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鲜活课堂

追求引发的思考

人非草木,皆有追求。有些人追求享受,“吃好穿好玩好就行”;有些人追求金钱,一切向“钱”看;有些人追求名利地位,“削尖脑袋往上爬”。然而,在革命圣地延安,我看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追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在延安窑洞里的小油灯下,毛主席在奋笔追求,棉鞋烧着而无察觉,十年写出了108篇光辉著作;国民党的监狱里,叶挺将军戴着脚镣手铐在追求,对战区副司令这一高官显位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坚决不从“狗洞”里爬出来;炭窑前,张思德冒着雷雨在追求,默默无闻地献出了那平凡而伟大的生命;白求恩也在追求,他放弃优厚的生活,带着价值近万元的医疗器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始了吃小米饭、穿粗布衣、夜以继日抢救伤员的战斗生活,直到以身殉职。就在这一个个执着的追求中,共产党人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然而,也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追求,唤醒了全国人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赢得了全世界所有革命力量的支持,造就了一批革命英雄和领袖,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最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也有追求。儿时家境贫寒,身处农村,我的追求是发奋读书,长大进城过好日子。高中毕业后,在党的富农政策下,家乡一派新天地,我的追求是走向社会、见见世面;参军后感到人活着应当有出息、有价值,我的追求是入党提干。这次到延安,看到老一辈对共产主义的追求那么纯真、那么坚定、那么热情,实在感动了我,使我真正理解了共产党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伟大的追求、真正的追求、崇高的追求、最富有意义的追求。

作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在追求上应当同党保持一致。只有选择共产主义——人生这个最佳追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顽强进取,实现最完美的人生价值。也许,追求的道路上会布满荆棘,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精力,乃至奉献宝贵的生命。但是,既然我是共产党员,我就应该选择这个追求,像无数革命先烈那样,以高昂的热情、不竭的勇气、无畏的精神,坚定执着地向前奋斗。

理想之光再次点亮

宝塔高耸,延河长流,这就是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这里记载着一代开拓者光荣的历史、宏伟的业绩和许多感人的故事。我和战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聆听着这里的一切,抚今忆昔,思绪万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年代。那时的延安,物质条件很艰苦,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那样贫瘠的山沟里,为什么能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业绩?从凤凰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我沿着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足迹,寻觅到了最宝贵的答案:那就是延安一代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

193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表兄文运昌的信中说:“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大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以及延安一代人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毛泽东同志是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典范。他在延安的小油灯下,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写下了一篇篇光辉著作,指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建树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延安,他协助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国统区,他临危不惧,力挽狂澜,靠的是什么?英国著名作家迪克·威尔逊说得好:“周对他的信仰是忠贞不渝的,……这一点使他在本世纪中国领袖人物中成为最为出类拔萃的人。”朱德同志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无产阶级代表真理”,决心为“无产阶级打仗、拼命、做事”,毛泽东曾赞誉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这种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是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人民的骆驼”任弼时同志,由于长期艰苦的斗争生活和不知疲倦的工作,积劳成疾,中央决定让他半休,同志们也劝他休息,但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能坚持一百步,就不说走九十九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世纪40年代,虽然年逾花甲,却老当益壮,在边区建设中以身作则,为体察民情,足迹遍布边区每个县,人们称他是“人民的老黄牛”,边区政府的“不老松”。这些被鲁迅称之为“中国脊梁”的一代伟人,之所以能支撑起祖国伟岸之躯,不正靠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宏大理想吗?

当年延安的灯光,吸引了许多仁人志士,一些知识青年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寻找人生的真谛。一位名叫樊成的广东青年,从广东经西安赴延安,他因长途跋涉,气候不适,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执着地朝延安方向,双手抠进黄土地,艰难地爬了28米,最后倒在通往延安的路上。西安——延安,蜿蜒起伏的700里山路,不就是追求者用鲜血铺垫成的“理想之路”吗?仅1937年到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去的全国青年就有2288人。是什么力量吸引这么多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是他们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有谁不是抱定随时为人民利益献身的思想准备呢?当那些握惯了笔杆子的双手抡起开荒的头披荆斩棘的时候,当那些曾在窗明几净的高等学府读书的学子再回到“桦树皮当纸,膝盖当课桌”的窑洞大学学习革命理论的时候,在“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困难关头,有谁叫过苦呢?当他们走上抗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时候,又有谁为死亡的威胁而感到恐惧呢?显而易见,没有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出如此巨大的力量。

