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国专家用技术援助边区建设

为八路军培养无线电人才——班威廉

班威廉(1906.8.27—1993.4.14),英文名威廉·班德,英国物理学家,1929年来到中国,任教燕京大学物理系,1932—1941年担任该系系主任,1943年到延安,1944年赴重庆,担任英国大使馆联络处科学代表,1945年离开中国,之后移居美国。他在中国的十几年时间,对中国物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甚至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做出重要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班威廉夫妇冒险穿过日军封锁线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区主办的无线电技术培训班讲授高等物理、数学和理论电磁学等课程,为八路军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这些人中,除少数在京津读过大学外,大部分是中学刚毕业或并无正式学籍仅在无线台工作相当时间的青年。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他们还留心考察、记录了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与重大活动。1943年9月,班威廉夫妇抵达延安,受到热情接待。1944年元旦,毛泽东还特意登门向他们夫妇拜年问好。1944年初,班威廉夫妇离开延安准备取道重庆回国,但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阻挠,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英国。1948年,他们夫妇在英国出版《与中共相处两年》(中文译名《新西行漫记》)一书,书中不仅记录了他们两年中在解放区所目睹的茁壮成长的新生力量和新气象,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腐朽败落的靡靡风气。

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林迈克

林迈克(1909.8—1994.2.13),英文名字叫迈克·林赛,生于英国,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在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任院长25年,1945年任英国上议院议员,并被英皇封为男爵。林迈克193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学位。1937年受燕京大学之聘赴北京教书,与白求恩大夫同船来到中国。“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并接受冰心的建议,起了“林迈克”中文名字。1945年底抗战胜利后,返回英国。1952年,继承父亲爵位。1959年,迁居美国华盛顿。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重访中国。

战争时期,广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赢得国际支持,也可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是开展心理战的有力武器。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但受技术等限制,新闻一直无法传往境外。

本职为经济学家的林迈克,喜爱物理学,尤其痴迷于无线电。1942年,他在晋察冀边区受聘为无线电技术指导顾问。1944年5月17日,林迈克和妻子李效黎(中国人、林迈克的学生)带着刚一岁半的幼女,冒着枪林弹雨抵达延安,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同时也是新华通讯社对外广播部顾问。其间,为了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和主张,他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提出:当务之急是首先建立一台收发报机,冲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一定要有电台让新华社的英文广播漂洋过海。

随后,林迈克根据弗雷德里克·特尔曼的经典著作《无线电工程》中的公式,设计出V形或菱形天线,靠着一本《球面三角》和一只经纬仪,最终成功地在延安的土地上树立了天线,并帮助组建了一台1000瓦的发射机。1944年9月1日,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窑洞里,首次向世界发出了以“新华社延安”为电头的英文通讯稿。

延安第一部国际电台让新华社的英文电讯电波得以远距离传播,是破天荒的,也是意义重大的。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转入对德、意、日轴心国的反攻,美国政府在旧金山有一批专业人员,专门监听世界各地无线电传播讯号。他们捕捉到这个新的电波讯号并记录下来,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每日编辑成册,再分发给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几百名高官(记录文稿至今作为国家档案,收藏在美国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档案库中)。此后,美国高层领导对中国华北战争图景便有了急剧改观。于是,就有了这年6月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7月美国军事观察组抵达延安。

林迈克对中国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为了纪念他诞辰105周年,2014年8月20在北京隆重举行“杰出的国际友人林迈克先生纪念会”。林迈克的儿子詹姆斯·林赛、外孙女苏珊·劳伦斯等在内的近百位中外人士,共同勉怀这位可敬的国际友人,追思林迈克70多年前在中国的抗战故事。

让穷山沟兴起了工业化——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1897.12.2—1987.12.27),新西兰人,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定居北京,他为发展中国人民同新西兰及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路易·艾黎85岁寿辰时,北京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1987年逝世时,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1938年初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与埃德加·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中国工作合作协会)运动,制订了在非敌占区建立工业合作社的计划,以此支援抗战。这项计划得到宋庆龄和共产党的支持。同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1939年1月,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促进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艾黎为委员,担任实地工作秘书,并先后去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等地为“工合”筹募资金。

1939年至1942年期间,艾黎全力投入“工合”工作,经常奔走于中国西北、川康、滇黔、湘桂、赣闽粤、浙皖、晋豫等抗战后方的城镇农村,组织和发展当地的工业合作社,“工合”在整个非敌占区总计建立了约2000个大小不同的合作社和作坊,生产数十种民用消费品和部分军需品。

1939年至1940年间,艾黎三次到延安,在他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工合延安事务所”,开办了工业学校,大力发展合作社。据统计,到1945年,共建有生产、运动、农业、信用、医药、消费、供销等合作社882个,社员265777人,资金3890869948元(边币),有力保障了边区建设和抗战物资。

当时延安事务所的具体任务是:①改建并发展生产合作社,发展棉毛纺织,以供需求;②制造日用品,以及农药、文具等;③开采矿产,利用天然资源,充实力量,以为建立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打好基础;④利用畜牧业,以协调畜牧业及农业之发展;⑤发展劳动合作社,以沟通并调齐工农业经济;⑥成立代销分处,以有计划地推销工业新产品和经常收购原材料;⑦组织农民参加工农合作社,以发展农村副业。

美国大兵成为延安英语专家——李敦白

李敦白(1921.8.14— ),原名悉尼·里滕伯格,美国学者,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先后就读于波特军事学校、普林斯顿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曾加入美国共产党,1942年参军,成为美国军人。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35年间(1944—1979),亲历了当代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唯一的外籍党员,也是中共党史上跻身高层核心圈的独一无二的“老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交往甚密。1949年、1969曾两次入狱,长达近16年,后均平反。1980年,李敦白回美国。著有《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一书。

1945年夏,李敦白随军派往中国昆明,负责处理美军和中国民间事务。完成任务后,李敦白却想留在中国并渴望能到延安看看,他设法调赴上海的美军陆军总部工作。后来与上海的地下党接上头,并认识了宋庆龄,不久通过宋庆龄介绍成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华办事处的救济观察员,任务是把救济粮食送往灾区,包括解放区。从此他脱离了美军。

1946年,在周恩来介绍下,李敦白辗转来到共产党在华北控制的最大城市———张家口,并担任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英语广播的翻译、修改和播音工作。同年9月,由于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晋察冀,进逼张家口,聂荣臻派人护送他前往延安。

经过一个半月的长途行军,他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并担任新华社的英语专家,负责翻译和修改稿件。李敦白认为自己要为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巨变留下记录,因此他安下心来,打消了回美国的想法。

在张家口时,李敦白就已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延安后他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并且请在中原解放区就相识的李先念、王震作为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经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这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的直接批准,李敦白成为当时唯一的外籍共产党员。

1947年3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新华社转移到太行山麓的涉县工作约一年。其间,李敦白协助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

上述之外,到延安技术援助边区建设的还有美国畜牧专家阳早、寒春夫妇等其他一些国际友人,这里不再一一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