11家(见下表)。

光华商店1941年6月—9月开设分店一览表

光华商店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公营商店无法替代的。其在推销边区土产、买入各种必需品、配合调剂物资、平抑物价、缴纳税款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是公营商店名副其实的模范。如仅1942年上半年,光华商店共买进48574208元,卖出42248785元,盈利7504221元。1941年党政机关的服装由财政厅办理后,制作服装所需的材料仍然由光华商店供给,1942年春,光华商店卖给财政厅棉花50余万斤,同年秋,以低于市价10%的价格卖给财政厅冬衣材料1000余万元,从而减少了财政厅在市场上直接买货,避免了刺激物价飞涨。各地光华商店在市场上销售货物,也经常带有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1942年,以光华商店为中心的“公营商店联合会”,在贸易局领导下开展了“平价”运动,各公营商店都以低于市场10%至20%的价格售货,对稳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光华商店还投资合作社,组织运输队,各地光华商店都与合作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大大促进了边区贸易的发展。

1942年11月16日,边区政府决定撤销边区贸易局,设立边区物资局,光华商店划归物资局领导。1943年5月4日,边区物资局所属之盐业公司与光华商店合并为光华盐业公司,余建新为公司经理。至此,光华商店结束了五年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