延安之行,让我看到想到,共产主义理想,不是“桃花源”的梦境,不是“乌托邦”的童话,也不是“太阳城”的虚构。理想的力量正是党和人民在延安创造人间奇迹的奥秘所在。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是延安的传人,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宣传和实践延安精神,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曾经养育我党我军成长壮大的革命圣地延安。

“窑洞大学”前的沉思

作为现代军校学员,我在延安被一所所“窑洞大学”深深吸引。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保存着许多当年在延安窑洞里办大学的照片。在延河两岸的山坡上,还清楚可见排排窑洞大学的遗址。真是难以令人相信,在斗争形势那么复杂、环境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延安竟创办了30多所学校。前辈们以窑洞为课堂,双膝当桌、石头作凳、树枝作笔、大地作纸、桦树皮上做笔记,并且创造了运动中教学,战斗中教学。这简直是奇迹!无怪乎美国作家斯诺把这样的“高等学府”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然而,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的窑洞大学竟培育出了一代中华民族的精英。这又不由得使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果有时候是不成正比的。

要办学,就离不开“办”和“学”两个方面。当年延安办学体现了党中央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而培养骨干力量的远大战略眼光。而“窑洞大学”的学员们之所以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大批国统区知识青年之所以能舍弃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长途跋涉到这里求学,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胸中装着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和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正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根本动力。

随着军队的发展,窑洞里办大学已成为历史。但是,前辈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实现民族的解放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的求学、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与前辈们当年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吃穿住用都不愁,现代化教学条件样样具有。我们完全有条件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一些知识,多学一些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

然而,事实怎样呢?在我们周围,确实还存在个别人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有的把入学深造看成是“镀金”,为的是日后个人的发展;有的把入学当跳板,为的是毕业后能“跳槽”;有的把短训当作出“公差”“完成任务”;等等。由于这些不正确的想法,造成了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凭个人的兴趣学,要么“学”而不“钻”,要么学用脱节。这与前辈们当年刻苦求学的精神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啊!

延安归来,我进一步增添了学习动力,我决心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今后在职学习,都要加倍地努力,加倍地珍惜难得的机会。否则的话,我们将会愧对先辈,愧对党和军队为我们创造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愿更多的人,从当年延安办学中受到启迪,在探求知识的艰难历程中,勇往直前,成为强军路上的永攀高峰的人。

我为这样的“选择”点赞

选择是每个人都面临的严肃的课题。在延安,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选择,他们放弃了温暖的家庭、优裕的生活和升官发财的机会,献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历尽艰险到达延安的上海青年小陈和华侨青年小文的对话就生动地反映了当年一代有志青年不悔的选择。

小文问小陈:“你是上海的百万富翁,到延安吃苦为的啥?”

小陈笑答:“我抛弃万贯家产,是不愿做只知吃喝淫乱的现代猿人,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不愿做物质富有、精神贫瘠、不识真理的盲人。我奔共产党来,是要做一个精神富翁、真理的巨人。”

小陈问小文:“你家是泰国的资本家,又有漂亮的恋人,又为何从异国他乡来到延安城?”

小文答道:“我确实有位长相很美的恋人,但她只愿做富人的花瓶,不愿同我干革命,我悄然离开她,离开父母,是要把我的爱献给亲爱的祖国,献给亿万劳动人民。”

我被深深感动了。那个年代像小文、小陈的这样的青年很多,他们为了追求光明、真理,高喊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铿锵誓言,向中国共产党这盏民族解放的明灯走来,聚集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

在延安几天里,我时时寻觅着这些人战斗的足迹,沐浴着他们伟大精神的光泽,思索着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路及曾经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对自我前途的美好设计,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军人。参军前我多次为自己的选择兴奋不已,我就要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官了。同学的羡慕,亲友的赞美,一度让我飘飘然。本以为迎接我的是鲜花与掌声,潇洒与浪漫,可等待我的竟是一个又一个条令条例的束缚,大学过惯松散生活一向不受拘束的我,被一身绿军装捆住了手脚,尽管我努力去适应紧张的军营生活,可还是浑身的不自在。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时,同学们的信一封封来了,有的当上公务员、有的进了高薪企业、有的干起个体,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开始思考,当初进军营,梦想变成了现实,然而面对现实,前途是什么?辉煌在哪里?幸福在何方?随之而来的是信念的彷徨和心灵的苦闷,进而后悔当初的选择了。

