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这是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的真实写照,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在中国西北从陕西省会西安通往陕北小城延安的崎岖道路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这荒芜的黄土高原上,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的爱国青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络绎不绝地奔向他们理想的天地、精神的家园——延安。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代爱国青年的心灵呼唤、强烈愿望和豪迈行动。当时,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目睹时隐时现地行进在蜿蜒山路上向延安进发的青年队伍时,由衷地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著名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这些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他们地域不同,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出身不同,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经历不同,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却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为了拯救被侵略者铁蹄蹂躏的祖国和民族,他们从沦陷区、国统区不惜舍弃一切,甚至生命,奔赴延安,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来自东北沦陷区的青年,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们许多人是满怀对日本侵略者和反动腐败政府的深仇大恨、饱含对白山黑水和父老乡亲的无尽思念、高唱催人泪下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抱定早日赶走侵略者的决心,来到延安的。

来自平、津课堂的青年,许多人经历过“一二·九”运动的锻炼和洗礼。他们不满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示威,但是,反动统治者却叫嚷“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用水龙头、皮鞭、镣铐和监狱来摧残他们的爱国行动、扼杀他们的爱国诉求。于是,这些在平、津无法立足的爱国青年,由党组织安排,纷纷来到延安。

在奔赴延安浩浩汤汤的大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就是爱国华侨青年。当时,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告别南洋》响彻南洋诸岛,激发了广大华侨青年的抗战热情,当高唱到“你不见尸横的长白山,血流的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时,这些爱国的华侨青年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华侨青年的共同心愿和目标。于是,他们组成访问团、慰问团、服务团、记者团、工作队、救护队等团体,从遥远的南洋,跋涉千山万水,饱尝千辛万苦,闯过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重重障碍,来到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来到陕北的延安,把自己满腔的爱国热忱和赤子之心,甚至鲜血和生命,献给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

祖国如火如荼的抗战,召唤着留学海外的莘莘学子,他们纷纷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投身抗战事业,先后辗转来到延安。

在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中,还有一部分是怀着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极大义愤,毅然脱离国民党阵营,奔赴延安,投身抗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国民党党员、三青团团员、青年党员或特工人员。他们为了报效祖国,宁愿抛弃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这些爱国知识青年,大多是从各地来到西安再转赴延安的。而从西安到延安,还要经过两道关:一是国民党设置的重重关卡,一是遥远路途的严峻考验。

当时,国民党虽然公开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和边区的合法存在,但是骨子里消灭共产党的本质未变,唯恐共产党做强做大。于是在国统区通往延安的路途上,设置重重关卡,用以拦截和阻止革命青年投奔延安。他们只要在盘查时发现可疑的青年,就立即扣押、关进集中营,用种种卑鄙残忍的法西斯手段,残害这些爱国青年,甚至强迫其充当特务。延安的第一个播音员萧岩和姐姐路岩在投奔延安途中,就遭到国民党的拦截而被扣押许多天,她们不屈不挠,终于在我党的营救下获释。著名作家魏巍是这样描述自己奔赴延安的艰险经历的:“我曾三次在北上途中被敌人抓住、关押,但每次都设法逃出来,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爬也一定要爬到延安去。”

从西安到延安,有七八百里的路程。当时,大多数的爱国知识青年都是靠两条腿步行。在这千沟万壑、河川纵横和蜿蜒起伏的黄土高原的山间道路上行走,对于大多数过惯城市生活的青年来说,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在冰天雪地的冬日里,穿着笨拙臃肿的棉衣行走,走不了多久,就会汗流浃背,甚至湿透棉衣。但稍一歇息,西北风一吹,浑身便刺骨的寒冷。在酷热难熬的盛夏里,顶着似火的烈日,踏着被骄阳晒得发烫的黄土路,行进的艰难真是难以言状。有时还要经受狂风暴雨的洗礼,忍受饥饿甚至疾病的困扰。但是,为了追求抗日救国的真理,爱国的知识青年们甘愿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来铸就这条信仰之路、理想之路。毛泽东对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予以高度评价:“你们到延安找共产党,方向是对的,很不容易,这是很大的考验。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来,这是最好的考试。”

据有关史料记载,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就多达4万余人,其中南洋华侨青年有600多人。

感言:“到延安去”,曾经是响彻中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到延安去”,曾经是进步青年最强烈的心灵呼唤。是什么让延安有如此巨大的魅力?答案就是:这里有救国救民的真理,这里代表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置身为国为民的大业中,又有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不能战胜呢?