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军路上的精神氧吧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

追寻着先辈的足迹,我们一路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及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一个个窑洞一座座房,无不镌刻着历史的脚印。巍巍宝塔奏响的号角,黄河壶口澎湃的壮志豪情,凤凰山绽放着的笑脸,《东方红》唱出的对领袖的爱戴与崇敬,“信天游”那唱不完的黄土地的儿女火辣辣的爱情,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

一路上,我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革命先辈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在阴暗的土窑洞里仍然保持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危难中前进,在逆境中奋起,在风雨中屹立,最终走向辉煌?

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里,粗实的木凳,简单的床铺,昏暗的油灯,连独立的厕所也没有,更别说有今天的电视空调、马桶浴缸了。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中央大礼堂旧址,我们看到的是一排排朴实的木凳,连桌子也没有,主席台也只是一方小小的讲台,没有鲜花更没有红地毯。但就是在这个简陋的会场,曾聚集了大批的开国元勋、元帅大将,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久久地停留于一辆旧纺车前。在日本鬼子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封锁中,共产党人没有畏惧,没有悲观,没有消沉,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开荒种地,自己纺纱织布,积极投身到劳动竞赛中,开辟了一个“陕北的好江南”。

渐渐地,一个答案在我们心中明晰起来,一个声音振聋发聩:“人,还是要有点精神。”毛主席的这句话,以前我们在不少场合上都听过,在不少著作里都读过,但通过这次延安之行,我们更加领会到这句话朴素而深刻的含义。

是啊,革命先辈们在白色恐怖、腥风血雨中敢于打响第一枪,敢于抛头颅、洒热血,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求中华之振兴、救人民于水火”的救国救民的革命精神!他们在日本鬼子的兽性侵略、“三光”政策下,敢于扒公路、炸桥梁、夺机枪、杀敌人,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自强自主、同仇敌忾、不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他们在号称有八百万军队、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敢于视反动派为纸老虎,运筹帷幄,以弱胜强,以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牺牲精神!还有一群上海学生,20岁或者30岁的青春年华,毅然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危险,穿越层层白色封锁,辗转万里来到延安。他们在诗歌里这样写道: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位卑不敢忘国,存当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靠的就是“头可断、血可流、革命壮志不可丢”的高贵信仰!

今天,在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奋斗的生命,平凡也伟大

延安一行,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这就是白求恩同志和张思德同志。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最能引起思考的是:他们同样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做的也是极平凡的工作,为什么会有如此光辉灿烂的人生呢?

为此,在凤凰山,我沿着英雄当年走过的足迹反复寻觅,以亲临其境的体验去感知英雄崇高思想境界的轨迹;在枣园,故地重温《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这两篇光辉著作,聆听英雄的事迹。终于,我找到了他们之所以化平凡为伟大的答案:这就是他们有一种为人民解放事业勇于忘我奋斗的精神!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他永垂不朽。”白求恩、张思德正是这样的人。前者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不顾敌人的枪弹在耳边呼啸和伤痛对自己的折磨,以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八路军战士服务,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加拿大,他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颇有名气的外科医生,但他没有把人生的坐标放在这些上面,而选择了共产党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之路。后者虽是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他完全有条件和有理由同别的同志一样冲上前线,杀敌立功,披红戴花,实现既是自己本身的也是民族利益的更大价值。但在他看来,革命工作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党交给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应该努力做好。在山沟里,他默默地完成了砍柴烧炭的任务,把一车车乌黑闪亮的木炭送到了连队和党中央的窑中,以一颗火热的心将如此平凡的工作干得如此伟大。

他们的事迹,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奋斗之路,使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当如何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信念化作具体行动的光辉典范;也使我深刻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我们的环境和任务虽与战争年代大不相同,然而党对我们为其事业而奋斗的要求并没有改变。因为,党的事业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传递的火炬。我们只有以“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才能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他们的精神使我进一步懂得,奋斗绝不是个人捞取某种利益的资本,不能以个人谋求私利为出发点,否则只会落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成为只为金钱、权力等腐朽思想的俘虏,最终会受到人们的唾弃。从他们身上使我更加深刻领会到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这句话的含义。奋斗需要坚强的毅力,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艰苦与奋斗结伴而行,只有具备不畏狂风暴雨、不怕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才能将理想之舟义无反顾地驶向胜利的彼岸。奋斗,是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有它,遥远彼岸近在咫尺;无它,咫尺之地也如天涯。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取的。

他们的事迹充分说明,一个人是否伟大,并不在于他的职务有多高,能力有多大,而在于他是否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人生必须通过奋斗才会发出闪光。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当发扬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立志改革、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像白求恩、张思德同志那样把个人命运与党、国家、军队的兴旺紧密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历史将告诉未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终将使自己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延安之行,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内涵,进行着不同的奋斗和拼搏。有人说:“人生一世,吃喝二字。”有人说:“人生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那么,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意义呢?

