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岁月

版画大师古元在延安

张建儒

中国新兴创作版画有几大画派,延安画派是其中之一,杰出的代表有古元、力群、刘岘等。

1928年鲁迅介绍欧洲黑白创作版画到中国,并说“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1931年8月在上海亲自主办木刻讲习会,开创了中国版画的新纪元。

为了培养革命艺术家,1938年年初,毛泽东指示创立“鲁艺”,并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合发起,于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正式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等在《创立缘起》中说“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以“鲁迅”命名,是“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毛泽东题写了校名,还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多次到校发表讲话,指示大家要深入生活,要从鲁艺这个“小观园”走到前线的“大观园”中去,还以“革命的浪漫主义,抗日的实现主义”名句为鲁艺题词。

1938年秋,19岁的古元,为了抗日救国,从广东中山县中学投奔延安,入陕北公学。学社会科学和军事,抽空画画,展现了艺术才华,几个月后于1939年年初转入“鲁艺”美术系,参加第三期学习。

古元在“鲁艺”学习期间,力群和刘岘是古元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时的指导教师,对古元产生过深刻影响和鼓舞。他们不但给其指导素描,还给辅导木刻,共同到部队和农村画速写,力群比古元大七岁,刘岘比古元大18岁,虽然是师生,但他们亲如兄弟。由于精心培养,古元两年内创作木刻作品21幅。1941年8月16日,他们的作品在延安俱乐部展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临参观,热情鼓励,高度赞扬。

1940年夏,古元在“鲁艺”学习期满,分配到延安川口区碾庄乡当文书,住在农民家。十个月里,白天同农民一起劳动,还要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熬夜创作,搞出一批成功作品,如《冬学》《读报的妇女》《牛群》《羊群》《入仓》《选民登记》《结婚登记》《离婚诉》等。他每刻一幅都多印几张,分送给乡亲们,群众很喜欢,贴在自己窑洞里的墙壁上。《离婚诉》特受妇女好评,因为陕北妇女过去婚姻不能自主,出嫁后,受歧视、受压迫,也不敢反抗,只能逆来顺受。如今解放了,男女平等,受压迫就可以起诉。但大多群众对这幅画的刻法不理解,群众问古元,“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还长了那么多黑道道?”还有群众说:“那是阴阳脸,不好看。”1942年5月,古元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领会毛泽东“讲话”精神,认真思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道理,深刻研究中外黑白版画的独特规律,吸收中国木版年画的技法,并结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探索出了新的木刻语言,改变了“黑一片、白一片”“阴阳脸”的刻法,以阳刻线为主,画面朴实、明快、简洁,既不失版画的独特个性,又符合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开辟了一条中国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新道路,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通俗特点的古元风格。新刻的作品,除参展外,被报刊发表,周恩来还把作品带到重庆,在国统区展出,使古元很受鼓舞,又创作了《哥哥的假期》《减租会》《调解婚姻诉讼》《人民的刘志丹》等成名作。古元在《创作随笔》中写道:“这一段时期的农村生活和创作实践,对于我后来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艺术生命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古元的版画语言又有了新突破。把情感倾诉于刻刀之中,刻法大刀阔斧,如《祥林嫂》,以非常简练豪放的刀笔,塑造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一个妇女的悲惨形象。古元的风景版画,颐和园的《玉带桥》《回忆延安》,把他总结出中国版画的黑白规律与简洁明快的色彩,结合得非常巧妙和谐,用自己的真情与心声歌颂祖国的壮美风光,多娇江山。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新艺术”,形成中华民族艺术画苑之中壮丽豪放的古元风格。

解放战争时期,古元随“鲁艺”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去张家口华北联大,后又转到东北办学,参加土改和解放战争。行军时,有些用品丢弃了,唯独把1939年至1944年期间的作品151幅全部包好,转战中一直保存在身边,睡觉时放在枕头下,新中国成立后带到北平。

1957年春天,古元重返延安,到川口碾庄村探望当年在一起生活过的乡亲们。古元说:“我的老房东还住在当年那孔窑洞里,正坐在炕上剥玉米粒。我握住他的手,这是我很熟悉的一双手,曾经创造出很多财富的一双手啊!他立即想起我给他画过大公鸡、大犍牛,他高兴地笑了,显出脸上的皱纹更多了,条条深纹刻录下多少风风雨雨、喜悦和忧伤。”

1986年古元和力群又回延安。在延安宾馆会议室和文化界的领导、画家一起座谈。古元意味深长地说:“我这是第三次回延安,许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怀念起延安时期那段生活,乡亲们的容貌和声音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1963年我创作了两幅木刻,一幅是《探望老房东·老战友》,另一幅是《老战友》,表达了我的心愿。”他低头想了一下说:“在那些特殊年代,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只能停笔停刀……”一席话使大家记起,“文化大革命”中一幅《玉带桥》风景版画,使他遭批斗,两次被抄家。他在战争年代,转战中随身带的心爱的作品被全部窃走,这比折磨肉体更悲痛。“文化大革命”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67届学生林殿惠,把红卫兵窃走的作品送还150幅,古元激动地流下热泪。

打倒四人帮后,古元又拿起笔和刀,纵横驰骋,创作了《十月的喜悦》《拆除春天的障碍》《初春》《给人们甜蜜》等作品,迎接新的春天。

古元回忆他到延安川口区碾庄乡深入生活十个月的情景时说:“我住在这村里,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奋的新鲜事物呈现在眼前,我非常喜爱这些新鲜事物,如同看见许许多多非常美的图画,处身在这许许多多优美的活的图画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古元19岁来延安,这是他纯朴革命感情使然。革命感情使古元从革命的生活中捕捉到内涵深刻的重大题材,刻成作品,耐人寻味。他的作品不是从政治概念出发,而是从对生活的感受出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动了他,从中发现了美好事物的意义,从平凡中找到了不平凡,提炼升华了主题。如《离婚诉》没有解放区的男女平等,哪来的妇女说话权;《减租会》没有新政府的撑腰,农民怎敢斗权势?!

古元在延安时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朴实、善良、忠厚、勤劳、勇敢的陕北农民特征的真实形象,如《选民登记》《人民的刘志丹》等,人物形象的质朴美,人物个性的神采美,很吸引观众。说明古元是歌颂陕北革命人民的高手。

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更是对陕甘宁边区新政权的歌颂,是对解放区农村新生活的赞美。因此,令人感到亲切,反映出古元对革命圣地的深厚情感,对陕北新农村的真诚热爱。古元是延安“鲁艺”土窑洞里培养出来的一位杰出的版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