延安之行,对照当年一代热血青年的选择,让我深深地感到来自心灵深处的羞愧。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说个人的飞黄腾达、位高人敬,才是辉煌,那当年数万之众中不乏放弃高官厚禄,冲破重重封锁来到延安的人,这该做何种解释?如果说穿金戴银、出门坐轿,才是幸福,那当年多少富家子弟、千金小姐甘愿来延安,吃小米白菜,穿粗布衣服,睡土炕窑洞,这又该做何种解释?他们的奉献为的什么?现在我懂得了:只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人民,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家乐业做了贡献,不论在哪里都是人生最好的选择。我无悔我的选择!

有感于白求恩同志的“遗憾”

在延安教学的日子里,白求恩同志的遗嘱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他在临终的遗嘱中写道:“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可遗憾的是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太少了”“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是驰名欧美的外科医生,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甘心抛弃自己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坚决要求到抗日敌后最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去工作。他在晋察冀边区为八路军服务的两年里,其牺牲精神,其工作热忱,其责任心堪称模范。他以无比的献身精神,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不怕艰难,完全把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视为已任,把伤员的健康当作自己的快慰,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他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在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却认为自己“贡献的太少了”,为“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是多么的高贵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一些遗憾。如,没有竞争上某某领导岗位而遗憾,没有提前进步而遗憾,与地方同学相比工资待遇低而遗憾,没有趁早到地方发展耽搁了自己而遗憾,等等。这种种的“遗憾”,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得失出发,在“自我”的圈圈上打转,同白求恩同志的那种“遗憾”相差是多么的渺小!

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党要求每个党员,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要牢记入党誓言,时刻准备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献身。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他到中国来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这样做的。他们为了谋求中国革命的胜利,拼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只遗憾自己为党和人民为中国革命的事业贡献太少,从没有想到为个人捞到什么好处。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共产党员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传统,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到第一位,一心为公,忘我工作,我们党正是以这些真正的共产党员做脊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从个人得失去看待问题,达不到个人的目的,就唉声叹气,以至“遗憾”无穷,那就违背了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责任。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应以白求恩同志和革命烈士为榜样,不论放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忠实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保持共产主义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这样,才对得起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才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烈士墓前思选择

我来到“四八”革命烈士身边的那一刻,望着一个个烈士墓碑,我仿佛看到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为革命而英勇倒下的身影;和着句句沉重的解说,我仿佛听到了那已逝去的隆隆枪炮声;看着巍巍青山,我想这不正是革命先烈选择革命道路永不改变的见证吗?面对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先烈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大潮之中,奔赴于革命运动的最前沿,转战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多少仁人志士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了延安,做出人生最伟大的选择。

人们常叹,人生之路何其多矣!有大路与小路,宽路与窄路,直路与弯路,新路与旧路,等等。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革命先烈们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除了革命以外的任何一个选择,在他们面前的道路不是不多,选择的余地不是不大,在高官显赫和一心为民面前,他们完全可以光宗耀祖;在荣华富贵和缺衣少穿面前,他们完全可以享受人生,但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的选择……

他们选择了真理。为了探索革命真理,他们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人类的解放事业上。在解放人类的光辉历程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把自己最后的革命忠骨永远留在这片热土上,难道还有比这样的选择更崇高的吗?!

他们选择了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把人生道路选择同民族安危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华觉醒、挣脱枷锁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国家强盛、自由民主是他们的神圣使命;中华崛起、民族复兴是他们的崇高理想。

他们选择了人民。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同人民的疾苦紧紧相连,把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他们前进路上永不停息的鼓点;把造福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他们从军路上嘹亮的号角。

先烈们在黑暗与光明中做出了自己无悔的选择,在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中实践着自己的选择,在生与死的革命斗争中考验着自己的选择。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的青春在血雨腥风里飞扬;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永生;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在狂风恶浪中奋战。他们的选择无愧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择!

作为新一代的革命传人,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人生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