延安,给了我最响亮、最坚定的回答。那就是,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他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是最崇高、最伟大的。

在延安的实践教学,我们所见所闻,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简陋的窑洞、陈旧的纺车、破烂的毛毯、小小的油灯和发黄的照片,就是一幅幅由革命先辈用鲜血描绘的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辉的壮丽的人生图画,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就是一曲曲由革命先烈用生命谱写的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乐。当年在延安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那一孔孔破旧的窑洞里,一盏盏昏暗摇曳的小煤油灯下,有多少个夜晚啊,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切艰难困苦,他们无所顾及,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却时刻铭记在心。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这些破窑洞、小油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乌云笼罩的黑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是共产主义理想,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苍松翠柏环抱着的“四八”烈士陵园,安放着许多革命先烈的遗体。“为谋解放头可断,留得清白在人间”,这是革命烈士王若飞生前留下的誓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是革命先烈叶挺生前向党交的一份人生答卷。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若飞和叶挺同志都曾先后在国民党监狱中度过了五年多铁窗生活,国民党反动派用各种办法威逼利诱,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虽然死了,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崇高品德和英雄业绩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存。

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活、命运同社会的进步,同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那样才不是虚度年华。

回首往事,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入团志愿书里,写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豪言壮语,在鲜艳的党旗下,我曾举手发誓“为了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然而,扪心自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呢?不可否认,我也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努力奋斗过。但是,也时常卷进了“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追求“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旋涡之中,个人主义不断滋长,感到当兵“吃亏”了,产生了趁早“向后转”,舒舒服服地过自己“小日子”的想法。对照先烈们的英雄业绩,我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自私、渺小啊,同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实在愧对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

我决心,今后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乐于吃苦,甘愿奉献,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我那被唤起的信仰

秋高气爽的时节,深入陕北腹地,只为寻找革命前辈的足迹——几天的延安之旅,尽管时间短,课程安排紧凑,所到之处也只是走马观花,却在时空交织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烽烟与战火,仿佛经历了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幕。那些所见所闻,总在不经意间撩拨日渐麻木的神经,不经意间触及灵魂深处,激发我对人生的思考。一路走来,触动最深的,莫过于信仰——这个几乎就要被我忘记的字眼。

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收获时代。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如同温室幼苗般成长,长辈的溺爱使我们自我为尊,目空一切,富足的物质生活更是让我们不知艰苦奋斗为何物。我们穿着耐克、阿迪达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我们享受着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成长的一帆风顺让我们不受伤害,也让我们异常脆弱和多愁善感。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却如同迷路的羔羊迷失了理想、奋斗目标,那些神圣的字眼逐渐变得空洞,慢慢离我们远去。

脚踏革命圣地的土壤,看着前辈们轰轰烈烈的伟业,我千百次地自问:我的信仰在哪里?我的追求在哪里?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只小船失去了航向,只能随波逐流,不知道漂向何方?

置身革命圣地,前辈的事迹让我对信仰有了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那段激情岁月给我的思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什么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败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看不到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中国道路没有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们心中有颠簸不灭的信仰——对革命事业必定取得胜利的信仰,所以,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威逼利诱面前不弯腰,他们甘心忍受痛苦,他们甘愿清贫,他们可以为了美好的未来付出鲜血和生命。但是,他们是乐观的,只有乐观的人才能笑对艰难,才能以弱胜强、战无不胜。“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靠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前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靠着这种精神,革命前辈战斗在陕北贫瘠的土地上。

其实,我很羡慕祖辈和父辈们,生活在并不富裕的时代,尽管生活清苦,成长中充满了辛酸与艰辛,他们却拥有单纯的信仰,辛酸泪水的背后是日渐深厚的坚韧和顽强,生活的艰难模糊不了眼中美好未来的灿烂光芒,在信仰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创造幸福的生活,朝向心中向往的彼岸。他们的辛勤汗水,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后半生,也为我们创造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我们继承了物质遗产,过上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却没有继承他们不灭的信仰,那种可以使我们坚强的精神遗产。

延安,更加坚定了我的从军路

建军86周年前夕,作为一名军人的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教学。5月24日,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思绪翻滚,万分激动,亲自向“四八”烈士敬献了花,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伴着肃穆的哀乐,踏着沉重的脚步,双手捧着精心采集的花,拾级而上。125级台阶,125次心灵的震颤,把我一步一步带向纪念碑。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夺眶而出,模糊了我的视线。朦胧间,一个个逝去的面孔浮现在眼前。“铁嘴”王若飞,在牢狱里、谈判桌上,令敌人头痛;敌人卡住他的脖子从撬开的嘴里抠出的仅是带血的纸浆;囹圄五载,忘记了普通的语言,才华横溢的他只能低头讷讷地踱步。北伐名将叶挺将军,战斗胜利时的喜悦;漂泊异乡的惆怅;延安大会上的兴奋;要求重新入党得到批准后的热泪。秦邦宪用肺腑之言进行自我批评的感人场面……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突然间化成了黑茶山上永远的伤痛!高耸入云的纪念碑,闪闪发光的斧头镰刀,把烈士们的信仰寄于无垠的天宇。

当我们站在先烈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流下一行热泪时,这绝不仅仅是为了举行一种仪式、做出一种姿态,而是为了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为了铭记身上的使命,牢记肩上的责任。

七年前,在亲朋好友的劝阻声中,在父母依依惜别的目光里,我毅然选择了这身军装,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腾格里沙漠。然而,肆虐的西北风夹杂着飞沙走石把我从无数的睡梦中惊醒时,我苦苦思索,难道我的青春真的要埋没在沙漠中了吗?我常常在问,我是不是该退而求他了呢?今天,我终于在叶挺将军这里找到了答案。他年近50,几经磨难,不改初衷,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将军身陷囹圄未移其志,难道狂风飞沙能改我报国之心?蒋介石的高官厚禄为将军所不齿,我又怎能为了小家庭生活的安逸而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呢?既然已迈出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就要像叶挺将军那样,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现在,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了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强军目标,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担,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丰富自己,坚定信仰,困难面前决不低头。要像博古同志那样,有博大的胸怀,面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认真检查,大胆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坚决改正,自觉地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的一致。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人民群众牢牢地站在一起,始终走在革命和事业的最前列,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也许我不会成为伟人,也许我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圣地之行却让我学会了如何像革命先辈那样对待人生。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道路多么坎坷,我将坚定的信念深深地根植于心间,用自己的奋斗和创造,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片赤诚。

我找到了“通信兵精神”之源

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延安之旅。早就听说信息化部的前身——军委三局旧址就在那里,作为新时期的通信兵,我感到这更是一次寻根之旅。

走进位于延安裴庄的军委三局旧址,凝神于那一尊气势磅礴的通信战士群像,徜徉于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红色通信兵历史,一种身为通信兵,有幸成为通信革命先辈传人的神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在军委三局旧址陈列馆,如同重温一部中国革命史,而红色通信在其进程中的作用,尤为灿烂夺目、熠熠生辉。在那里,我感受到光荣通信兵靠着缴获敌人的“一部半”电台起家的艰辛,体会到通信兵一切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优良传统,领略到“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自信与豪迈,也让我明白了党中央靠什么在延安的山沟里号令三军、决胜千里,为什么国民党百般封锁,世界仍听到延安的声音。

短暂的参观见学,让我受益终生。

第一,通信兵先辈们忠诚奉献的崇高价值追求让人敬仰。一部军委三局的历史,就是一部通信兵对党忠诚、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永远跟党走的历史。抗战时期,为了保护电台,通信兵即使在战斗中牺牲了,都还死死抱住设备不放。在延安,三局使用最好的器材,抽调最优秀的人员,成立专线总机班,架设双线用户线路,不管白天和夜晚,随要随接,绝对保证通信畅通,绝对保守秘密。

第二,通信兵先辈们严谨高效的科学态度值得永远学习。三局老同志李力在回忆录中表示,战争中往往一份电报,就关系到千军万马的调动和千万战友的鲜血与生命。为了练精练细练准,通信兵起早贪黑抓学习,由于电键不够用,学员就把左手大拇指当作练习用的“电键”。从不少图片和回忆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教学条件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下,教学的标准却非常过硬,学员达到每分钟抄收中文报100字、英文报110字方可毕业,一切以学员回到前方后能尽早上机工作为准绳。

第三,通信兵先辈们创新图强的进取精神需要继续发扬。陈列馆里展示了大量的德制、美制、日制、捷克制收讯机和磁石电话、无线报话机及编写式电话机,这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在通信兵手里,鼓捣一下,就立刻可以用来有效地“打击”敌人。为了节省汽油,通信兵在流水的地方利用水流落差带动发动机发电,机油不够用,把猪油和汽油混合起来代用。为解决缺电问题,通信兵派人烧炭产生煤气,连上汽车引擎,打着后发电,以此来支持延安的广播电台对外播音,等等。老一辈通信兵的创新创造能力得到过领袖的高度评价,毛主席曾为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第四,通信兵先辈们协作共进的高尚情怀让人钦佩。参观过程中,一段“雪夜抢修线路”的故事让每一位战友驻足思考。那是1943年的一次风雪,把通往枣园、王家坪、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延河一带的双线电杆刮倒了80%左右,在延安的通信兵自觉地全体出动,投入到抢修战斗中,支援专线总机班抢修。这种自觉自愿的胸怀全局、团结协作精神令人向往。

其实,通信兵先辈们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正是“忠诚奉献、严谨高效、科学求实、创新图强、协作共进”通信兵精神的生动诠释吗?作为新时期通信兵,我们应自觉向先辈先进看齐,把学习践行通信兵精神贯穿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